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谯周《古史考》记载,卫康叔之子卫康伯,卫康伯也叫卫牟伯,姬姓,卫氏,卫国第二代国君。卫康伯为周文王之孙,因此又称王孙牟。考古学家杨宽认为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伯懋(mào)父”就是卫康伯,他是成康时期西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遵循周公旦和卫康叔的教导,兢兢业业,勤于政务,使得卫国百废俱兴,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他统帅的“殷八师”作为西周的东部屏障,镇守在遥远的东方,防范着东夷各族发动叛乱,保卫着西周王朝的安全。他还随时听命于周王室的调遣,率领“殷八师”东征东夷,北伐戎狄,战功卓著,为西周王室的政局稳定和领土完整立下了汗马功劳。卫康伯与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xiè)以及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被周康王称为国家的四位栋梁。卫康伯秉承了先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卫国治理得井然有序,周王室也奖赏给了他好多东西,还把表彰文告铸于铜鼎上,使康伯的事迹流芳百世。
据《尚书·顾命》记载,周成王临死时的顾命大臣举其名者有太保召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六人,卫侯即康伯懋。这六人地位很高,超过了同为方伯、外戚的姜子牙之子齐丁公吕伋。康伯在西周初期的名声如此之大,固然与他担任东方主要方伯有关,但主要是个人的能力和威望较高。他的功绩和统治使卫国保持了长时间的方伯地位。
卫康伯死后传位于其子卫考伯,卫考伯传位于其子卫嗣伯。这时期相当于西周中期。卫嗣伯传位于其子卫疌伯,卫疌伯传位于其子卫靖伯,卫靖伯传位于其子卫贞伯。自康伯到贞伯这六代人,正值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时代,西周王朝也从“成康盛世”逐渐衰弱,到懿王时,乃至“诸侯不再朝”。但此时间,卫国的几代君主承袭了康叔、康伯的爵位,既是一方诸侯,但又比一般的诸侯国国君地位高,因为他们掌握着国家的精锐部队“殷八师”,代王镇抚东土,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的领导人,所以称为方伯,这个方伯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侯的伯,即称雄一方的意思,地位高于其他诸侯。这也印证了《礼记·王制》中所说的“千里之外设方伯”。
卫贞伯传位于其子卫顷侯。由于卫顷侯失德,把卫国搞得世风日下。也许是他不及时向周朝进贡的原因,惹恼了周夷王,在周朝中位置不再显赫,也承担不了方伯的大任,卫国也就成为一般的诸侯了,不再让其称为方伯了,从此称为卫顷侯。
卫顷侯在位12年卒,传位于其子卫釐(lí)侯。卫釐侯有两个儿子,即太子共伯馀,次子姬和,卫釐侯封姬和在共城(今河南辉县市区东5里)。按照当时贵族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爵位分类,姬和居伯位,故又称共伯和。共伯和在共城期间,好行仁政,民室日富,深得共城人民拥护。当时周朝天子是周厉王。周厉王十分暴虐,平民百姓生活困难,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生暴乱,厉王吓得跑到到彘(zhì,今山西霍州)这个地方躲了起来,并将年幼的太子静托付给召穆公召伯虎抚养。暴乱的人们打听到太子静在召府,便将召府围得水泄不通,强烈要求召穆公交出太子静。召穆公为了保护太子静,毅然忍疼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被处死。暴动的人这才罢休。自此国中大事皆由德高望重的召穆公和周定公处理。由召穆公与周定公共同代行天子事,并将这一年定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一年也正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注1)到了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病死,这时太子静已经长大并已掌握了治国的本领,召穆公、周定公和众诸侯大臣商量,扶太子静继承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宣王①。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在位42年卒,太子共伯馀被立为君。共伯馀继位后,经常到卫釐侯的墓前悼念祭奠,又非常宠幸弟弟姬和,并经常赏赐姬和东西。公元前812年,共伯馀在祭奠卫釐侯的时候突然死在墓道里。大臣们便立共伯和为卫侯(即后来的卫武公)。卫侯姬和把共伯馀葬在卫釐侯的墓葬旁边,尊其谥号为“共伯”②。
公元前782年,即周宣王46年、卫武公31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姬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时代,周幽王贪图安逸,不问政事,重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东虢国君虢石父为卿士进行专权,引起国人强烈不满。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时,即卫武公三十九年,周幽王宠爱褒姒,不思朝政,正宫申后受到冷落。太子宜臼为其母申后鸣不平,遭到幽王的痛斥,宜臼被逐往位于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西部的申国(即西申国,其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交给其舅舅申侯训诲。后来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册立褒姒为王后,宜臼的母亲申后被打入冷宫,废掉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后从来没有笑过,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仍然终日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卿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馊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台本是古代用于在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台。当时,西周为了防备西部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以烽火冒出的狼烟向朝廷和附近的诸侯报警。附近诸侯国看到烽火台升起的烟雾,便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利用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及大臣妃妾们,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烽火冲天,狼烟四起,附近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大家辛苦了,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终于见到了褒姒的笑貌,心中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烽火戏诸侯
申侯为了恢复妹妹申后的地位,能使外甥宜臼继承王位,在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卫武公四十二年)时,申侯联络西部犬戎引狼入室,攻打镐京。周幽王命人赶紧点燃烽火求救,附近诸侯国又以为是幽王取乐,所以没有出兵增援,周王室的烽火台已失去了号召力。周幽王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兵败,和卿士虢石父、司徒郑伯友一起被杀,都城镐京陷于犬戎。
申侯在镐京安排宴席款待戎主,周王室库中的宝器被犬戎将士洗劫一空。申侯又敛聚金银10车相赠,指望犬戎满欲而归。而戎主不但不走,反而率大队人马盘踞京城,终日饮酒作乐。百姓极为怨恨申侯。申侯无可奈何,随写密书三封,分别发往三路诸侯,即北路晋文侯姬仇、东路卫侯姬和、西路秦君嬴开。又遣人到郑国,将郑伯友死难之事,报知郑国世子掘突,叫他起兵复仇。
郑世子掘突带兵首先来到,直逼镐京城下,被犬戎两路伏兵打得大败。戎兵追赶30余里方回。掘突与闻讯赶来的卫侯姬和合兵一处,回兵堵住镐京东门。这时晋军与秦军也已分别到达镐京北门和西门。四国之君聚集在卫营。80多岁的卫侯道:“国家有难,作为臣子,赶来救驾,义不容辞,但老夫年迈,扫荡犬戎,全仗大家。我们应该如何办?”秦君嬴开道:“犬戎之志,在于掠夺子女金帛而已。他以为我兵初至,必不提防。今夜三更,宜分兵东、南、北三路攻打,独留西门,放他一条走路。郑世子在西门外设伏兵,等犬戎出奔,从后掩击,必获全胜。”卫侯说:“此计很好!”当夜三更,三路诸侯全力攻城。申侯在城内为内应,派人打开城门,三路军马一拥而入,戎主在梦中惊觉,逃奔西门,随从只有数百人,又遇郑世子掘突拦住厮战,正在危急,遇到犬戎败兵来到,混战一场,方得脱身。犬戎来不及将褒姒掠走,褒姒自缢而亡。
申侯大排宴席,款待四路诸侯。只见首席卫侯姬和猛然站起道:“今日君亡国破,岂是臣子饮酒之时?”众人齐声拱立说:“某等愿受教训。”卫侯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今故太子宜臼在申国,应该马上迎立王位。诸君以为如何?”大家一致赞成,卫侯大喜,与大家举杯共饮,并在席间草成表章,备下法驾。随后周公带着兵马、法驾赴申国迎接太子宜臼。周公等拥着宜臼回到距镐京城还有30里时,周公先驱入城,打扫宫殿。国舅申侯引着卫、晋、秦三国诸侯,同郑世子掘突及一班在朝文武,出城迎接,选定吉日迎进城内。宜臼见宫室残毁,潇然泪下,然后挂袍加冕祭祀宗主,继承王位,即周平王。
平王升殿,众诸侯及百官朝贺已毕。卫侯奏道:“褒姒母子恃宠乱宫,虢石父、尹球等欺君误国,虽则身死,均当追贬。”平王一一准奏。卫侯姬和等勤王有功,平王将姬和晋爵为公,称为卫武公。其他诸侯各有加封,褒姒及其子伯服俱废为庶人。
犬戎自到镐京扰乱一番,熟悉了中国的道路,虽被诸侯驱逐出境,其锐气并没有受到重创,又感到劳而无功,心怀怨恨。遂大起戎兵,侵占周疆,岐丰之地多半被其占有,并且渐渐逼近镐京。连月烽火不绝,加上镐京城池宫殿被焚烧,十不存五,颓墙败栋,光景甚是凄凉。平王一来因府库空虚,无力建造宫室;二来怕犬戎早晚入寇,便萌迁都洛邑之念,尽管卫武公认为不妥,但两班文武都以犬戎为虑,都表示迁都为好,武公只好同意。随后于公元前770年,周王朝在卫武公等四国君主及大臣们的辅佐下迁至洛邑(今洛阳),自此,统治了约250年的西周王朝结束,东周开始。
平王东迁
一日,平王升殿,再封姬和为司徒,郑伯掘突为卿士。因秦君嬴开救驾并护送周平王东迁至洛邑有功,被正式封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秦君嬴开爵位为公,称为秦襄公,自此建立秦国。平王留姬和、掘突二人在朝与太宰陋一同辅政,唯申、晋、秦三君,因本国迫近戎狄,欲拜辞而归。
秦国的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商朝末年的蜚蠊(lián)、恶来,周穆王时期的造父都是秦国的先祖,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赵城镇),赐姓赵,为赵姓的祖先。造父的后人非子在周孝王时期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于是周孝王把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面)一带分封给嬴非子,这就是“秦”的起源。
这次秦襄公因护驾有功,已加官晋爵,在秦襄公临别前,周平王对秦襄公说:“现在西岐等地已有一半被犬戎侵占,你如能驱逐犬戎,此地均赐予你,令你永作西番,岂不是好事?”秦襄公稽首领命而归。后来秦国驱逐了犬戎,并占领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成为周朝时期的西方诸侯大国。
郑世子掘突的父亲郑伯友,即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封姬友于南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担任朝中司徒。郑桓公姬友与幽王被犬戎杀害后,郑世子掘突嗣位,是为郑武公。这时,郑武公与卫武公同为周朝卿士。平王十三年
(公元前758年),执政了55年的卫武公去世,郑武公独秉周政。后来郑武公先后攻灭了郐(kuài)国(今河南新密东北)和东虢国(今河南荥阳西汜水镇),建立了郑国,定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一度成为春秋强国。郑国在战国时期被韩国所灭,郑国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改姬为郑,郑武公成为郑姓的祖先③。
按:①关于共和行政的说法有几种:一是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厉王出躲后太子静年幼,无力管理朝政,便由召穆公与周定公共同代行天子事,年号为共和;二是厉王出躲后,朝中大臣推举卫国国君卫釐侯次子共伯和代行天子事;三是朝中公卿与姬和共同摄政的说法;四是共和年间的执政者为共国国君共伯。五是共和年间的执政者是凡国国君姬凡。笔者认为,第二、第三种说法均不可信,因当时卫国已丧失了方伯地位,在朝中威望不足于达到摄政程度,同时,当时姬和只是卫国国君卫釐侯的次子,并且封在共城,即使有能力但并没有多大建树,朝中推举姬和摄政不可理喻。国人暴动那年是公元前841年,当时姬和只有12岁,从年龄上说,他不可能到周朝执掌朝政。而周武王灭商之后所封的位于今河南辉县市东的共国国君和位于今河南辉县市西南的凡国国君在爵位、声望、功劳上都没有显赫的记载,并且地域狭小,卫桓公时就已成为卫国的领地,因此对第三、第四种说法不敢苟同。根据当时周朝的客观实际和召穆公与周定公的地位和影响力,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②有记载称,共伯馀是被其弟姬和所派武士杀死在卫釐侯的墓道里,然后姬和继承了君位。笔者认为,被后人传送的卫武公姬和如干出如此杀兄继位的丑事,其后来的威望也不会那么高,尽管有“无毒不丈夫”之说,但卫武公此等做法实在是一大罪恶。因此,笔者为了维护卫武公的声望,在正文中回避了这个问题。好像在这里没有做到实事求是,但也包含着笔者对这一事件的综合判断,毕竟历史记载也有打折扣的时候。
③按:据《左传》记载,周幽王、虢石父被犬戎杀害后,在申侯、卫武公等拥立原太子宜臼为周平王的同时,虢石父的儿子虢公翰继承了虢石父东虢(在今河南三门峡)国君的君位,在携地又另立王子余臣为周携王,当时形成两王并立的局面。周平王十一年,即晋文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晋文侯姬仇讨伐周携王,周携王被杀,晋文侯像周初的周公旦一样,大展匡扶周室之雄风,史称“文侯勤王”,成为周朝的功臣。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稳定了东周初年的政治局面。周平王给他颁了重奖,并作《文侯之命》,对晋文侯表示了自己的一片感激之情,并提出了殷切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