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武公时代,卫人在距朝歌西北30多里淇河岸边的耿礼河社一带(今淇县高村、黄洞、庙口一带)兴建了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淇园,被后人誉为“华夏第一园”。在此之前,仅有商纣王帝辛为狩猎而围建的“沙丘苑囿(yòu)”,真正的园林则始于淇园。尽管淇园当初的景物结构、建筑形式现已无从查考,但是其“绿竹茂盛”则是肯定的。淇园的特色之一是多竹,可谓遍地修竹,郁郁葱葱,其种类繁多,可与江南比美。《诗经·国风·卫风》中的《淇奥》就是对淇园绿竹的描写,同时,也是对卫武公的赞扬,诗曰: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咺(xuǎ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xuè)兮,不为虐兮。
诗意为: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挺立修长。
有位美貌君子,骨器象牙切磋,翠玉奇石琢磨。
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
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向往!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青青葱葱。
有位美貌君子,耳嵌美珠似银,帽缝宝石如星。
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
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稠密繁茂。
有位美貌君子,好似金银璀璨,有如圭璧温润。
气宇旷达宏大,倚乘卿士华车。
妙语如珠活跃,十分体贴温和!
淇园竹翠
淇河两岸“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可见淇园的竹林如此茂密,如此秀美,正像卫武公那样,容光绝世,优雅从容,气度沉稳,深藏如水,性格坚强,品德高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壁”。这样的男子谁不向往,这样的国君谁不崇拜。
当时的淇园秀色甲天下,其著名的代表景观为淇园八景,即:“淇园竹翠”“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剑横秋”。
淇园竹翠:当时淇河两岸拥有茂密的竹林,是淇园的一大景观。同时象征着卫武公的功德盖世、文采斐然、品德高尚。
斐亭莲芳:淇园内建有斐亭一座,旁边的莲花池里莲花异彩,鸳鸯戏水,借以歌颂卫武公虚怀若谷、出污泥而不染的清正、高洁品质。
群峰敛碧:在淇园,远看高耸如嶂、苍翠如碧的太行山,群峰顶巅蓝天白云,能给人以登上峰巅、身入碧云之中的愉悦自豪感想。
列柿流丹:淇水两岸的山坡上栽满了柿树,鲜红欲滴的柿子,俨然如青春少女,再加上秋后变成紫红色的柿叶,更显更加靓丽,成为淇园的一大景观。象征着卫武公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百姓怎不对他爱戴?
半岩风雨:站在淇园的山坡上,可以观看到朝歌城西北肥泉之源瀑布飞泻,清澈不染,比喻卫武公掌舵的卫国朝政清平,甘露遍洒,国泰民安。
曲径烟霞:淇园山清水秀,郁郁葱葱;山路盘桓,悬崖绝壁;遍地飞花,莺歌燕舞;晚霞笼罩,云气弥漫,浑如仙境一般。
一壶映月:夜晚的园月亮照在池塘里,就像珍珠在玉壶中滚动,潺潺的流水在充满坑坎的河床中前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活灵活现的情感。
双剑横秋:指的是灵山一景,两峰险峻,直入云天,犹如双剑。天气晴朗,仰望两峰更像两条直上天宇的蛟龙①。
古灵山
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在位55年卒。据考证,卫武公葬于朝歌北20公里的淇河北岸(今鹤壁市淇滨区淇河岸边的辛村)②。
按:①汉朝时期,汉章帝七年(公元82年),汉章帝欣闻淇园之美,曾率满朝文武亲临淇园观光。作为一国之君,率满朝文武到一个地方去观光游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足见淇园之魅力。
据南朝
《述异记》 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明代
《淇县志》
记载:“淇园在淇县西北礼河屯淇水之澳。卫人美武公之德赋绿竹为兴即此。至今民怀其惠不能忘也。”明代尚书杜臻的
《武公祠碑记》
记载的更为详细:“武公祠建于淇县西北,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若天设而地藏之祠,东北岸建有斐亭,为淇园故址。”据此推断淇园规模较大,主区在今淇县高村镇、黄洞乡、庙口乡一带。相传,古代从这里到桃胡泉二十多里的沟壑间全是竹子。武公祠是下竹林,石老公是中竹林,桃胡泉为上竹林。
关于淇园的竹子,
《史记·河渠书》 有这样的记载:元封二年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瓠子口(今濮阳西),率数万人堵塞已冲决23年的黄河决口,先沉下白马玉璧祭河神,然后令将士负柴填堵,仍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才获成功。东汉时期,河内太守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余万
(《后汉书·寇恂传》)。淇园之竹被誉为皇家之竹,名冠九州,可见淇园产竹之多。南宋诗人、四川宣抚使李曾伯赋诗云:“妾家淇园北封君,厥祖慈事宗苍筼。子孙异代贞节闻,枝分一派从南巡。”诗中告诉我们淇园之竹曾被南迁至湘江一带。据
《博爱志》 记载:他们那里的竹子是从淇县引植过去的,号为皇家之竹。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增修的 《河南通志》
记载:“淇县一带竹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足见淇县竹子的品种之多。
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慕名莅临淇园游览,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赋。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儿子、文学家刘璟专门作有《淇园》:
驻马淇园春正浓,
三山云外耸芙蓉。
武公去后琅玕少,
霁色猗猗入画中。
诗中作者不仅写出淇园雨后秀美的景色和对卫武公的怀念,而且作者那种踌躇满志、效法先贤、干事创业的情怀也充溢在字里行间。
淇园旁边的武公祠四周崖壁题诗多首,其一曰:
荣膺圭爵骨骄逸,
常把箴规分付诗。
九十五岁犹不老,
忆千万载系深思。
高风直共筼筜在,
盛德还同天地期。
漠漠荒祠成古迹,
至今淇水尚沵沵。
武公祠的北坡建“有斐亭”一座,亭下绿竹莲藕,当年游者四至,年年有祭。人们将祠前的石河,更名为思德河,位于思德河中游的槐荫店更名为思德村,均为思武公之德而改。明末崇祯年间,御史孙徵兰摩崖题记之:“圣从川湄千秋睿,就山磨墨万古明。”这都是对卫武公功德的歌颂。卫康叔深受卫地人民的爱戴,清康熙三十四年
即公元1696年,有人在淇县南街路西建了康叔祠,民国年间还有人自发进行祭祀活动,康叔祠遗址至今尚存。
②鹤壁辛村是一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也是西周卫国王室贵族墓地,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辛村距卫都朝歌不过20公里,而淇水又是卫国园林—淇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好选作卫先人的长眠地。
1931年至1933年,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和河南古迹研究会,曾在此作过四次考察与发掘,共发掘西周墓葬80余座,其中包括大型公侯墓8座,中型公侯和侍从墓11座,54座小型墓和14座车马坑等。总面积15万平方米。8座大墓中,可以看出墓室的宏阔,墓道的长大,随葬物的丰富,珍品的繁多,而且附有车辆乘马的专坑和御车饲犬的殉者,这些异乎寻常的铺张,若不是贵族阶层,那得有此奢侈?特别是在出土的钏器上还铸有“卫侯”的铭文,充分证明了辛村墓地不仅是西周卫国的墓地,而且还是一处卫国的贵族墓地。所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包括铜器、陶器、玉器、骨器、石器、竹木器等共千余件。这批文物大多与周平王时代的出土文物类同,而卫武公时代正是周平王时代。故说卫武公葬在鹤壁辛村并不是无有依据。现在这批文物一部分保存在台湾,一部分在美国,被称为“浚县彝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