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三月,楚成王在陈、蔡、郑、许四国诸侯的配合下,已经攻克了宋国的缗邑(位于今山东济宁金乡东北25里),正在包围宋国都城睢阳,要迫使宋国投降。楚成王忽然接到急报:“卫国遣使臣孙炎告急。”
楚成王召见并问其事,孙炎将晋取五鹿及卫君出居襄牛之事,备细诉说:“如救兵稍迟,卫国的都城楚丘就守不住了。”
因为楚国刚与卫国结亲,楚成王的妹妹嫁给了卫成公,楚王道:“我舅受困,不得不救。”遂留元帅成得臣及斗越椒、斗勃、宛春一班将佐带申、息二邑之兵,同各路诸侯继续围宋,自己亲自带着蔿吕臣、斗宜申等大将,统率中军亲往救卫。其他四路诸侯国君托词本国有事,各回本国,只留其将统兵。陈将辕选、蔡将公子印、郑将石癸、许将百畴,都听元帅成得臣调度。
楚成王率部队行至半途,得知晋兵已移向曹国,正在商议如何救曹。这时接报:“晋兵已破曹国城池,已经把曹共公擒住。”
楚王大惊:“晋之用兵,怎么这么神速?”遂驻军于申城,派人往已被楚国占领的齐国谷地(今山东东阿),召回公子雍等,将齐国谷地仍归还齐国,使申公叔侯到齐讲和,撤兵回到申邑(今河南南阳)。又派人往宋国,要召回成得臣之师。成得臣自恃其才,愤愤不平,对众将说:“宋城朝夕待破,怎么可以回兵呢?”
斗越椒也这样认为。
成得臣派斗越椒回报楚王:“请求破宋,不能半途而废,待胜利后再回。如果我们遇到晋国的部队,请求决一死战;如不能取胜,甘愿伏法。”
楚王召子文问道:“我欲召子玉(指成得臣)撤军,而子玉请战,你看如何?”
子文道:“晋国解救宋国,志在称霸;如果晋称霸主,对楚不利。现今诸侯国中,能与晋国抗衡者只有楚国,楚国如果再怕晋国,则晋国称霸的时候到了。并且曹、卫二国都是我国的盟国,如楚避晋,曹、卫必怕而马上屈服于晋国。我们如果与晋相持,就可以稳定曹、卫之心。尽管如此,但也应告诫子玉不要轻易与晋国交战,如能讲和而退,也不失南北对峙的局面。”
楚王依其言,吩咐斗越椒回营告诫成得臣:“可和则和,不要轻战。”斗越椒回复成得臣,成得臣得报,且喜楚王同意不立即班师,随即组织精兵强将,日夜攻打宋国。
宋成公开始得公孙固报信,说晋侯将伐曹、卫以解宋国之围,仍尽力固守。这时楚国攻城紧急,心下转慌。大夫门尹般进言:“晋国知道楚国救卫之师已行,但不知楚国围宋之师未退。臣请冒死出城,再见晋君,乞求救援。”
宋成公说:“求人救急,怎么可以空手而去?”遂集库藏中宝玉重器,造成册籍,让门尹般献给晋侯,以求援兵,只要楚国退兵,便照册献纳。门尹般提出还需要一人为辅,宋公使华秀老陪他去。二人辞了宋公,偷过楚寨,直奔晋军告急。
华秀老为宋戴公的后裔、华督的孙子。
门尹般、华秀老二人见了晋侯,泪流满面:“宋城亡在旦夕,寡君不惜重器,甘愿奉献,请求您赶快出兵吧!”
文公对先轸说:“宋国危急!如不往救,宋国就亡国了。如往救,必须战楚。郤縠临死前曾为寡人计议,必须联合齐、秦为助不可。今楚归还了齐国的谷地,与齐已经通好;秦、楚又没有过节,未必肯和我们联合。你看怎样?”
先轸道:“臣有一策,能使齐、秦自来战楚。”
文公欣然道:“请讲。”
先轸说:“宋国送来的财宝,可以说是非常丰厚!接受人家的贿赂而去解救,从道义上讲很不合适。所以不如不受,如让宋国将这些宝物,分别送给齐国、秦国,求二国向楚调和,以解宋国之围。楚如果不从,则齐国、秦国与楚国就有了矛盾。”
文公说:“如果楚国同意讲和,与我何利?”
先轸说:“臣又有一策,能使楚国必不接受齐、秦的调解。”
文公说:“卿又有何计?”
先轸说:“曹、卫二国,是楚国的友好;宋国是楚国的敌国。我们已经驱逐了卫侯,拿住了曹伯。二国土地在我掌握,二国又与宋国连界。如果割取曹、卫二国的土地划归宋国,则楚国会更加憎恨宋国。齐、秦二国虽然请和,楚国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呢?到那时,楚国不听齐、秦的调解,齐、秦二国就会倾向于宋而迁怒于楚,所以不会不与我们联合。”文公抚掌称善。遂使门尹般将宝玉重器之数,分作两部,转献齐、秦二国,门尹般到秦,华秀老到齐,约定好说辞,即在出使齐、秦之时须要极其哀恳。
华秀老到齐国见了齐昭公,痛哭流涕地说:“晋、楚二国争雄,宋国危在旦夕,宋国这场灾难非上国出面不能解。如上国得保我国社稷,愿年年聘好,子孙无间。”
齐昭公问:“今楚君在哪里?”
华秀老道:“楚王也肯解围,已退师于申邑。只有楚令尹成得臣新得楚政,认为敝邑旦夕可下,贪功不退。所以我主公特来派我求救于上国,请上国出面讲和。”
昭公道:“楚王前日取我城池,近日复归于我,结好而退,此无贪功之心。既然楚令尹成得臣不肯解围,寡人当为宋国曲意请和。”遂命崔夭为使,来到宋国睢阳城外,往见成得臣,为宋国求释。
门尹般到秦国面见秦穆公献上礼品,也如华秀老说的一样,请求秦国出兵相助。
秦国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为嬴氏。商朝末年的大臣蜚蠊、恶来都是秦国的先祖,商朝灭亡之后,蜚蠊、恶来的嬴姓部族遭到周朝的惩罚,被迫西迁,嬴姓部族因此沦为奴隶。周穆王时的造父因为周穆王养马驾车有功,被周穆王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赵城镇),赐姓赵,为赵氏的祖先。周孝王时,造父的后人,恶来的五世孙嬴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从此成为周王室的附庸国。这就是秦国的由来。此后秦国成为周王室对抗西戎的屏障。公元前821年,
嬴非子的四世孙嬴其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赐以犬丘(今陕西咸阳)之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杀,嬴非子的五世孙嬴开因率兵与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救周有功,深得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嬴开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自嬴开为始,秦国爵位为公,嬴开称秦襄公。
秦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自秦襄公立国开始,至秦穆公已是第9位国君了。秦穆公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 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与齐、晋、楚并称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这时宋国前来求援,秦穆公认为这正是秦国显赫中原、进军中原的大好时机,于是派公子絷为使,前来楚国替宋国讨情。
齐、秦两国差使互不相照,各自答应遣使为宋国求释。宋大夫门尹般和华秀老都回到晋军回话。
晋文公对二人说:“寡人已灭曹、卫二国,他们的土地与宋国比邻,晋国不敢自私,划给宋国为好。”遂命狐偃同门尹般收取卫田,命胥臣同华秀老收取曹田。把卫、曹两国守臣尽行逐走。
秦国大夫崔夭、秦公子絷正在成得臣幕下替宋国讲和,恰好那些被逐的守臣纷纷来诉,说:“宋大夫门尹般、华秀老倚晋国之威,将本国田土都割据去了。”
成得臣大怒,对齐、秦二国使者说:“宋人如此欺负曹、卫,哪有讲和的诚意?你们所说,我不敢奉命,休怪,休怪。”
崔夭和公子絷一场没趣,即时辞回。晋侯闻成得臣不准齐、秦二国之请,派人于中途将齐、秦二国使臣迎到营中,盛席款待,并说:“楚将骄悍无礼,即日与晋交战,你们回去给君主汇报,望二国出兵相助。”崔夭、公子絷领命去了。
这边楚营中,成得臣对众将说:“不复曹、卫二国,宁死必不回军。”
楚将宛春献策说:“小将有一计,可以不劳兵刃,而复曹、卫二国。”
得臣问:“你有何计?”
宛春道:“晋国之所以逐走卫君,捉拿曹伯,都是为了宋国。元帅遣一使至晋军,好言讲解,只要晋国复曹、卫之君,还其田土,我这里也解宋国之围,大家罢战休兵,岂不为美?”
得臣说:“如果晋国不听如何?”
宛春说:“元帅先以解围之说,明告宋人,暂缓攻城。宋人一心要想解脱目前的困境,肯定派人说服晋国和解。如晋侯不允许,不但曹、卫二国怨恨晋国,宋国也会怒恨晋国。聚三怨而一致对晋,我们还不能胜利吗?”
得臣道:“谁人敢出使晋军?”
宛春说:“元帅如果同意,我当前往。”
得臣遂放缓对宋国的围攻,命宛春为使,乘单车直抵晋营,对晋文公说:“君之外臣得臣,再拜君侯麾下,楚国与曹、卫的关系,也如晋国与宋国的关系一样。君如复卫封曹,得臣也愿解宋之围。彼此修好,各免生灵涂炭之苦。”
言犹未毕,只见狐偃在旁,咬牙怒目骂道:“子玉好没道理。你释了一个未亡之宋国,却要我这里复两个已亡之国。有这么便宜的事吗?”
先轸识破了楚国的诡计,急踢狐偃之足,对宛春说:“曹、卫之罪不至于灭亡,寡君也欲复二国。且请暂住后营,容我君臣计议施行。”
栾枝引宛春到后营安歇。狐偃问先轸:“子载真想同意宛春说的吗?”
轸道:“宛春之说,不可听,不可不听。”
偃道:“为什么?”
轸说:“宛春此来,是子玉的奸计,他想自己积三国之德,而又让三国归怨于晋国。我们不按他说的办,那是晋国的过错,就得罪曹、卫、宋三国;如果按他说的办,则可以复三国,德又在楚国。为今之计,不如私许曹、卫,以离奸他们,再拘留宛春以激怒楚国。成得臣性刚而躁,必移兵找我决战,这样宋国之围不求解而自解。如果成得臣自与宋国通和,则我就失去宋国了。”
文公道:“子载之计甚善。但寡人前受楚君之惠,今又拘留其来使,恐怕不应当这样对待有恩于我的人吧。”
栾枝说:“楚国吞噬小国,凌辱大邦,这是中原的大耻;君不在诸侯当中图伯则已,如要图伯,你面上就无光了,怎么能在乎区区小惠呢?”
文公说:“就按你说的办吧。”
遂命栾枝押送宛春于五鹿,交付守将郤步扬小心看管。
将宛春原来所带车骑从人尽行驱回,叫他们传话给成得臣:“宛春无礼,已被囚禁。待拿得令尹,一同诛戮。”从人抱头鼠窜而去。文公打发宛春事毕,使人告诉曹共公:“我君怎么能因为他落难流亡时在曹国那点小过节而责备于你呢?之所以不原谅你,就是因为你依附于楚国的缘故。你如果遣使与楚国绝交,表明与晋国和好,当立即送你还曹国。”
曹共公急于求释,信以为真,随即写书派人送给成得臣,书道:“孤怕曹国社稷不保,我死亡不免,不得已而附于晋国,不能再与上国和好了,如果上国能驱走晋国之师,安宁曹国,我哪敢有二心呢?”
文公又使人往襄牛见卫成公,也以复国许之。
成公大喜。宁俞谏道:“此晋国反间之计,不可信。”
成公不听,也致书得臣,大约如曹共公说的一样。
这时成得臣已得知宛春被拘之事,咆哮大骂:“晋国重耳,你这跑不伤、饿不死的老贼。当初在我国中,是我刀尖上的一块肉,今才得以返国为君,就如此欺负人。自古‘两国相争,不罪来使’
。如何将我使臣拿住?我当亲往与他讲理。”正在发怒,帐外小卒报道:“曹、卫二国,各有书信上达元帅。”
得臣想道:“卫侯、曹伯流离之际,有甚书信来通我?必是打探得晋国出现什么破绽,私来报我,此天助我成功也。”启书看时,却俱是从晋绝楚的话头,气得心头本来就有的那片无明火,现在直透上三千丈不止,大叫道:“这两封书,又是重耳老贼逼他写的!老贼,老贼!今日定要与你拼个死活!”随吩咐大小三军:“撤了睢阳之围,且去寻晋国重耳决战。等我破了晋军,还能怕你小小宋国走往哪里去?”
斗越椒劝道:“我王曾叮咛‘不可轻战’。如元帅要战,还须禀报我王以命而行。况齐、秦二国,曾为宋求情,恨元帅不从,必然派兵助晋。我国虽有陈、蔡、郑、许相帮,恐不是齐、秦与晋国联军的对手。必须入朝请求添兵加将,方可迎敌。”
得臣说:“就烦大夫一行,以速为贵。”
斗越椒奉元帅将令,速到申邑来见楚王,奏知成得臣请兵交战之意。楚王怒道:“寡人告诫子玉(即成得臣)切勿与战,他偏强要出师,能保必胜吗?”
越椒说:“得臣有言在前:‘如果不胜,甘当军令。’”
楚王终不放心,但还是派斗宜申集兵千余前往支援,楚王疑其必败,不肯多发援兵。成得臣之子成大心,聚集宗人之兵约600人,自请助战。楚王许之。斗宜申同斗越椒领兵至宋,得臣看增兵甚少,心中愈怒,大言道:“你就是不添兵,难道我胜不得晋国?”即日约会四路诸侯之兵,拔寨而起。成得臣自将中军,使斗宜申同郑、许二路兵将为左军,使斗勃同陈、蔡二路兵将为右军,直逼晋侯大寨,分作三处屯扎。他没有意识到,这一去正中了先轸的计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