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南朝总结诗文八病 历代研究音韵仄平
“永明体是我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没有四声的发明和永明体的出现,唐代的诗歌恐怕也就不会那样辉煌。谢朓是这个时代比较优秀的诗人。”赵燕淇继续讲解。
“南朝对诗歌的研究可谓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诗歌中八种声病是指:一曰平头。指的是上句一、二两字与下句一、二两字同声。譬如: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今’与‘欢’同为平声,‘日’与‘乐’同仄声。二曰上尾。指的是上句末一字与下一句末一字同声。譬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与‘齐’同为平声。三曰蜂腰。指的是一句中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同则两头大,中心小,似蜂腰之形。譬如:远与君别久。‘与’与‘久’字同为上声。四曰鹤膝。指的是第一句末一字与第三句末一字同声。同则两头细,中心粗,似鹤膝之形。譬如: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截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素’与‘扇’字同为去声。五曰大韵。指的是上句首一字与下一句末一字同韵。譬如: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垆’字同韵。六曰小韵。指的是上句第四字与下句第一字同韵。譬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与‘清’字同韵。七曰正纽。指的是上下两句之中,有一平声之东字不得再用上声之董字及去声之冻字。因东、董、冻三字为一纽也。譬如:我本汉家女,来嫁单于庭。‘家’字在平水韵平声六麻,‘嫁’字在平水韵去声二十二祃,同为一纽之韵。八曰旁纽。指的是上句首一字已用平声东韵之字,下句首一字不得再用上声董韵或去声送韵之字;或上句已用董韵、送韵之字,则下句不得再用东韵之字。譬如: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丈’字在平水韵上声二十一养,‘梁’字在平水韵平声七阳。二字同韵,即为一纽。”常云梦详细介绍了诗中八病。
“我来说几句诗词体格。律诗正格,八句成章,一、二句为首联,可对可不对;三、四句为颔联,不能不对;五、六句为颈联,亦不能不对;七、八句为结联,则亦可对可不对。除了正格还有变格,唐代以来变格盛行。初学作诗,总是以正格为准,如果不注意诗词体格,随意吟咏,势必不能形似,恐贻画虎不成落人笑柄。律诗中又有各种变格。拗体格:对偶与正格相同,但句中平仄,不似正格稳顺,也就是所说的拗句。偷春格:第一联对,第二联不对,是将第二联换向第一联,犹之梅花在冬,偷春色而先开。借对格:又称为假对格,借同音字作对,譬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借杨为羊)梅。交股对格:譬如: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密’与‘多’对,‘少’与‘疏’对,是上下交股之对。隔句遥对格:又称为隔扇对格。譬如:几思闻静语,夜雨对禅床。未得重相见,秋灯照影堂。第四句与第二句遥对。八句全对格:始于初唐。八句全不对格:如孟浩然《挂席东南望》。五、六句对余全不对格:如贾岛《下第惟空囊》诗及李白《鹦鹉来过吴江水》。”吴承恩介绍了诗词体格。
“我也想说几句,说说领格字。譬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再譬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其中‘对’字领后面的‘潇潇暮雨洒江天’,‘渐’字领后面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对’、‘渐’就是所谓的领格字。再譬如:一、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二、想佳人妆楼喁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三、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其中的‘叹’、‘想’、‘渺’为领格字。一般虚词做领格字的还有又、便、欲、算等,实词做领格字的更多,难以列举。这类特殊用法在词中虽不常见,但其作用却至关重要,前人论词多言及领格字。常见词牌除《八声甘州》大量使用领格字,小令中《好事近》末句首字,长调中《沁园春》中下片次句首字,《六州歌头》末句首字等也都需要领格字。”叶嫦娥介绍了领格字。
“我来接着说南朝诗人创作的宫体诗。宫体诗的出现,其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用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永明体诗的出现,成为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永明体以前,诗坛上流行的是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唐代以后,形成了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近体诗的雏形就是永明体诗。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即将出现。永明体是我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永明体促成了唐代诗歌的辉煌。”付伾岚说。
“汉族文字语言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两次大进步,一是秦朝小篆统一了文字的形体,二是隋朝《切韵》统一了书面声韵,对国家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隋初颜之推、萧该、刘臻、魏渊等八人和陆法言讨论音韵学,大家都认为四方文字声调分歧很大,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诸家韵书定韵缺乏标准,各有错误。陆法言等商量南北的是非,古今的同异,多数由颜之推、萧该作决定,陆法言记录。公元601年,《切韵》五卷问世,《切韵》是综合古今南北多种语音、吸收前人韵书所有长处的一部巨著。自从《切韵》问世,前人所作韵书陆续亡佚,后人无论考古音、作诗文,皆奉《切韵》为典范。唐孙愐的《唐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以及其他韵书,都是源出于《切韵》。《广韵》后出,比《切韵》《唐韵》更加精密,因而代替了《切韵》和《唐韵》,但《切韵》为音韵学奠定基础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吴承恩说起来《切韵》。
“南朝以后的律、绝、词、曲,以及竹枝词、自度曲、古风、古绝等古体诗歌形式,词牌、曲调,平仄格律,所谓的词林正韵、平水韵、中原音韵、新声韵等,均是在前人韵律上的进一步延拓与细化。”赵燕淇接话。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来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减为106韵。平水韵因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一般又叫做诗韵。平水韵虽然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它反映了唐朝人作诗用韵的部类,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的《平水韵》为106个韵部: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常云梦说起来平水韵。
“《词林正韵》为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所撰,书分三卷,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戈氏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周颂鹤说起来《词林正韵》。
“隋朝和元朝之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变化,散曲作家周德清对北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北曲的创作存在很多问题,要使北曲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对韵书进行修改,作出一定的规范,尤其语言的规范更为重要。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北曲的创作方法和演唱规律,写成了《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每一类里面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计1586组。第二部分称作《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中原音韵》是一部切合实用的北曲用韵谱,是作北曲者所共同的音韵规范。”常云梦又介绍《中原音韵》。
“中华诗词学会2004年发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中华新韵》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因为普通话没有入声,于是将原来的入声字分别派入阴平(上平)、阳平(下平)、上、去四声。其十四韵就是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近年来使用《中华新韵》(十四韵)写诗填词的人日渐增多,但使用平水韵的人仍然不少。”赵燕淇介绍中华新韵。
“关于入声韵我很糊涂,谁给说说?”王碧霞插话。
“我对入声韵也很糊涂。”马飞燕说。
“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也就是由一、二、三、四声构成,入声字分别转变成了一、二、三、四各个声调。古今汉语语音变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派三声也就是入声合入到平、上、去三声之中,也就是说现在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但有些方言里还保留有部分入声。《三字经》中讲到: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平、上、去、入是古代汉语的四声,诵读时应加以协调。古人作诗讲究平仄,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现在普通话里不存在的入声也属于仄声。”赵燕淇讲了入声。
“除了入声,还应该特别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读音也不同。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代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但是第一、二声之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诗歌创作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这就需要把入声字从现代汉语的第一、二声中识别出来。识别方法如为: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阳平),都是古入声字;凡d、t、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普通话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凡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嗟’、‘瘸’、‘靴’三字除外;一字有两读,语音读ai、ao、ou、i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常云梦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常云梦说起来没完没了,也不先写个说话稿,我做笔记写得手疼。”王碧霞说。大家笑声一片,台下鼓掌。
“这是在瞻斐诗话聊斋,又不是开会,哪有那么多讲究?你事先可没有要求写讲稿,吴校长说让随便谈聊。记得我说修辞格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还没有说完,还得接着说。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衬托分为:反衬、陪衬。顶真分为:顶针、联珠。对仗分为:对偶、对仗、排偶。分承分为:并提、合叙、合说。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通感分为:移觉、移就。汉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如果按类分,又可分为:形象类、强调类、气势类、含蓄类等。形象类修辞主要包括:比喻、借代、比拟、摹状、衬托五种;强调类修辞主要包括:夸张、对比、设问、反问、倒装五种;气势类修辞主要包括:对偶、排比、重叠、错综、层递五种;含蓄类修辞主要包括:象征、双关、反语、歇后四种,其他的修辞还有:引用、警句、连珠、连物等。”常云梦又说起来修辞分类。
“真是分类专家。刚刚给《诗经》里的淇奥诗歌分了类,今天又给修辞分类。”付伾岚插话。台下又有笑声。
“我想给吴校长背诵王守仁的《大伾山赋》,吴校长知不知道王守仁是谁?”常云梦问吴承恩。
“还是背诵你自己写的《大伾山赋》吧,背诵人家王守仁的干什么?”赵燕淇接话。
“我当然知道王守仁了,他比我大29岁,是公元1472年出生的,活了57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所以又称王阳明,明弘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的进士。他是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王守仁中进士的前一年,浚县王越死于甘州军中,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王守仁送王越灵柩来到浚县,逗留期间曾在大伾山上聚众讲学。讲学其间他做了一个梦,梦中王越赠他宝剑一把。王越安葬后,为表示答谢之意,王越的儿子将王越的宝剑赠给了王守仁。为纪念王守仁大伾山讲学,嘉靖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60年,将建于大伾山上的东山书院改名为阳明书院,并将王守仁的《大伾山诗》和《大伾山赋》复制后立于书院中。”吴承恩说。
“民国23年,有人又将王阳明画像碑仿刻后镶入书院墙壁。山上的禹王庙就是阳明书院故址。《大伾山赋》文情并茂,表述了‘山河之在天地也,不犹毛发之在吾躯乎?千载之于一元也,不犹一日之于须夷乎’的辩证思想。一咏一叹间,抒发了一代人物旷达博大的胸怀。不难看出,王守仁当年写作《大伾山赋》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王守仁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常云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