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春秋》(作者:秋雨)       首页      序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封面      后记    书评

 

第四十七回 淇河岸聊谈文学 淇水边姐妹有缘

第四十七回 淇河岸聊谈文学 淇水边姐妹有缘


    “文学作品无非有写真情实感的,有写虚构的。作者在写诗词时,如果自己并没有受到震撼或感动,总是一味地煽情,感情显得就很虚假,无论如何是打不动读者的,其作品也就算不得优秀;至于虚构的小说、戏曲,并不是仅仅虚构得奇巧就可一俊遮百丑。只要是文学作品,不管是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不管有没有作者自身出现,强烈的情感、形象的反映是必不可少的。”吴承恩说。
    “文学作品需要体现人类本性,只有体现人类本性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与读者的感情沟通。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体现着浓烈的人类本性,以至于使一些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从而使同代乃至后世的人们读后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打破了时代、地域、社会制度、阶级、阶层等差异。”吴承恩进一步议论。
    “刚才哥哥说了华夏文化起源,看来又要说文学起源了。”叶嫦娥插话。
    “你个小妹妹,明明是你让说,却不显山露水。先秦时期,我国文学处在萌芽状态,文学同其他多种艺术形态混在一起,文学概念还没有独立形成,还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们。听说地球西半拉出了个达尔文,他认为应该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后来有人指出达尔文的观点存在许多疑点,很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关于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科技界、宗教界、神话传说,众说纷纭,至于文学的产生,如果说全部来源于人类的劳动,可能不够科学和全面,有些文学作品与劳动并没有什么关联。”吴承恩说。
    “黄河流域文化发展的时候,长江流域同样也在孕育着自己的文化。春秋时代,楚国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与中原抗衡的力量,战国时期又吞灭吴越。楚文化的兴起略迟于黄河流域,主要是由于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另外巫教盛行。秦汉实现了华夏一统,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开始融合,但《诗经》与《楚辞》,已然是华夏历史上两种不同文学的典范。《诗经》被用于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的政治性与道德性;《楚辞》被用于效仿使用美丽的语言,抒发奔放自由的情感。”吴承恩继续在说。
    “人类的征程艰辛悲壮,古代生产力低下,知识贫乏,自然界灾害不断。为了生存,相互间必须你争我夺,相互残杀流血,人类习惯于把一些不人性的行为看作理所当然,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无不如此。”叶嫦娥议论。
    “自先秦开始,个人被群体压得抬不起头来,孔子继承周之理念,创立封建统治理论,成了历朝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社会准则,孔子的儒家政治思想就是一种扬群体压个人的思想。直到屈原时代,楚文化在注重群体的前提下开始适当重视个人。那个时代个人总是处于群体的从属地位,克制自我,不能让个人喧宾夺主,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特色,《诗经》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自《史记》之后,直到元明时期才有戏曲小说问世,就是那个时代压制个人的结果。其对诗歌也有影响,抒情诗虽很发达,但早期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不多,只有曹操、李白和杜甫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特点。”吴承恩接话。
    “时代在前进,文学也在随着时代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有时快,有时慢,有时还会倒退、扭曲,但终归是前进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认识自然,懂得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懂得了群体的凝聚才能维持人类生存,懂得了对个人权利、自由、欲望、尊严等的尊重,懂得了不能再一味地以群体利益压抑或取代个人利益的重要性。”叶嫦娥说。
    “汉赋出现了,大赋渲染享乐的生活,小赋沉溺于个人哀乐的抒情。魏、晋、南朝的文学作品,唐诗宋词,个人情感更为多姿多彩,元明时期的戏曲小说,更加展示个人的欲望世界,文学越来越体现出人性。文学作品的体裁也在不断丰富,同一体裁的门类也在增多。人的审美意识总是随着时代、地域、阶层、生存空间等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此时此地认为美的文学作品,他时他地可能认为不美,文学形式也就顺应着审美意识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性的进步,文学形式的演进也经历了三个关键时期:魏晋南朝、元明,以及后来的‘五四’时期。‘五四’就是青年爱国运动,那时间文学的代表人物有茅盾、郭沫若等,说了你也不认得他们。”吴承恩说。
    “哥哥就不会给小妹介绍一下,让小妹认识认识。”叶嫦娥插话。
“先秦是我国文学的自发时期,一些作者因感情上受到触发或震动,需要发泄,一些为了祭祀等实用目的而写。汉代是我国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过渡期,司马相如、司马迁的文学作品是文学从自发向自觉过渡的产物。从建安到梁代,文学在形式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文学观念强调个人感情,注重艺术享受与承认享乐。文学演进过程中,儒学渐渐为人们所轻视,从东汉末到魏晋,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得到思想解放,形成了学术活跃的新局面。”吴承恩说。

    叶嫦娥正要讲话,远远看见有几个人沿着淇河向他们走来,越来越近。到得眼前,叶嫦娥认出了他们,原来是常云梦、周颂鹤、赵燕淇等七个人。七个人也认出了叶嫦娥和吴承恩,赵燕淇上前同叶嫦娥来了个拥抱,接着是付伾岚、王碧霞、马飞燕与叶嫦娥拥抱,魏淇滨也要上前同叶嫦娥拥抱,吓得叶嫦娥躲到赵燕淇身后,惹得众人哄然大笑。然后,男士们同叶嫦娥、吴承恩一一握手。
    “听说吴先生送给你一个小玉佛,能否让我们开开眼界?”赵燕淇说。
    “给,请大家看吧!”叶嫦娥从脖子上摘下小玉佛。
    “呀!形状同浚县山上的大石佛一模一样,哪弄来的?吴先生也送我一个吧,我好喜欢!”赵燕淇看了后说。
    “你们为了祝贺我得到这个小玉佛,都写了作品,淇河文化研究会给我看了你们的文字,你们几个也不知道给妹妹送束鲜花!来!我把玉佛送给妹妹,算是咱们的见面礼。”叶嫦娥说。
    “那哪成啊!不行,不行,太贵重了!”赵燕淇说。
    “你也送我一件礼品不就是了,别再推来让去的,他们在笑咱们两个。”叶嫦娥说。
    “那好,别的也没有什么,我就把戴的金项链送您。”赵燕淇摘下来自己的项链。这件事后来给传扬出去,好多人羡慕。清乐昌县令吴世贤羡慕地写道:
    淇园笤筐折新枝,人到忘机鸥鹭知。风雪寒江应忆我,英雄末路悔抛伊。
    清浚县人心中写道:
    年来观道礼三宾,清梦神游法界频。今识仙源浑不远,传将铁笔尽钩银。

    南池旌旆建高秋,又看移来豫北留。昨日大伾山下过,恩光先被鹫峰头。

    清代国画大师杨晋写道:
    仲文宅里如金地,不种檀心对酒樽。移得淇园一枝玉,年年春雨长儿孙。
    清散文家姚鼐写道:
    晓色高原上,连山夹路隅。单车渡淇水,秋雨绿王绉。

    闻道青岩迹,长怀隐者徒。林峦深翳蔚,中有片云孤。
    清雍正二年进士章国录也想得到一尊玉佛,撑着船儿沿着淇河寻找,他写道:
    沿溪竹箭却丛生,未许淇园独擅名。舟挽上流无径觅,迂回百里倚篙行。
    光绪癸巳年举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写道:

    故国何人举奉匜,竹竿从此钓于淇。韦昭吴史应书卒,不见春秋宋伯姬。
    还有很多,一时难以说清,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 返回主页]      上一回<--本回-->下一回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经作者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