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斐诗话》 作者:秋雨

 

 

 

歌诗经雅韵,

唱竹斐淇东。

品故乡文化,

听千古卫风。

 

 

 
 

 

第十六回 大学礼堂瞻斐诗话 黎阳古道抒怀赋歌 第二章 淇河卫地

 
 

 

    第十六回  大学礼堂瞻斐诗话  黎阳古道抒怀赋歌

    “我提个建议,咱们别在这里小范围地讲了,咱们到学校大礼堂的舞台上去讲,采取讨论的形式,各人都带上麦克风,让管理人员把灯光照亮,赵燕淇院长通知一下文学院新入校的学生,可以自愿到大礼堂听讲。美院的抓紧设计个舞台背景。你们看如何?吴承恩提议。大家拍手通过,各自立即行动起来。

    淇奥瞻斐亭大学大礼堂里挤满了人,除了文学院的新生,高年级的学生也挤进了大礼堂,还有外院系的学生和老师,市里一些消息灵通的诗歌爱好者,报纸电台的记者闻讯都赶到了。大礼堂舞台上果然挂上了很大的背景幕布,碧云蓝天,巍巍太行,清澈的淇水,烟翠的淇竹,几个大字赫然醒目:瞻斐诗话。在灯光的照射下,淡雅清新,很有诗意。吴承恩、叶嫦娥、文学院的几位教授和讲师、淇河卫地七子一齐走上舞台,台下一片掌声。吴承恩简短地讲了几句,然后对台上的每一位进行了一一介绍,台下又响了一阵掌声。台上众人坐进了沙发,沙发呈半圆形面向台下摆放着,沙发前茶几上放着信阳红茶。

    “今天讨论的题目叫做瞻斐诗话,在淇奥瞻斐亭大学聊谈诗歌,本身就已经是瞻斐诗话。下面请常云梦讲话。吴承恩先说。

    “叫我先说,我就先说几首曹丕的《黎阳作》。常云梦说。

    “这个头起得好!曹丕生活于公元187年至226年的后汉时期,字子桓,沛国谯人,也就是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卞氏的长子。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年至226年在位。去世后庙号高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也就是今洛阳东偃师市首阳山。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吴承恩接话。

    “我来说一下《黎阳作》写作的历史背景。公元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获胜。建安六年夏四月,曹操第一次试探性进攻袁绍,目的在于摸清袁绍官渡大败后的防御能力。建安七年五月,袁绍死,袁谭自号车骑将军,屯兵黎阳。建安七年(202)秋九月,曹操第二次试探性进攻,目的是想把握袁绍死后袁氏阵营的设防情况。建安八年三月,曹操进行了第三次试探性进攻,与袁谭、袁尚战于黎阳城下,袁谭、袁尚战败兵退邺城。建安八年夏四月,操兵追至邺城,欲乘胜攻打邺城,但曹操经思考认为时机还不成熟,遂采纳郭嘉建议,撤兵返回许昌,留贾信屯兵黎阳。常云梦继续。

    “曹操第三次试探性进攻占领了黎阳,为攻打邺城准备了必要的地利条件。黎阳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位于黄河北岸,又控扼着黄河上最大渡口,是邺城的南部门户,只要把黎阳掌握在手中,进攻邺城就稳操胜券。经过建安六年至建安八年三年的充分准备,曹操攻邺战役已经胸有成竹。周颂鹤插话。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挥师攻邺战役正式打响。八月初二,曹军进入邺城,前后历时半年有余,攻邺战役胜利结束。曹操据有了邺城,使袁氏势力失去了精神支撑,袁氏势力迅速崩溃。十月,高干以并州降。十二月,曹操对盘踞平原的袁谭发起进攻,袁谭望风而逃。次年正月,袁谭被斩杀。幽州刺史袁熙部将焦触、张南见袁氏大厦已倾,遂发动叛乱进攻袁熙,袁熙、袁尚逃奔辽西。焦触自号幽州刺史,驱率诸郡太守令长,背袁向曹,陈兵数万,杀白马而盟,投靠曹操。夏四月,黑山贼帅张燕率其众十余万降曹操。常云梦继续说道。

    “官渡之战后,经过长达三年的充分准备,攻邺战役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辉煌战果。曹操麾下谋臣战将几乎都参加了此次战役,他们在曹操统一指挥下各施所长,通力协作形成了强大合力,赢得了战役的胜利。攻邺战役的胜利,使曹操的实力走上鼎盛,成就了他对北方的统一。魏淇滨插话。

    “延康元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曹丕当时在邺城袭位魏王,三月改为延康元年,六月率军从邺城南征,途经黎阳。十月二十八,曹丕取代汉献帝改元黄初。吴承恩接着说。

    “曹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出《黎阳作》。据《武帝纪》记载,《黎阳作》其一、其二写于建安八年冬十月,据此有人认为两首诗写出了秋冬之际雨中行军的艰阻。我个人认为这一认识有误,并且认为《黎阳作》不只是三首或者四首,而是五首,且写作不在同一时间。因此,我对《黎阳作》五首重新进行了排序,新排序的《黎阳作》其一是——”常云梦朗读: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涂,舆人困穷。载驰载驱,沐雨栉风。舍我髙殿,何为泥中。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惟天所赞。我独何人,馀不静乱。

     其一大意:曹丕帅兵朝发邺城,旧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之东,汉属魏郡所治,汉末又先后为冀州,相州所治。曹操打败袁绍后,以邺城为基地,作为魏都,与长安、谯、许昌、洛阳合称五都。晚上兵营扎在韩陵山,韩陵山在今河南安阳东北,是自邺城到黎阳的必经之地。当时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军队人困马乏。军队又要急行军,奔波辛苦,饱经风雨。为什么放弃了高处比较干的地方,非要在泥水中奔波啊?周人姬发曾兴兵讨伐殷商帝辛,建立了周朝,姬发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姬发之弟周公姬旦摄政,使周王朝政权得以巩固。周人姬发带领诸侯起兵造反,与殷商帝辛作战时,载着他父亲姬昌的牌位,表示是奉了父命,用其蛊惑人心,激励士气,号称是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年姬发与帝辛作战和今天我带兵进军邺城,都是授意于上苍的天命。这样的重任舍我其谁,我当不遗余力收拾这天下乱局。常云梦进行了解释。

     此诗写于建安八年十月,诗中有霖雨载涂’‘沐雨栉风,写的应该是建安八年秋冬的事情。魏淇滨插话。

     此诗虽然写于建安八年十月,虽然诗中也有霖雨载涂沐雨栉风,但诗写的不应该是建安八年秋冬的事情,因为八月初二曹军已经进入邺城,取得了攻邺战役的胜利,获胜之后的军队不会像诗中描述的那样艰难行军。推测这首诗写的应是建安八年三月至四月那段时间,当时曹军与袁谭、袁尚战于黎阳城下,袁谭、袁尚战败兵退邺城,操兵追至邺城外围。至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出现在春夏之交,按照眼下豫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很难理解的。现在的感觉是春雨比油还贵,春夏之交豫北总是天干物燥,少雨干旱。但在战国、秦与西汉,气候一直暖和,到了东汉才有趋冷的记录,但时间不长,到了魏晋南北朝,气候真正地冷了下来,东晋时期冷到极值。魏晋南北朝黄河水患不太频繁,这就是说,气候变冷后雨水也就少了,气候温和,雨水一定充沛。再看黄河水的情况,汉武帝元光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32年春,黄河决口于顿丘,河水泛滥长达二十三年。王莽始建新朝三年,黄河决口改道。这些也印证了那个时期雨水很多。因此,诗中的霖雨载涂沐雨栉风,说的应当是建安八年春夏之交,而不是秋季。常云梦进行阐述。

     我来读《黎阳作》其二。赵燕淇朗读:

    殷殷其雷,濛濛  其雨。我徒我车,涉此艰阻。遵彼洹湄,言刈其楚。班之中路,涂潦是御。辚辚大车,载低载昂。嗷嗷仆夫,载仆载僵。蒙涂冒雨,沾衣濡裳。 

    “其二大意:轰隆隆的雷声,一阵阵的漫天大雨。士卒们随着我的战车,艰难地跋山涉水。沿着相州的洹河岸边,洹河在今河南安阳、内黄一带,令士卒收割一种枝干坚劲的灌木。以便路途遇到积水,好用灌木铺路,利于驾车行驶。咣咣当当的大车,颠簸地行进在高低不平的泥泞之中。赶车的士卒高声吆喝着,行军的队伍一片嘈杂,坐在车上被摇晃和颠簸得东倒西歪,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大雨倾盆,泥水飞溅,行军极其艰难,雨水、泥水、汗水混在一起,人们把衣服搞得狼藉不堪。赵燕淇进行了解释。

    “此诗虽然写于建安八年十月,但不可能写的是建安八年秋冬的事情。建安八年夏四月,曹军欲乘胜攻打邺城,但曹操认为时机还不成熟,遂采纳郭嘉建议,撤兵返回许昌。由诗中雷声推断时在夏初,写的应当是建安八年五月曹军兵还许昌之事。常云梦接话说。

    “我来读《黎阳作》其三。付伾岚朗读:

    奉辞讨罪遐征,晨过黎山巉  峥。东济黄河金营,北观故宅顿倾。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惨凄宵零,被桑梓兮伤情。  

    “其三大意:奉命讨伐罪恶的袁家军而征战远方,早晨经过了黎阳平地孤峰、气势高险的大伾山。大伾山东边是滚滚的黄河翻着金色的波浪,北边是大军曾经住过的黎阳古城。当年黎阳城位居大伾山北麓,黎阳古城里的建筑已经倒毁,山中有高楼亭亭矗立,丛生的荆棘灌木绕着篱墙。向南望去是青青的果园,但却霜露凋零,满目萧瑟。看到这些怎不为思念故乡而伤情。付伾岚进行了解释。

    “建安八年十月,高干以并州降。十二月,曹操对盘踞平原的袁谭发起进攻。我怀疑霜露惨凄宵零句说的是秋季开花的落叶藤本植物凌霄,已因秋霜而凋零。由此句推断时在秋冬季,写的奉辞讨罪遐征应当是建安八年十月,曹丕奉命前往山东平原进攻袁谭,行军再次经过黎阳。曹丕率军途径黎阳,见大伾山孤峰突起,东边是滔滔黄河,他站在大河岸边的大营前,北观古黎阳城,已是断壁残垣,看到了山中的高楼和荆棘灌木绕着篱笆,南望虽然果园青青,但已是寒霜凋零,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因当时大伾山东麓还没有天宁寺,所以应当有其他高建筑物,高建筑物周围却是荆棘杂草丛生,高建筑物里会不会是大石雕的前身?值得引起注意。常云梦接话说。

    “我来读《黎阳作》其四。周颂鹤朗读: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

    “其四大意:漫长的秋夜,其实秋夜没有冬夜长,这里只是写的心境。呼啸的北风大降温,这是秋末的情景。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只好披衣起来在军帐中走来走去。长时间地走来走去,衣服竟然被寒冷的露水打湿。低头看帐外的清水寒波,抬头再看明亮的秋月寒光。天上的银河正在向西移,几颗流星划过天际。秋虫寒夜唧唧叫个不停不知有何悲哀,天空一只孤雁独自向南飞去。心里郁闷悲从中来,一阵阵不断地思念起来故乡。很想像那只孤雁一样飞回故乡,但自己却没有长着双翼,就像想渡河却找不到渡河的桥梁。仰天向着长空吹起的风儿发出叹息之声,思乡的情结令人断肠。常云梦解释说。

    “曹丕借用自然界的白露、水波、明月、天河、星星、草虫、孤雁衬托自己的心情,这里用的是衬托修辞,衬托又叫陪衬或者映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或者相反的条件,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用来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所描述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红花要有绿叶陪衬,本体是凭着他体的陪衬而得到充分说明。现实客观事物既分主次又相互依存,存在类似或者相反关系,反映到说话或者写作上面,就是衬托这种修辞方式。赵燕淇说。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用次要事物来正面衬托主要事物。譬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醉,这样一些萧瑟凄凉的秋天自然景象,衬托出崔莺莺与张君瑞十里长亭洒泪别离的伤感情景。崔莺莺的墓茔就葬在淇河岸边,有时间专门说这件事情。反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用次要事物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运用衬托这种修辞手法时,应该注意事物之间要有某种联系才能相互衬托,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收不到应有的修辞效果。譬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通过去年今日对照今年今日,写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但人面却不知何处,那种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诗中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付伾岚接着说。

    “其四还用了摹状修辞。摹状又叫模拟,就是用语言文字把要描述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状态照样如实摹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式运用得好,能把事物表现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给人的印象更加具体、鲜明和深刻。摹状可以分为摹声、摹色和摹形三种。摹声就是根据事物的音响,就是用和这种音响相同或者近似的字,把它记录下来。像船两边水的哗、哗、哗声,当、当、当敲钟的声音等等。摹色就是根据事物的颜色,用适当的文字把它描写出来。摹形就是用适当的文字,把事物的形态再现出来。赵燕淇接话说。

    “正在说《黎阳作》其四,你们随便叉题。其四中所写事件发生的时间明显是在秋冬时节。该诗中曹丕恍若一只失群的孤雁,从而引发出无尽的思乡之情,诗中绵绵思乡之情达到了高潮,但诗却又在令人断肠声中戛然止笔。这首诗与其三按理说应该是在同一时间写成,但这是一首五言诗,后面我还有话要说,其四写作时间应当晚于建安十四年十二月。联系其三分析,这首诗应该是的在追思建安八年十二月北上过黎阳前往山东平原进攻袁谭的事情。常云梦进行阐述。

我来读《黎阳作》其五。叶嫦娥朗读: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追思太王徳,胥宇识足臧。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  

    “有人研究了五言诗,得知从班固到孔融的时代,五言诗屈指可数,五言诗的正式形成在孔融之后。曹操早期尚只会写作言志四言诗,曹操处在从四言向五言转型的过渡期,曹操开始尝试创作五言诗。常云梦说。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