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时代已经过去了2200多年,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经验教训都给后人以重要启迪。在精神方面,更给我们造就了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国汉族文学史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最为典型的历史文库之一。《诗经》中的305首诗,有39首来源于淇河流域的卫国。
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到了春秋后期,孔子组织他的弟子,对这些诗篇进行了分类整理,从中梳理出代表性的作品305首,形成了《诗经》,也叫《诗》《诗三百》,时间跨度为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500多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直接统治的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地方民歌,共160篇,称十五国风;“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也就是典范的音乐。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有40首。在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即十五国风。
鹤壁人常说,《诗经》305篇诗歌中,直接描写淇河的有6首,描写淇河流域风土人情的有39首。这39首诗篇,实际上指的就是十五国风160首诗篇中的卫风10首,鄘风10首,邶风19首。邶、鄘、卫都是古国名。康叔封卫后,将卫、鄘、邶三地合并一处,通称为卫国。后来,孔子及其弟子在收集整理《诗经》中将在卫国的邶地收集的民歌19首称为邶风,将在卫国的卫地收集的民歌10首称为卫风,将在卫国的鄘地收集的民歌10首称为鄘风,实际上都属于卫国的范畴。《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看了鲁国的乐队的邶风、鄘风、卫风的诗歌舞蹈表演以后,评论时便将《卫风》《鄘风》《邶风》统称之为《卫风》。可见他是把“邶、鄘、卫”已看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因卫国属于淇河流域,这就有了《诗经》305首诗篇中描写淇河流域风土人情的有39首之说。
《诗经》
中的卫风、邶风、鄘风39首诗篇,以其形象生动、情景交融、自然委婉、藴籍深厚的艺术手法,描写了卫国时期淇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故事,无论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表现手法上,都显示了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都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特别是《诗经》
中的卫风、邶风、鄘风39首诗篇,都是我们研究卫国、研究鹤壁的历史文化珍贵的史料文库和知识宝典。
一部《卫国风云》叙述了卫国800多年的兴衰坎坷,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回忆,多少启示,使我们感慨万千,一往情深。一部《诗经》更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瑰宝,是我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文学的源头。而《诗经》中《卫风》、《邶风》、《鄘风》39首诗篇,则是处于淇水卫地鹤壁人民的骄傲。几千年来,任岁月流转变迁,淇河依然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美妙无穷,自在芳华!作为鹤壁人民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儿女,在勤劳、在拼搏、在创造、在跨越。而今,鹤壁迅速崛起,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里,旅游资源丰厚,历史文物繁多,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悠悠淇河水,巍巍太行山,风景优美、秀丽壮观。鹤壁市所辖的浚县、淇县分别为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鹤壁市先后获联合国统筹城乡就业项目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
、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河南省文明城市、河南省园林城市、河南省卫生城市、河南省十佳开发区等荣誉称号。鹤壁,正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豫北大地。
附:《诗经》中《卫风》《邶风》《鄘风》共39首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