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宣公时代,卫宣公发动战争多次,其结果大多是劳而无功。而在与宋国联合攻打郑国时,最终殃及戴国,导致戴国亡国。
戴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诸侯国,国君为子姓,公爵。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兰考、民权一带。戴国位于郑国与宋国之间,戴国实为郑国的附庸,郑、宋两国不和,戴国势力较弱,多受欺凌。戴平公是戴国的第一任君主,其儿子戴叔朕,继承戴平公其位,是戴国的第二任君主。戴叔庆父是戴叔朕的儿子,继承戴叔朕成为戴国君主,是戴国的第三任君主。
《左传》记载,鲁隐公十年,即卫宣公六年(公元前713年),郑庄公打着周王的旗号,联合列国进犯宋国,当时宋国的国王宋殇公闻听联军来袭,与司马孔父嘉商议后,决定派孔父嘉去向卫国求援,请求卫国进攻郑国的都城新郑以解宋国之危。孔父嘉连夜到卫国,将宋国珍藏的蟠虺(huǐ)纹曲耳铜鼎①送给卫宣公。这蟠虺纹曲铜鼎,用黄铜制作,近一人高,上面饰着两只弯曲虺蛇,属当时天下最精美的工艺品之一。卫宣公得到蟠虺纹曲铜鼎后,极为高兴,当即同意出兵,派右宰丑同孔父嘉率军从小道出其不意,直逼郑都新郑。
郑国世子姬忽和大夫祭足见宋、卫军突然来袭,急忙传令守城。宋、卫联军急攻数日,未见效果。孔父嘉对右宰丑说:“凡偷袭,就应乘其不备,一举成功,然后见好就收。现在郑国防守太严,我们不好进攻,要是这样耗下去,郑国大军回救,我们到时候想跑也跑不了。临近的戴国国君与我国国君同为殷商后裔,大家同出一宗,我们不如借道戴国,安全撤回。我想,我们离郑之时也就是郑离宋之际。”右宰丑听从他的话,派人去向戴国借道。戴国当时的国君戴叔庆父看到宋、卫联军其势汹汹,他错误地判断宋、卫联军是以借道为名来侵犯戴国的,便下令紧闭城门,严加防守。孔父嘉、右宰丑十分恼怒,便在离戴国都城戴城十里的地方扎营,轮番派兵攻城。戴国将士拼死固守,双方互有伤亡,又成僵局。孔父嘉急忙派人前往蔡国搬兵相助。
这时候郑庄公率联军攻克了宋国郜城、防城等地,正要将矛头指向宋都睢阳时,郑国世子姬忽的告急信送到了郑庄公手中。郑庄公恐怕国都新郑有失,急急撤兵回赶。走到半路,又接到世子姬忽的信简,大意是都城已解围,宋、卫兵马移师攻打戴国去了。郑庄公微微一笑道:“看来孔父嘉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目下宋国自顾不暇,哪还敢另惹是非?我们不妨来个将计就计。”于是命令公子姬吕、公孙姬子都以及大夫颍考叔、高渠弥等四位臣僚各率一支兵马,分头向戴国秘密进发。
宋、卫联军正卖力攻打戴国,又请了蔡军前来助战,满指望很快就能攻下戴国都城,谁知道戴国国家虽小,但全国军民众志成城,英勇顽强,拼死保卫自己的家园。宋、卫、蔡三国联军连续攻打了多日,却一点进展都没有,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忽听有人来报:“郑国派公子姬吕领兵救戴国来了,目前已经进城了!”孔公嘉说:“戴国本来唾手可得,想不到防御能力这么强,现在又有郑兵来助,这可如何是好?”右宰丑说:“戴国既然来了援军,必然会有新举动,我们先观察一下城里的动静,再考虑对策。”两位将军正说话间,忽见戴城城墙上人头攒动,一下子插满了郑军旗号。姬吕全身披挂,站在城楼上高声喊道:“多谢各位将军的帮助,我郑军已经取下戴城了!”
原来姬吕回兵之时,先给戴国国君戴叔庆父去了一封书简,说宋、卫、蔡三个大国实在太不像话,联军欺侮弱小的戴国,作为正义之师的郑国一定要匡扶正义,维持法统,将出兵来救援戴国。戴国毕竟是个小国,经过宋、卫、蔡联军连日来的攻城,国内已经快撑不住了,而且就算一时守住,宋、卫、蔡毕竟是大国,这样拖下去戴城迟早要被攻破的,国家就会灭亡。再加上本来戴国和郑国就是友好邻邦,多年来郑国一直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戴国的实际保护者的角色,郑军正好在节骨眼上赶来,又说是领兵来救援戴国的。戴叔庆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戴国的都城戴城(在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郑军进城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戴国。国君戴叔庆父后悔不已,但事已至此,无可奈何,看看实在复国无望,戴叔庆父只好领着家眷,逃亡而去,从此戴国亡国。卫、郑争霸,戴国受鱼池之殃。
按:①蟠虺纹曲铜鼎,也称周夔纹鼎、周牢鼎、牢鼎、虺螭夔纹鼎。春秋铜器,高61.9厘米,口径65.9厘米,腹围206厘米,耳间86.5厘米,耳高16.5厘米,耳宽12.8厘米,足高20厘米,腹深38,5厘米。圆形,敞口,微束径,深腹,环底,附耳,蹄足。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8件,大小不一,形态有两种,藏于河南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类似出土的还有山西侯马上马村同时期晋国墓地出土的附耳鼎、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附耳鼎。
蟠虺纹曲耳铜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