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序言 前言 目录 后记    

 

 

 


主页

主目录

 

 

第四十五回

楚子反蓄意毁约  养繇基百步穿杨


 
 

  且说自晋国、楚国结盟之后,楚国司马公子侧认为,楚、晋两国订立盟约不与他商议,私下大怒:“南北不相通已经很久了。子重要享独自联合两国的功劳,我一定让他失败。”

  这期间,原任楚国大夫、现为晋国大夫的巫臣由晋国出使吴国,教给吴国用兵之术和车战之法,又让他的儿子做了吴国的行人之官。所谓“行人之官”就是承办外交事务,安排外交礼仪的外交官员。

  晋厉公四年(周简王九年,鲁成公十四年,公元前577年)春季,卫定公去到晋国,晋厉公强请卫定公接见在晋国避难的孙林父,卫定公不同意。夏季,卫定公回国以后,晋厉公派郤犫送孙林父去见他。卫定公想要推辞。定姜说:“不行。他是先君宗卿的后代,大国又以此作为请求,如果不答应,我国将要灭亡。虽然讨厌他,总比亡国强些吧?君王还是忍耐一下吧!安定百姓而赦免宗卿,不也是可行的吗?”卫定公接见了孙林父,并且恢复了他的职位和采邑。孙林父从此不敢把他的宝器藏在卫国,而都放在采邑戚地,同时尽量和晋国的大夫友好。

  晋厉公五年(周简王十年,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十一月,晋国派巫臣联络,晋国士燮、齐国高无咎、鲁国叔孙侨如会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郑国公子和吴国在钟离(位于今安徽凤阳)会盟,目的是夹击楚国,这是吴国第一次参加与中原诸侯之间的会盟,吴国从此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吴国的历史很早,封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太伯,又称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周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周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口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了荒凉的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太伯死,无子,其弟仲雍继位;就是吴仲雍。仲雍死,其子季简继位。季简死,其子叔达继位。叔达死,其子周章继位。武王灭商后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此时的周章已经是吴君,就此仍封于吴。从太伯创建吴国算起,至目前吴王寿梦时代,已传至十九代)。

  楚国司马公子侧探得此信,遂对楚共王说:“晋、吴通好,必有算计楚国的意图。宋、郑都依从晋国,楚国的屋檐下就空了。去年郑国兴兵攻打许国,攻入许都外城,许国被迫割地求和。许国许国为楚国的附庸,这个仇不能不报”。

  楚共王说:“我也想讨伐郑国,那宋国西门外的盟约怎么办?”公子侧说:“宋、郑接受楚国的盟约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不顾盟约已经依附了晋国。现在的事情是有利就图,还顾忌什么盟约?”于是,在这年底,楚共公命公子侧带兵伐郑,郑国又倒向楚国一边。楚国又唆使郑国进攻宋国。

  晋厉公六年(周简王十一年,鲁成公十六年,宋平公元年,公元前575年)夏四月,郑国的子罕进攻宋国,宋国将鉏、乐惧在汋陂(今河南宁陵黄岗乡)打败了子罕。宋军驻扎在夫渠,由于宋国打了胜仗,骄傲而不加警备。郑国的子罕派兵偷袭宋军,先后在汋陂、汋陵(今河南宁陵南) 打败了宋军,并俘虏了将鉏、乐惧。

  这年五月,晋国得知郑国叛晋投楚并兴兵伐宋的消息之后,一方面出动四军兴师伐郑,一方面派人联络卫国、齐国、鲁国协同作战。晋厉公任栾书为中军将,范文子(即士燮)为中军佐; 郤锜为上军将,荀偃为上军佐; 韩厥为下军将,荀罃为下军佐; 郤犨为新军将,郤至为新军佐。

  郤氏三人被称为“三郤”,晋国很多人不满,伯宗也看不过眼,他提醒晋厉公:“郤氏族大势盛,应该稍抑其权。”  

  晋厉公不但没有采纳伯宗的谏议,反而把伯宗的话告诉了“三郤”。伯宗的儿子伯州犁感觉到危险,劝父亲小心。“三郤”因而联名上奏,请晋厉公严查伯宗诽谤朝政之罪。晋厉公没办法,只好命人将伯宗关起来。“三郤”命伯州犁离开晋国,伯州犁只好逃到楚国,楚国任命他为太宰。“三郤”又奏伯宗通楚之罪。晋厉公带“三郤”来到关押伯宗的地方,让伯宗申辩。伯宗却愤怒地咬断自己的舌头,把舌头吐到“三郤”面前。晋厉公捡起那截舌头,放到郤锜袍中,叹息地说了一声:“有种。 ”便转身走了。郤锜将伯宗的舌头扔到地上,用脚碾碎,对伯宗说:“这舌头怎么吐出来的,你就要怎么吞下去。”伯宗狂笑,一头撞在墙上,气尽身亡。

  晋厉公命荀罃留守国内,亲自统领四军杀奔郑国而来。郑成公听说晋兵势力强大,准备出城投降。大夫姚钩耳说:“郑地狭小, 介于大国中间,只应选择一个强国依附,岂可朝秦暮楚,年年受兵灾?” 郑成公说:“那么怎么办呢?”钩耳说:“依臣的愚见,莫不如去楚国求救。 楚兵到了,我们与他们夹攻,大破晋兵,可保数年的平安。”成公便派钩耳 去楚国求救。

  楚共王要避西门盟约之嫌,不想派兵,征求令尹婴齐的意见。 婴齐回答:“楚国没有信义,以致晋国出兵,如果又庇护郑国而与晋国争斗, 劳民逞强,还不一定胜,不如看情况再说。”

  公子侧进言:“郑人不忍心背叛楚国,所以来告急。前日不救齐国,今日不救郑国,是使归附者绝望。臣虽无才能,愿带领一旅之师,保驾前往,一定再立 ‘掬指’之功。”

  共王大喜,决定出兵救郑,楚共王亲统三军,以司马公子侧(字子反)、令尹公子婴齐(字子重)、右尹子革为将,会同蛮军,楚共王命亲兵彭名驾驭战车,在左侧保护,潘党为副驾驶;命许偃在右侧驾驭战车保护,养由基为副驾驶统帅亲军两广之众,迅速北上援救郑国。每天行军百里,疾走如风。郑成公亲率郑军,命石首驾驭战车保护,唐苟为副驾驶。

  早有哨马报入晋军。范文子不想动用武力,说:“我听说,统治人民要使用刑罚来端正臣民,然后才能对外显示武力,因此能做到国内团结,国外畏惧。现在我国司法官用来惩罚小民的刀锯,天天使用得快要坏了,而用来惩罚大臣的斧钺却并不使用。在国内尚且有不能施以刑典的,又何况对外呢?战争,就是一种刑罚,是用来惩罚过错的。过错是由大臣造成的,而怨恨来自一般小民,因此要用恩惠来消除小民的怨恨,下狠心禁止大臣的过错。小民没有怨恨,大臣不犯过失,然后可以用兵,去惩罚国外那些不顺服的人。如今我国的刑罚施加不到大臣,却下狠心来对付小民,那么,想靠谁来振作军威呢?军威不振而打胜仗,只是一种侥幸。依靠侥幸成功来治理国家,一定会有内忧。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必然只有偏于一头才行。如果偏失的一头在国外,那还可以补救,如果毛病在国内发生,那就难于应付了。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假如按照我的想法,诸侯都背叛,那么我国就可以有所作为了。正因为有些诸侯归附我们,所以搞得纷纷扰扰。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得到了郑国,忧患会更加增多,何必要对郑国用兵呢?”

  郤至说:“那么,称霸天下的君主忧患就多吗?”

  范文子回答说:“我们晋国是称霸天下的君主吗?称霸天下的君主建立功德,远方的诸侯自会把本地的财货进贡给他,因此没有忧患。如今我们晋国少德,而要求得称霸天下的功业,所以有很多的忧患。你看那些没有土地而想求得富有的国家,会安乐吗?”栾书回答道:“以前在韩原之战时,惠公被俘不能回国;在邲城之战中,三军溃不成军;在箕之战时,先轸不能生还复命。这是晋国原先的三大耻辱。现在我主持晋国的大政,不能为晋国洗雪耻辱,反倒再避开蛮夷楚国来加重耻辱,即使有后患,我也顾不了那么远了。”

  范文子说:“选择福没有不拣重的,选择祸没有不拣轻的,福不能要轻的,祸不能要重的,晋国本来有奇耻大辱,与其君臣不相一致而失败被诸侯们耻笑,何不姑且选择躲避蛮夷楚国这个耻辱呢。”栾书说:“畏俱、逃避之名,我不敢当。”士燮退出后叹道:“这次兵败还是幸事,万一胜了,外边安宁,国中必有内患,令人担忧。”

  于是,栾书没有采纳范文子的意见,率领晋军渡过黄河。六月,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鄢陵(今河南鄢陵北)相遇。

  在开战前,楚将潘党在营后试箭,结果连续三矢射中红心,众将哄然赞美。这时正好养繇基来到,众将说:“神箭手来了。”养繇基是春秋时楚国将领、著名的神射手。西周时期有养国(位于今河南沈丘县东、安徽临泉杨桥镇一带),为嬴姓小国,伯爵,国君称养伯,后来被楚国灭掉,春秋时为楚大夫神射手养由基的封邑。

  潘党怒道:“我的箭难道就不如养叔?”养繇基说:“汝能射中红心,不足为奇;我的箭能百步穿杨。”众将问:“何为百步穿杨?”繇基曰:“曾有人将颜色认记杨树一叶,我于百步外射之,正从此叶中心穿过,所以叫百步穿杨。”

  众将说:“此间也有杨树,你可再射,看你说的是否属实。”繇基说:“为何不可。”众将大喜,说道:“今日得以观养叔神箭。”遂有人取出墨汁在百步以外的一片杨树叶上涂上记号,繇基射过之后,其箭不见落下。众将前往一看,见箭为杨枝挂住,其镞正贯于叶心。

  潘党说:“一箭偶中,依我说,将三片杨叶依次涂记,你依次射中,方见高手。”繇基说:“恐未必能,我可以试一试。”潘党于杨树上高低不等,涂记了三叶,写个“一”“二”“三”字。养繇基也认过了,退于百步之外,将三矢也记个“一”“二”“三”的号数,以次发之,依次而中,不差毫厘。

 

养由基百步穿杨

  众将皆拱手曰:“养叔真神人也。”潘党虽然暗暗称奇,但还是要显自己所长,又对由基说:“养叔之射,可谓巧妙,但是杀人还得力胜,我能射透数层坚甲,也来当为大家试之。”众将都说曰:“我们愿意观看。”潘党叫随行带甲之士脱下甲来,叠至五层。众将说:“够了。”潘党又命再加二层,共是七层。众将想道:“七层甲,差不多有一尺厚,如何射得过?”潘党让把那七层坚甲绑在绷于百步之外的布鹄上,挽起黑雕弓,然后左手拿弓如托泰山,右手拿箭如抱婴儿,看准七层坚甲,尽力发去,扑的一声,只见这枝狼牙箭直透过七层坚甲,如钉子钉物,穿的坚牢,摇也摇不动。众人齐声喝采:“好箭,好箭。”。潘党面有德色,叫军士将层甲连箭取下,欲以遍夸营中。

  养繇基说道:“莫动,吾也试射一箭,未知如何?”众将说:“也要看养叔神力。”只见繇基拈弓在手,欲射复止。众将说:“养叔如何不射?”

  繇基说:“只依样射法,不足为奇,我有个送箭之法。”说罢,搭上箭,飕的射去,这枝箭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恰恰的将潘党那一枝箭,兜底送出布鹄那边去了。繇基这枝箭,依旧穿于七层甲孔内。众将看时,无不吐舌。

  潘党方才心服,叹道:“养叔妙手,我不及也。”史传楚王狩猎于荆山,山上有通臂猿,善能接矢。楚兵围之数重,楚王命左右发矢,俱为通臂猿所接。遂召养由基。通臂猿闻繇基之名,吓得纷纷啼鸣。由基来到后一发而射中猿心。由基为春秋第一射手,正是名不虚传。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河南省《淇河文化研究》网站         站长:任惠生      电话  0392-3286668    电子邮箱: qhwhyjhxsb@163.com

   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毛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