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公,子姓,名王臣,宋襄公之子,在位17年(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0年)。
宋成公三年(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春,齐国军队进攻鲁国西部边境,表示对洮地、向地两次会盟的不满。
夏季,齐孝公又要来进攻鲁国北部边境,尚未进入鲁国国境,鲁大夫展喜自报奋勇前往退敌,鲁僖公问展喜:“当用何计策?”
展喜说:“请给我一批犒军礼品就行了。”
随后,展喜带着数车粮食、锦缎前往北部边境,面见齐孝公。展喜说:“我的君主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所以派遣下臣来慰劳您的左右侍从。”
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
展喜说:“小人害怕了,君子不怕。”
齐孝公说:“鲁国房屋中像挂起的磬一样空,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靠什么不害怕?”
展喜说:“我们靠的是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辅助周王朝,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犯。’这个盟约至今还藏在鲁国宫中,由太史掌管。齐桓公因此联合诸侯,商讨和平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过失,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彰显盟约的遗风。现在您即位了,各国诸侯都企盼您能继续齐桓公的功业。鲁国的人也没有大惊小怪、兴师动众地组织防守,他们在议论您:‘难道他即位九年就背弃王命、废弃桓公的职责?他怎么对得住先君?他一定不会这样做的。’所以,鲁国人认为您不会真的攻打鲁国,他们所以不害怕。”
齐孝公于是就收兵回国了。
鉴于齐、鲁关系紧张,鲁国正卿臧孙辰(即臧文仲)向鲁僖公请求游说楚国,请楚国出师一起讨伐齐国,齐孝公就不敢轻蔑鲁国了。这样,鲁国就可以有数年的太平。
鲁僖公表示同意,遂使鲁庄公之子公子遂(姬姓,东门氏,名遂,字襄仲,因家住曲阜东门而立东门氏,故称东门襄仲)为正使,臧孙辰为副使,出使楚国。
臧孙辰素来与楚将成得臣相熟,臧孙辰先拜会了成得臣,请得臣把他们的来意先报知楚成王。然后面见楚成王。
臧孙辰说:“齐国背鹿上之盟,宋国为泓水之战。这两个国家都与楚国过不去。王如果对这两个国家兴兵问罪,寡君愿意提供后勤保障,并为楚国前驱。”楚成王大喜。
遂在这一年,楚成王拜成得臣为大将,申公叔侯为副将,率兵和鲁国一起讨伐齐国,攻占齐国谷地(位于今山东东阿),封给齐桓公之子雍,使在鲁国避难的雍巫辅助,并留下甲士千人,由申公叔侯驻扎在那里,作为对鲁国的声援。
这时楚令尹子文年老体弱,向成王推荐由成得臣接替令尹的位置。
楚成王当时没有表态,对令尹子文说:“寡人讨厌宋国,胜于讨厌齐国。子玉(指成得臣)已为我解了齐国之恨。请卿带兵出征为我伐宋,以报宋国伐郑之仇。待卿凯旋之日,听卿自便如何?”
子文说:“臣的才能比不上子玉,请以成得臣为帅,必不误君王的大事。”
楚成王说:“宋国与晋国关系密切,楚国如果讨伐宋国,晋国必然相救。那时将同时对付晋、宋二国,此事重大,非卿不可。卿务必为寡人一行。”
遂命子文在睽地练兵,检阅整顿,申明军法,作好出征准备。子文原本要显示成得臣的才能,所以在阅兵时一上午就草草完事,没有过多的强调军纪,也没有像往常出师那样惩罚士兵,以壮军威。
楚成王对子文说:“卿阅兵没有惩罚一个士兵,何以立威?”
子文奏道:“臣的才能,已经是强驽之末。必欲立威,非子玉不可。”
楚成王便使成得臣治兵于蔿地。得臣检阅精细,军纪严肃,有人违反军纪,他一点都不迁就,阅兵式竟用了一整天的时间,阅兵式上总计鞭打7人之背,掌贯3人之耳。军容整齐,士气高昂。
楚成王大喜:“子玉果然是个将才。”
子文再次请求辞政,楚成王终于同意了,以成得臣为令尹,掌中军元帅之职。
子文退位之后,文武百官都到子文家中造访,祝贺子文举荐能人,并纷纷向子文敬酒。只有大夫蔿吕臣自称身体不适而没有来贺。
酒至半酣,守门人来报:“门外有一小儿求见。”
子文命召入相见。只见进来一名小儿,那小儿举手鞠躬,并在末位席上坐下,饮酒吃菜,旁若无人。
群臣中有认识这小儿的,说这是蔿吕臣之子,名为蔿贾,年方一十三岁。
子文非常惊奇,问道:“我为国家举荐一位大将,国老们无不称贺,你小子只顾饮酒吃肉,为什么不来贺呀?”
蔿贾说:“诸公以为可贺,愚以为可吊。”
子文怒道:“汝说可吊,你说说有什么道理。”
蔿贾说:“我认为子玉为人,勇于任事,决断不力。性格过刚,能进而不能退。因此,他只能用为助手,不可担当要职。如果以军国大事委托给他,必然要坏事。常言道‘太刚则折’,正应在子玉身上。今日您举荐一人而给国家带来灾难,又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子玉带兵出征如果不败,到那时再贺也不晚。”
左右大臣们都说:“这小儿狂言乱语,不要听他胡说。”蔿贾大笑而出,众公卿也都散了。
宋成公四年(公元前633年,周襄王十九年)冬,楚成王率军伐宋,陈、蔡、郑、许四国奉命出兵相助,五国军队包围了宋国国都睢阳,宋成公派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
这年也是晋文公重耳即位的第4年。当年,晋公子重耳离开宋国,来到郑国关前,派人通报郑文公。郑国大夫叔詹说:“重耳,是晋国的贤公子,与君侯同宗,宜当结交。”
郑文公说:“每年从我们这里路过的诸侯、公子那么多,如果都去招待,我们哪有那么多钱?”
于是,郑文公派人催促重耳一行赶紧赶路,不要在郑国闲呆。
重耳离开郑国继续往南,进入楚国境内。
楚成王早闻晋公子重耳是个贤人,便远迎重耳,安置重耳居住在郢都,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与重耳共论天下,命自己的臣子与重耳的手下人时常切磋。
有一日,楚成王在酒宴中问重耳:“今日,我待你如何?”
重耳答曰:“甚厚。”
楚成王又问:“他日你若返国,将作何报答?”
重耳思忖一会,答道:“若返国,皆君之福。如果晋、楚战于中原,我必然退避三舍,以报今日之恩。”
楚成王默然,楚令尹子玉大喝道:“寡君奉汝为上宾,汝安敢出此妄言?”
楚成王命成得臣退下,子玉不甘心,强谏成王:“重耳,世之贤主;随从,皆有将相之才。倘使其归国,如鱼得水,他日必成楚之大患。今日趁其羽翼未丰,宜当处之。”
成王不从,命子玉退下。成得臣愤愤告退。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重,不能理政,命亲信往秦,告知正在秦国为人质的公子圉,公子圉闻惠公病重,怕父亲死后君位被夺,便不辞而别,偷偷地溜回晋国。惠公果然一病不起,不久去逝。公子圉顺利继承父位,是为晋怀公。怀公之才,不及其父,更恐重耳回归,便问计于郤芮、吕省等人。
郤芮说:“重耳若能得国,必赖于狐偃、赵衰之辈。今狐偃、赵衰之族皆在国内,可利用狐偃、赵衰之族迫使其离开重耳。”
怀公依其言,便迫使狐氏、赵氏、毕氏族人招狐偃、赵衰、魏犨等人回国,其族不从。怀公恼羞成怒,竟逼死狐突等。晋怀公的残暴统治遭到了国人的一致反对,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大家不禁都在思念重耳。
晋怀公在秦国做人质时,秦国待其为上宾,秦穆公还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他,而他为了回国即位竟不辞而别,秦穆公本来就非常愤怒,现在看到晋怀公不得民心,秦穆公便考虑插手晋国朝政,以图进取中原。而重耳则成为秦穆公的首选。
打听到重耳已经入住楚国,便派使臣公孙枝出使楚国面见楚成王,要求见重耳。重耳听说秦伯要帮助他返国,喜出望外。随即辞别了楚成王,
来到秦国,面见秦穆公。秦穆公表示愿意辅佐重耳回归晋国,夺取君位。重耳稍稍考虑后,便欣然应允。穆公非常满意,便要将自己的女儿怀赢(原嫁于晋怀公)嫁于重耳,重耳有些尴尬,毕竟是自己的侄媳妇。
重耳随臣胥臣博学多才,引经据典说服重耳,重耳才勉强接受。另外,穆公又将其宗室5个女子作为陪衬一起嫁给重耳。重耳也不“挑食”,全额收纳。穆公看着重耳如此明理,更愿意支持重耳。
公元前636年开春,秦穆公委派公孙枝,率领秦军三千,护送重耳渡过黄河。回到了阔别19年的晋国,心中感慨万千。遂立刻联络早已埋伏于国内的亲信力量前来接应,栾氏、郤氏、狐氏、胥氏、先氏等强族皆积极响应重耳的号召,吕省、郤芮也来拜附。在众人的簇拥下,重耳大军开到曲沃。怀公逃亡高梁(今山西临汾东)被杀。重耳被众人拥立为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对卫、曹、郑三国非常痛恨,而对齐国、宋国感恩至深。晋文公自即位以来,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军旅,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以与楚国针锋相对,企图争夺中原霸权。
这时楚国伐其友好宋国,晋文公怎能不管。晋文公大集群臣问计。经过商议,从有利于晋国政治、外交与军事大局出发,确定了这次作战的总体方针。这就是先轸提出的“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即报曹、卫之仇,救宋、齐之患,取晋国之威,定中原之霸。
狐偃道:“楚国刚刚与曹国结盟,又与卫国通婚,曹、卫二国又是我们的仇人。如果我们兴师讨伐曹、卫二国,楚国必然移兵来救,则宋国之围可解。”
晋文公道:“这个办法太好了。”晋文公遂告诉公孙固,让他回报宋成公,令其坚守待援。公孙固领命去了。
宋成公五年(即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正月,晋文公在被庐(位于今山西晋城一带)检阅军队,正式确定晋国的三军六卿制度,历史上称为“被庐之蒐”,这在晋国历史上具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三军六卿,即中军、上军
、下军;中军将为郤縠,中军佐为郤溱;上军将为狐毛,上军佐为狐偃;下军将为栾枝,下军佐为先轸。奠定了以“三军六正”为主体的独具特色的晋国政体。制定出“被庐之法”,核心精神是“贵贱不愆”,捍卫西周以来的等级制度,维护传统的尊尊制度,还包括选贤任能、减轻民众负担、促进生产经营等。
随后,晋文公以伐曹为名,派使者向卫国借道。卫大夫元咺对卫成公说:“当年晋君出奔齐国时通过卫境,先君文公未尝加礼。今来借道,君应同意。不然,晋国就会先攻击卫国而后破曹国。”
成公道:“寡人与曹国共服于楚国。如借道以作为晋国伐曹之路,恐怕不能得到晋国的原谅,而先取怒于楚国了。是得罪晋,仍交予楚,还是两国都得罪?”
经过商议,卫成公便决定不予借道。
晋使回报文公。文公道:“不出我之所料。”遂命军队迂道南行,渡了黄河,当行至五鹿(今河北大名)之野时,文公叹道:“嗨!此地为介子推割股处。”回想起当年出奔齐国,卫文公不予接待,重耳一行一路艰辛,走到五鹿饿得走不动的时侯,介子推割股让自己喝下肉羹,不觉萧然泪下,诸将皆感慨万千。
魏犨道:“我等当拔城取邑,以为君雪当年之耻,不必叹息。”
先轸道:“武子之言很对。臣愿率本部之兵,独取五鹿。”
魏犨道:“我当助一臂之力。”文公同意。二将升车前进,先轸令军士多带旗帜,并把大旗高高举起,务必要高过树林。魏犨说:“我闻‘兵行诡道’,今大张旗鼓,反使敌人知觉防备,不知何意?”
先轸说:“卫国以前总是亲近齐国,近来改事楚国,国人不服,又害怕其他国家来讨。我们要想继齐桓公之后在诸侯当中称雄,就应当以先声夺人,不可示弱。”
这时,卫地五鹿百姓想不到晋兵突然来到。登城瞭望,但见旌旗布满山林,正不知晋兵有多少。城内城外居民争先逃走,守臣禁止不住。先轸兵到,无人守御,遂将五鹿一举占领。先轸派人向文公报捷。
文公喜形于色,对狐偃说:“当年舅舅在此说过得土,今日得到应验。”遂留老将郤步扬屯守五鹿,大军移营,进军到卫国的敛盂驻扎下来。这时元帅郤縠忽得急病,文公亲往探望。
郤縠道:“臣蒙主公不世之遇,本欲涂肝裂脑,以报知遇之恩。怎奈天命有限,死在旦夕。尚有一言奉启。”
文公说:“卿有何言?寡人无不听教。”
郤縠说:“主公伐曹、卫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楚国对宋国的包围,因此必须好好计议,应先联合齐、秦。秦国远而齐国近,君宜速派使者赴齐国,与齐侯结盟。齐国刚刚被楚国攻打一番,对楚国非常恼恨,也想结晋。如得齐侯来会,则卫、曹必然害怕而投降,这是遏制楚国的万全之策。”
文公道:“好。”遂遣使通好于齐国,叙述当年齐桓公如何对出走齐国的晋文公之好,晋国愿与结盟,同攘荆蛮。
这时齐孝公刚刚去世,孝公之弟公子潘杀太子嗣位,是为齐昭公,这时为齐昭公元年。齐昭公新嗣大位,又面临楚国的入侵,正欲结晋以抗楚。闻知晋侯屯兵敛盂,随即起驾至卫地相会。晋文公成功地把齐国拉到了自己一边。
卫成公见五鹿已失,忙使宁速之子宁俞前来晋营谢罪请和。文公怒道:“开始你们不容借道,今害怕了才来求和,这不是你们的本意。寡人早晚要踏平楚丘。”
这时卫都楚丘城中,传言晋兵将到,百姓惊慌失措。宁俞回报卫成公,对卫成公说:“晋国盛怒,国人震惊,君不如暂出城避避。晋国知主公已出走,必不来攻楚丘。然后再乞求与晋国结好,这样可保全卫国社稷。”
成公叹道:“先君不幸失礼于亡公子,寡人又一时不明,不许借道,以至于如此,累及国人,寡人也无面目居于国中了。”遂一面使其弟叔武同大夫元咺摄政国事,自己避居襄牛(今河南睢县)之地;一面使大夫孙炎求救于楚国。孙炎为卫武公的四世孙,后人称孙昭子。
在晋军攻击卫国时,鲁国曾派公子买帮助卫国守城。公子买见晋军势大,卫侯逃亡,而楚国迟迟不来救助卫国,鲁国为了讨好晋国,便召回公子买并杀了他。然后向晋国报告说是公子买擅自兴兵助卫。另一面又向楚国报告说他没有完成卫国的防守任务,玩弄两面手法,坐山观虎以便投靠胜利者。
这时郤縠死于军中。晋文公痛惜不已,使人护其丧归国。因先轸有取五鹿之功,被升为元帅。文公欲灭卫国,先轸谏道:“主公本意是为楚困宋而来解围,今宋国之患未解,而先灭他人之国,恐怕不是当霸主的胸襟吧。况卫君虽然无道,这时卫君已经出走,是废是留全在于您。不如移兵东进伐曹(今山东定陶一带)。等到楚师救卫时,我师已在曹了。”
文公同意了先轸的意见,随后率领晋师东进伐曹,很快攻破了城池,擒住了曹共公。文公面数曹共公之罪,喝教:“囚于大寨,等打败楚国之后,再行处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