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襄公泓水之战失败这一年(宋襄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重耳等经过曹国来到宋国。狐偃为前驱先到,与司马公孙固相会。公孙固一面出面接待,一面派人向宋襄公汇报。
襄公正恨楚国,日夜想的就是求贤人相助,以报泓水之仇。这时闻晋公子远来,又知重耳之贤,不胜之喜,怎奈伤未痊愈,难以面会。遂命公孙固以国君之礼相待。
公孙固对狐偃说:“寡君自不量力,与楚国争胜,兵败受伤,至今卧病不起。然而仰慕公子之名已久,派我打扫馆舍,以候车驾。”
次日,重耳告别。公孙固再三请其宽留。私下里问狐偃:“当初齐桓公如何相待?”
偃把齐桓公纳姬赠马之事如实告诉了公孙固。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晋公子德才贤仁,名声很大,只是因骊姬之乱,导致在外流亡19年,狐偃是重耳的舅哥,仁慈而又足智多谋。赵衰是为晋献公担任御戎的赵夙的弟弟,富于文采而为人忠贞。贾佗是晋国的公族,见多识广而谦恭有礼。这三个人多年来在左右辅助重耳,重耳平时对他们谦下恭敬,每逢有事都要咨询他们的意见,从年幼到长大成人始终如此,不稍懈怠。重耳喜欢做好事而不自满,事奉狐偃像对待父亲一样,事奉赵衰像对待老师一样,事奉贾佗像对待兄长一样。可以说在尊礼方面做得非常好,这样的人一定会得到善报。《商颂》说:‘商汤急于尊贤下士,圣德天天向上升高。’尊贤下士,就是有礼的表现。请您从中得到启发。”
襄公认为重耳这样的人将来一定能够成就大事,也认识到了宋国的弱小,一时难以成就伯业,从宋国的实际能力出发,必须依附于大国,才能不被欺负,才能自保。所以,宋襄公希望宋国将来能得到晋国的援助,于是就听从了公孙固的意见,说:“公子昔年已与宋国通婚。我不能再纳女为妻,要多增些马匹及盘缠。”
公孙固遂以马20乘和足够的盘缠费用相赠,重耳等感激不已。
重耳在宋国又住了数日,宋国馈赠不绝。狐偃见宋襄公病体没有痊愈之期,私下与公孙固商议如何帮助重耳回国大计。
公孙固说:“公子如果怕风尘劳苦,我们国家虽然小,在这里休养生息绝对没有问题。如果要实现‘鸿鸪之志’,宋国新败受创,没有能力帮助,还请依靠别的大国,方可成功。”
狐偃说:“您的话真是肺腑之言。”遂告知重耳,即日束装起程。
宋襄公闻重耳要走,又赠了许多粮资衣服等,重耳及从人无不欢喜,然后出发往楚国去了。
自晋公子重耳走后,
宋襄公对世子王臣说:“我不听子鱼之言,以至于此。你嗣位以后,要把国家委托给他。楚国,是宋国的大仇,宋国世世代代不能与楚国通好。晋公子重耳如果返国,必得君位。得位后必能联合诸侯,你们一定要依靠晋国,才能保宋国平安。”王臣痛哭着再三领命。
宋襄公在望母台行官养伤半年,箭疮越来越严重,于宋襄公十四年(公元前637年)夏季,伤痛发作,不治而死。
历代对宋襄公评价不一。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贵族精神;批评者认为他独断愚蠢。
宋襄公虽然被后人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地得到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之战的惨败,让后人对宋襄公贻笑千年,但是他的仁义道德之举,正是奉行了以德图伯的思想,代表了正义,也弘扬了商汤、周文王、齐桓公的传统美德,这一点还是值得赞颂的。只是他实行仁义的对象不对。
据专家考证,《诗经·商颂》中的五篇诗歌就是从商朝时期留传下来的诗篇,到了宋襄公时代逐渐成熟,后来被孔子收录到《诗经》中。《诗经·商颂·玄鸟》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篇:
原文为: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译文为:
天帝发令给神燕,生契建商降人间,住在殷地广又宽。当时天帝命成汤,征伐天下安四边。
昭告部落各首领,九州土地商占遍。
商朝先王后继前,承受天命不怠慢,裔孙武丁最称贤。
武丁确是好后代,成汤遗业能承担。
龙旗大车有十乘,贡献粮食常载满。
千里国土真辽阔,百姓居处得平安,四海疆域至极远。
四夷小国来朝拜,车水马龙各争先。
景山外围大河流,殷受天命人称善,百样福禄都占全。
这是一首祭祀殷高宗武丁的颂歌。据今人的研究,
商族是以玄鸟为图腾的民族,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则是关于商的起源的最珍贵的早期文献资料。传说中商的祖先契是其母有娀氏之女吞下燕卵之后生下的。
这是一首宋襄公时代祭祀祖先殷商成汤及其列祖的乐歌,其内容以歌颂成汤为主并追述先王功业。《诗经·商颂》中的其他四首诗歌《那》《烈祖》《长发》《殷武》等都表达了宋襄公时期宋国人对殷商祖宗的敬仰、怀念、憧憬和继承。
实际上,宋襄公在齐桓公去世后寻求霸主地位,并不是毫无道理的。
一是宋襄公有洞察当时形势的能力。齐桓公去世之后,其他诸侯国暂时没有显现争霸的态势,楚国对中原的窥视才刚刚开始,周王室基本上没有号召力,正在走向衰败,这时寻求霸主地位正是机会。
二是宋国的位置特殊,宋国虽不属于强国,但也不是弱国,并且自立国以来就是公爵,周王朝开始就规定了宋国在祭祀祖先方面可以按最高礼节,这是其他诸侯国所没有的,也是其他诸侯国所公认的。在历次会盟中宋国的位置仅次于主盟者,就说明了这一点。
三是宋襄公有一定的霸主素质。在父亲宋桓公临终遗嘱的时候,毅然提出请哥哥目夷继位,目夷尽管没有答应,但说明他有大仁大义的胸怀。在父亲宋桓公刚刚去世还没有来得及安葬的请况下,为了赢得霸主的信任,也是为了宋国的大业,舍小孝求大义,积极参加葵丘会盟,赢得了齐桓公和管仲的信任,以至把齐国储君托付于他。后来他成功地平定了齐国的叛乱,安定了齐国君位,得到了众诸侯国的认可。
四是宋襄公有着宏伟的抱负,这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1934年,胡适撰文认为,春秋时有一个殷人复国的大运动,认为殷商族人在亡国以后的几百年中,始终保持着民族复兴的梦想。《诗经·商颂·玄鸟》,折射着这一梦想,人们期待出现一位民族英雄来完成复兴大业。宋襄公的宏伟抱负便是受到这复兴梦想的鼓荡。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商朝的灭亡无疑是所有商朝后代子孙的耻辱,宋襄公也不会例外。微子封宋,那是周王朝以商治商的策略,尽管微子以后历代宋国君主对周王室非常忠诚,即使在周王室衰败的情况下,从没有提出要恢复大商的口号,但他们的复兴梦恐怕也是由来已久,只是时机不到而已。到了宋襄公这一代,机会终于来了,宋襄公要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商朝遗民同圆这一复兴梦,这也在情理之中。在宋襄公与楚国泓水之战中,大司马公孙固的一段话就表明了宋襄公的这一真实心理。公孙固对宋襄公说:“臣闻‘一姓不再兴’。上天抛弃殷商已经很久了,君真的要一定实现兴商的梦想吗?”
尽管宋襄公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心,向往那充满美好的的复兴之梦,但他真正没有那个雄才大略。他想唤起东夷等殷商遗民一起实现这一宏伟抱负,但不该拿缯国之君开刀以树立自己的威望,相反的则有损于自己的形象;他效仿齐桓公以德服众,但又以武力伤害曹国、邾国等可以联合的力量,结果朋友走向了他的反面;他想利用楚国在各诸侯国的号召力,来结成自己的统一战线,但他敌我不分,楚国对中原虎视眈眈,怎么能是利用的对象?结果盂地会盟使他受尽屈辱;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特别是在敌人举起屠刀的时侯,更得针锋相对,但泓水之战,宋襄公还按过去摆兵布阵的传统战法,还没有把战争上升到“兵者,诡道也”来认识,他认为自己的仁义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即使败了也败得光彩,对敌人“宅心仁厚”,结果被敌人打得大败而归,身受重伤,不治而亡;作为君主首要的是善于用人,认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反省自己的过失,而宋襄公独断专行,听不得善言,特别是对正卿目夷、大司马公孙固的多次劝说和提醒,不加考虑,总认为自己对,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错误,因此,宋襄公难以称霸也就不足为奇了。
直到临终之时,宋襄公才醒悟过来,对世子王臣说:“我不听子鱼(指目夷)之言,以至于此。你嗣位以后,要把国家委托给他……”
宋襄公去世后,世子王臣主丧即位,是为宋成公。王臣按照宋襄公的遗嘱,把他葬于望母台旁边,表明他至死不忘望母行孝的心迹(宋襄公墓又称襄陵,位于今河南睢县北湖的襄陵岛上,墓高6米,墓基占地面积152平方米。墓呈圆锥形,由黏土堆压而成)。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