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罗贯中与鹤壁金山

作者:罗贯中隐居地

  发表于 - 2007-8-7 16:14:00
  罗贯中隐居鹤壁淇河之滨的金山(又名黑山、墨山)西侧许家沟村,创作了我国古代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他熟悉金山,挚爱金山,也顺理成章地将家乡的金山写进了书中。

  金山缘何得名?实因金山由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岩浆岩中,有大量云母类的宝石,这些宝石非常金贵,故称金山;曰黑山、墨山,是因火山岩浆岩颜色苍黑而得名。《资治通鉴》载:“卫州卫县,汉朝歌县也。纣都朝歌在今县西,县西北有黑山。”清乾隆三年(1738年)《汤阴县志》载:“黑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载:“浚县西北八十里有黑山。”

  金山海拔257.6米。其山如箕,展若鲲鹏,林木森森,高接于云汉,势若龙虎之威。山中三步两眼井,甘苦双泉,是为二绝。山西涌温泉,山北冷泉流,涧曲溪,别有洞天。明天顺甲申年(1475)《金山嘉祐禅寺建钟楼记》载:“金山……重峦叠翠,岭阜围环,岩阿戏险,潺潺之绿水,隐隐之云林。”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金山嘉祐禅寺佛殿碑记》载:“金山……群峰拱向,淇水环潆……对山光于四面,泉流澄澈,隐然霞蔚之蒸……翠柏与苍松并茂,经声与钟韵常清。”

  金山水秀山青,四面环水。千古亘流的淇河,自金山之西环绕金山经山之南向东流去;金山之北有条永通河,自冷泉村南向东贯流;金山之东”有沟曰断头,深且更阔”,明代时,“在夏则淫雨瀑流势若江湖,在冬则雪霰盈沟”(明万历元年《创建通济石桥记》)。金山东向平原,西负太行,南望浮山,北依群峰,四面环水,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修心养性之所,更是高人贤士隐居的理想山庄。

  罗贯中隐居淇河之滨的金山西侧,其生活于斯,对金山,对淇河,抱有深厚的感情。对这一带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了如指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一回中,罗贯中运用艺术手法,将位于淇河之滨的金山移花接木,以生花的妙笔展开了文学描述:“江心内有……金山,……金山上有座寺,绕山起盖。”

  在这一回中,罗贯中写张顺与柴进商量,“我今夜……直赴过金山”,接着写张顺去金山“讨个虚实”,紧接着又写张顺“摇船”二次到“金山脚下”。仅“金山”一词,作者就用了七八处之多。

  本回开篇,罗贯中还写有一首诗:“万里长江似建瓴,东归大海若雷鸣。浮天雪浪人皆惧,动地烟波鬼亦惊。竭力祗因清国难,勤王端拟耀天兵。潜踪敛迹金山下,斩将搴旗在此行。”若把这首诗每句的前两个字联缀起来,即:万里东归,浮天动地,竭力勤王,潜踪斩将。这十六个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作者抒怀咏志的同时,也隐喻地告诉了世人:自己“潜踪敛迹金山下”。此外还有何意,这就有待于有志之士研究论证。 
      来源:罗贯中隐居地的博客       相关链接:罗贯中研究资料集萃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