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慰忠魂
数声啼鸟伴金风,溪流潺湲无穷。
畅游铁炉觅胜迹,兴正浓,谈笑风生。
秉要执本欲追踪,穿越时空三千载,兵戎铁戈乃峥嵘。
受辛欣闻正名故,泪纵横,绽笑容,顿首琼浆寄深情。
声声鸟啼,潺潺流水,飒飒秋风,把我们带入纣王殿铁炉沟。铁炉沟在上纣王殿村南隅,轿顶山西侧。峰耸谷幽,松柏滴翠,杨柳参天,红红的山嵖果点缀其间,犹如节日彩灯竞相绽放,令人陶醉。村支部书记逯海群是我们的义务导游员,边走边介绍了有关铁炉沟的情况。铁炉沟是纣王当年在这里屯兵时炼铁造兵器的地方。现在仅留下北炉台、南炉台两处遗址。六十年代闸沟造田,用镐刨遍地都是红烧土,还有残缺的窑壁,从中也挖出些锈迹斑斑的铁制器物,也叫不出名子,群众当废铁卖了。
我们雀跃踏上北炉台,是一块快成熟的玉米地,踏遍四隅,细心寻觅,既看不到红烧土,更找不到残存的窑壁。环顾四周,浮想翩翩,穿越时空,一下子回到三千年前。顿觉山峦间,沟壑中,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两个一伙,三个一群,砍柴的砍柴,运料的运料,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各司其责,井然有序。烧火的兵士满脸污迹,汗流浃背,忙不停地把柴薪续入炉膛,立刻火光熊熊,浓烟滚滚;炼铁的兵士手持长钎,不时在炉膛中搅动,红彤彤的铁水溢出炉外;打制兵器的兵士,赤膊坦胸,手持大锤,次第轮开,叮当作响,振撼山谷,顷刻间一件精美的兵器就打造成了。他们的脸上绽放出欣喜的笑容……当我回过神来,一种仰慕的心情油然而生。作为一国之君,为创宏图大业,把千军万马拉到深山背后,进行一条龙训练,既造兵器,又操练军队,规模之大,人数之众,组织又是如此严密,这是前无古人的壮举。足以看出他豁达的胸怀,气呑山河的气魄,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军事天才及组织才能。同时也说明了他的远见卓识,励精图治、卧薪尝胆、掁兴殷都的决心和意志。可以自豪的告诉世人,纣王的确是个很有本事的人。
走下北炉台,继续前进,山谷突然变窄。陡峭的山峰垂直而立,好象一个3米宽的石门,谓之一线天。穿越一线天,山谷怱然开朗,视野大扩。来到储存兵器的南阴司。举目遥望,山头上挂着一线飞瀑,汩汩流水直泻谷底。飞瀑左前方的山峰上兀突一块巨石,犹如三个巨人相向而立,一老二少。老者高挽发髻,身着长袍,双手贴身而垂;二少者身穿箭衣,腰系绦带,好象聆听老者训话。逯支书风趣地讲述了三个石人的传说。当年,他们三人奉纣王之遣来南阴司看管兵器,两个少者总是跑来跑去,不能忠于职守。老者十分生气,把两个少者叫到跟前进行训导。老者是个续叨嘴,话把长,一直训了三千多年,迄今还在训话,称之谓“老叟训童子”。听了支书的介绍,我们忍俊不止,回头再看石人,更觉形真神似,惟妙惟肖,天造地设。我们幽默地向老者喊话:“少说几句吧,他们耳朵眼里都生茧子啦!”
最后,我们沿着山坡,踏着硌脚的碎石,一口气爬到透气洞。所谓透气洞,就是山的阳坡和阴坡各有一个洞口,穿过山体两个洞口相通,故名。洞高4米,宽3米,进深80余米,我们从阳坡洞口入洞。里边虽没有奇特的钟乳石,却十分曲折迂回,冷风习习凉气逼人。因没带照明用具,只好手牵手挪步前进。真可谓曲径通幽,幻异叵测。好不容易到达阴坡洞口,却令人毛骨悚然。洞口挂在峭壁之上,往下一看是万丈深渊,让人头晕目眩,沟壑中的参天杨柳,统统到了我们的脚下。
伫立洞口远眺,让人心旷神怡,无限惬意。纣王殿村的农家小院,鳞次栉比,历历在目,鸡鸣狗叫隐约而至,那袅袅炊烟,犹如当年炼铁时的青烟。仿佛看到纣王站在炉台上向我们招手,似乎求我们为他作点什么。我们明白了,默默向他示意:殷邦遗民,将秉要执本,为他洗雪冤魂!
【作者简介】
石同勋,淇县人,1938年生。曾任县文化局长。鹤壁市书协理事,淇县书法美术协会主席。醉心书法楹联,潜心研究淇县历史文化,有多部著作面世。现为《淇县热线》的《朝歌楹联》栏目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