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研8

《淇河文化研究》 第8卷
     

 

景点名胜 - “九门相照” 百年沧桑

“九门相照” 百年沧桑
 


作者:陈海寅 陈静  加入时间:2013-7-17 10:13:28

  《寻访鹤壁古民居古建筑》 开栏的话

   分布在鹤壁大地上的一些古民居、古建筑,犹如一颗颗明珠,美丽而神奇。它们融合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承载着人类悠长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在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对这些古民居、古建筑等进行宣传、保护和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今天起,本报开办《寻访鹤壁古民居古建筑》栏目,展示这些古民居和古建筑的风采以及被保护、开发的状况,敬请读者垂注。

淇滨区上峪乡竹园村

有一个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由五座庭院组成的深宅大院。

大院依山而建、渐次拔高、9个堂屋门相对相通,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格局——

九门相照” 百年沧桑

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淇滨区上峪乡竹园村郭氏“九门相照”大宅院外墙。

“九门相照”中的第九个堂屋门距院子地面约3米高。  

第二座庭院堂屋的屋顶。

第三座庭院外的拴马石。鹤壁日报记者 李国庆 

      在淇滨区上峪乡竹园村,静静矗立着一座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深宅大院。它由一名叫郭安元的村民带领后人历时37年建成,共五座庭院。除第五座庭院的堂屋只有一个前门之外,其余每座庭院的堂屋都有前后两个门,且五座庭院都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造就了赫赫有名的“九门相照”景观。

    时光流逝,光阴荏苒,这座已历经百年沧桑的宅院如今怎样?7月3日上午,记者一行沿着曲折的山路,找到了这座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百年庭院。

     依山而建、层层拔高的五座庭院

    虽说已建成一百多年,但郭安元旧宅在这个依山傍水的秀美山村中依然非常引人注目。得知记者来采访,郭安元的几位尚在村中居住的后人早已在村头等候。

    “郭安元弟兄四个,在家排老三,原本是距此三公里以外的老望岩村人。因老望岩村缺水又交通不便,他便和四弟一起跟随父亲来到竹园村生活。”郭安元的后人、今年78岁的郭玉忠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向记者讲述起当年的故事也是头头是道。而郭玉忠的爷爷,就是郭安元的长孙。

    记者眼前的这座大宅院几乎全由条石砌成,墙上斑驳的石缝和墙下厚重的青苔仿佛向世人诉说着它所经历的百年沧桑。除第五座庭院外,其余庭院的格局都是由五间堂屋和东西各三间厢房组成,院落大小也相差无几。大宅依山而建,高度也从前到后依次拔高。郭玉忠说,这样设计是为了防止淇河发水。

    正因为如此,在整座大宅中高度最高的第五座院落的格局也与众不同:它的东西厢房都是两层各6间房,堂屋的东半部分的两间也是两层,堂屋共7间。

 用时37年造就九门相照”景观

    “这座大宅院是郭安元带领家人历时37年建成的。”郭玉忠说,郭安元来到竹园村后,靠上山开荒种地、放牛放羊生活,只要手里有闲钱,就带领家人建房。这五座庭院共21栋建筑、61间房,所用的石材全部来自后山。第五座庭院落成后,赫赫有名的“九门相照”景观就此形成。

    郭玉忠的大儿子、竹园村村委会副主任郭学智说,家中的长辈评价郭安元是“一个有雄心大志的人”。“他73岁的时候,打算再建第六座庭院。可是他上山凿石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身亡了。”郭安元去世后,后人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把他的遗体在第五座庭院的堂屋里停放了七天七夜才下葬。出殡时,他的棺木依次通过了九个门。

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

    郭安元去世后,他的后人就分家了。大儿子(郭玉忠的曾祖父)分了第四座庭院和第五座庭院,二儿子分了第一座庭院和第二座庭院,三儿子分了第三座庭院。分家后,他们把各自堂屋的后门堵上了,只从各个院落的侧门进出。记者在每栋院落的堂屋后面都清晰地看到了当年填堵的痕迹。

    郭玉忠的父亲分到了第五座庭院堂屋的三间房,郭玉忠就是在这座房子里出生的。

    大宅内的门窗虽已斑驳,却较为完好,有的依然可以使用。和郭玉忠爷爷同辈的83岁老人郭可成就居住在第二座庭院中,门窗都还是当年建成时安装的。而第四座庭院中,也有郭安元的后人居住。郭学智告诉记者,这五座庭院所有东、西厢房的门窗都是由硬度高、耐用的椿木做成,所有堂屋的门窗都是由材质坚韧、耐腐蚀性强的黄杨木做成。

    第五座庭院的堂屋门前共有19级台阶,屋门距院子地面约3米高。记者难以想象:被后人评价为“有雄心大志”的郭安元,当年站在这里居高临下,看着眼前层层重叠的房屋院落,心中该是如何的澎湃激昂?

曾被土匪多次“光顾”

    在第四座庭院堂屋的一侧,记者看到了写有“山东职员郭安元修”和“大清光绪十六年后二月廿四日立”字样的石刻。正门上方,还清晰地刻着“福自天来”的字样。郭玉忠说,这是郭安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注意到,有的厢房的外窗形状别致,与简单的窗花形状相似。郭学智说,这种窗户有t望哨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土匪偷袭。

    解放前,郭玉忠的父亲就曾被附近山上的土匪绑走,土匪向他们索要1100块现大洋。为营救他父亲,家里把牲口、粮食等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在当时,土匪们经常“光顾”这座大宅院,抢钱、抢粮、绑人,村民对土匪都是谈之色变。

对研究古代木石建筑和北方山区四合院极具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郭安元旧宅是咱鹤壁山区农村依山就势、分年分批建设的‘九门相照’古民居,非常少有。一般的四合院都建在平原,而郭安元旧宅却建于山坡上,它受地势的影响和限制,不仅建造难度增加,所用的材料也和平原上的四合院不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俗专家王俊智说,平原上的四合院门窗都是木头所做,而郭安元旧宅的部分门窗却就地取材,用石头做成。“它是一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古民居,对研究古代木石建筑和北方山区四合院建筑极具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王俊智表示。

    相关链接: 

  张洪军: 竹园古民居探源  李冠培:感知李家大院   陈志付“李家大院”极具保护、开发价值  黄乾:扈家大院

  谷武民:鹤壁李家大院在落寞中的守望(图) 

竹园村远眺

[视频]《文化鹤壁·古建筑篇》竹园村郭氏大宅院:“九门相照” 百年沧桑

在淇滨区上峪乡竹园村,有一座深藏不露的百年大院,高大的拱形石门、讲究的屋檐雕饰,依旧见证着昔日的辉煌,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房屋已经年久失修,许多房屋也已经人去楼空。这栋古建筑就是“九门相照”的郭氏百年大院。

竹园村位于淇滨区上峪乡白龙庙上游北岸,郭氏大宅院就坐落于此。据郭氏族谱记载,郭广玉、郭怀玉两兄弟于同治二年,即1863年,从老望岩村迁居竹园。定居竹园村两年后,由于家族庞大,郭广玉开始建造这一“九门相照”的宅院,并于同治四年即1865年奠基。 

竹园村郭氏后代  郭玉忠:“郭广玉重建‘九门相照’,他死后,由他的儿子郭安元率领后代,经过五十多年,三代人盖起了‘九门相照’。”

“九”是中国人心目中吉祥如意的象征,郭氏“九门相照”大宅院共有五座庭院,从头道大门起,每进院落的堂屋正门前后相通,建在一条中轴线上。最后一进院落为正堂屋,留有一个大门。前后相加,正好九道。但记者却发现这些堂屋的前后门却被封了起来。

竹园村郭氏后代 郭玉忠:“把门封着的意思就是孩子们多,都分了家了,来回走从人家的屋里过不方便,所以都走偏门。”

进入第三进院。东西厢房均为两间平顶加过道,打破了“九门相照”式的堂屋5间、东西厢房各3间的“五进三”格局,修成了“五进二”,门斗板上刻着的“福自天来”依旧清晰。第四进院的门斗板上刻着“勤俭人家”字样,门头上后山墙上有一整块石板雕凿的外方内圆铜钱式样的透亮石窗,楼上一对石雕捌弯排水搁漏,令人叫绝。所不同的是楼顶为瓦脊建筑,这也说明当时郭家家道的殷实。

竹园村郭氏后代  郭玉忠:“我老老爷郭安元为了让他的后代有文化有知识,所以头板上写着‘耕读传家’,有了文化了,还要过艰苦朴素的生活,所以就写了‘勤俭人家’。看着门头板就教育了后代。”

在交通闭塞的小山村修建如此宏大的工程,砖瓦、石料、木材从何而来?郭玉忠告诉记者,每次修建房屋时,郭安元便请来有名的石匠、窑匠、木匠、泥瓦匠,上山开采石料,伐下自家的树木,河滩淘挖河沙,就近建起窑场。万事俱备后,选择黄道吉日动工,工程量极大。

竹园村郭氏后代  郭玉忠:“要盖个厢房,连上石工,笨工十个人,最少得45天才能盖成,现在用砖用不了五天就盖成了,当时盖房确实不容易。”

虽然郭氏大宅院没有山西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的大气恢宏,但也雕梁画栋,充分运用了砖雕、木雕、石雕等传统建筑艺术手法,并根据地形地貌就地取材,兼有防匪、防盗、防洪功能,为后人研究古代木石建筑和北方山区四合院建筑提供了珍贵资料。(鹤壁电视台记者:文源 志达)

         鹤壁电视台


 

 
     
“九门相照” 百年沧桑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