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氓》之“淇水”的解读

作者:曹振国

  《氓》是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的第一篇。鉴赏完人物形象和比兴手法之后,为了把鉴赏引向深入,我提示学生: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氓》这首诗还可以从那些角度鉴赏?

      有两位学生分别提出,从叙事结合抒情的表达方式和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两个角度鉴赏。这时,又一位学生说:我们小组发现,诗中一共三次提到“淇水”,这是诗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值得研究。

      对前两个鉴赏角度,我在备课中已有所涉及,如果顺势从这两个角度鉴赏,课堂会在平稳中结束。对于第三个角度,虽然自己备课时也有过一晃而过的思考,但没有具体深入思考过。我觉得第三位学生提出的鉴赏角度更有新意,这些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可能更鲜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决定挑战自我,冒险选择这一角度,以“淇水”为着眼点进行挖掘。 

      我引导学生把与“淇水”有关的三句诗找出来,并说明这三句诗分别是在男女主人公婚恋关系的什么阶段提及的。学生答问后明确:求婚时“送子涉淇”,婚变时“淇水汤汤”,决绝时“淇则有岸”。

      为了让学生结合全诗内容理解“淇水”,我灵机一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淇水”或“在淇水”开头说一段话。 

      生甲说:淇水是男女主人公私定终身的地方,淇水是女主人公遭到抛弃的见证,淇水是男主人公始乱终弃卑鄙德行的反衬。

      这位学生对三句诗的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非常简洁。 

      我相机发问: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三次提到“淇水”,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结构链”,“前后关联照应”,“诗歌显得更加紧凑”……看来,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思维是相当敏锐的。 

      生乙说在淇水,他们曾经卿卿我我,曾经缠绵悱恻,曾经山盟海誓。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汤汤的淇水带走了缠绵,带走了誓言,也带走了爱情。可怜的女子容貌憔悴,被曾经的“最爱”所抛弃,只有临河兴叹,悔恨不已……

      这位学生很善于煽情,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起来。我开始感到,这次“冒险选择”方向选对了! 

      我点拨道:淇水是男女主人公由相恋走向婚变的见证,诗歌借淇水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和推进。

      生丙说:淇水也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想当初,女主人公送“氓”涉水过河,淇水和缓,暗示着两人情意融融;婚变时,“淇水汤汤”暗示着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 

      我情不自禁的赞叹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的这番解读让我们茅塞顿开!

      随后我小结说:在诗中,淇水是男女主人公爱情婚姻生活的背景,淇水见证了两人婚恋的全过程,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中间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诗中三处提到淇水,这是诗歌结构上的关合照应,体现了《氓》在结构上的成熟与巧妙。对“淇水”的“冒险鉴赏”终于化险为夷!我心中三分庆幸七分得意。   

      这次诗歌赏析的经历让我想到,教师在教学预设(主要指备课)时不一定能对课堂中可能生成的问题都作过比较成熟的思考,所以教师在课堂中不能以“权威”自居,以“话语霸权”主宰课堂,这样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课堂中师生对话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身居“首席”,就要善于倾听,善于引导。有时你会发现,做一根点燃“学生思维火把”的火柴,比做一支熊熊燃烧照亮别人的火把更让人欣喜!

   (载《语文学习》2006年第12期) 来源: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教育资源网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