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探访文王演易处

作者:李红军/文图

 http://www.dahe.cn 2004-11-16 14:34:49

汤阴县羑里城曾经是一座恐怖之城——中国第一座有文字记载的国家监狱就建在这里。当年82岁的周文王在此坐牢7年坐出了奇迹。在不知多少个没有日月星辰的日子中,他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完成了旷世奇书《周易》。

 奇书《周易》 生于狱中

这里是汤阴县羑里城。蓍草青青,白花点点。
    青与白,草与花,仿佛阴与阳、动与静构成的一方小世界。

                                  


  相传,伏羲氏就是用蓍草画八卦的,称为“揲蓍画卦”。《博物志》说:“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
  汤阴县羑里城的这片蓍草,至少已生长了3000年。
  3000年前,在羑里城,周文王被纣王关进了监狱。在监狱中,正是凭着这片蓍草,周文王正数反数,正测反测,仰观天象,俯察大地,悟出了天地乾坤、自然万象的真谛,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完成了几乎涵盖人类社会全部内容、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
■狱中写下旷世奇书
  2003年的酷夏,我怀着激动和崇敬的心情,踏上了寻访羑里城之路。
  之所以激动和崇敬,理由充分而简单——羑里城是《周易》诞生的地方。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对《周易》的了解也仅限于这样几个概念:一本智慧的书,一本难读难懂的书,一本占卜的书。
  虽然只知道这几个概念,但《周易》已足以让我敬畏,而羑里城,也足以让我神往。陪同我前往的是原羑里周易博物馆馆长陶涛女士,她好像还嫌我的心情不够激动,偏讲些吊我胃口的羑里城故事:
  一位北京来的专家,到羑里城周文王演易处时,不觉捶胸顿足,嚎啕大哭,长久不能止息。他说,他被深深触动了,他就是想哭,他抚摸到了中华民族的根,一种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
  一位南方商界大腕,每年都要乘飞机来到羑里城的文王庙敬香祭拜,到玩占亭里预测吉凶。他说他不是迷信,图的是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4公里,107国道东侧,钢筋水泥大门上写着“周文王演易处”五个大字。
  走进大门,路两边建有一排房屋。虽然我们乘坐的车走得很快,但我依然能够看到,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个八卦图。在房屋前面,一些人正用挽留的目光看着行人,那目光里的意思很明白:来算一卦吧!也许他们知道的只是《周易》的皮毛,但愣是拿《周易》做招牌,混得个肚圆。
  走不多远,就看到平地里耸起一块高地来。高地高约5米,南北长百多米。在周围一望无际的绿色里,它仿佛是泊着的一艘航母,又像是傲然屹立的一座孤城。
  这便是羑里城了。
  羑里城是一座文化之城——3000年前,旷世奇书《周易》就诞生在这里。
  羑里城又是一座恐怖之城——中国第一座有文字记载的国家监狱就建在这里。
  羑里城前面有个广场,广场的中间竖立着一座红色花岗岩雕像。雕像高高挺立,正极目远方,眼里闪烁着智慧的神采。(图1)雕像下面的台基上,按八卦方位刻有八卦和六十四卦卦象。雕像周围的花草,也都呈六十四卦图形。这座雕像,就是写就旷世奇书《周易》的周文王。
  殷帝乙三十七年(公元前1156年),帝乙去世,帝辛即位。帝辛就是名声坏透了的纣王。当时,西伯姬昌57岁,他在商朝上下已有很高的威望,同九侯、鄂侯并称三公。
  殷纣王即位后,起初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立志做一个有为之君,但在位20多年之后,随着国力强盛,纣王变得极端专横残暴。

                   


  有一次,纣王听说九侯的女儿长得好,便娶了过来。但这位女子不喜欢他的荒淫,纣王气怒之下将她杀死,还把她的父亲九侯剁成肉酱。鄂侯知道后,就向纣王提出了尖锐的意见。纣王不听,又将鄂侯杀死,将他的肉做成肉脯。
  姬昌听说这些事情后,不由得叹了口气。崇侯虎得知姬昌叹气这件事后,立即向纣王作了报告。崇侯虎说姬昌在国内积德行善,这会儿又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说不定会夺取殷商的天下。于是纣王便把姬昌抓来,囚禁在羑里这座国家监狱。
  走进监狱大门时,姬昌已是82岁的老人了。
  3000年前的牢狱生活究竟怎样,我们无法知道。不过想想殷纣王的德行,我们也能猜个大概。
  据史籍记载,为断绝姬昌与外界的联系,殷纣王不仅在羑里驻有重兵,还在通往羑里的道路上层层设卡。姬昌的儿子想看望父亲,也没有得到纣王的批准。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要多久,老命休矣。但对于姬昌来说,这却是个难得的思考机会。他平常太忙了,忧国忧民,忙于政务,无暇思考。现在,身不自由,思想却可以无遮无拦地疯长了。
  在异常艰苦的监狱生活里,在不知多少个没有日月星辰的日子中,姬昌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与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相融合,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对每卦与每卦的六爻,按照象数的内涵和有关缘由,分别配以具有吉凶利否含义的卦辞和爻辞。“群经之首”的《周易》,就这样诞生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一伟大事件——“西伯拘羑里城演《周易》”。
■含泪吃下亲人血肉
  姬昌演易的事,很快便传进朝内。纣王得知这一消息后,有些半信半疑。为了检验姬昌是不是圣人,能不能知过去、测未来,纣王想出了典型的纣王式主意——他将姬昌长子伯邑考杀死,用他的肉做成肉羹,然后派人把肉羹送给周文王姬昌吃。姬昌是啥人啊,看到肉羹,立马知道这是用自己亲人的肉烹制的羹。但是,如果不吃这羹,纣王一定会起疑心。最后,姬昌忍着悲痛,勉强将肉羹吃下。纣王听了下人的汇报,嘲弄地说:“圣人应该不吃自己儿子的肉。喝自己儿子的肉煮成的羹都不知道,谁说他是圣人呢?”
  于是便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
  但文王并没有消化儿子的肉。在每次吃完肉羹后,姬昌都找地方再吐出来。不能设想当时姬昌的心情,虎毒尚不食子,何况是人?

 如今,在羑里城的西北角,距周文王演易处不远,有一个太显眼的坟冢,这是伯邑考之墓,也叫“吐儿冢”。据说这里就是周文王吐肉羹的地方。
  当地老百姓又说,这是兔儿冢,当时周文王吐下的肉都变成了兔子,一蹦一蹦地都跑了。所以现在羑里城附近的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句俗话:羑里城的兔子,打不得。在他们眼里,兔子是伯邑考的魂。
  付出惊人代价后,周文王为我们留下了中华文明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籍——《周易》。从此,华夏先民对宇宙和人生的探索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王VS纣王 忠臣与暴君的对抗

 很多人都熟悉这样一幅图:一对阴阳(黑白)鱼环抱而立,阴(黑)中有阳(白),阳(白)中有阴(黑),大阴(黑)中有小阳(白),大阳(白)中有小阴(黑)。
  这就是太极图,是先哲们创造的宇宙衍化图。几千年来,正是这样一幅图,让代代人百般玩味,乐此不疲,它被称为神秘的“东方魔符”。
  太极图中蕴含着和谐、对称、平衡、循环、生生、稳定等原理,代表着中华民族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周文王就是中华民族思考和探索宇宙、人生的一个杰出代表。
■较量之时胜负已定
  商王祖甲二十八年(公元前1213年),周文王姬昌出生于岐下(今陕西岐山县境内)。他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黄帝的曾孙帝喾生后稷,后稷被尧举为司农,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伟大作用。后稷14世孙季历(公季)是文王的父亲。文王的母亲名太任。据记载,文王出生时,有一只红色的鸟衔着用朱砂写的书信,落在他家的房屋上,人们说这是一种吉祥的先兆——圣瑞。他生下来以后,长着四个乳头,到了成年,“龙颜虎肩,身长十尺”。
  姬昌47岁那年(公元前1166年),父亲公季去世,他继承父位,是为西伯。即位之后,他严格遵循先祖后稷、公刘和父亲公季的遗训,切实推行爱护人民、尊敬老者、保护儿童、广招四方贤人的政策。几年工夫,不仅本国人民安居乐业,对西伯姬昌十分爱戴,周边的诸侯国也纷纷表示愿意归附……后来,就发生了姬昌被囚禁于羑里的事。
  周文王82岁入狱,在羑里被囚禁7年之久。因为深陷在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之中,所以对于所处的恶劣环境,周文王浑不在意。最终,他带着千古奇书《周易》走出了羑里。而纣王呢,除了坏名声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
  实际上,周文王与殷纣王的对抗,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无论是智慧,还是意志,纣王与周文王都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从较量开始的那一刻起,胜负就已经注定。
  殷纣王把周文王关在牢里囚禁了7年,但最终,他还是放了周文王。没有人勉强纣王,他放得心甘情愿。对于周文王来说,牢狱之灾从坏事变成了好事,他在狱中潜心消化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演绎出后天八卦,写下了自己人生中最华丽的篇章。
  对抗的结果,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殷纣王输得很惨,不独输掉了江山,输掉了美人,更输掉了人格,输掉了精神。
  周文王在狱中潜心思考的时候,狱外的人们并没有闲着。为营救文王 周文王在狱中潜心思考的时候,狱外的人们并没有闲着。为营救文王,周文王的近臣闳夭、散宜生等想了不少办法。他们到有莘找来美貌女子,又到骊戎、有熊买了一些好马和许多珍奇物品。然后他们通过收买纣王的心腹大臣费仲,将美女、良马、奇物献给了纣王。
  殷纣王看到这些极珍贵的馈赠,裤腰带变得稀松,嘴里也把不住风,说:“有美女这一样,就足以释放西伯姬昌了,何况还有这么多好东西!”他立马下令将西伯姬昌释放,还赐给他弓矢斧钺等众多兵器,授权姬昌征伐各地诸侯。纣王还告诉文王:说你坏话的是崇侯虎。
  被释放的姬昌没有表现出一点怨恨纣王的意思,相反,他把洛西地方奉献给纣王,以答谢纣王对他的赦免。他的忠心使得纣王对他信任有加。
  得到纣王赐予的征伐之权后,姬昌开始向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挺进。殷纣王三十五年(公元前1121年),92岁的西伯姬昌伐犬戎(今湖南常德一带)。这一年的另一件大事是,姬昌在渭水河边访得吕尚(又名吕望,即姜太公),尊为军师。
  此后,姬昌先后讨伐密须(今甘肃泾川县)、耆(今山西黎城县)、邘(今河南沁阳县境)等地。
  深得纣王信任的西伯姬昌经过数年征伐,所辖地区越来越广,势力越来越大。商朝大臣祖伊感到形势严峻,忧心忡忡地向纣王报告,请他高度重视日渐强大的周对商朝构成的威胁。纣王满不在乎:“一切都是上天安排的,谁能把我怎么样?”
  殷纣王四十一年(公元前1117年),姬昌去世,他的次子姬发继位。12年后(公元前1105年),姬发以吕尚为军师,率兵伐纣。姬发会合八百诸侯,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会战。结果殷军大败,纣王自焚。
  从此,周取代殷商而据有天下。姬发自称武王,尊谥父为文王。此后,周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周文王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偶像之一。
■人人称颂谁能读懂
  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嘉靖皇帝亲自到羑里城祭祀文王,在祭文中他称赞周文王“功德惟厚”。羑里城文王祠悬挂着无数颂扬文王功德的匾额楹联,如“万古臣纲”、“与天地准”、“为臣止敬”、“蒙难艰贞止敬立人臣之极,观图学彖文明开周鲁之宗” 等等。
  乾隆十五年十一月,乾隆于巡幸中岳返京途中拜谒了文王庙。这个提提裤腰带便会口占一绝、端端饭碗也可能诗兴大发的皇帝,面对这样厚重的文化,心情当然无比激动。他当即挥笔题诗,刻石记之。他写道:“洹荡之间曰羑里,演易圣人昔拘此。天高地下皆易理,彖辞阐发权舆是。天王圣明罪当诛,千载而下真知己。巍巍之台近尺咫,夙凛师承惟四字,无忧其常忧暂耳。王季为父武为子,牧誓谅非心所喜。叩马村在河之涘,夷齐肯首吾斯语。”如今,乾隆的诗碑被安置于羑里城内大殿前方东侧的八角亭楼内,这亭楼被称为“御碑亭”。(图4)
  乾隆喜欢周文王,那是自然,从古至今又有哪一个皇帝不喜欢忠臣?乾隆对周武王的指责也是自然,想想吧,要都像周武王那样,哪个皇帝能睡得安心?
  尽管殷纣王对文王残酷迫害,文王还说:“父有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岂有君而可叛乎。”即便在势力强大后,周文王也不反叛殷纣王。从这些地方看,文王确实忠得可以。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文王看做一个忠臣,恐怕也不能算读懂了周文王吧。
  实际上,面对一个精神巨擘,这是一种艰难的探询,也是一种艰难的叩问。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九侯女儿无端被纣王杀死后,周文王没有像鄂侯那样去谏诤,给予的只是一声叹息;当明知纣王杀死自己的儿子炖成羹让自己喝时,他也没有指出纣王的错误,而是表示“天王圣明,罪臣当诛”;当纣王沉湎于妲己的温软怀抱不理国事不顾百姓死活时,他也没有像比干一样,掏心挖肺。
  他采取的方式是,发展自己,迅猛地发展自己。
  他虽没有直接将纣王拉下马,可他留下了足以让武王统一天下的力量。他懂得“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物极必反”(《周易》)、更懂得“否极泰来”(《周易》)的道理。
  这才是真实的姬昌,这才是真实的文王。
  作为奇书《周易》的作者,文王对于宇宙间祸福转换、此消彼长的道理太了解了。
  他的伟大在于,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他通过对方力量的削弱和自己力量的增长,在一种大和谐里完成变革,让世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质的改变;他的智慧在于,通过自己的发展,来实现对抗才能解决、甚至对抗解决不了的问题。
  周文王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以《周易》中的这两句话勉励学生,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我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一首校歌,唱出了清华人对《周易》精神的推崇。
  实际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
  庙古松杉暗,台高燕雀轻。再一次走在古柏森森、甬道两旁碑亭林立、庙宇殿堂青石绿瓦的羑里城,我的心仿佛得到了提升。再一次站在高达9米的周文王雕像前,心里又多了一分感慨。仔细看,这时才发现,周文王其实眼光很慈祥,很和蔼,但这慈祥却是一种智慧的慈祥,那是一个大政治家、大哲学家特有的气质。
  忽然想到,为什么把周文王的雕像塑成9米,而不是10米或12米?
  工作人员说,周文王的八卦“乾坤离兑坎震巽艮(也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相对两卦的卦数相加和总为9。这显示的是一种平衡,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阴阳消长无论怎样变化,总应该在一种平衡状态内。塑像显示了现代人的智慧,显示了现代人对周文王的理解。
  
博大《周易》 岂限占卜

“一直以来,人们对《周易》有一种误解,很多人都把它仅仅看做一本算命的书。”
  曾经在羑里待了10年,对《周易》颇有研究的陶涛女士说。
  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不论在城市或是乡村,冷不丁就会有人拉住你:“算一卦吧!”如若这算命人鹤发童颜、道骨仙风倒也罢了,偏偏很多算命人脸上表情猥琐,眼里透着股狡黠。要是你不停步,有的算命人还一声断喝:“同志,你有灾!”
  这一声断喝的目的很明白,骗两个饭钱而已。
  而他们打的招牌,往往就是《周易》。
  偏偏还真有人相信这些算命人。穿得风风光光的、身价千万的、顶着博士头衔的,还有一些有点级别的官儿,都被算得一愣一愣的。
  实际上,博大精深的《周易》,远不是这些“卦先儿”们所能理解的。
■八卦理论预言行星

  如今的羑里城里,也有算命的“卦先儿”。在周文王巨大塑像的东边,走过青草组成的八卦图,就是一拉溜儿七间屋。每个屋里摆一张桌,桌上抻一画着八卦的黄布,桌后坐着一个“卦先儿”。不同的是,这些“卦先儿”绝不会拉你,也不会吆喝你来算,他们奉行的是“姜太公钓鱼”的策略。
  羑里周易博物馆原馆长陶涛女士说,他们做的是文化,如果说羑里城里的演易坊、文王演易处乃至吐儿冢是历史的静态存在的话,那么这城里的“卦先儿”则是一种动态存在。这一动一静,体现的都是《周易》的精神。
  《周易》这部书内涵的一部分确实是卜筮,老百姓的说法就叫算命、占卦。与老百姓的理解所不同的是,《周易》思考的是宇宙和人生,是天地人三位的统一,而老百姓关注的就是个人,是一己的生老病死、福祸吉凶。
 1987年,美国海军天文台的罗伯特·哈林顿向全世界发布了一个重大消息:在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这是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得出的科学结论。
  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发现,这一发现有可能使人类解开两个至今让科学家一头雾水的宇宙之谜——19世纪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为什么会失常?地球上的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灭绝?
  这个重大的发现很自然地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1940年。在1940年,早在美国人宣布这个发现的47年前,一位中国旅法学者就提出了这个论断。
  这位旅法学者叫刘子华,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提出了这个论断。而他的结论,正是依据周文王《易经》的八卦原理推算出来的。同时他还准确计算出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密度为0.424吨/立方米,轨道运行速度是1.689公里/秒,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以179年为周期绕太阳旋转。
  他的这篇博士论文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
  巴黎大学哲学系主任、论文审查委员会主席爱米尔卜勒耶说:“现代科学与纯直觉知识构成的中国古代科学有深奥的吻合。”法国仆尔日天文台台长摩尔则说:“其博士论文为我们指出,中国古圣贤的宇宙科学竟与最近4个世纪中若干代学者耗尽艰辛所得的结果相吻合。”
  《周易》的神奇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思想成果遭遇误读
  按《周易》的理解,茫茫宇宙,浩渺无边。在无边的宇宙中,有些天体、生命物质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也可以说它们之间存在相似性现象。这种相似分为表象和性质相似。表象古人称为“象”,《易经》中的象类说的就是这种相似;古人将性质相似概括为阴阳、五行和数理的相似。
  古人以天为乾卦,天是最大的事物,那么一切和它相似的事物都可以用“乾”来代表,反过来,一切有“乾”性质的事物,都可以代表“乾”。在自然界,“天”最大;在我们人类社会中,皇帝最大;在单位里,就是领导最大;在一个家庭里呢,毫无疑问,就是祖父、父亲。最大的就是第一的,性质就是阳性,最大的东西往往决定了其他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所以往往就呈动态的变化,属阳。
  古人用“坤”来代表地,地代表一切事物的终结,所以呈阴。
  八卦就是依靠这样的原理组成的符号体系,它具有“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相似性预测功能,与它相应的还有阴阳、五行等学说。
  它依据的是“取象比类”的推断方法,即把不同事物按其表象、性质的归属分类进行相互比较,类比以求出共同或相似的性质,进而来预测和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一点,用现代的“符号学”和全息信息学可以解释。
  但在我国民间,存在着对这样一套复杂体系的误读,他们把《周易》简化成了两个字——算命。
  与算命相联系,人们很容易就能想起一个词——迷信。(图5)
  把《周易》简单看做算命,是对《周易》的误读;把预测简单看做迷信,则缺乏科学态度。
  几千年前,面对当时的世界,我们的先民有着太多的困惑: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为什么会有风雨雷电?为什么会有山呼海啸?人又是怎样来的?人的命到底是由谁来决定的?为什么同是人,人家比我寿命长?
  有太多太多的神秘需要破解,有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于是,先民们开始思考。《周易》就是这种思考的一个结果。
  然而不幸的是,作为华夏先民的重要思想成果,《周易》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大多数人简单看做一本占卜书,《周易》成了中国占卜业的经典。
  《周易》之后,中国的占卜术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的专门研究领域。两汉时,京房在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发明了蓍草配“纳甲”的占卜方法。这个方法到现在还很有影响。
  唐代时,经济文化极度发展,人也更聪明了,干脆发明了一种极其简单的占卜方法:“以钱代筮”法,用三枚铜钱来预测吉凶。
  北宋时的邵雍则发明了一种更为灵活的起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按年月日起卦,也可以按字的笔画和字数起卦,还可以根据尺寸、人、静物起卦。邵雍奉行“无故不占”的原则,因为他得来这些方法都事出有因。
  实际上,无论后来发展起来的星占术、四柱命学,还是风水术、面相手相术,包括给人取名字的,都离不开《周易》。
  20世纪的中国,有一个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几十年交锋而归于失败的人物,不说大家也知道,他就是蒋介石。蒋介石喜欢《易经》术数,是人人皆知的,他的名字就来自《易经》。
  翻开《易经》,64卦中有一卦叫“豫”卦,其卦辞为“利建侯行师”,即有利于建国封侯和行军作战的意思。
 豫卦的六二爻辞就是:“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彖》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这爻辞彖辞的意思是:心志操守,坚如磐石,不终日沉迷于享乐,是最吉利的。原因是因为能居中得正。蒋介石(字中正)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在临终前,蒋介石曾深有体会地道出了他一生的处世哲学:“是非审之于己,毁誉任之于人,得失取之于数。”
  除了占卜、预测之外,《周易》其实更多地是在阐释一种人生哲学,讲述人生道理。
  当你匆匆忙忙行走在茫茫人海中疲惫不堪的时候,当你面临家庭的不幸或是灾难难以自拔的时候,当你得意忘形、想狂想疯的时候,《周易》也许能够给你提供帮助,帮你拂去心灵上的尘埃。比如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就是从《周易》中提炼出来的。像这样的人生道理,不知曾经抚慰过多少逆境中受伤的心灵。而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更是曾经让无数有志之士热血沸腾。
  这就是《周易》,博大精深的《周易》,取之不尽的《周易》。

一本奇书 满纸智慧

■内容庞杂包罗万象

  2003年春夏之交的羑里城,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安宁和静谧。
  站在羑里城那片蓍草旁边向四周望去,近处有树,有草,有殿堂,有亭子;远处有庄稼,有村舍,有一望无际的绿和点点碎碎的红。这里像中国的任何一处田野一样平静、安宁。
  没有人能够想到,平静、安宁的羑里城与炮火连天的伊拉克战争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伊拉克战争,让有心人的视线再次投向了中国的《周易》,投向了羑里城。
  原因要从《孙子兵法》说起。中国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子的兵法,深刻地影响着伊拉克战场上美英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据分析家说,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伊拉克战争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
  比如美国的“斩首行动”,也即《孙子兵法》的“擒贼擒王”,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国将领麦克尼利说:“盟军指挥官使用的正是这种办法。”
  麦克尼利说,美英盟军向北挺进,间或有选择地争夺一些重镇,这也反映了孙子避开城镇、快速挺进的思想。
  《孙子兵法》中随处都有《周易》的影子。
  “擒贼擒王”在《孙子兵法》中的解语是:“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就出自《周易》。
  《孙子兵法》里的很多计策,都能在《周易》卦象里找到对应,比如“浑水摸鱼”、“釜底抽薪”、“金蝉脱壳”、“关门捉贼”等等。
  事实上,在军事方面的影响还只是《周易》巨大影响中的一个方面。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周易》就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哲学、历史、音乐、自然科学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17世纪德国数学界有一个重大的发明,就是德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大代数与微积分的发明者莱布尼茨的二进制发明。
  有趣的是,虽然莱布尼茨在1666年发明了二进制,但由于在当时没有实用意义,他一直不敢把二进制公布于世。1698年,他在与赴华教士闵明我、白晋的通信中知道了中国的《周易》和八卦图。莱布尼茨将《周易》的八卦图和自己的二进制进行比较后,惊异地发现,《周易》64卦在思想与数学表达方式方面与自己的二进制竟是惊人一致。
  他认为,如果以阳爻代表1,以阴爻代表0,那么《周易》64卦图就是从0到64的二进制连续排列,而64卦图完全可以按二进制算术方法排列成“0”和“1”,转换成计算机语言。
  他的观点在后来得到了证实。当计算机诞生以后,当我们今天普遍把计算机摆在案头的时候,你可能不太明白,它的理论依据与《周易》存在着亲缘关系。
  莱布尼茨意想不到自己费心劳力的发明,在《周易》64卦图中早就有所表达。激动、兴奋和敬佩之余,他对于东方古国的崇拜也油然而生。遂写信给当时的中国皇帝康熙,要求成为中国公民,并在法兰克福创立了一所中国学院(该学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王维先生说,《周易》的内容包罗万象。数学方面的二进制、十进制、勾股定理、概率论、二项式定理等,物理学方面如宇称不守恒定律、测不准定律、相对论、原子学说、电子理论、夸克理论等都可从《周易》中找到支点。而被称为现代化学之源的炼金术(炼丹术),在中国更是依靠《周易》的阴阳学说才得以发展的。而当今电脑上的“知识资讯处理”(KIP),与《周易》八卦的安排在观念上有相似之处。
  今天的人们都非常关心生态问题,比如这里的环境污染了,那里的水土流失了。人们普遍要求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这与《周易》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观念非常接近。人类走了几千年,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起点。
■所含智慧倾倒中外

2003年的这个炎热夏季,我们再次走进羑里城。在孕育了《周易》的这片古老土地上行走,我们随时随地都能遇到先哲们行色匆匆、上下求索的身影——
  比如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在《论语》中,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对于孔子来说,《周易》是道德伦理学的源泉。据说,孔子作了《易传》,对于《周易》进行解读,把它提升到了哲学高度,使《周易》摆脱了仅仅停留在占筮之术的解释上。由此,对于《周易》的解读至少开始走上了两条道路——“象数派”和“义理派”。
  还有老子。《周易》的“荷天之衢”成为老子本体“道”的最初原型,老子思辨体系中的一体性、对偶性、渗透性、转化性等思想都与《周易》有关。
  东晋僧人慧远把佛教教义与《周易》相融合,南北朝时,谈佛谈易成为帝王士大夫的时尚。到唐代,佛教发展到鼎盛阶段,宗派林立。有些佛教宗派把本宗教义与《周易》挂钩,进而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华严宗、禅宗。
  晋、唐、宋、明、清各代,士大夫们纷纷求助于《周易》,从《周易》中汲取智慧,并形成自己关于宇宙、人生的学问。
  帝王们除了像士大夫一样从《易经》中汲取智慧外,连朝代名称及年号也求助于《周易》。如元世祖忽必烈采纳汉族大臣刘秉忠的建议改国号为“元”时,他的依据就是《周易》中的“大哉乾元”。又如明朝的“明”字取自《周易》中“大明终始”之义。
  除了朝代的命名,我国古代以及日本、朝鲜、越南等的帝王们还普遍采用《周易》中的字词作为年号。西晋皇帝司马炎在公元275年取年号为“咸宁”,这取自《周易》的“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隋炀帝杨广在公元605年取年号为“大业”,则来自《周易》的“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27年取年号为“贞观”,“贞观之治”流芳千古。“贞观”两字取自《周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其实质含义就是指示人们按照社会自然发展规律去做。
  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70年取年号为“咸亨”,“咸亨”取自《周易》的《坤·彖》:“含弘广大,晶物咸亨。”这里的“咸”是皆、都、感受之意,“亨”是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皆美”、“都是美好的”。
  岛国日本在近代走向富强,肇始于明治维新运动。而“明治”这一年号取自《周易》的《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响向明而治。”在明治期间,日本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周易》的高潮,甚至提出“不知《易》者,不能入阁”的组阁原则。
  此外,日本的年号“大正”取自《周易》的《无妄·彖》:“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昭和”年号,则取自中国的《书经·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相对日本,韩国对《周易》的重视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上个世纪,他们按照中国的八卦图设计了自己的国旗图案。而于1988年9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24届奥运会,其会徽的核心就是中国的太极图。
  新加坡人也非常喜欢《周易》,该国空军飞机上的徽标就是一个太极图。

精神金字塔 永远的读解

    如果中国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周易》就是这棵大树的根。

    这话不算夸张。

    而这树根,就长在羑里城。羑里城,有着为树根提供养分的土壤。

在如今的羑里城仪门西侧,建有一幢房子。这幢房子不是住人的,而是用来保护裸露的文化堆积层的。据考古学家钻探和考察,这里的古文化堆积层厚达7米——上层有西周时期的鬲、盆、罐,有商代的罐、鬲等;下层有袋形灰坑,有泥质细绳纹、方格纹素面磨光陶片。这里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鼎、瓮、罐、盆、盘、鬲等,还有蚌壳、骨针和各种兽骨,并发现有房屋的地基。(图7)这表明,远古时期,这里先民们的生活已经有很大进步。

    据专家推测,在远古时期,羑里地势平坦,水丰草茂,鸟语花香,野兽成群,是一个和谐宁静的世界。

    2003年夏天的羑里城,正在找回远古时期的感觉。且不说那以八卦形排列的花花草草,也不说那暗香浮动的古柏,单是那树丛里偶尔跳出的松鼠和山鸡,就让你感到了一种特别的灵气,一种久违了的自然气息。

    “在以前,这种景象是不可能出现的。”羑里周易博物馆原馆长陶涛说。

    70岁的张文敏老先生说,在上世纪40年代,羑里城曾经是一个私塾学校,周围学生都在这里免费学习。后来,来了一支国民党军队,把羑里城给占了。这支国民党军队经常到附近的村庄里抢粮,附近的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后来,附近村里的民兵趁着月黑风高,放火把羑里城里的大殿给烧了。国民党没地方住了,只好离开羑里城。经此一把大火,羑里城就成了一座残破之城。

    汤阴有句俗话:岳飞庙上的碑多,文王庙里的树多。曾几何时,羑里城的树多得数不清。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人们想到了这里的树;上世纪60年代初汤阴要建煤矿时,人们又想到了这里的树。于是,羑里城的树迎来了一轮轮的砍伐。

    1970年,汤阴县韩庄公社革委会决定,占用羑里城遗址上的“文王庙”建筑,建立韩庄高中,后改为汤阴县十一中。当年秋天,汤阴县革委会还批准砍伐羑里城古柏20余棵。

    就在此时,在地球的另一边,美国人掀起了学习《周易》的热潮。美国人把《周易》思想运用于管理科学,推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不久,韩国和日本出现了学习《周易》的热潮。

    20世纪90年代初,陶涛女士被派到了羑里城。当时,她还不懂《周易》。那时的羑里城几乎是一片荒地,满地都是纠结的枯草。附近的老百姓常常拉着架子车到龙山文化的遗址处挖土,他们认为这样的土肥沃,能“壮”地。

    “拔了十年的草。”掏涛说,“那时的草用镰都砍不动啊!”

    羑里城恢复到现在的面貌,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时间。十年,让羑里城成了规模,也复苏了灵气。

    两年前,一位从书本上看到“羑里城”的台湾学者,想看看如今到底有没有这个“城”。他一路寻觅来到汤阴,当看见羑里城时,不觉热泪盈眶。他说:没想到没想到,原以为这只是传说,只是梦。(图8)

    现在的羑里城全称是“羑里周易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花岗岩雕成的周文王塑像,塑像底座是64卦图,塑像东西分别是花草组成的八卦图。

    雕像后面不远,演易坊横拦在坐北向南的羑里城前。演易坊为三门四柱式,用青石雕琢而成。演易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羑里城现存年代最早的遗物之一。

    羑里城平地突兀,巍然屹立,城高5米,有石阶可通仪门。仪门门额上有白底黑字“周文王演易处”六个大字。石阶左侧的“周文王羑里城”碑立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该碑原来是指路碑,1978年才被移到这里。石阶右侧的“禹碑”,是一座颂扬大禹治水的功德碑。禹碑的原碑在湖南衡山祝融峰(岣嵝山),或许是为了让羑里城的文化更厚重些,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汤阴县知县张应吉在这里翻刻了这座禹碑。此碑字迹奇特,形如蝌蚪,所以又称之为蝌蚪文。禹碑背面刻有著名学者杨慎写的《禹碑歌》。

    拾级而上,经过古朴端庄的山门,就是文王庙了。原来的文王庙已被战火所毁,如今的文王庙是1993年在原址上修复的。文王庙之后为后殿,该殿约建于明代,为文王寝殿。

    大殿前方东西两侧各建有两座八角亭楼。东侧两亭分别为《御碑亭》和《洗心亭》,西侧两亭分别为《文王易碑亭》和《玩占亭》。

 羑里城的北边,是新建的纪念馆和八卦阵。

    羑里周易博物馆的设立,显示了现代人对历史的尊重,对羑里城和周文王的尊重。

    仅仅做到这些,似乎还不够。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周易》的理论用到了科学和管理上,但我们对于《周易》,又知道多少呢?

    《周易》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一个百宝箱,我们尊重先辈的最好方式,就是打开这个百宝箱,用好里面的宝贝。

    《周易》里面有些什么宝贝呢?我们举个例子。千百年以前,万千大军出塞远征时,因为没有现代化的运输设备,很难携带大量的饮用水。那么大军如何解决吃水问题呢?据说当时采用的就是道家的方法。他们一般携带许多蓬艾。到了西北高原或沙漠地带,他们先挖一个约一丈见方的坑,然后把蓬艾放在坑中烧。这时注意遥远的四周,不久就会看见别的地方冒出烟来。从冒烟的地方打井,就能找到水。

    这就是《易经》中说的“山泽通气”,神不神?

    埃及古老的金字塔中有很多奇妙的地方让现代人百思不得其解。比如金字塔高度的平方等于它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底边的周长除以高的两倍,正好等于圆周率;塔的高度乘以10亿,正好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周易》,实际上就是精神形态的金字塔,它同样也存在很多谜团。比如,从现在已知的领域来说,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的领域,几乎都能从《周易》里找到痕迹。《周易》虽然简易,可以《周易》为基石,生发出了博大庞杂的军事、政治、经济学说。源于《周易》的中医、气功也都具有神奇的功效。在周文王及周文王以前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当时的人们为何有如此高超的智慧,能了解到宇宙的许多奥秘?

    所有这一切疑问,让我们不能不再次将目光投向羑里城,投向神奇的《周易》。

    《周易》诞生的时候,先祖们认为《周易》讲的就是“象数”(占卦)和“义理”(哲学)。但到了18世纪,外国人从里面读出了科学。

    现在,科技飞速发展,借助先进的工具,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对于《周易》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奇怪的是,随着对《周易》认识的深入,人们反倒觉得《周易》越来越难以琢磨了,它越来越像个谜。

    不懂的就用迷信来解释,是一种无知;未知的就认为不存在,则是一种愚昧。我们无法回避《周易》的神奇,也无法解答《周易》的神奇。

    忽然想到传说中神秘的“UFO”。据说UFO是外星人的玩意儿,外星人乘坐UFO来到地球。如果真的有“超智慧”的外星人存在,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假设:3000多年前,外星人乘“UFO”来到中国,来到周文王坐牢的羑里城。于是,一本超越时代的智慧大书《周易》诞生了。

汤阴县羑里城曾经是一座恐怖之城——中国第一座有文字记载的国家监狱就建在这里。当年82岁的周文王在此坐牢7年坐出了奇迹。在不知多少个没有日月星辰的日子中,他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完成了旷世奇书《周易》。

 奇书《周易》 生于狱中

这里是汤阴县羑里城。蓍草青青,白花点点。
    青与白,草与花,仿佛阴与阳、动与静构成的一方小世界。

                                  


  相传,伏羲氏就是用蓍草画八卦的,称为“揲蓍画卦”。《博物志》说:“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
  汤阴县羑里城的这片蓍草,至少已生长了3000年。
  3000年前,在羑里城,周文王被纣王关进了监狱。在监狱中,正是凭着这片蓍草,周文王正数反数,正测反测,仰观天象,俯察大地,悟出了天地乾坤、自然万象的真谛,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完成了几乎涵盖人类社会全部内容、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
■狱中写下旷世奇书
  2003年的酷夏,我怀着激动和崇敬的心情,踏上了寻访羑里城之路。
  之所以激动和崇敬,理由充分而简单——羑里城是《周易》诞生的地方。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对《周易》的了解也仅限于这样几个概念:一本智慧的书,一本难读难懂的书,一本占卜的书。
  虽然只知道这几个概念,但《周易》已足以让我敬畏,而羑里城,也足以让我神往。陪同我前往的是原羑里周易博物馆馆长陶涛女士,她好像还嫌我的心情不够激动,偏讲些吊我胃口的羑里城故事:
  一位北京来的专家,到羑里城周文王演易处时,不觉捶胸顿足,嚎啕大哭,长久不能止息。他说,他被深深触动了,他就是想哭,他抚摸到了中华民族的根,一种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
  一位南方商界大腕,每年都要乘飞机来到羑里城的文王庙敬香祭拜,到玩占亭里预测吉凶。他说他不是迷信,图的是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4公里,107国道东侧,钢筋水泥大门上写着“周文王演易处”五个大字。
  走进大门,路两边建有一排房屋。虽然我们乘坐的车走得很快,但我依然能够看到,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个八卦图。在房屋前面,一些人正用挽留的目光看着行人,那目光里的意思很明白:来算一卦吧!也许他们知道的只是《周易》的皮毛,但愣是拿《周易》做招牌,混得个肚圆。
  走不多远,就看到平地里耸起一块高地来。高地高约5米,南北长百多米。在周围一望无际的绿色里,它仿佛是泊着的一艘航母,又像是傲然屹立的一座孤城。
  这便是羑里城了。
  羑里城是一座文化之城——3000年前,旷世奇书《周易》就诞生在这里。
  羑里城又是一座恐怖之城——中国第一座有文字记载的国家监狱就建在这里。
  羑里城前面有个广场,广场的中间竖立着一座红色花岗岩雕像。雕像高高挺立,正极目远方,眼里闪烁着智慧的神采。(图1)雕像下面的台基上,按八卦方位刻有八卦和六十四卦卦象。雕像周围的花草,也都呈六十四卦图形。这座雕像,就是写就旷世奇书《周易》的周文王。
  殷帝乙三十七年(公元前1156年),帝乙去世,帝辛即位。帝辛就是名声坏透了的纣王。当时,西伯姬昌57岁,他在商朝上下已有很高的威望,同九侯、鄂侯并称三公。
  殷纣王即位后,起初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立志做一个有为之君,但在位20多年之后,随着国力强盛,纣王变得极端专横残暴。

                   


  有一次,纣王听说九侯的女儿长得好,便娶了过来。但这位女子不喜欢他的荒淫,纣王气怒之下将她杀死,还把她的父亲九侯剁成肉酱。鄂侯知道后,就向纣王提出了尖锐的意见。纣王不听,又将鄂侯杀死,将他的肉做成肉脯。
  姬昌听说这些事情后,不由得叹了口气。崇侯虎得知姬昌叹气这件事后,立即向纣王作了报告。崇侯虎说姬昌在国内积德行善,这会儿又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说不定会夺取殷商的天下。于是纣王便把姬昌抓来,囚禁在羑里这座国家监狱。
  走进监狱大门时,姬昌已是82岁的老人了。
  3000年前的牢狱生活究竟怎样,我们无法知道。不过想想殷纣王的德行,我们也能猜个大概。
  据史籍记载,为断绝姬昌与外界的联系,殷纣王不仅在羑里驻有重兵,还在通往羑里的道路上层层设卡。姬昌的儿子想看望父亲,也没有得到纣王的批准。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要多久,老命休矣。但对于姬昌来说,这却是个难得的思考机会。他平常太忙了,忧国忧民,忙于政务,无暇思考。现在,身不自由,思想却可以无遮无拦地疯长了。
  在异常艰苦的监狱生活里,在不知多少个没有日月星辰的日子中,姬昌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与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相融合,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对每卦与每卦的六爻,按照象数的内涵和有关缘由,分别配以具有吉凶利否含义的卦辞和爻辞。“群经之首”的《周易》,就这样诞生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一伟大事件——“西伯拘羑里城演《周易》”。
■含泪吃下亲人血肉
  姬昌演易的事,很快便传进朝内。纣王得知这一消息后,有些半信半疑。为了检验姬昌是不是圣人,能不能知过去、测未来,纣王想出了典型的纣王式主意——他将姬昌长子伯邑考杀死,用他的肉做成肉羹,然后派人把肉羹送给周文王姬昌吃。姬昌是啥人啊,看到肉羹,立马知道这是用自己亲人的肉烹制的羹。但是,如果不吃这羹,纣王一定会起疑心。最后,姬昌忍着悲痛,勉强将肉羹吃下。纣王听了下人的汇报,嘲弄地说:“圣人应该不吃自己儿子的肉。喝自己儿子的肉煮成的羹都不知道,谁说他是圣人呢?”
  于是便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
  但文王并没有消化儿子的肉。在每次吃完肉羹后,姬昌都找地方再吐出来。不能设想当时姬昌的心情,虎毒尚不食子,何况是人?

 如今,在羑里城的西北角,距周文王演易处不远,有一个太显眼的坟冢,这是伯邑考之墓,也叫“吐儿冢”。据说这里就是周文王吐肉羹的地方。
  当地老百姓又说,这是兔儿冢,当时周文王吐下的肉都变成了兔子,一蹦一蹦地都跑了。所以现在羑里城附近的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句俗话:羑里城的兔子,打不得。在他们眼里,兔子是伯邑考的魂。
  付出惊人代价后,周文王为我们留下了中华文明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籍——《周易》。从此,华夏先民对宇宙和人生的探索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王VS纣王 忠臣与暴君的对抗

 很多人都熟悉这样一幅图:一对阴阳(黑白)鱼环抱而立,阴(黑)中有阳(白),阳(白)中有阴(黑),大阴(黑)中有小阳(白),大阳(白)中有小阴(黑)。
  这就是太极图,是先哲们创造的宇宙衍化图。几千年来,正是这样一幅图,让代代人百般玩味,乐此不疲,它被称为神秘的“东方魔符”。
  太极图中蕴含着和谐、对称、平衡、循环、生生、稳定等原理,代表着中华民族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周文王就是中华民族思考和探索宇宙、人生的一个杰出代表。
■较量之时胜负已定
  商王祖甲二十八年(公元前1213年),周文王姬昌出生于岐下(今陕西岐山县境内)。他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黄帝的曾孙帝喾生后稷,后稷被尧举为司农,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伟大作用。后稷14世孙季历(公季)是文王的父亲。文王的母亲名太任。据记载,文王出生时,有一只红色的鸟衔着用朱砂写的书信,落在他家的房屋上,人们说这是一种吉祥的先兆——圣瑞。他生下来以后,长着四个乳头,到了成年,“龙颜虎肩,身长十尺”。
  姬昌47岁那年(公元前1166年),父亲公季去世,他继承父位,是为西伯。即位之后,他严格遵循先祖后稷、公刘和父亲公季的遗训,切实推行爱护人民、尊敬老者、保护儿童、广招四方贤人的政策。几年工夫,不仅本国人民安居乐业,对西伯姬昌十分爱戴,周边的诸侯国也纷纷表示愿意归附……后来,就发生了姬昌被囚禁于羑里的事。
  周文王82岁入狱,在羑里被囚禁7年之久。因为深陷在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之中,所以对于所处的恶劣环境,周文王浑不在意。最终,他带着千古奇书《周易》走出了羑里。而纣王呢,除了坏名声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
  实际上,周文王与殷纣王的对抗,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无论是智慧,还是意志,纣王与周文王都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从较量开始的那一刻起,胜负就已经注定。
  殷纣王把周文王关在牢里囚禁了7年,但最终,他还是放了周文王。没有人勉强纣王,他放得心甘情愿。对于周文王来说,牢狱之灾从坏事变成了好事,他在狱中潜心消化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演绎出后天八卦,写下了自己人生中最华丽的篇章。
  对抗的结果,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殷纣王输得很惨,不独输掉了江山,输掉了美人,更输掉了人格,输掉了精神。
  周文王在狱中潜心思考的时候,狱外的人们并没有闲着。为营救文王 周文王在狱中潜心思考的时候,狱外的人们并没有闲着。为营救文王,周文王的近臣闳夭、散宜生等想了不少办法。他们到有莘找来美貌女子,又到骊戎、有熊买了一些好马和许多珍奇物品。然后他们通过收买纣王的心腹大臣费仲,将美女、良马、奇物献给了纣王。
  殷纣王看到这些极珍贵的馈赠,裤腰带变得稀松,嘴里也把不住风,说:“有美女这一样,就足以释放西伯姬昌了,何况还有这么多好东西!”他立马下令将西伯姬昌释放,还赐给他弓矢斧钺等众多兵器,授权姬昌征伐各地诸侯。纣王还告诉文王:说你坏话的是崇侯虎。
  被释放的姬昌没有表现出一点怨恨纣王的意思,相反,他把洛西地方奉献给纣王,以答谢纣王对他的赦免。他的忠心使得纣王对他信任有加。
  得到纣王赐予的征伐之权后,姬昌开始向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挺进。殷纣王三十五年(公元前1121年),92岁的西伯姬昌伐犬戎(今湖南常德一带)。这一年的另一件大事是,姬昌在渭水河边访得吕尚(又名吕望,即姜太公),尊为军师。
  此后,姬昌先后讨伐密须(今甘肃泾川县)、耆(今山西黎城县)、邘(今河南沁阳县境)等地。
  深得纣王信任的西伯姬昌经过数年征伐,所辖地区越来越广,势力越来越大。商朝大臣祖伊感到形势严峻,忧心忡忡地向纣王报告,请他高度重视日渐强大的周对商朝构成的威胁。纣王满不在乎:“一切都是上天安排的,谁能把我怎么样?”
  殷纣王四十一年(公元前1117年),姬昌去世,他的次子姬发继位。12年后(公元前1105年),姬发以吕尚为军师,率兵伐纣。姬发会合八百诸侯,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会战。结果殷军大败,纣王自焚。
  从此,周取代殷商而据有天下。姬发自称武王,尊谥父为文王。此后,周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周文王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偶像之一。
■人人称颂谁能读懂
  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嘉靖皇帝亲自到羑里城祭祀文王,在祭文中他称赞周文王“功德惟厚”。羑里城文王祠悬挂着无数颂扬文王功德的匾额楹联,如“万古臣纲”、“与天地准”、“为臣止敬”、“蒙难艰贞止敬立人臣之极,观图学彖文明开周鲁之宗” 等等。
  乾隆十五年十一月,乾隆于巡幸中岳返京途中拜谒了文王庙。这个提提裤腰带便会口占一绝、端端饭碗也可能诗兴大发的皇帝,面对这样厚重的文化,心情当然无比激动。他当即挥笔题诗,刻石记之。他写道:“洹荡之间曰羑里,演易圣人昔拘此。天高地下皆易理,彖辞阐发权舆是。天王圣明罪当诛,千载而下真知己。巍巍之台近尺咫,夙凛师承惟四字,无忧其常忧暂耳。王季为父武为子,牧誓谅非心所喜。叩马村在河之涘,夷齐肯首吾斯语。”如今,乾隆的诗碑被安置于羑里城内大殿前方东侧的八角亭楼内,这亭楼被称为“御碑亭”。(图4)
  乾隆喜欢周文王,那是自然,从古至今又有哪一个皇帝不喜欢忠臣?乾隆对周武王的指责也是自然,想想吧,要都像周武王那样,哪个皇帝能睡得安心?
  尽管殷纣王对文王残酷迫害,文王还说:“父有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岂有君而可叛乎。”即便在势力强大后,周文王也不反叛殷纣王。从这些地方看,文王确实忠得可以。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文王看做一个忠臣,恐怕也不能算读懂了周文王吧。
  实际上,面对一个精神巨擘,这是一种艰难的探询,也是一种艰难的叩问。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九侯女儿无端被纣王杀死后,周文王没有像鄂侯那样去谏诤,给予的只是一声叹息;当明知纣王杀死自己的儿子炖成羹让自己喝时,他也没有指出纣王的错误,而是表示“天王圣明,罪臣当诛”;当纣王沉湎于妲己的温软怀抱不理国事不顾百姓死活时,他也没有像比干一样,掏心挖肺。
  他采取的方式是,发展自己,迅猛地发展自己。
  他虽没有直接将纣王拉下马,可他留下了足以让武王统一天下的力量。他懂得“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物极必反”(《周易》)、更懂得“否极泰来”(《周易》)的道理。
  这才是真实的姬昌,这才是真实的文王。
  作为奇书《周易》的作者,文王对于宇宙间祸福转换、此消彼长的道理太了解了。
  他的伟大在于,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他通过对方力量的削弱和自己力量的增长,在一种大和谐里完成变革,让世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质的改变;他的智慧在于,通过自己的发展,来实现对抗才能解决、甚至对抗解决不了的问题。
  周文王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以《周易》中的这两句话勉励学生,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我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一首校歌,唱出了清华人对《周易》精神的推崇。
  实际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
  庙古松杉暗,台高燕雀轻。再一次走在古柏森森、甬道两旁碑亭林立、庙宇殿堂青石绿瓦的羑里城,我的心仿佛得到了提升。再一次站在高达9米的周文王雕像前,心里又多了一分感慨。仔细看,这时才发现,周文王其实眼光很慈祥,很和蔼,但这慈祥却是一种智慧的慈祥,那是一个大政治家、大哲学家特有的气质。
  忽然想到,为什么把周文王的雕像塑成9米,而不是10米或12米?
  工作人员说,周文王的八卦“乾坤离兑坎震巽艮(也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相对两卦的卦数相加和总为9。这显示的是一种平衡,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阴阳消长无论怎样变化,总应该在一种平衡状态内。塑像显示了现代人的智慧,显示了现代人对周文王的理解。
  
博大《周易》 岂限占卜

“一直以来,人们对《周易》有一种误解,很多人都把它仅仅看做一本算命的书。”
  曾经在羑里待了10年,对《周易》颇有研究的陶涛女士说。
  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不论在城市或是乡村,冷不丁就会有人拉住你:“算一卦吧!”如若这算命人鹤发童颜、道骨仙风倒也罢了,偏偏很多算命人脸上表情猥琐,眼里透着股狡黠。要是你不停步,有的算命人还一声断喝:“同志,你有灾!”
  这一声断喝的目的很明白,骗两个饭钱而已。
  而他们打的招牌,往往就是《周易》。
  偏偏还真有人相信这些算命人。穿得风风光光的、身价千万的、顶着博士头衔的,还有一些有点级别的官儿,都被算得一愣一愣的。
  实际上,博大精深的《周易》,远不是这些“卦先儿”们所能理解的。
■八卦理论预言行星

  如今的羑里城里,也有算命的“卦先儿”。在周文王巨大塑像的东边,走过青草组成的八卦图,就是一拉溜儿七间屋。每个屋里摆一张桌,桌上抻一画着八卦的黄布,桌后坐着一个“卦先儿”。不同的是,这些“卦先儿”绝不会拉你,也不会吆喝你来算,他们奉行的是“姜太公钓鱼”的策略。
  羑里周易博物馆原馆长陶涛女士说,他们做的是文化,如果说羑里城里的演易坊、文王演易处乃至吐儿冢是历史的静态存在的话,那么这城里的“卦先儿”则是一种动态存在。这一动一静,体现的都是《周易》的精神。
  《周易》这部书内涵的一部分确实是卜筮,老百姓的说法就叫算命、占卦。与老百姓的理解所不同的是,《周易》思考的是宇宙和人生,是天地人三位的统一,而老百姓关注的就是个人,是一己的生老病死、福祸吉凶。
 1987年,美国海军天文台的罗伯特·哈林顿向全世界发布了一个重大消息:在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这是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得出的科学结论。
  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发现,这一发现有可能使人类解开两个至今让科学家一头雾水的宇宙之谜——19世纪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为什么会失常?地球上的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灭绝?
  这个重大的发现很自然地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1940年。在1940年,早在美国人宣布这个发现的47年前,一位中国旅法学者就提出了这个论断。
  这位旅法学者叫刘子华,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提出了这个论断。而他的结论,正是依据周文王《易经》的八卦原理推算出来的。同时他还准确计算出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密度为0.424吨/立方米,轨道运行速度是1.689公里/秒,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以179年为周期绕太阳旋转。
  他的这篇博士论文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
  巴黎大学哲学系主任、论文审查委员会主席爱米尔卜勒耶说:“现代科学与纯直觉知识构成的中国古代科学有深奥的吻合。”法国仆尔日天文台台长摩尔则说:“其博士论文为我们指出,中国古圣贤的宇宙科学竟与最近4个世纪中若干代学者耗尽艰辛所得的结果相吻合。”
  《周易》的神奇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思想成果遭遇误读
  按《周易》的理解,茫茫宇宙,浩渺无边。在无边的宇宙中,有些天体、生命物质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也可以说它们之间存在相似性现象。这种相似分为表象和性质相似。表象古人称为“象”,《易经》中的象类说的就是这种相似;古人将性质相似概括为阴阳、五行和数理的相似。
  古人以天为乾卦,天是最大的事物,那么一切和它相似的事物都可以用“乾”来代表,反过来,一切有“乾”性质的事物,都可以代表“乾”。在自然界,“天”最大;在我们人类社会中,皇帝最大;在单位里,就是领导最大;在一个家庭里呢,毫无疑问,就是祖父、父亲。最大的就是第一的,性质就是阳性,最大的东西往往决定了其他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所以往往就呈动态的变化,属阳。
  古人用“坤”来代表地,地代表一切事物的终结,所以呈阴。
  八卦就是依靠这样的原理组成的符号体系,它具有“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相似性预测功能,与它相应的还有阴阳、五行等学说。
  它依据的是“取象比类”的推断方法,即把不同事物按其表象、性质的归属分类进行相互比较,类比以求出共同或相似的性质,进而来预测和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一点,用现代的“符号学”和全息信息学可以解释。
  但在我国民间,存在着对这样一套复杂体系的误读,他们把《周易》简化成了两个字——算命。
  与算命相联系,人们很容易就能想起一个词——迷信。(图5)
  把《周易》简单看做算命,是对《周易》的误读;把预测简单看做迷信,则缺乏科学态度。
  几千年前,面对当时的世界,我们的先民有着太多的困惑: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为什么会有风雨雷电?为什么会有山呼海啸?人又是怎样来的?人的命到底是由谁来决定的?为什么同是人,人家比我寿命长?
  有太多太多的神秘需要破解,有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于是,先民们开始思考。《周易》就是这种思考的一个结果。
  然而不幸的是,作为华夏先民的重要思想成果,《周易》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大多数人简单看做一本占卜书,《周易》成了中国占卜业的经典。
  《周易》之后,中国的占卜术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的专门研究领域。两汉时,京房在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发明了蓍草配“纳甲”的占卜方法。这个方法到现在还很有影响。
  唐代时,经济文化极度发展,人也更聪明了,干脆发明了一种极其简单的占卜方法:“以钱代筮”法,用三枚铜钱来预测吉凶。
  北宋时的邵雍则发明了一种更为灵活的起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按年月日起卦,也可以按字的笔画和字数起卦,还可以根据尺寸、人、静物起卦。邵雍奉行“无故不占”的原则,因为他得来这些方法都事出有因。
  实际上,无论后来发展起来的星占术、四柱命学,还是风水术、面相手相术,包括给人取名字的,都离不开《周易》。
  20世纪的中国,有一个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几十年交锋而归于失败的人物,不说大家也知道,他就是蒋介石。蒋介石喜欢《易经》术数,是人人皆知的,他的名字就来自《易经》。
  翻开《易经》,64卦中有一卦叫“豫”卦,其卦辞为“利建侯行师”,即有利于建国封侯和行军作战的意思。
 豫卦的六二爻辞就是:“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彖》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这爻辞彖辞的意思是:心志操守,坚如磐石,不终日沉迷于享乐,是最吉利的。原因是因为能居中得正。蒋介石(字中正)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在临终前,蒋介石曾深有体会地道出了他一生的处世哲学:“是非审之于己,毁誉任之于人,得失取之于数。”
  除了占卜、预测之外,《周易》其实更多地是在阐释一种人生哲学,讲述人生道理。
  当你匆匆忙忙行走在茫茫人海中疲惫不堪的时候,当你面临家庭的不幸或是灾难难以自拔的时候,当你得意忘形、想狂想疯的时候,《周易》也许能够给你提供帮助,帮你拂去心灵上的尘埃。比如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就是从《周易》中提炼出来的。像这样的人生道理,不知曾经抚慰过多少逆境中受伤的心灵。而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更是曾经让无数有志之士热血沸腾。
  这就是《周易》,博大精深的《周易》,取之不尽的《周易》。

一本奇书 满纸智慧

■内容庞杂包罗万象

  2003年春夏之交的羑里城,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安宁和静谧。
  站在羑里城那片蓍草旁边向四周望去,近处有树,有草,有殿堂,有亭子;远处有庄稼,有村舍,有一望无际的绿和点点碎碎的红。这里像中国的任何一处田野一样平静、安宁。
  没有人能够想到,平静、安宁的羑里城与炮火连天的伊拉克战争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伊拉克战争,让有心人的视线再次投向了中国的《周易》,投向了羑里城。
  原因要从《孙子兵法》说起。中国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子的兵法,深刻地影响着伊拉克战场上美英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据分析家说,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伊拉克战争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
  比如美国的“斩首行动”,也即《孙子兵法》的“擒贼擒王”,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国将领麦克尼利说:“盟军指挥官使用的正是这种办法。”
  麦克尼利说,美英盟军向北挺进,间或有选择地争夺一些重镇,这也反映了孙子避开城镇、快速挺进的思想。
  《孙子兵法》中随处都有《周易》的影子。
  “擒贼擒王”在《孙子兵法》中的解语是:“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就出自《周易》。
  《孙子兵法》里的很多计策,都能在《周易》卦象里找到对应,比如“浑水摸鱼”、“釜底抽薪”、“金蝉脱壳”、“关门捉贼”等等。
  事实上,在军事方面的影响还只是《周易》巨大影响中的一个方面。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周易》就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哲学、历史、音乐、自然科学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17世纪德国数学界有一个重大的发明,就是德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大代数与微积分的发明者莱布尼茨的二进制发明。
  有趣的是,虽然莱布尼茨在1666年发明了二进制,但由于在当时没有实用意义,他一直不敢把二进制公布于世。1698年,他在与赴华教士闵明我、白晋的通信中知道了中国的《周易》和八卦图。莱布尼茨将《周易》的八卦图和自己的二进制进行比较后,惊异地发现,《周易》64卦在思想与数学表达方式方面与自己的二进制竟是惊人一致。
  他认为,如果以阳爻代表1,以阴爻代表0,那么《周易》64卦图就是从0到64的二进制连续排列,而64卦图完全可以按二进制算术方法排列成“0”和“1”,转换成计算机语言。
  他的观点在后来得到了证实。当计算机诞生以后,当我们今天普遍把计算机摆在案头的时候,你可能不太明白,它的理论依据与《周易》存在着亲缘关系。
  莱布尼茨意想不到自己费心劳力的发明,在《周易》64卦图中早就有所表达。激动、兴奋和敬佩之余,他对于东方古国的崇拜也油然而生。遂写信给当时的中国皇帝康熙,要求成为中国公民,并在法兰克福创立了一所中国学院(该学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王维先生说,《周易》的内容包罗万象。数学方面的二进制、十进制、勾股定理、概率论、二项式定理等,物理学方面如宇称不守恒定律、测不准定律、相对论、原子学说、电子理论、夸克理论等都可从《周易》中找到支点。而被称为现代化学之源的炼金术(炼丹术),在中国更是依靠《周易》的阴阳学说才得以发展的。而当今电脑上的“知识资讯处理”(KIP),与《周易》八卦的安排在观念上有相似之处。
  今天的人们都非常关心生态问题,比如这里的环境污染了,那里的水土流失了。人们普遍要求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这与《周易》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观念非常接近。人类走了几千年,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起点。
■所含智慧倾倒中外

2003年的这个炎热夏季,我们再次走进羑里城。在孕育了《周易》的这片古老土地上行走,我们随时随地都能遇到先哲们行色匆匆、上下求索的身影——
  比如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在《论语》中,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对于孔子来说,《周易》是道德伦理学的源泉。据说,孔子作了《易传》,对于《周易》进行解读,把它提升到了哲学高度,使《周易》摆脱了仅仅停留在占筮之术的解释上。由此,对于《周易》的解读至少开始走上了两条道路——“象数派”和“义理派”。
  还有老子。《周易》的“荷天之衢”成为老子本体“道”的最初原型,老子思辨体系中的一体性、对偶性、渗透性、转化性等思想都与《周易》有关。
  东晋僧人慧远把佛教教义与《周易》相融合,南北朝时,谈佛谈易成为帝王士大夫的时尚。到唐代,佛教发展到鼎盛阶段,宗派林立。有些佛教宗派把本宗教义与《周易》挂钩,进而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华严宗、禅宗。
  晋、唐、宋、明、清各代,士大夫们纷纷求助于《周易》,从《周易》中汲取智慧,并形成自己关于宇宙、人生的学问。
  帝王们除了像士大夫一样从《易经》中汲取智慧外,连朝代名称及年号也求助于《周易》。如元世祖忽必烈采纳汉族大臣刘秉忠的建议改国号为“元”时,他的依据就是《周易》中的“大哉乾元”。又如明朝的“明”字取自《周易》中“大明终始”之义。
  除了朝代的命名,我国古代以及日本、朝鲜、越南等的帝王们还普遍采用《周易》中的字词作为年号。西晋皇帝司马炎在公元275年取年号为“咸宁”,这取自《周易》的“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隋炀帝杨广在公元605年取年号为“大业”,则来自《周易》的“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27年取年号为“贞观”,“贞观之治”流芳千古。“贞观”两字取自《周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其实质含义就是指示人们按照社会自然发展规律去做。
  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70年取年号为“咸亨”,“咸亨”取自《周易》的《坤·彖》:“含弘广大,晶物咸亨。”这里的“咸”是皆、都、感受之意,“亨”是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皆美”、“都是美好的”。
  岛国日本在近代走向富强,肇始于明治维新运动。而“明治”这一年号取自《周易》的《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响向明而治。”在明治期间,日本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周易》的高潮,甚至提出“不知《易》者,不能入阁”的组阁原则。
  此外,日本的年号“大正”取自《周易》的《无妄·彖》:“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昭和”年号,则取自中国的《书经·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相对日本,韩国对《周易》的重视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上个世纪,他们按照中国的八卦图设计了自己的国旗图案。而于1988年9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24届奥运会,其会徽的核心就是中国的太极图。
  新加坡人也非常喜欢《周易》,该国空军飞机上的徽标就是一个太极图。

精神金字塔 永远的读解

    如果中国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周易》就是这棵大树的根。

    这话不算夸张。

    而这树根,就长在羑里城。羑里城,有着为树根提供养分的土壤。

在如今的羑里城仪门西侧,建有一幢房子。这幢房子不是住人的,而是用来保护裸露的文化堆积层的。据考古学家钻探和考察,这里的古文化堆积层厚达7米——上层有西周时期的鬲、盆、罐,有商代的罐、鬲等;下层有袋形灰坑,有泥质细绳纹、方格纹素面磨光陶片。这里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鼎、瓮、罐、盆、盘、鬲等,还有蚌壳、骨针和各种兽骨,并发现有房屋的地基。(图7)这表明,远古时期,这里先民们的生活已经有很大进步。

    据专家推测,在远古时期,羑里地势平坦,水丰草茂,鸟语花香,野兽成群,是一个和谐宁静的世界。

    2003年夏天的羑里城,正在找回远古时期的感觉。且不说那以八卦形排列的花花草草,也不说那暗香浮动的古柏,单是那树丛里偶尔跳出的松鼠和山鸡,就让你感到了一种特别的灵气,一种久违了的自然气息。

    “在以前,这种景象是不可能出现的。”羑里周易博物馆原馆长陶涛说。

    70岁的张文敏老先生说,在上世纪40年代,羑里城曾经是一个私塾学校,周围学生都在这里免费学习。后来,来了一支国民党军队,把羑里城给占了。这支国民党军队经常到附近的村庄里抢粮,附近的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后来,附近村里的民兵趁着月黑风高,放火把羑里城里的大殿给烧了。国民党没地方住了,只好离开羑里城。经此一把大火,羑里城就成了一座残破之城。

    汤阴有句俗话:岳飞庙上的碑多,文王庙里的树多。曾几何时,羑里城的树多得数不清。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人们想到了这里的树;上世纪60年代初汤阴要建煤矿时,人们又想到了这里的树。于是,羑里城的树迎来了一轮轮的砍伐。

    1970年,汤阴县韩庄公社革委会决定,占用羑里城遗址上的“文王庙”建筑,建立韩庄高中,后改为汤阴县十一中。当年秋天,汤阴县革委会还批准砍伐羑里城古柏20余棵。

    就在此时,在地球的另一边,美国人掀起了学习《周易》的热潮。美国人把《周易》思想运用于管理科学,推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不久,韩国和日本出现了学习《周易》的热潮。

    20世纪90年代初,陶涛女士被派到了羑里城。当时,她还不懂《周易》。那时的羑里城几乎是一片荒地,满地都是纠结的枯草。附近的老百姓常常拉着架子车到龙山文化的遗址处挖土,他们认为这样的土肥沃,能“壮”地。

    “拔了十年的草。”掏涛说,“那时的草用镰都砍不动啊!”

    羑里城恢复到现在的面貌,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时间。十年,让羑里城成了规模,也复苏了灵气。

    两年前,一位从书本上看到“羑里城”的台湾学者,想看看如今到底有没有这个“城”。他一路寻觅来到汤阴,当看见羑里城时,不觉热泪盈眶。他说:没想到没想到,原以为这只是传说,只是梦。(图8)

    现在的羑里城全称是“羑里周易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花岗岩雕成的周文王塑像,塑像底座是64卦图,塑像东西分别是花草组成的八卦图。

    雕像后面不远,演易坊横拦在坐北向南的羑里城前。演易坊为三门四柱式,用青石雕琢而成。演易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羑里城现存年代最早的遗物之一。

    羑里城平地突兀,巍然屹立,城高5米,有石阶可通仪门。仪门门额上有白底黑字“周文王演易处”六个大字。石阶左侧的“周文王羑里城”碑立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该碑原来是指路碑,1978年才被移到这里。石阶右侧的“禹碑”,是一座颂扬大禹治水的功德碑。禹碑的原碑在湖南衡山祝融峰(岣嵝山),或许是为了让羑里城的文化更厚重些,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汤阴县知县张应吉在这里翻刻了这座禹碑。此碑字迹奇特,形如蝌蚪,所以又称之为蝌蚪文。禹碑背面刻有著名学者杨慎写的《禹碑歌》。

    拾级而上,经过古朴端庄的山门,就是文王庙了。原来的文王庙已被战火所毁,如今的文王庙是1993年在原址上修复的。文王庙之后为后殿,该殿约建于明代,为文王寝殿。

    大殿前方东西两侧各建有两座八角亭楼。东侧两亭分别为《御碑亭》和《洗心亭》,西侧两亭分别为《文王易碑亭》和《玩占亭》。

    羑里城的北边,是新建的纪念馆和八卦阵。

    羑里周易博物馆的设立,显示了现代人对历史的尊重,对羑里城和周文王的尊重。

    仅仅做到这些,似乎还不够。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周易》的理论用到了科学和管理上,但我们对于《周易》,又知道多少呢?

    《周易》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一个百宝箱,我们尊重先辈的最好方式,就是打开这个百宝箱,用好里面的宝贝。

    《周易》里面有些什么宝贝呢?我们举个例子。千百年以前,万千大军出塞远征时,因为没有现代化的运输设备,很难携带大量的饮用水。那么大军如何解决吃水问题呢?据说当时采用的就是道家的方法。他们一般携带许多蓬艾。到了西北高原或沙漠地带,他们先挖一个约一丈见方的坑,然后把蓬艾放在坑中烧。这时注意遥远的四周,不久就会看见别的地方冒出烟来。从冒烟的地方打井,就能找到水。

    这就是《易经》中说的“山泽通气”,神不神?

    埃及古老的金字塔中有很多奇妙的地方让现代人百思不得其解。比如金字塔高度的平方等于它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底边的周长除以高的两倍,正好等于圆周率;塔的高度乘以10亿,正好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周易》,实际上就是精神形态的金字塔,它同样也存在很多谜团。比如,从现在已知的领域来说,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的领域,几乎都能从《周易》里找到痕迹。《周易》虽然简易,可以《周易》为基石,生发出了博大庞杂的军事、政治、经济学说。源于《周易》的中医、气功也都具有神奇的功效。在周文王及周文王以前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当时的人们为何有如此高超的智慧,能了解到宇宙的许多奥秘?

    所有这一切疑问,让我们不能不再次将目光投向羑里城,投向神奇的《周易》。

    《周易》诞生的时候,先祖们认为《周易》讲的就是“象数”(占卦)和“义理”(哲学)。但到了18世纪,外国人从里面读出了科学。

    现在,科技飞速发展,借助先进的工具,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对于《周易》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奇怪的是,随着对《周易》认识的深入,人们反倒觉得《周易》越来越难以琢磨了,它越来越像个谜。

    不懂的就用迷信来解释,是一种无知;未知的就认为不存在,则是一种愚昧。我们无法回避《周易》的神奇,也无法解答《周易》的神奇。

    忽然想到传说中神秘的“UFO”。据说UFO是外星人的玩意儿,外星人乘坐UFO来到地球。如果真的有“超智慧”的外星人存在,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假设:3000多年前,外星人乘“UFO”来到中国,来到周文王坐牢的羑里城。于是,一本超越时代的智慧大书《周易》诞生了。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