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宋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 宋英泽
《易经》是一部暧昧不明的形而上学的玄书,它所用的字句简单而模棱,因之使它显得好象十分深奥,读者们可以站在各种角度,作各种不同的解释(柏杨《中国人史纲》)。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者,大多不懂太极八卦、河洛图书等易学方面的知识,随意论说或处置这方面的问题,在当前是一个普遍现象。首先对《易经》的研究本身存在诸多不严肃、不科学的现象,与考古材料相隔离,导致《易经》八卦始终陷入神学迷雾之中,成为一个未解之迷,就连孔仲尼也小心翼翼地避免太多地触及到它的实质问题。古往今来,只有那些充满玄学思想的星相家﹙也称“阴阳先生”﹚毫不克气地把它当作一部占卜吉凶的巫书,用它来测算风水,给人起名改名或者推测爱情婚姻、福喜祸灾、官运升迁、事业成败。
《易经》顶多就是“术”而不是“学”。著名哲学家黎明认为,《易经》已被严重误读,特别是儒家文人对《易经》的总结,90%以上的描述是无效的,其实《易经》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八卦的记载。这种数千年来都不被唯物主义者认可的,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占筮术,到底有什么深奥的原理?到底有没有学术高度和平民基础呢?我们从一些文化名人的言谈之中可以理出个一二来。2006年6月2日,“首届岳飞故里文化笔会”在河南省汤阴县举行,与会的20余位作家、诗人、文物研究专家参观了“文王拘而演《周易》” 的发祥地羑里城。2006年6月4日,在“文化名人话汤阴”座谈会上,《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说,以前他并不知道《周易》的发祥地在河南汤阴,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在宣传和推广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他建议说:“推广《周易》文化应该学术化与平民化相结合,太学术化就会失去基础,太平民化就会失去高度。”作家周大新等参加此次笔会则主要是为了看一看《周易》的发祥地羑里城,为自己下一步的创作积累素材。“文化名人”都没有被宣传和推广《周易》得益于对汤阴和《周易》的了解,《周易》又怎能会有平民基础? 平民又怎能知道《周易》还有学术高度?
近几年来,有些人自称为“易学家”,甚至冠以“开创者和先驱者”的大名。这些“易学家”自知《易经》是巫术文化的代表,却打着融入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时尚”幌子来恶搞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迷《易经》而走火入魔,硬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倡导中国人都应该学《易经》,说学《易经》将会受益无穷。这些人对《易经》的解释明显带有某种倾向,而这种倾向是很可怕的,他们张扬高渺玄虚的神性,依然似慰情聊胜无(晋陶潜《和刘柴桑》:"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原为宽慰柴桑令刘程元有女无男之语,后因以"慰情聊胜无"为典,亦谓聊以自慰。——主持人注),轻则大言欺世,重则导人嗜痂(shìjiā,怪僻的嗜好——主持人注)。
如果说《周易》八卦、六十四卦存在着什么“对人有用的实用功能”的话,那当然是占筮。然而古今中外占筮的“原理”大同小异,借助“神”的力量或某种方程式得出一个结果,并据此判断吉凶。因此,把据说是出自殷商末期西伯姬昌周文王手笔的《易经》说成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这简直是幼稚的“无稽之谈”。“如果真认为读读经就可抑制当前社会的浮躁现象,那是自欺欺人。”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于2006年11月10日在国际﹙商丘﹚华商文化节“中华商德论坛”谈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原因时说:“一种文字,在几千年的漫长时光里能保持到今天还被广泛阅读、使用,平心而论,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奇迹。”可见,中国的汉文字才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总主干,没有这种统一而延续永远的文字系统便没有中华文化。全世界诸多的文字,只有中国的汉字能够成为一种书法艺术,这便是一个例证。
发展先进文化,应当合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注意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和积极元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才符合“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