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鹤壁)“李家大院”探古

作者:陈志付

“说起来,许多地方还幸存一些建筑年代较早的古民宅,但像李家大院这样规模如此宏伟、历史如此悠久的古代建筑群,在今天是非常罕见的!”3月25日,来自焦作市的一位游客在参观李家大院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怎么能够在几百年前建造出5个并排的九门相照的深宅大院?这是许多前来参观的人留下的疑问。
        倘若将大胡村的地名与孔子、大胡黄酒与李家大院的故事结合起来,我们对李家大院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便可窥一斑了。
        
        大胡村与孔子
        
        大胡这个地名,相传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密切相关。当年,孔子带领众弟子游历各诸侯国,四方讲学。他们乘坐马车来到大胡村时,正遇到一群儿童在村口玩耍,这些孩子已经用石块在路中间垒起了一座半人高的“城堡”。当时,这些来自相邻两个村庄的孩子们玩得兴致正浓,孔子的弟子上前要求他们赶快把石头搬走,不要再挡道。可是,孩子们都不情愿拆掉“城堡”,就对来人说:“从来都是车让城,你们见过城让车吗?”
        孔子的弟子与孩子们辩论一番后,最终还是没能说服这群孩子。孔子看到孩子们垒起来的东西的确像一座城堡,就夸这些孩子心灵手巧、聪明能干,说他们如果读书,长大后一定能成才。孔子不忍心让这群玩得开心的孩子扫兴,于是就对他们说:“还是车让城吧。”便让随从调转马车绕道进村。进村后,孔子见了老人便首先作揖问安,并对村里的大人们说:“村口那群孩子在路上胡垒,我们不得不绕道进村。”
        为了表达对圣人孔子的尊敬和爱戴,孔子离开这里以后,当地人将相邻两个村庄大一些的称作大胡垒村,另一个较小的就叫小胡垒村。后来,人们为图简便,就将这两个村庄分别称为大胡村和小胡村,直到今天,当地仍然有许多村民习惯地称这两个村庄为大胡垒村和小胡垒村。
        明清时期,孔子思想和文化在李家大院代代相传,大院里先后走出了多名举人、国学贡监生、修职郎、主簿等有影响的人物。
        大胡村村委会主任孙全平告诉记者,孔子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思想,世世代代影响着大胡村。多年来,每到教师节,村里都要带上慰问品和慰问金到周边各中小学慰问。村里的小学现在使用的电教室和教学楼都是大胡村全额出资建造的。不管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村两委都要送上奖学金予以奖励。另外,村里还建成了设施齐全的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让老人们老有所乐,安度晚年。每到过年,7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得到村里发放的慰问品和慰问金。
        
        大胡黄酒与李家大院
        
        据史料记载,大胡村为酒祖仪狄故里。早在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黄酒酿造技术以后,大胡黄酒酿造技艺便一代代传承下来。由于大胡黄酒用当地出产的、风味独特的黍米和村里两口古井的水为原料酿制而成,口味酸甜、醇香宜人,具有暖脾健胃的功效,千百年来,一直被当做药引用酒而倍受推崇。
        尤其在明清时期,由于李氏家族在李家大院的兴起,从大院里走出来的达官贵人不仅自己喜欢饮用大胡黄酒,还习惯将大胡黄酒作为礼品馈赠八方宾朋,使大胡黄酒名噪四方,这时期,大胡黄酒的酿造达到了鼎盛阶段。后来,当地的李氏家族在封建官场势头衰落,风光不再,大胡黄酒的产量也随之锐减。然而,直到上世纪中叶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胡村仍有19户人家以酿造黄酒为业。
        如今,在大胡村还有多家黄酒作坊和黄酒酿造厂。2001年,久负盛名的大胡黄酒被列为我市重点开发的旅游商品之一,同年,被郑州国际保健产业博览会指定为大会用酒。
        记者在采访时见到了大胡黄酒的传人王宝丰。王宝丰说,中国酒文化是伴随着黄酒的诞生而兴起的,他决心将大胡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传承下去,让古老的大胡黄酒焕发青春。 

        御赐银牌成孩子玩具
        
        3月25日,记者在李家大院后院里的一户村民家中看到了一块御赐的银牌。银牌有巴掌大小,银牌上面是凸起的文字,正中间的竖行文字为“御赏耆民”,右边为“光绪辛丑”,左边为“库平壹两”。
        说起这块银牌的来历,这家的主人李建宾告诉记者,银牌是光绪皇帝当年赏赐给他祖爷爷李一白的。当年光绪皇帝御驾巡访到了汤阴县,李一白与地方官员一起跪地迎接。光绪皇帝看到已是古稀老人的李一白白花花的胡须从胸前一直垂落到地上,心里顿生感动,便赐给李一白一块银牌。李一白去世时这块银牌同他一起下葬,被埋在位于陈家湾村的李家祖坟。1998年,由于政府规划的需要,这块坟地被动迁。迁坟时,李家的老人都提醒说墓里有皇帝赐给李一白的银牌,要仔细找到它。结果,在李一白的墓里李家后人找到了这块银牌。
        记者提出要看一看银牌,李建宾一伸手从柜子顶上取下这块银牌。今年31岁的李建宾说,他的孩子平时喜欢玩它,玩罢了随手就扔,大人见到后就从地上拣起来,留着给孩子继续玩儿。
        
        “璧水储英”彰显古韵
        
        在李家大院并排的5座九门相照的院落中,最西边的这套宅院被称为李家大院一号院。现在住在这里的村民李新国告诉记者,10年前他们家住的一直是500年前建造的老房子,房顶上经常往下面掉东西,不得已才拆掉老房建了新房。
        李新国说,他家以前的老房子名为“方三丈”,房子四面墙宽均为10米,是方方正正的大瓦房,其后墙的厚度为1米,前墙为木质隔扇,里面冬暖夏凉。10年前拆房时从“方三丈”拆掉了合抱粗的16根立柱和4根横梁,其中的一根梁上文字记载的建筑时间为“大明嘉靖二年桃三月”。在“方三丈”正堂的上方还拆下了一块横匾,横匾上刻有“璧水储英”4个斗大的文字,现在这块匾还收藏在他家里。
        记者看到,这块横匾由3块木板组成,3块木板均已变形并相互分离。将它们拼在一起后,横匾长约2米、宽近1米,上面清晰地显示出 “璧水储英”4个大字,字体古朴浑厚,雄健有力。李新国说,拆掉“方三丈”之前,他在思想上斗争了好多年,如果能坚持住下去的话,他决不会拆掉这座“方三丈”。“祖上保留了四五百年的老古董毁在了我的手上,心里真不好受啊!”李新国说,直到现在他仍然感到特别遗憾。
        在李家大院的一些古楼里面,记者见到墙上布满了钻洞。房主们在介绍钻洞形成的原因时说,李家大院后院还有一座“方三丈”,其后墙是一道夹层墙,这道墙厚达2米,祖上传下的遗训是:这座“方三丈”里面藏有宝物,如果卖房,绝不要整体卖,必须边拆边卖,以免宝物丢失。“文革”时期,这座“方三丈”被拆掉了,当时从夹层墙的中间发现了一顶金光闪闪的金凤冠,这顶金凤冠后来被安阳市的一个收藏家花重金给买走了。这样一来,住在古楼里的人都想看看自家的房子里有没有古董,就在墙上四处打洞寻宝。这些年,凡住在李家大院里的人在拆房子时,都要将地基以及院子挖一两米深,试图找到祖上留下来的古董。
        
        李家大院曾是“二衙门”
        
        第三号院位于李家大院中间,第一道大门至今保存完好。大门西边是圆门,圆门东西两侧的墙上分别嵌着3个拴马石。村民们说,这6个拴马石是当年李家大院专门给客人准备的。那时,李家门庭显赫,每天高朋满座,贵宾如云,拴马石不够用的时候,许多马匹只好被拴在大院其他地方的拴马石上。
        当年,汤阴县衙往西管辖至与林州搭界的施家沟村。施家沟离县衙70里,大胡村的李家大院正处在县衙与施家沟中间的35里处。大胡村周边地区的老百姓不管是打官司还是到县衙办事,必须先来到汤阴县的“二衙门”———李家大院,没有李家大院出具的文书,汤阴县城以西的老百姓谁也进不了县衙的大门。由此可见大胡村李家大院当年辉煌显赫的历史。
        如今,历史变幻的风云让古老的李家大院展示着无言的沧桑。在大力倡导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今天,李家大院作为中原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与载体之一,即将迎来新的机遇和辉煌。

        连日来,纷至沓来的游人让一向平静的大胡村李家大院像过节一样热闹起来,包括专程从湖南以及我省安阳、焦作等地远道赶来参观的人,都被眼前李家大院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深深地吸引着。这里的庞大而又罕见的古代建筑群,让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在惊叹和震撼之余,又对其充满了神秘之感。

        来源: http://www.hbrb.com.cn/news/qbwb/2007/3/29/07329662668265758B5H3705KJB17.html 
        相关链接鹤壁李家大院在落寞中的守望(图)

                       宜风、宜雨、宜雪、宜晴——大胡村的“李家大院”

                       专家认为“李家大院”极具保护、开发价值

                        感知李家大院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