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八百里梁山水泊之谜

作者:电视文摘

 

  山东省有一处美丽的湖泊名曰东平湖,传说就是赫赫有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然而据记载,1000多年前的北宋宣和年间,山东西部存在的是一个远远大于东平湖的水泊。据《水浒传》中描述,北宋年间,当朝太尉高俅率10万大军征讨梁山,官军按照海上作战的方式打造的巨大海龙战舰在水泊梁山的湖面派上了用场。如此大规模的战斗在一个水泊中展开,可以想像梁山水域之大。按照书中描述,洼地和沼泽连成一片形成的八百里梁山水泊,为梁山好汉最终战胜高俅提供了绝佳的地理条件。然而在今天的山东省地图上,却只见梁山,不见水泊。那么,地图上标明的“东平湖”和梁山水泊是什么关系呢?

  ●八百里水泊荡然无存

  《水浒传》中燕青打擂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天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脚下 的岱庙。这个故事在山东泰安市家喻户晓,而燕青从梁山到达泰安的行程路线,书中却没有描述。历史上的梁山水泊流传着许多好汉的传奇故事,这块位于山东西部的大片水域距离泰安城70多公里,10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船在这里是胜于马的交通工具,燕青打擂前就是乘坐一艘快船赶到泰安城的。大多数人对梁山水泊的认识来自于名著《水浒传》,这本书讲述了108位好汉围绕水泊发生的许多传奇故事,好汉当中很多以水为生,他们后来创造的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是依托水泊展开的。史料记载,当年那片存在于山东西部的辽阔水域方圆八百里,足以成为冷兵器时代一伙强人在官军高压下生存的根据地。

  在今天的山东西部,《水浒传》中大量描述的梁山水泊已荡然无存,映入眼帘的是一处被称为东平湖的水域,但是这片水域的面积与八百里梁山水泊相差甚远。是什么原因改变了这里的地理面貌?那片巨大的水泊究竟是曾经的真实存在还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为了探究梁山水泊的真实性,摄制组开始在东平走访学者。在县史志办,我们见到了东平文史专家姜广智,他拿出一张手绘的梁山水泊图,图中清晰地表明,今天的东平湖曾经是梁山水泊的一部分。

  姜广智认为,东平大量的民间传说表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水的存在,人们的活动大多依赖于船。当年燕青到泰安城打擂自然也是依靠船,这也说明靠水路可以将燕青送出相当远的路程。按照民间杂剧演绎的说法,经过了 一夜水路行程,燕青最后在夏河桥上了岸。今天的夏河桥在泰安城中,桥下干枯的小河与汶河、大清河相交后依然流往东平湖,可见当时水域面积之大,洼地、河汊之多就如同江南水乡一般。

  ●鲁西小湖乃遗存水域

  姜爱国是东平当地的民间收藏家,他收藏的宋元时期的藏品来自邹城老城中的一片低洼地,那里现在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鱼塘,依然可以看到许多瓷器残片。姜爱国 认为,文物藏品能够大量保存下来,应该与受到水淹有关系。这些藏品的出土,恰恰反映了东平一带地貌的变迁。东平湖及其周边存在大量洼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们或者淹没在水中,或者显露成陆地,是经常发生变化的湖泊。在山东济南,我们拜访了从事《水浒传》研究20多年的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杜贵晨。他告诉我们,历史上确有八百里水泊,现在的东平湖应该是当年八百里水泊的最后遗迹。那么,梁山水泊形成和消退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007年夏季,黄河上游放水冲沙,在黄河东平段的河面上,水面最宽可达1000米。人工修建的泄洪坝建成后并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只是进行过泄洪试验,泄洪坝通过人为手段为东平湖与黄河建立起联系。泄洪坝是现代人所为,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水利设施。据资料显示,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宋咸平三年,一次大的决口使黄河水冲毁自然堤坝后漫入东平湖,形成了八百里水泊,这片水泊就是宋江等好汉聚义的梁山泊。但洪水使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致使东平到梁山一带的土地沙化,反复淤积的结果使地面变高,洼地减少,湖面面积大大减小。黄河水成就了梁山水域,黄河沙又减少了水泊面积,使东平湖成了梁山水泊的唯一遗存。

  ●水上交通站印证历史

  在《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处细节描述,为了联络各路英雄好汉以及刺探军情,水泊梁山专门建有水上交通站,一名叫朱贵的头领负责交通站的管理工作,响箭、烽火就是当年梁山好汉的联系方式。在东平湖东岸,有一个叫花篮店的地方,顾名思义,这里肯定与花篮有联系。

  花篮店已经远离东平湖,看不到太多水洼湿地,但这里的村民却用湖里生长的苇子编花篮,看来这里过去很可能也是湿地或者靠近河边。更令我们惊奇的是,小小的花篮就像《红灯记》中的红灯一样,也是联络工具。北宋徽宗年间,花篮店曾经是梁山英雄的联络点,而联络方式并不像《水浒传》中描述的那样,一旦有情况,朱贵就向芦苇荡发射响箭,而是在固定的地方挂出花篮,一旦花篮挂出,梁山上就会主动派人来联系,取走有关的情报。

  就在我们得出这一结论时,一个新信息印证了我们的结论,当地人说,花篮店周边曾经有水有桥,巨大的石桥桥墩上还刻有花篮的形状,所以后人才称这个地方为“花篮店”。可以想像,北宋时期,花篮店水陆交通便利,而且与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八百里水泊相通。

  从地图和实际调查中我们知道,这里距离湖区有10多公里,完全有可能是不断淤积的泥沙造成的后果,上千年来河沙的反复冲击,使洼地逐年减少。随着湖面的减小,当地的外出人员越来越多,传统祭湖活动的规模也变小了。祭湖活动是一种文化,这种活动随着运河的开通传到山东西部。元朝时期,运河与东平湖擦肩而过,正好从原来的梁山水泊穿过。也就是说,运河的开通使得这片低洼不平的湿地中有了一条可以行船的深沟,运河在这里起到了梳理湿地的作用。很快,水流汇合到运河中流往他乡,八百里水泊渐渐变为今天的遗存水域东平湖,这可能就是梁山水泊变迁的另一个原因。

  (本文素材由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提供) 淇滨晚报2007-11-6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