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工农渠精神代代传——一部人类征服自然的英雄史诗

作者:车国胜

   上世纪70年代,在中原腹地的太行山上,勤劳、朴实的鹤壁儿女以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开山引河,修筑了工农渠。工农渠自1973年11月10日动工兴建,到1976年11月21日竣工通水,历时3年零11天。设计过水能力为每秒6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0万亩。工农渠由1条总干渠、3条干渠和18条支渠组成,干、支渠总长90.53公里。它担负着鹤壁市山城区、鹤山区、淇滨区的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任,是三个行政区唯一的供水水源,也是全市的命脉工程,更是鹤壁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象征。 
        
      企 盼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鹤壁市西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这里水源奇缺,地下水深平均在百米以下,自古十年九旱,人畜吃水十分困难,山区群众一直过着吃水贵如油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山区干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缺水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吃水难依旧困扰着山区群众,也困扰着全市城镇工农业的发展。
      我市作为一个新建的地级市,由于缺水,一个日产万吨煤以上的城市无法发展自己的电力工业,由于电力不足,厂矿经常停工,缺水已严重影响到我市工农业的发展。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全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的不断增加,缺水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解决缺水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决 策
      “引淇入鹤”,从根本上解决工农业和人畜用水难题,成为全市人民梦寐以求的一件大事。
      1973年秋,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修筑一条“引淇入鹤”的水渠,并将这条渠命名为工农渠,向全市人民发出了“苦战5年,煤粮翻番,煤城变貌,山河改观”的号召。
      工农渠建成后,可引水每秒6立方米,能较好地解决城乡人民的生活用水,还可以灌溉农田10万亩,更重要的是为以后全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决定代表了全市人民的心声,符合全市人民的眼前和长远利益,也得到了省委的大力支持,全市广大工人、农民、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纷纷报名,开赴工农渠建设的第一线。

      奉 献
      很快,18万鹤壁儿女在太行山东麓摆开了战天斗地、重整河山的浩大战场,钎锤声、炮声响彻了群峰突兀的山峦。
      当时正值寒冬季节,人多房少,吃住十分困难。工程指挥部党委号召大家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教育党员和团员在生活上要带头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当时经济条件也十分困难,一个民工每天的报酬只有4角钱和0.5公斤粮食。为了修建工农渠,英雄的鹤壁儿女以大无畏的精神,苦战3年,书写了一部重整山河的英雄史诗。
      这项水利工程也造就了不少人才,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
      当年在工农渠的建设工地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学习王怀瑞,干活不觉累;学习王用堂,意志更坚强;学习胡爱梅,争当女中魁。”
      王运堂,鹤壁集乡人,曾当过红旗渠建设标兵。在工农渠大会战期间,工程任务十分繁重,他亲眼看到过这样一幕:有一个人正端着碗吃饭,由于太困了,碗掉在了地上,饭没吃完人已经睡着了。王运堂说,为了争分夺秒完成工程计划,他们有时用肩膀代替钻头支架进行作业,机器的震动和长时间站着打炮眼,累得汗流不止,但大家谁也不肯休息。
      由10位姑娘组成的“铁姑娘掘进队”,打眼、放炮、运石料、背水泥、抡铁锤,这些男同志干的重体力活,她们照样干,并且干得不比他们差。她们手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肩膀常常肿得像发面饼,皮肤也被晒得黑里透红。
      在工农渠会战时,没有节假日,但人人都豪情满怀地奋战在建设第一线。

       通 水
      1976年11月21日,工农渠一期工程胜利竣工。工农渠总干渠自林州黄花营村筑坝引水,穿山飞堑,环山开渠,全长90.53公里。规模较大的工程有渠首拦河坝、淇滨隧洞、英雄渡槽、双塔隧洞、横岭隧洞、长虹渡槽、胜利渡槽、潘荒隧洞。

       传 承
      工农渠建成以来,我市的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建材、冶金、电子、轻纺、化工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成为河南省北部重要的煤炭基地、火力发电基地和水泥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30多年来,市工农渠管理处的干部职工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扎实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他们以服务全市大项目建设、服务山区几十万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工农渠的管理和建设中。
      现在,工农渠改变了以往人工报水的方法,采用现代办公自动化和远程监控进行报水,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曾经因为缺水而一度落伍的鹤壁,因为工农渠的建成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