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李家大院远景
李家大院的哨卫楼
“女儿楼”
从建筑时间上来说,它比山西的乔家大院还要早200多年;从建筑规模上看,在林林总总的北方古民居中,它的大气与张扬极为罕见。然而,身处闹市边缘的显赫与沧桑,决定了它的命运多舛。穿过历史的浮华云烟,如今,它的保护与开发、没落与消失,又面临着新的诸多机遇与严峻考验——
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近500年,占地50余亩;5个并排九门相照的楼院组成,共有房屋1500余间,最高的建筑20余米;每个庭院里都设有哨卫楼、仆人院、柴院等。整个建筑群巍峨壮观,精雕细刻,四梁八柱、花墙砖雕、屋檐陶兽……无不显示着当时主人的威严与尊贵。
然而,就是这样一处被当地人称为“小故宫”的庞大古建筑群——李家大院,却落寞地屹立在城中村里,日益破败,一些老屋已坍塌过半,墙体裂缝,摇摇欲坠;部分房屋的主人搬迁入住新楼后,将其租赁给一些外地的拾荒者;散乱堆积的废品垃圾,与大院神秘久远的古韵难以合拍。
破败的鹤壁“小故宫”
大胡村是鹤壁市最大的城中村。1月18日下午,记者前往大胡村探访鲜为人知的古院落——李家大院。
虽然事先有所了解,但记者还是被它的雄伟所震撼。从村边的一处高地望去,一排排灰墙灰瓦的高房拔地而起,每一排都在一条笔直的线上,屋顶与屋顶的瓦片似乎连在一起,甚为壮观。几座较高的楼房点缀其中形如城堡,顶端四周是垛口式女墙和望探口。在周围一片现代化建筑的映衬下,都市川流不息的喧嚣全被这个赫然入目的古院落隔离开来,夕阳的余光洒在大院古墙上,映出一种难言的沧桑和落寞。从整体布局上看,整个大院由5个并排的九门相照的楼院组成,院内的楼与楼之间建有联廊,人不用下地就能互相串门走动。
记者仔细查看了李家大院楼房建造所使用的砖瓦,发现许多砖、瓦都好像是为了配合房屋的结构和造型而特别烧制的一样,在外观上和材质上,都与普通的砖瓦不同。每一处楼院,都是一个配套完备的体系,除了那些方正威严的主楼、会客楼外,还分别配有许多瓦房。
“主楼是当时主人居住、会客等使用的,旁边瓦房则是给那些仆人使用的!”40多岁的村民李连合介绍说,那些瓦房除了一部分归仆人居住外,还细分为柴房、粮房以及马房等。
即便是这些瓦房,从门、窗到墙上的雕刻、门口的台阶,都很有建筑特色,大多采用四梁八柱的建筑结构,即使四面的墙体倒下了,房顶也不会塌下来。
历史风云变幻,李家大院如一位寂寥的老者,身居闹市边缘,在落寞和沧桑中无奈守望,任凭破坏和坍塌的折磨一天天加剧……
奢华高贵的“女儿楼”
大院西边院落里的一座高达20多米的楼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整个建筑群里尤为突出。
“这是当年大院里家族中一个地位很高的宝贝千金居住的场所,名为‘女儿楼’!”李连合告诉记者,从族谱里可以看到,当时为盖这座楼,一共买下了18窑砖。从窗棂的雕刻,到墙体的修饰,这座楼比起其他楼房,明显要精致许多。只是由于年久失修,一次地震在墙体上留下了一道很大的裂缝。
李氏家族的后人称,“女儿楼”奢华、高贵,居住者的地位和身份虽然现在不好推断,但是这里面肯定深藏着许多故事和秘密。
当年,要进入李家大院北边的会客楼,必须到正门,然后“走圆门,过天桥,后花园里逛一遭”,最后才能到达会客厅。现在,天桥倒塌后高高的台阶还保存在那里,绣花楼和后花园已经完全毁掉了。
记者在李家大院保存下来的两个圆门上,看到上面清晰地保留着“宜风、宜雨、宜雪、宜晴”的字样,这些文字都是与砖烧制成一体的,非常精巧。
整个大院逛下来,记者还发现了许多或烧制或雕刻在墙体上的字,有的是对联,有的则是一栋房子门头上雅致的名字。不仅字迹清晰,而且书法非常见功力。
其中一座保存完好的哨卫楼高达20多米,共5层,地下一层,地上4层,是整个大院里最高的一座楼,比附近现代建筑的6层楼房还要高出许多。哨卫楼结构复杂,布局严密,地上第一层的地面为活动地板,下面则隐藏着深达数米的陷阱,这是为防御外人入侵而专门建造的。哨卫楼在这里也有人叫它看家楼,楼顶上的女墙和探口伸向半空。大院里高高耸立的几座哨卫楼彰显着当年大院主人的高贵和威严。
它比乔家大院早200多年
“这些古建筑极具文物和旅游价值,需要好好修复保护,如果措施到位,将来肯定是咱中原的一大亮点!”说起李家大院的现状,李连合心痛不已。
李连合是大院故主李氏家族的后人之一,因为肚子里有些文墨,他和村中的李振河、李海林等几位老人成为近年来一直呼吁保护古大院的主要倡导者。作为李家后人,10年前他们组建了一个义务看护队,尽管他们现在已经不是大院的主人。
李连合等人告诉记者,除了这里的居民和路过的看客外,一年四季很少有人专门前来参观,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对祖先留下的宝贵资源进行力所能及的守护和宣传。
记者在李家后人珍藏的《李氏家谱》上看到有这样的记载:“实第三子兄弟四人皆以行为名,明洪武二年奉旨携资自山西壶关县庶长村迁居汤阴县西三十五里寺湾村。”
记者从家谱中还看到,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李十三的第九世孙李四知,携四子一女由寺湾又迁居到了现在的大胡村。李四知和儿子们都是官府要员,地位最高的曾被封侯。他率子孙在大胡村大兴土木,营造宅院,历时三代人,最终建成了规模宏大的李家大院。此后,大院一直是由李家后人居住。
解放后,依照当时的政策,将大院的房屋分给了部分村民使用。许多房屋后来被居住者陆续拆掉,又建起了新房,现在剩下的这部分建筑群因为高大牢固,不那么容易拆掉,所以才有幸保存到了今天。
“从建筑时间上来说,李家大院比山西的乔家大院还要早200多年!”李连合说,他专门去山西看过乔家大院,这些年还走访了全省很多古民居,像李家大院这样规模的古建筑群实在不多。
力不从心的义务看护队
鹤壁市古民居专家、鹤壁淇河博物馆顾问樊先生看过李家大院后认为,这个古建筑群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明清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极高的观赏、旅游和历史价值,也是一座独特的古代建筑艺术宝库。
但如今,李家大院的很多房屋因为年久失修,大都闲置着,有多处已经坍塌。
在一处拾荒者租用的楼房内,记者看到,从门楼处开始,一直到院子里和房间里,都堆满了废品、垃圾,脏乱不堪。不少房子布满了裂缝,有的房顶塌掉几个窟窿,有的甚至呈半倒塌状,露出的砖茬非常醒目。
“这房子太旧了,要有钱,早拆了盖新房了。”采访中,一位68岁的李老太太望着自己居住的一栋4层古楼房说。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当时占地200余亩的建筑群,如今大半已遭破坏。
10年来,李连合、李振河、李海林等人组成的义务看护队与破坏大院建筑的行为进行着斗争。大院里的住户绝大多数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义务看护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村民们告诉记者,2005年12月,一个山西的李姓煤矿老板,从家谱上得知自己的祖籍就在大胡村后,就携带家人前来拜谒。当看到李家大院后,这位老板想斥资300万元买走目前没有住人的哨卫楼和相邻的几间完整瓦屋,他邀请了建筑、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进行过多次论证,计划把这些祖先“宝贝”拆除后一一打包运到自己山西老家去,再依照原来样式尺寸将古建筑真实再现。
此举传出,大胡村的李家后人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拒绝了他们本家的“好意”。他们认为,如果对方投资恢复保护,可谓功德无量,但如果要搬走,一个完整的李家大院身首异处,那还能叫李家大院吗?
开发保护目前还是空白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迄今为止,李家大院还没有被纳入到文物保护行列。
鹤壁市文物局负责文物行政执法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李家大院的现状他们也有所了解,而且先后几次实地查看过。按照建筑年限来说,李家大院确实属于不可多得的古建筑文物,但是李家大院里的房屋当初分给了当地200多户居民居住,严格来说,这些建筑房屋属于个人财产,其他单位没有强制管理的权力。
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要保护就必须实施搬迁,但最大的难题就是经费不足,而地方财政又比较紧张。
至于旅游开发,鹤壁市旅游局副局长张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一个旅游景点的保护开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人家跑那么远来看你的景点,不是来看人和固定建筑的,而是透过建筑来看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社会风情等,而这些内容的发扬光大,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努力。
张副局长还表示,他们已经就此和李家大院所在地的有关部门接触,目前许多思路正在考虑和酝酿中,他们希望在李家大院保护开发上能有所建树,使其早日跻身“大院家族”宝库行列,成为该市甚至全省旅游风景中一颗亮丽的明珠。
□记者谷武民通讯员郝丽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