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追思卫地几多人物 遥想淇奥千古风流
站在淇水诗苑南大门,周颂鹤说:“唐代高适有一首《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诗中写道:‘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高适从蓟北归来,再次途经淇水。高适以此诗回赠薛三据,兼寄赠郭微。诗中回顾离开长安十年来的生活,写漂泊燕蓟的所见所感,自己远大志向和政治抱负。称颂薛三据和郭微的经国济世之才,但只能做县尉一类小官,无法展志于天下,为其鸣不平。虽然淇水风光秀丽,但却不能一生隐居淇奥,退隐是没有出路的,归隐山林就像小鸟鹪鹩无所作为,怎么能实现鸿雁之志呢?高适生活于公元701年至765年,字达夫、仲武,沧州人。高适少小孤苦贫穷,爱交游,有游侠之风。”
“唐代李白有一首《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此诗写他与苏明府淇水分别时,观女子婀娜蹁跹淇水岸边,水面游船,两岸青楼,万家升平。面对淇水景色壮丽,李白以苏秦比苏明府,颂扬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最后聊叙别情,盼再次相见。”常云梦吟诵: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李白也来过淇奥吗?”赵燕淇问。
“李白生活于公元701年至763年,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又被称为李翰林、李谪仙、李拾遗等。他别离长安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淇水,漂泊于梁园、鲁郡和金陵等地,过着饮酒论文的飘逸闲散生活。”常云梦补充说明。
“唐代储光羲有一首《相和歌辞·采莲曲》,相和歌辞是乐府歌曲名。储光羲独游于淇水,看到淇奥水边荷花繁茂,深水菱叶绿翠,景色宜人,原本储光羲是独自一个人游玩,突然看到一群仙子般的妙龄少女歌舞淇水岸边,于是他厚着脸皮邀请少女一同赏景。广阔的水面之上并没有道路,浩瀚的湖面无边无际,可是似乎能听到波浪之中有戏水孩童的声音,隐约能看到美人鱼水中的住处。储光羲站立舟头,看着这大雁回归,看着新荷布满水面,穿行于繁茂的荷花之间,已是夕阳落日,渔舟唱晚。一天的淇水泛舟赏景,忘记了官场中勾心斗角的烦恼,管他什么谁贤谁愚!”赵燕淇吟诵:
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独往方自得,耻邀淇上姝。广江无术阡,大泽绝方隅。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
“储光羲生于公元约706年至约763年,润州延陵也就是江苏丹阳人,祖籍山东兖州。开元十四年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县。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山中,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至范阳。安史乱起,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赵燕淇补充说。
“唐代姚合有一首《寄杨茂卿校书》。记得去年与君相遇,咱们同住在黎阳城中。当时黄河就要封冻,船在冰的夹缝中行驶。君是要南渡黄河前往滑州,我是要到长安去。大丈夫惜别泪不轻弹,即使旁人看了也会感到无情倒是真有情。进京应试,心愿成空,有负家乡的鼎力举荐,我自己也要重重惩罚自己。一堆烂草虽然不被人看重,但它也能燃烧发光生热。像我这样愚钝不名的人,难道会永远发不出光亮?哀叹人生之路是那样的漫长,我的亲人们也不会容我了。就像船和车一样,各有自己行走的路线。眼光短浅的人,永远不会看向远方和预测将来。幸喜自己坚持没白天没黑夜地学习,寄上书稿请君斧正。”付伾岚吟诵:
去年别君时,同宿黎阳城。黄河冻欲合,船入兵罅行。君为使滑州,我来西入京。丈夫不泣别,旁人叹无情。到京就省试,落籍先有名。惭辱乡荐书,忽欲自受刑。还家岂无路,羞为路人轻。决心住城中,百败望一成。腐草众所弃,犹能化为萤。岂我愚暗身,终久不发明。所悲道路长,亲爱难合并。还如舟与车,奔走各异程。耳目甚短狭,背面若聋盲。安得学白日,远见君仪形。
“姚合,陕州硖石也就是三门峡人,在世时间约是唐文宗太和中前后时期。登元和十一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称姚武功,后调富平、万年尉。宝历年间,历任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荆、杭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颇类贾岛。”付伾岚补充说。
“姚合还有一首《寄送卢拱秘书游魏州》。”马飞燕吟诵:
太行山下路,荆棘昨来平。一自开元后,今逢上客行。地形吞北虏,人事接东京。扫洒氛埃静,游从气概生。蓟门春不艳,淇水暖还清。看野风情远,寻花酒病成。车马回应晚,烟光满去程。
“魏州在今河北省南部临漳一带,卢拱秘书前往魏州游玩,姚合写此诗送别。荆棘比喻安史之乱,自从安史之乱爆发至今,才刚开始有人敢往魏州游玩,国家才恢复安定局面。太行山虽处在远离京师的北方,但人和事的变化却直接连着东京洛阳。虽然蓟门关一带春来依然萧瑟,但淇水却是碧清暖意。卢拱秘书要多欣赏野外风情,少寻花酗酒,趁此游魏州之机,多写好诗。车马到魏州时可能天色已晚,卢拱秘书你可要好自为之。”马飞燕解释。
“唐代骆汶淇有一首《恩师汶罗清水祖师圣示》。骆汶淇,文化三清宫的主教。天宝年间,长安芜溪村骆天年所拾弃婴,收为义子,遭劫死而复生,沦为乞丐四处行乞,被丰安府华为仁收留,拜华为仁为义父。他曾学得橘井杏林之术,周游四方,以行救人济世之志业。也曾加入军旅,所行之处,莫不为当地行医济世,却不收取费用,而广受爱戴。朝廷欲重用其才,赐以高官厚禄,但他生性淡泊,更慕道家黄老之学,乃辞谢德宗皇帝封赏,继续于民间行侠救世。后前往清音寺修道,任清音寺住持。”王碧霞吟诵:
文鹏展翼,黄鸟盘旋,天上人间,自有其兆,世界其时,阴阳瑞照祥晖,嘉年吉岁,天将来临。胜心古器,淇流如碧,灵慧凡有,得开鸿图,文化苍翠,三清淇耀,道教禋 香,鸾鸣天下。三宝在天,三感在人,二璧合耀,灿光天地阴阳,文鹏展翼之时也。勿迟。
“我也说一首唐代沈颂的《卫中作》。沈颂,无锡尉。此诗是沈颂在卫地欣赏淇水秀丽景色有感而发,诗的感情基调是忧愁。唐时的卫州,包括现今的鹤壁市。卫地春色宜人,淇水明丽清澈,反而增添了诗人的忧愁。所忧何事?诗人没有说,可能是思乡,可能是相思,也可能是官场失意。”付伾岚吟诵:
卫风愉艳宜春色,淇水清泠增暮愁。总使榴花能一醉,终须萱草暂忘忧。
“‘卫风愉艳’指的是《诗经·国风》中的《卫风》轻浮,不庄重。‘泠’是水声。‘总’有些版本中写为‘纵’。‘榴花’是一种美酒的名称。‘萱草’说的是古人心目中的忘忧草。”付伾岚补充说明。
“我给大家吟诵一首五代时期徐铉的《送钱副使黎阳发运》。此篇是诗人清明时节送钱副使赴黎阳的诗句。寒食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定的节日,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寒食与清明日期接近,唐代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清明作为节日,与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正值黎阳渡百花盛开,春风吹绿浚水两岸的清明时节,诗人一杯饯行酒,送钱副使前往黎阳,说一声珍重,道一声福星高照,如意吉祥,一路平安。”常云梦吟诵:
一杯寒食酒,珍重送君行。花影黎阳渡,春风浚水声。泛舟无废事,骋骥有修程。应用方无暇,何须怆别情。
“徐铉生活于916年至991年,字鼎臣,广陵也就是扬州人,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说到徐铉名字,顿然产生能臣侍奉庸主那样的感觉,而徐铉的忠实属愚忠,迂腐之极!宋开宝七年,赵匡胤欲伐南唐,徐铉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徐铉质问赵匡胤:‘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赵匡胤回击说:‘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徐铉再次使宋,徐铉对赵匡胤说:‘煜因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极恳切,反复再三,声气愈厉。赵匡胤辩不过徐铉,愤怒地拔剑而起说:‘不需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常云梦说。
“南唐后主李煜,不愧是爱情圣手词学宗师,但他却是一个十分窝囊的皇帝!他对宋朝忍辱屈从,纳贡称藩,不敢堂堂正正做皇帝,接见宋朝使者时,总是脱下皇袍,换上紫袍。李煜太天真了,他认为事事恭顺、不出过错,宋朝就不会同南唐兵戎相见。他根本不懂政治,他哪里像个帝王,徐铉应该为他脸红,早应该弃他另择明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光义还是把他用毒药弄死了!李煜也只有去阴曹地府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周颂鹤接话。
“南唐亡后,徐铉随李煜入宋,被任命为率更令,后官至散骑常侍。因遭人诬陷,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七十六岁寿终。有《徐公文集》三十卷,由女婿吴淑编集。又有《稽神录》、《质疑论》等。徐铉的文章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他为李煜所作墓志铭,立言得体,《宋文鉴》曾录此铭。徐铉的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常云梦说。
“我背诵一首卫州人士、北宋词人贺铸的《田园乐》。贺铸此诗写自己隐居淇上村时见闻,特写一位淇上老农的生活,写出了自己感受到的田园生活乐趣,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淇奥田园淳朴民风图画,寄托着贺铸向往桃源世界的思想。诗前面的序写道:甲子八月,与彭城诗社诸君会南台佛祠,望田亩秋成,农有喜色。诵王摩诘《田园乐》,因分韵拟之,余得村字。”赵燕淇背诵:
昔我未去国,幽栖淇上村。分辞侠少事,喜与农老言。农老孰追从,四邻皆世婚。机中工织妇,籍上成丁孙。昨日春火开,逍遥望高原。西照牛羊下,东风花草繁。今朝夏鸡鸣,麦熟田头喧。归来息树荫,课汲灌中园。秋赛方及辰,酿秫烹膏豚。丛祠响腰鼓,免杖奉神樽。冬雪断门巷,蚕庐清且温。地藉熊豹席,炉明荆枥根。起居就安适,非复系晨昏。不识百里面,不知千骑尊。供输先众期,于我何维恩。太上复淳古,坐超羲与轩。敢忘天地施,击壤声如埙。毕此百岁愿,泰然长夜魂。避秦谁氏子,客死武陵源。
“我也背诵一首宋代苏轼的《和陶酬刘柴桑》。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有一首《酬刘柴桑》:‘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宋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苏轼被远贬广东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此诗是苏轼谪居海南期间,依照陶渊明《酬刘柴桑》诗的体裁所写的和酬诗,写的是苏轼谪居时的田园生活。北宋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新旧党争,导致了苏轼当世之志的淡化和消解,卷入新旧党争的苏轼受挫之后,开始追求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歌风格。”付伾岚吟诵: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
“红薯是明代才传入中国,据说吃红薯180天可将人闷死,恰巧当时已有白萝卜,化解了红薯的这一毒性。北宋时期的红薯是一种番薯,也就是山药,并非明代以后的红薯。山药茎蔓可长达三米以上,种在墙脚让它沿支架攀缘而上,夏季开花,花单生,乳白色。紫芽就是紫芋,紫梗芋艿,肉色白净,软滑香美,酥而不腻,为蔬菜中之佳品。苏轼在住屋的四周遍植山药和紫芋,山药和紫芽开花时放出类似幽兰的香气,幽兰之春不与秋菊争霜。把山药和紫芋穷冬季节储存在瓮盎中,苏轼收获的劳动果实比农民耕种的田地还多。”付伾岚介绍说。
“淇上也种植一种名叫玉延的山药,我小的时候家乡仍有山药,有一二尺长,大的有鸡蛋粗细,那时间吃不饱,山药接济了那个挨饿的年代。苏轼《和陶诗》自序中说:‘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絶。’苏轼的小儿子名叫苏过,跟苏轼一起谪居海南。吃饱了也就不想家了,也不再想马少游了。马少游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同祖父堂弟,他常劝马援不要为功名所累。苏轼以谪居海南的身份,种植山药,自得其乐,当然也不必追思马少游了。苏轼之志看来已经淡化和消解,开始信奉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安贫乐道。”常云梦接话。
“唐代皎然有一首《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上人饮茶赋诗》,写他月末月黑之夜与潘述、汤衡、海上人一起,在侍御李萼家里做客饮茶赋诗的情景。他们在琴轩传花饮茶、素绢题诗,与会者不是东邻隐士,就是淇上和尚,茶会一直延续到天亮。”王碧霞吟诵:
晦夜不可坐,琴轩犹为开。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裴回。
“皎然,生卒不详,诗僧,名昼,字清昼,俗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也就是浙江吴兴人。文章与颜真卿、韦应物并重。”王碧霞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