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序言 前言 目录 后记    

 

 

 


主页

主目录

 

 

第一回

周武王大封诸侯  唐叔虞开创基业


 
 

  帝喾生活在公元前二十五世纪——二十四世纪,姬姓,名俊,号高辛氏,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他前承炎黄、颛顼,后启唐尧、虞舜,奠定了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他又是商族的第一位先公。

  帝喾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传说帝喾有四妃。元妃叫姜嫄,是有邰国(位于今陕西武功)君的女儿。相传姜原在娘家时,因出外踏上巨人脚印而怀孕,因无夫生子,所以把生下的孩子三次弃于深巷、荒林与寒冰上,均得牛羊虎豹百鸟保护不死,所以起名叫“弃”, 弃喜欢农艺,教人种五谷,被后人尊为后稷,成为周族的祖先。

  帝喾的次妃是有娀氏的女儿,叫简狄(又称茧狄),简狄因吞食玄鸟的卵而生子契,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地(今河南商丘一带),成为商族的祖先。

  帝喾的三妃为陈锋氏庆都,又名陈丰氏、陈酆氏。相传她是大帝的女儿,生于斗维之野(大概在今河北蓟县),被陈锋氏妇人收养,母亲去世后,陈锋氏庆都又被尹长孺收养,后随养父尹长孺到了中原(今河南濮阳一带)。因庆都头上始终覆盖一朵黄云,被认为奇女,帝喾母闻之,劝帝喾纳陈锋氏庆都为妃,后生尧。据史籍记载,公元前24世纪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尧诞生于今唐县尧山(今河北顺平的伊祈山),姓伊祁,号放勋。帝尧被封于唐(位于今山西翼城、曲沃一带,一说在今河北唐县、顺平一带),称为唐侯,称古唐侯国。尧“封于唐,游于陶”(陶位于今山西临汾、襄汾一带),所以称尧为陶唐氏。尧为古代陶唐氏首领,被后世人尊为“中华圣王”。

  尧在位70年,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者。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給舜。尧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后去世,享116岁,葬在平阳(今山西临汾)“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其为深挚。

  尧陵在山西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里隅涝河北侧。临汾古称平阳,因尧在此建都,故称尧都,城南有尧庙,城东筑尧陵,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 相映成画。祠内碑碣十余通,记载尧王的功绩与陵宇沿革。2006年5月25日,尧陵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后人为祭祀尧王,在山西临汾市南4公里还建有尧庙。始建于晋,历经重修,现存为清代遗物。规模雄伟,布局疏朗,前有山门,碑列两侧,内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尧王与四大臣宰被喻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因此得名。尧井传为尧王所掘,为记其菌,上筑井亭一座。广运殿面宽九间,进深六间, 重檐歇山顶, 高达27米,形制宏伟壮丽,殿周有廊环峙,柱础雕刻精, 殿内金柱肥硕,直通上层檐下,雄健的础石上雕云龙盘绕,蜿蜒自如。 龛内塑有尧王像及侍者。庙内存有碑十余通,载陶尧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庙东北40公里筑有尧陵, 庙南3公里存有"茅茨土阶"石刻。

  帝尧去世后,虞舜把都城从平阳(今山西临汾尧都区)迁到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县)。帝舜和后来的夏朝开国帝王禹出于对帝尧陶唐氏的敬仰尊重,也是出于“封藩建卫”安定一方的目的,以“追思古圣先王”为名,将帝尧的后裔仍分封在唐(今山西翼城西25里唐城村),仍然保留唐国的称谓或称唐氏国。因是帝尧是黄帝、帝喾的后代,故称姬姓唐国。到了夏启时代,夏启把都城从阳狄(今河南禹州)迁到安邑(今山西夏县)

  姬姓唐国传到夏朝中期后衰落,余民中的一支渡过黄河,定居于今河南鲁山县的刘村,更姓刘氏,又建立弱小的刘国。刘国贵族刘累被夏王孔甲任命为驯养龙的官员,刘累成为刘姓的始祖。因刘累曾从师于豢龙氏,故孔甲封刘累为“御龙氏”。龙本是炎黄以来华夏族的图腾崇拜物,被崇奉为“神龙”,神圣不可侵犯。但孔甲昏暴,却以死去的雌龙肉食之,味美无穷。他又令刘累另外寻找雌龙驯养,供其食用,刘累知道难以找到,必被孔甲处死,便悄悄逃回刘国。夏王孔甲大怒,派兵攻打姬姓唐国和刘国,使姬姓唐国和刘国遭到灭顶之灾,所剩遗民乘夏末之乱,向北逃逸,在今山西太原又建立了一个弱小的国家,即北唐国。

  公元前1600年,商汤举兵灭夏。鲁山的刘国(刘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国以及位于翼城的南唐国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视夏王朝,所以在成汤灭夏时,均纷纷归服于成汤。史书记载,夏王桀被商军打败后退守于鸣条(夏朝故都安邑一带,今山西夏县),商汤率军追击到此包围了夏桀的军队,与夏桀大战鸣条山,当时唐国余众作内应,助商汤大败夏桀,唐国立下了很大功劳。商朝建立后,商汤又恢复了在今山西翼城西的姬姓唐国,称“南唐国”。

  商汤又灭了亲夏王室的韦国(亦称豕韦,彭祖后裔建立的国家,位于今河南滑县东南 50里废滑城,今为妹村),封刘累的后裔于韦,恢复其祖姓姬或祁,仍称韦国,又称豕韦国。

  韦国、南唐国、北唐国忠于商王室,成为商朝的嫡系国。尤其是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后,晋南成为殷商王朝的王畿之地,可见商朝与唐国的关系更为密切。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殷王去唐国田猎的记载,还有唐国奉殷王命讨伐邻近的长人国、苦方国等记载。专家们认为这个唐国指的是“北唐国”,当时国力比较强盛,南唐国则比较弱小。殷王武丁时,迁封韦国国君刘贡(姬姓)于夏墟(今山西夏县),称唐国,即西唐国,封刘贡之子于韦(豕韦),成为子姓韦国。可见,商代时山西地区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个姬(或祁)姓唐国,国君均为帝尧的后裔。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之后,为了安抚殷民,同时加以监视,封帝辛之子武庚于殷,称为禄父,并在殷的周边,设邶、鄘、卫三地,封给霍叔、管叔、蔡叔,用来监视武庚,此举明告天下,消灭帝辛是吊民伐罪,并不是灭殷绝祀之意,以安抚东方的殷人。

  周武王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确保地方政权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按照周公旦、姜子牙的建议,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昆弟,作为周王室的屏藩,拱卫周畿,开始了第一次分封诸侯,以实现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由于吕尚(即姜尚、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同时又因吕尚的女儿邑姜为武王的结发妻子,吕尚成为国丈,武王首封吕尚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了齐国 ,称为齐太公,以稳定东方。

  武王把他的四弟周公旦封在鲁(今河南鲁山)。周公旦的爵位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因他在朝中辅助武王,他的长子伯禽代为受封,建立鲁国。

  武王的三弟管叔,姬姓,名鲜,因受封于管国(今河南郑州),故称管叔或管叔鲜。管叔鲜同时又为三监之一,监视着在朝歌的帝辛的儿子武庚禄父。

  武王的五弟蔡叔度(即姬度),始封于蔡国(今河南上蔡),为蔡姓始祖。蔡叔度同时又为三监之一,监视着武庚禄父。

  武王的六弟曹叔振铎(即姬振铎),封于曹国,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

  武王的七弟郕叔武(即姬武),封于郕国(今山东宁阳东北)

  武王的八弟霍叔处(即姬处)封于霍(今山西霍州一带)。霍叔处同时又为三监之一,监视着武庚禄父。

  武王的九弟康叔(即姬封),封于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

  武王还封十三弟毛叔郑(即姬郑)于毛国(今河北鸡泽);封十四弟滕叔错(即姬叔绣)于滕国(今山东滕州)姬姓,侯爵;封十五弟毕公高(即姬高)于毕地(在今陕西咸阳),是毕国与毕姓始祖;封十七弟姬聃堣(即焻季载)于沈,建立沈国(位于今河南平舆、沈丘一带),后代子孙以国为姓;封异母弟弟召公奭(又称召公、召伯)于燕(今北京),建立燕国。召公留在镐京(位于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任职,辅佐朝廷,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封伯父泰伯于无锡,建立吴国;封二伯父仲雍的曾孙虞仲于虞,建立虞国,虞仲排行第二,故称虞仲,姬姓,公爵。虞仲是虞国的首位受封君主,由于其兄周章已经为吴君,封国地为河东(今山西夏县、平陆一带);封颛顼的后代于楚(今湖北襄樊一带),居丹阳(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境内),建立楚国,芈姓,子爵;封少昊之后于莒国,嬴姓,子爵(封国地为今山东莒县);封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于邾国,曹姓,子爵(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城);封伯夷之后文叔于许国(封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姜姓,男爵;封颛顼后裔于陈,建立陈国,建都于株野(位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妫姓,公爵。颛顼后代帝舜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虞奄父为周的陶正,其子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太姬生陈申公,陈相公。陈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封神农氏的后人于焦,建立焦国(位于今河南陕县);封黄帝的后人于祝(位于今江苏赣榆),建立祝国;封尧的后人于蓟(位于今天津蓟县),建立蓟国;封夏禹王之后于杞国(位于今河南杞县),姒姓,公爵。等等。

  周朝建立的当年底,周武王去世,根据武王的遗嘱,周公旦辅助年仅13岁的太子姬诵即位,即周成王(公元前1057年——公元前1021年),由周公旦代理政事,即“摄政”。

  管叔鲜对周公摄政不服,造谣周公要篡权,联络蔡叔度、霍叔处和武庚以及奄、蒲姑、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绞、唐、郦、萧、费、弦、黄、葛、郯等诸侯国,发生叛乱,史称 “三监之乱”。

  周公在召公、姜太公辅助下,以成王之命率军东征平叛,经过三年的战争,到公元前1042年,追随武庚叛乱的小诸侯国如奄、薄姑、熊盈、东夷、北狄等反周的十七个诸侯国也相继被征服,周公取得了征东的彻底胜利。

  平叛结束后,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成王、周公进行第二次分封诸侯。因康叔姬封参加平叛有功,周成王将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即殷故都周围地区包括邶地、卫地、鄘地及大部分殷民都封给了原来封在康国的康叔姬封,从此建立了卫国,定都朝歌。成王又把奄国旧地(今山东曲阜)封给伯禽,建立鲁国,还把帝辛的哥哥微子启封在宋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以继承商朝的宗嗣,等等。

  西周的两次分封,共分封70多个诸侯国,其中姬姓诸侯国有53个,这使周人巩固了在原属殷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时代。

  由于唐国参与了武庚的叛乱,因此,唐国在周公东征时也遭到了重创,不得不臣服于周朝。

  这时周成王才16岁,仍为喜好玩耍的少年,他的母亲为邑姜。周武王有五个儿子,邑姜为武王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周成王姬诵,次子是比成王小四岁的姬虞,三子为邘叔(即姬诞,后被封在邘,建立邘国,又称于国,是中国历史上商朝至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沁阳西北十五公里的西万镇邘邰村,春秋时被郑国所灭)

  周武王还有两个儿子,传说为雍妃所生。一个是应侯(即姬达),被封于应,为应国(疆域位于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应国故都在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姬达更名为应叔,字儒林,号仁寿讳韩,即应氏太始祖。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350余年的治国安邦,创造了西周时期应国的辉煌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应姓自周朝诞生后,历时三千多年,以鹰的性格,鹰的意志传延给子孙后代,不忘祖训,品德立身,勤俭持家,艰苦创业,人才辈出,名人耀眼1964年因白龟山水库建成使用,古应国国都所在地滍阳镇政府才搬迁到新华区薛庄村。这就是平顶山市被称为鹰城的来历)。雍妃所生的另一个儿子为韩侯,周成王把他的异母弟弟也是周武王最小的儿子分封于韩,建立韩国,食采于韩原(根据左传鲁僖公十五年记载,韩原位于黄河东今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南夏邑镇)

  据《左传》《史记》等古籍记载,当邑姜怀孕姬虞的时候,梦见天帝对自己说:“我给你的儿子命名为虞,将来在唐地兴国立业,那里是参宿的分野,叫他在那里养育自己的子孙。”及至胎儿出生,手上果然有一个虞字,因而就命名为虞。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感生神话,在中国的古籍中十分常见,从《尚书》、《诗经》到二十四史多有所载。其目的无非是要把帝王将相说成是天神的儿子,以提高他们的身价,让臣下百姓敬畏他们、相信他们是天生命中注定的。

  邑姜为姜姓,是齐太公吕尚的女儿、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后世尊她为圣母。邑姜是商周之交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在她怀第一个儿子姬诵时,就非常注意胎教,她站立挺直,坐时端正严肃,说笑的时候不大声喧闹,独处的时候不随地蹲坐,有了脾气的时候也不随便乱骂人。这些行为准则,说起来简单,若没有极大的毅力和克制力,是很难做到的。而邑姜之所以如此重视胎教,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她对“母以子贵”这一权力中心的必然法则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期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大有作为。

  有一次,成王和弟弟叔虞玩的时候,用桐叶削成大臣们上朝必须携带的玉珪的样子递给叔虞,说是用这个东西分封叔虞。

  周公征服唐国之后,唐国一带不但是唐尧的发迹地,夏启也曾在那里建都(当时叫安邑,即今山西夏县一带),这时成了废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局势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周公感到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军事领袖治理这一方土地,保卫胜利成果,于是他看中了叔虞,认为叔虞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史官史佚看出了周公的心事,这时对周公讲了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并说成王已经答应册封叔虞,建议将唐国一带封给叔虞。成王说那是玩话,不能当真。周公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选定吉日,举行了册封仪式,把唐国封给了叔虞。

  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在周朝王都镐京举行了盛大的册封仪式上,成王赐给唐叔虞大路、密须的鼓、阙巩的甲、沽洗,还有怀姓的九个宗族,五正的职官,并用《唐诰》来告诫叔虞:“启以夏正、疆以戎索”,意思是说,那里是夏朝的故城,又是戎人出没的地方,要按照夏朝的风俗来管理政事,用戎人的制度来划定疆土。这是周天子给叔虞所规定的施政纲领,准许叔虞因地制宜,从唐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一套有别于周、鲁、齐、卫等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维护夏代以来传统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暂不实行周公制定的那一套新的礼乐制度;按照戎狄的生活惯例分配牧地,暂不实行周朝的井田制。

  当时叔虞才12岁,并没有马上赴任,成王十年(公元前1036年)时,年仅18岁的姬叔虞到了自己的封地——唐国,把都城定在翼(即今山西翼城西),从此成为一方诸侯,开始统治这个方圆不过百十里的小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也就成为晋国的发祥之地。唐叔虞按照的既定国策,鼓励民众发展农牧业生产,兴办水利,使唐国民众逐步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唐国附近原有的许多戎狄部落,也都先后归附了叔虞。这样,唐国的疆土日渐扩大,在邻国中的威望也就越来越高了。

  数年之后,叔虞治理唐国其政绩已是斐然可观。庄稼长势很好田,处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叔虞进献嘉禾,成王与周公转相馈赠,并为之赋诗唱和,以表示对叔虞治唐的充分肯定和嘉许。姬虞治唐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关键在于执行了“启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正确方针。这一方针对唐国夏后氏遗民和周围戎狄民族来说,是一个求同存异、政治上比较宽容的方针,对以周王朝井田制为基础的周王朝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来说,则是一个非正统的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方针,成为晋国后世治国的传统政策,对后来的晋国乃至韩、赵、魏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晋文化体系。在三晋政治思想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正统宗法观念比较淡薄,使晋国政治具有尚贤、尚法、尚公的特色,使韩、赵、魏成为三晋早期法家的策源地;三晋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宽容博大的特色,能够不断融合周边文化以发展壮大自己等,都同这一方针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30年后,唐叔虞去世,他的儿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

  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河南省《淇河文化研究》网站         站长:任惠生      电话  0392-3286668    电子邮箱: qhwhyjhxsb@163.com

   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毛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