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回 议论淇奥竹文化 常云梦激情填词
常云梦几个谈论过孩子的教育,站在淇奥瞻斐亭之上,想象着淇河岸边就要迎来新生命的诞生,一时有说不出来的激动。
吴承恩好久没有讲话,却忽然来了一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刚说过孩子的教育,校长又说起来淇奥绿竹。如果用一种植物形容中国文人,大概十之八九都会想到竹,竹本身的虚心而直、不畏霜雪的特点契合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道德意识。淇河两岸曾经繁茂的翠竹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千古淇河文化,淇竹是华夏竹文化的源头。”常云梦接过话题。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白居易曾写过一篇《养竹记》,将竹比作贤人君子,首次总结出竹的四大高尚节操: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苏轼曾有对竹经典的评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他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苏东坡爱竹情深,他认为竹的奉献太多,他曾在《记岭南行》中为竹抱打不平。苏轼年轻时希望‘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人到中年时成了‘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老年时变为‘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赵燕淇说起来竹文化,也是一套一套的。
“你们都看过我写的《西游记》吧?还记不记得里面的一首《拂云叟诗》?我的竹文化如何?”吴承恩笑着问。
“这首诗在《西游记》的第六十四回,校长把松、柏、桧、竹化为四个老翁,分别与唐僧对诗,此诗就是名为拂云叟的竹竿所作。”常云梦回答。
“哈哈哈,所谓拂云叟,拂云就是能触到云彩,极言其高。叟就是年老的男人、老翁。诗中我可是一个‘竹’字也没用。”吴承恩笑着说。
“校长巧用有关竹子的人文典故,竹子的典型特征,和曾有过的功用来写竹,虽每句未见一竹字,却每句都在写竹,语言含蓄,是一首颇具艺术性的诗谜。”常云梦接话说。
“谢谢你的夸奖!淇奥淇园中的竹子就像君子卫武公,是乐于圣道之王,渭川上千亩的翠竹犹如直钩垂钓的姜太公,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茁壮茂盛。帝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闻讯,便去奔丧。她俩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在纸未发明之前,古时书写著述曾用竹简,班固所作《汉书》就写在竹简上。任凭风刀霜剑,竹叶从来不改绿色,凌云竹梢的绿色藏在何处呢?晋代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之子),他平生种竹、爱竹、吟竹、写竹,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竹子的知音。从古到今书法绘画多有歌咏竹子的诗和描写竹子的画。”吴承恩是在说《拂云叟诗》的大意。
“淇奥淇竹应该是华夏竹的发祥地之一。南宋诗人、四川宣抚史李曾伯有诗《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常云梦说。
“管顺甫用湘竹编凉席赠人,并名之曰‘湘夫人’,李曾伯写此诗答谢他。李曾伯用拟人手法,说淇竹跟随虞舜南巡至湘江,同情青竹因才得祸,歌颂青竹忘我牺牲,奉献人类的高尚品质。由此诗可知,淇园青竹曾随舜帝南巡至湘江一带,可见湘妃斑竹也是从淇园移植过去的。宋代徽州婺源人、朱松之弟、朱熹之叔父朱槔有诗《同蹈元看竹了轩因用去年方字韵作此》。朱槔梦中多次相会的淇竹如今在遥远的南方邂逅,天遣应是指淇园青竹曾随舜帝南巡而移植南方。”吴承恩说。
“五代十国时期的江南盛行歌咏烟柳,淇竹文化传至江南,到五代十国几乎无人提及。南唐后主李煜有个画师名叫卫贤,卫贤当年却画出了《竹林高士》,不能不说与淇竹文化有关。今天看吴校长高兴,我试着填一首词,题目就叫《山亭柳·淇奥》。”常云梦开始填词吟诵:
淇奥歌音,雾岚竹清新。思君子,梦中寻。有斐当年身影,岸边月色黄昏。忆起朝歌千古,直到如今。
月光烟翠朦胧景,人非物换转乾坤。新时代,更情真。崛起高楼大厦,凯风卫地吹春。隐秀开泰文化,胜概淇滨。
“你是在借着淇奥的竹文化歌颂淇河岸边新时代的风流人物吧?你说的那个卫贤,后人多不知是何处人士,有人说卫贤是长安人,有人说卫贤是京兆开封人。不管卫贤是何处人士,他的祖籍就在淇河卫地。卫姓的开祖是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康叔,康叔最初被封在康,后来改封在卫,就在卫地繁衍了四十余代,浚县的卫贤镇曾做过卫国都城。卫国一直到秦二世末年,才被强秦灭于野望,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沁阳。后来卫贤曾作为县城,名字的由来不得而知,后来改名是否与画家卫贤有关也不得而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老师卫铄,后人尊称为卫夫人,家住河东安邑,祖籍也在淇河卫地。”付伾岚对着常云梦说。
“说起华夏的竹文化,要追溯到《诗经》,《诗经》中涉及竹的诗篇只有四首,分别是:《国风·卫风·淇奥》、《国风·卫风·竹竿》、《国风·秦风·小戎》、《小雅·斯干》。明着写竹的只有一首,就是《淇奥》。《淇奥》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起兴,描写了淇河两岸的美丽风光,歌颂了卫国第11代国君卫武公的美德,给淇竹赋予了人的精神、道德、情操。”赵燕淇插话。
“说的没错,《淇奥》大约写于公元前821年,《淇奥》开创了千古淇河文化中淇竹文化的历史先河,也开创了华夏竹文化的历史先河。此后各朝各代文人都在追思着淇竹,弘扬着千古淇河竹文化,弘扬着华夏竹文化。各朝各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的记载,赞美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格和情操的诗篇历经千古,经久不衰。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青竹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神话、诗歌、书画,华夏竹文化成了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华夏文化中的奇葩。”吴承恩说。
“种种迹象表明,历史上淇河两岸的淇竹枝叶繁茂,蔚然成林。淇竹曾是淇县的八景之一,淇县八景是:淇园竹翠、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双剑横秋、一壶映月。”常云梦说。
“可惜淇竹历经劫难,公元前132年,汉元光三年春,大河决口于顿丘,夏又决口于濮阳瓠子河,河水泛滥十六郡,长达23年。公元前109年,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刘彻在泰山封禅后,命汲仁、郭昌率十几万人堵瓠子河决口。刘彻还亲自临祭,令群臣从官皆负薪。时东郡烧草薪少,刘彻指挥伐淇园之竹,制楗堵塞决口,终于成功封堵住决口。汉武帝刘彻即兴赋诗: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汛流难。搴长筊兮湛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赵燕淇说。
“《后汉书·寇恂列传》记载: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河内太守、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万,支援刘秀北征。这是历史上对淇河沿岸淇竹的第二次大砍伐,这两次砍伐均未损伤淇竹的元气,可见淇园产竹之多。公元82年,东汉建初七年,汉章帝刘炟听说淇园绿竹茂盛,景色宜人,于是率满朝文武莅临淇园游览观光,足见淇园之魅力。”常云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