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序言 前言 目录 后记    

 

 

 


主页

主目录
 

 

第三十八回

立成公赵盾辅政  救郑国林父出兵


 
 

  话说赵穿杀了晋灵公,不到一日,赵盾坐车进入绛城,来到桃园,百官都聚集在这里。赵盾就在灵公尸体上痛哭一场,悲哀之声园外都能听到。百姓听到了都说:“相国对晋侯这般钟爱。可见他死是自取其祸,不是相国的过错呀。”  

  赵盾一面吩咐将灵公殡殓,葬在曲沃;一面召集群臣,商议再立新君主的事。这时灵公还没有儿子,赵盾说:“先君襄公去逝时,我曾主张立长子为君嗣,大家意见不统一,才有今日。这次不能不小心了。”

  士会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确像相国说的那样。”

  赵盾说:“文公还有一个儿子,出生时,他母亲梦见神人进屋来用黑手摸他的屁股,因此起名“黑臀”,现在周室供职,年岁也大了,把他迎回来立为新君,不知怎么样?”

  百官不敢有异议,都说:“相国这样做很妥当。”赵盾想解脱赵穿杀君的罪过,便派他去周迎回公子黑臀回国,朝拜太庙后继承侯位,这就是晋成公。

  成公仍让赵盾主持国政,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赵朔,称为庄姬。赵盾对成公说:“我的母亲是狄国人,君姬氏有谦让的美德,派人迎接我母子回到晋国我才得以立为长子,入朝做事。现在君姬氏三个儿子同、括、婴都长大了, 愿意把我的职位归还给他们。”

  成公说:“你的弟弟,都是我妹妹钟爱的人, 应当都录用,请你不要过于谦让了。”于是赵同、赵括、赵婴同时被封为大夫,赵括被推举为首席公族大夫,赵氏作为晋国第一大卿族的地位更加稳固了。但惟独没有封赵穿。赵穿自然知道原因,他想只要这场风波过后,哥哥还是会提拔他的。赵穿私下对赵盾说:“屠岸贾奉承先君,与赵家有仇,桃园之事,只有屠岸贾心怀不满。如若不除去此人,恐怕赵家不会安宁。”赵盾说:“人家没说你有罪,你怎么反倒说人家有罪呢?我家是几代官宦,应当与他和睦共事,用不着去寻仇。”赵穿不再说什么。屠岸贾也小心对待赵家,以求平安无事。

  赵盾始终为桃园之事内疚,一日来到史馆,见到太史董狐,便索要简史阅看,董狐将它呈上,赵盾看简上明明写道:“秋七月乙丑,赵盾杀其君夷皋于桃园。”他大吃一惊,说:“太史写错了。那时我出逃河东,离绛城有二百多里,怎么能知道杀君之事呢?而你却归罪于我,这不是诬陷吗?”

  董狐说:“您是相国,出逃时没有出境,返回后又不讨贼,说此事不是您的主谋,谁能相信呢?”赵盾说:“还可以改写吗?”董狐说:“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这才称为信史。我的头可断,此简史不可改呀。”赵盾感叹地说:“唉,史臣的权力大于相国呀。恨我当时没有出境,难免成为万世骂名,后悔也来不及了。” 从此,赵盾辅佐成公,更加恭敬谨慎。赵穿自以为有功,请求正卿职务,赵盾担心有舆论而没有答应。

  过了一段时间,赵穿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就去找赵盾,请求赵盾封为卿。赵盾推辞:这恐怕会对赵氏不利,请弟弟还是以家族的发展为重,不要太计较个人的得失。赵盾的瞻前顾后使赵穿非常愤恨。但是又是出自向来照顾自己的好哥哥,不知道如何发泄。不到半年,赵穿病倒了,一病不起。赵盾来探望他,带来公室的御医来为赵穿治病。一诊断发现脑袋里长了瘤子,已是晚期。在床上根本不能动,全身长满了脓疮。赵穿的儿子赵旃在床边帮父亲挤疮疤,腐烂的肉在炎热的夏天散发着一阵阵臭味。

  赵穿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御医预料到他可能熬不到冬天。赵盾最后一次来探望赵穿,赵穿连说话都很吃力了,指着儿子赵旃,无言的请求赵盾。赵盾安慰他:“只要赵旃他日立功,什么职位都能得到。”赵穿还没有熬完夏天,终于死在了病榻上。  

  赵盾缅怀着对赵穿的手足之情,下令安排隆重的家族礼仪下葬。赵穿身前便已经有了自己的封地--邯郸,作为赵氏旁支。他在弥留之际放心不下的儿子赵旃,希望在赵盾的安排下,能够进入政坛。直到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奖励赵旃进入了卿士行列,。赵旃生子赵胜;赵胜生子赵午,赵午生子赵稷,世代为晋国邯郸大夫,是晋国六卿之外,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这是后话。

  赵穿去世后,赵穿的儿子赵旃请求继承父亲之职。赵盾说:“等你将来立了功,就是正卿的位置也不难得到呀。”史臣论赵盾不顾私情,都是因董狐亲笔直书的原因。这一年是周匡王六年(公元前607年)

  这一年周匡王去世,他的弟弟瑜被立为新君,称周定王。

  晋成公一年(周定王一年,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郑穆公兰去世,世子夷继位,是为郑灵公。公子宋与公子归生当权。晋成公发兵攻打郑国,到达郔地(位于今河南郑州南)。郑国和晋国讲和,士会到郑国缔结盟约。夏季,楚国入侵郑国,这是由于郑国倾向晋国的缘故。

  晋成公二年(公元前605年),郑灵公又被公子归生所杀,立郑灵公长子子坚为君,称为郑襄公。公子宋派使臣出使晋国,表示服从晋国。

 

郑国使臣出使晋国

  晋成公三年(公元前604年),楚庄王早已经与孙叔敖商议要兴兵伐郑,这时得知郑灵公被公子归生所杀,庄王说:“我伐郑国更有理由了。”于是派公子婴齐为大将,率军讨伐郑国,理由是:“为什么谋杀灵公?”

  晋国派荀林父救援郑国,楚国只好移兵伐陈。郑襄公随晋成公在黑壤(位于今山西沁水西北与翼城接界处的乌岭)会盟。

  晋成公四年(公元前603年)春季,晋国、卫国入侵陈国,这是由于陈国偏向楚国的缘故。

  秋季,赤狄进攻晋国,包围了晋国的怀地(位于今河南沁阳)和邢丘(位于今河南温县东)。晋成公打算反攻。中行桓子(即荀林父)说:“让他危害他自己的百姓,以使他恶贯满盈,到时候大概就可以歼灭了。《周书》说:‘歼灭大国殷朝’,说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情。”

 晋成公五年(公元前602年)春季,赤狄入侵晋国,割取了向阴的谷子。

  晋成公六年(周定王六年,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晋国上卿赵盾去世, 赵盾的弟弟、赵姬之子赵括为赵氏公族大夫,继任赵氏宗主之位。但是赵括跟其兄赵同威望不高,全族的希望都放在赵盾的儿子赵朔身上了。

  这时晋国郤缺代理中军元帅,主持国政,因胥克有病,晋成公命赵盾的儿子赵朔做了下军的副帅,进入六卿行列。

  这年春季,白狄和晋国讲和,并在夏季一起进攻秦国。

  晋成公七年(周定王七年,公元前600年),晋成公、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在扈地(今河南原阳原武镇西北)会见,陈灵公没有参加。郤缺和成公商议,派荀林父随晋成公率宋、卫、郑、曹四国兵马伐陈。结果晋成公病死在征途中,于是部队撤回本国。晋国拥立世子孺为国君,就是晋景公。

  楚庄王亲自统率大军,又去攻打郑国,晋国郤缺带兵救郑,双方在柳棼作战,结果晋国打败楚军。郑国人都很高兴,唯独公子去疾面有忧色。郑襄公感到奇怪,询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去疾回答道:“晋国打败了楚国,这是偶然的。楚国将来要把怒气发泄到郑国身上,我们能长期依靠晋国吗?我们快要看到楚国在郑国郊外陈兵了。”

 晋景公一年(周定王八年,鲁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楚国果然又来伐郑。晋士会率兵救郑,把楚军赶到颖北(今河南禹州一带)

  次年春,楚庄王又发兵进攻郑国,到达栎地(今河南禹州)。郑国大夫公子去疾说:“晋、楚不讲德行,而用武力争夺郑国,而谁来我们都应与他们讲和。晋国、楚国没有信用,我们哪里能够有信用?”于是又跟从楚国。夏季,楚国因陈、郑两国都已顺服,便在辰陵(今河南西华一带)与陈、郑会盟。

 晋国的郤成子(即郤缺)向狄人各部族谋求友好。狄人各部族憎恨赤狄对他们的役使,于是顺服晋国。

  晋景公三年(周定王十年,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郑国又投靠了晋国,不肯服楚,楚庄王召集群臣计议。令尹孙叔敖说:“我们进攻郑国,晋国必来相救,没有大队人马是不行的。”庄王说:“我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动员三军两广之众,庄王亲率大军,浩浩荡荡,一直推进到郑国郊外,随即命令攻城。郑国死不投降,军士死伤太多,城内哭声震天。郑国坚守了三个月,终于支持不住了。郑襄公亲自到楚军营中,谢罪请求结盟,留他的弟弟公子去疾为人质。

  楚庄王准备班师,这时探马来报:“晋国拜荀林父为大将,先谷为副将,出动六百辆兵车,前来救郑,已渡过黄河。”

  庄王对诸将说:“晋国军队要到了,是回?还是战呢?”

  令尹孙叔敖回答:“没有攻下郑国,应该同晋国交战;已经攻下郑国了,再和晋国寻仇,还用得着吗?不如全军班师回国,万无一失。”

  伍参奏道:“令尹的话不对。郑国认为我们力量不强,所以才跟从晋国;如果晋军来了我军躲避,真说明我军不行。而且晋国知道郑国已服从楚国,也必定要用兵攻郑,晋国是为救郑国的,我也为救郑而前往,不也可以吗?”

  孙叔敖说:“去年攻入陈国,今年攻入郑国,楚军已太疲劳了。如果战而不胜,就是吃了伍参之肉,又怎么赎罪?”  

  伍参说:“如果一战而胜,令尹就是无谋之辈了;如果不胜,我伍参的肉早被晋兵所吃,怎么还能到楚人的嘴里?”

  庄王于是问遍诸将,主战的二十多人,主退的只有四人,庄王最后决定还是要班师。 伍参当夜求见庄王说:“君王何必害怕晋国,而把郑国抛弃给晋国呢?” 庄王说:“我没有抛弃郑国呀?”伍参说:“楚兵在郑国都城下攻战九十天, 才得到郑国。今天晋军来救,楚军就离去,让晋国轻易得到救郑的功劳而此收复郑国,楚国从此不再有郑国了,这不是抛弃郑国是什么?”

  庄王说:“令尹说和晋兵作战未必获胜,所以才离去。”

  伍参说:“我已经算计到了。荀林父新任中军统帅,威信还不足以服众。他的助手先谷,是先轸的孙子,先且居的儿子,只凭着他家世代功勋,而且刚愎不仁,不是拼命厮杀的战将。栾赵之辈,都是世代名将,各行其意,号令不一。晋军人马虽然众多,打败它还是很容易的。而且大王以一国之主的身份,躲避晋国诸臣,将要被天下人耻笑,怎么还能有郑国呢?”庄王惊讶地说:“我虽然不能打仗,也不至于败在晋国诸臣的手下。我听你的,决定作战。”当夜派人告诉令尹孙叔敖, 把战车辕头一齐改成向北,开进到管城(今河南郑州北),下决心要与晋国大战一场,以饮马于黄河,傲挺中原诸侯。

  单说荀林父等数十员,起兵车六百辆,自绛州出发,大军于六月到达温地黄河口,前哨探得郑国被楚国围困了很久,等待救军不到,已经投降了。楚军也要退回。荀林父召集诸将商议去留问题。士会说:“救郑国来不及了,与楚兵交战又无理由,不如班师回国,等待机会行动。”

  韩厥与荀林父、士会、郤克等贤臣一致,对晋国的内讧忧心忡忡,建议元帅荀林父退兵。荀林父同意。

  这时中军副将先谷(字彘子)挺身而出,说:“不可,不可。晋国能当盟主,是扶危救难的缘故。郑国等待援兵不到,不得已而投降楚国,我们若打败楚国,郑国必定归顺晋国。现在抛弃郑国而逃避楚国,小国又依靠谁?晋国从此就不能当盟主了。元帅一定要班师回国,小将情愿自己率本部前进。”

  荀林父说:“楚王亲自率兵,兵强将广,你偏师救援郑国,如同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益处?”

 

 

先谷怒斥荀林父

  先谷咆哮道:“我如不前去,让人说堂堂晋国,没有一个敢战的人,岂不可耻?去了死在阵前,也算有志气。”说完竟自出营门,遇到赵同、赵括兄弟,说:“元帅害怕楚军,要撤兵回去,我要自己去救郑国。”同、括说:“大丈夫正当如此。我们兄弟愿率本部随你同去。”三人没有将令,便引军渡河。荀首不见了赵同,军士报道: “赵同已随先将军去迎战楚军了。”

  荀首大惊,告知三军司马韩厥。韩厥特意到中军来见荀林父,说:“元帅没有听说彘子已渡河了吗?如果遇到楚师则必败。您主持中军,而彘子兵败,责任在您,这怎么办?”

  林父心中不安,向他询问计策。韩厥说:“事已至此,不如三军共进,如果胜了,您有功。万一不胜,六个人均有责任,不比一人有罪强吗?”林父下拜说:“你的话对。”便令三军一同在温地渡过黄河,行至邲城(位于今河南荥阳东北),把营设在敖、鄗二山之间,由西而东背靠黄河列阵。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河南省《淇河文化研究》网站         站长:任惠生      电话  0392-3286668    电子邮箱: qhwhyjhxsb@163.com

   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毛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