庞涓自上山三年之后,有一次偶然下山,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访求将相,庞涓自以为学业已成,再也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欲告别师傅,下山谋求富贵,但又怕师傅不放。鬼谷子早知其意,笑道:“你时运已到,还不下山求取富贵?”庞涓跪谢师傅之后,随即下山。孙膑把庞涓送到山下,临别时,庞涓说道:“我们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这一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定迎取师兄,共同建功立业,也不枉来人世一回。”
两人长时紧握双手,最后洒泪而别。庞涓到了魏国,见到魏王。魏王问他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见识。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并保证说:“若用我为大将,则六国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我可以随心所欲统兵横行天下,战必胜、攻必克,魏国则必成为七国之首、乃至最终兼并其余六国!”
魏王听了,很兴奋,便任命他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庞涓确有本领,不久便征服了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宋、鲁、卫、郑等国国君纷纷来朝魏,表示归属。不仅如此,庞涓还领兵打败了当时很强大的齐国军队!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声威与地位,魏国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庞涓自己,也认为取得了盖世大功,不时向人夸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气势了。
这期间,孙膑却仍在山中跟随鬼谷先生学习。他原来就比庞涓学得扎实,加上先生见他为人诚挚正派,又把秘不传人的孙武子兵法13篇细细地让他学习、领会,因此,孙膑此刻的才能更远远超过了庞涓。
有一天,鬼谷子的老朋友墨翟(即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鲁国人,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来访,一见孙膑,二人谈得非常投机,孙膑深得墨翟的赞赏,墨翟说:“你学业已成,何不下山求取功名?”
孙膑说:“我弟庞涓已在魏国为将,他说过一旦得志必定引荐,我在等他的消息。”
墨翟遂又到了魏国,听说庞涓自恃其能,旁略无人,便知绝无引荐孙膑之意,遂亲自求见魏惠王,魏惠王知墨翟雄才大略,欲留任为官,墨翟说:“我乃山野匹夫,不知礼仪,我知道有一个叫孙膑的,是孙武子的后代①,他才是大将之才,现隐居鬼谷,大王何不召之。”
魏惠王说:“那么他与庞涓是同门了,他二人谁的能力强?”
墨翟说:“二人虽为同门,但孙膑独得祖传秘学,天下人谁比得了啊,何况庞涓!”
墨翟走后,魏惠王随问庞涓:“我听得你的同门孙膑独得孙武子秘传,其才天下无比,你怎么不为我召见呢?”
庞涓说:“他是齐国人,不是不为君引荐,他在魏国任职,必先齐而后魏也,所以不敢引荐。”
魏惠王说:“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只能用本国人呢?”
庞涓说:“我马上作书相请。”庞涓心下踌躇:“魏国兵权现在我一人之手,孙膑到来,我必失宠,大王有命,不请不行,他来后再见机行事吧。”
庞涓遂修书一封,呈上魏王,魏王派大臣带着重礼来到云梦山,代表魏王迎取孙膑下山。孙膑以为是学弟庞涓以魏王名义请他共创大业,心里很感谢庞涓,但又顾恋自己的老师。鬼谷子先生见魏国使者很是真诚热情,务必要请孙膑下山,也就劝孙膑:“学本领固然不为谋个人富贵,但若有为国家百姓效力的可能,还是应施展自己才能的,你去吧!”孙膑于是秉承师命,随魏国使臣下山。
孙膑到魏国,先去看望庞涓,并住在他府里。庞涓表面表示欢迎,但心里很是不安、不快,唯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后,孙膑在先生教诲下,学问才能更高于从前,所以心中更加嫉妒。
第二天两人上朝。魏王对孙膑很敬重,“听人讲先生独得孙武子秘传兵法,才能非凡。我盼您来,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今天您终于来到敝国,我太高兴啦!”接着问庞涓:“我想封孙膑先生为副军师,与卿同掌兵权,卿以为如何?”
庞涓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情况,暗自咬牙,表面上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
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处世为人,便同意了。其实,这不过是庞涓防范孙膑与他争权的计谋。当时,客卿实际上是半为宾客,半为臣属,不算真正的魏臣,自然没有实权,只空享一种较高的礼遇而已。
从此孙膑与庞涓朝夕相处。两人论谈兵法,庞涓时时因学识粗浅而无话可答,而孙膑却诚心诚意为他讲解介绍。庞涓知是孙膑学过孙子兵法所致,就故意叹气自责:“愚弟当年也经先生传授,但近年忙于政务,几乎遗忘了。能不能把孙子兵书借我复习一遍?”
孙膑诚恳地说:“此书经先生讲解后,只让我看了三天,就收了回去,并无手本在此。”庞涓问:“吾兄还能全部忆出吗?”孙膑说:“基本能背下来。”
庞涓心里巴不得让孙膑告诉他《孙子兵法》,但一时又不好开口、硬逼。
终于有一天,魏王要试验一下孙膑的才能,就在演武场让孙、庞二人表演阵法。庞涓之阵,孙膑一眼就能看懂,并指出如何攻破。而孙膑排成一八门阵,庞涓却茫然不识。为怕失面子,忙偷偷问孙膑,孙膑一五一十告诉了他。
庞涓听罢,赶忙走到魏王面前讲:“这叫八门阵。又可以中途变为长蛇阵。”孙膑待布置完毕来到魏王前,所回答自然与刚才庞涓所说一样。
魏王十分高兴地说:“两卿才能并称杰出,真是魏国大幸!”
但庞涓经过这事,更是有了一种危机感。于是下决心要除掉孙膑!否则,日后必然屈居其下!他心生一计,便在一次私下聚谈时,问孙膑:“吾兄宗族都在齐国,现在我们二人已在魏国为官。为什么不把兄长家属宗族也接来一起享福呢?”
孙膑一听,掉下泪来:“天灾战乱,我家亲属宗族早消亡殆尽了。当年,我是由叔叔和堂兄孙平、孙卓带到外地流浪,后来我被放在一人家当佣工,叔叔、堂兄也不知去向了!再后来我单身从师鬼谷先生,已多年没跟故乡、亲人联络了,我的叔叔、堂兄怕也不在人间了吧!”
庞涓问:“那么,兄长就不想念故乡吗?”
“人非草木,谁能忘本?只是现在既已做了魏臣,这事就不必提起了吧。”孙膑有些伤感地说。孙膑是齐国人,而齐魏两国一直敌对,所以孙膑只有忍隐思乡之情。
“兄长说得有理,大丈夫随地立功,又何必非在故土?”庞涓安慰说。
半年之后,孙膑早把这次谈话忘了。有一天,忽然有山东口音的汉子来找他。孙膑一问,那人说叫丁乙,是齐国人,有孙膑堂兄孙平的书信带来。孙膑忙接过信,信中以孙平的口气讲述了兄弟的情谊,告诉他叔叔已去世。堂兄两人已回到齐国,希望孙膑也回到故乡,把几近消亡的孙氏家庭重新建立起来。信中语气恳切、情感深重,最后还再一次表示盼望孙膑早日归来。
孙膑看罢,不觉流下泪来,然后热情招待了传信人丁乙,并写了回信请他带回去。信中讲:自己十分思念故乡,但目前已成为魏国臣子,不能很快回去。待为魏国建立了功勋,年老后,一定与两堂兄在齐地故乡相聚、欢度晚年。
这个丁乙根本就不是齐国乡亲,而是庞涓的心腹家人。庞涓骗到了孙膑的回信,又仿其笔迹,在关键处涂改了几句:“仕魏乃不得已、碍于情面。不久一定回国,为齐王效力!”然后将此信交给魏王,并说:“孙膑久有背魏向齐之心。近日又私通齐国使者。臣为忠于大王,忍痛割舍兄弟之情,现截取孙膑家信一封,请大王过目。”
魏王看后问:“你看该怎么处理?”
“孙膑才能不低于我,若放他归齐,将对魏国霸业不利。所以……”庞涓没说下去。
“杀掉他?”魏王一语道破。
“我与他毕竟是同学、兄弟,还是让我再劝劝他。他同意留下来最好。若不同意留,仍要归齐与我国为敌,就请大王把他发到我府中,由我监管、处置,您看怎么样?”庞涓一副为朋友尽情尽义的神色。
魏王虽气恼孙膑,但在庞涓请求下,还是同意了。
庞涓当晚见孙膑:“听说兄长接到了家书?”
孙膑对朋友毫不隐瞒:“是。家里来信要我回乡。可我怎能辜负魏王及兄弟待我的深情?让我辞回了。”
“兄长真的不想念故乡?”
“久别故乡,怎能不想?只是目前不能回去。”孙膑叹道。
庞涓深表同情,说:“兄长是不是请魏王准一两个月的假期,让兄长回乡扫扫亲人之墓,然后再归来?”
“恐怕魏王会怀疑我去而不归,不会答应的。”
“兄长明天试试看。我在旁边为兄长再说几句。以兄长为人品行,谅魏王会相信的!”庞涓道。
孙膑很感动:“全仗贤弟促成了!一旦扫墓归来,我一定全身心报效魏王,再无别意!”
庞涓辞别孙膑,当夜就入见魏王:“臣奉大王之命劝他回心转意。但他不但不改,反怨恨大王。他明天还要当面以请假之名,要求回齐国!我真是爱莫能助了!”庞涓一脸无可奈何。
按:①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陈宣公当政二十一年时,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避乱出奔齐国,齐桓公让他担任管理百工的工正,并封给他一些田庄。陈完为了感谢齐桓公,也是为了隐姓避难,便改陈姓为田姓,改名为田完。田完生樨孟夷,樨孟夷生闵孟庄,闵孟庄生田须无(田文子),田须无生田无宇(田桓子),田无宇有三个儿子,即田开(田武子)、田乞(田厘子)、田书。田书在齐景公时官至大夫,齐景公赐田书为孙姓,田书即孙书,孙书生孙凭,孙凭生孙武。孙武自幼饱读兵书,又一心向往做他叔叔穰苴那样的大将军,长大后到了吴国,和伍子胥一道辅助吴王阖闾,一举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几乎把楚国灭掉。吴国从此强盛起来,开始了讨伐越国的战争。后来吴国太子夫差继承王位,一心图霸,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孙武之子孙明被吴王封为富春侯,是为富春孙氏之始,孙膑是孙明的四世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