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 10 月 31 日 星期 三
牌坊摞牌坊的恩荣坊,造型生动别致,雕刻细腻逼真,为全国罕见
由明朝万历皇帝恩准建造的浚县恩荣坊,是对 “亚圣”孟子的后裔孟楠家“一门三进士”的最高奖赏,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极具代表性的一座功名牌坊。
作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浚县恩荣坊重坊相叠,造型奇特,俗称牌坊摞牌坊,据称在全国的牌坊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日前,记者来到浚县卫贤镇卫贤村寻访恩荣坊的历史踪迹,原位于该村的恩荣坊已整体搬迁至大伾山。这座上下共七层的牌坊能够在一次次劫难中保存至今“流芳百世”,与当初牌坊的建成一样,可谓另一大奇迹。
万历褒奖“一门三进士”
孟子后裔获此“恩荣”
浚县卫贤镇卫贤村的孟氏一族,乃“亚圣”孟子后裔。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代儒家宗师,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后世称其为“亚圣”。新中国成立初期,卫贤村尚有一座占地约一亩的“亚圣庙”,也称孟氏祠堂,其轩昂的大门上方挂着“亚圣庙”竖匾,院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正堂的门额上有“圣绪儒宗”横匾,三间祠堂里供奉祖宗牌位及其画像。后来“亚圣庙”被废,空留遗址。
在卫贤村,今年71岁的孟子第七十一世孙孟昭平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孟氏家族传承的历史。据孟昭平介绍,卫贤原为隋大业三年(607年)设置的卫县的治所;宋熙宁六年(1073年)卫县废县为镇,入黎阳县管辖;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卫县所;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设置卫贤乡,及至今天的卫贤镇。早在八百年前的金国统治时期,孟子第四十八世孙孟天安由祖籍山东邹县迁居至浚县卫贤,成为卫贤孟氏始祖,传代至今繁衍二十五世。
到了元代,浚县卫贤人孟思义身为郡主之夫,称郡马,位居朝列大夫,任大名路开州尹、骑都尉,封昌平郡伯。在今卫贤村向西2公里的宋庄村境内原有一处墓葬群,当地称为郡马坟,即孟思义及其子孙的墓地。郡马坟原有高大的石门,进入石门有座大石牌坊,牌坊后面的甬道两边有石刻仪仗。1958年,郡马坟及墓地上的建筑被毁坏殆尽,规模宏大的墓地变成了一片农田。几年前,孟昭平将散落在郡马坟遗址上的孟思义墓碑残片运回后搁置在自家房头。这是一通龙头碑的残片,记者看到这通龙头碑的碑头还算完整,雕刻相当精美,字迹清晰可见,上刻“大元赠朝列大夫,大名路开州尹,郡伯孟公碑”等文字。孟昭平说,孟思义的墓前能够立龙头碑,说明他生前具有相当的身份。
残存的元代郡马孟思义墓碑的碑头,文字清晰可见
及至明代,卫贤人孟继官至按察使,孟继之子孟含霓为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后来,孟含霓之子孟楠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登进士第,任青州知州,后升至山西布政使。家乡人称孟楠为孟都堂。孟楠为官期间,朝廷命他挂帅前往延庆平叛。到了延庆后孟楠出奇制胜,未动一刀一枪即将叛乱平息,因此深得万历皇帝的赏识。又因孟继、孟含霓、孟楠祖孙三人身出名门,系“亚圣”孟子的后裔,更受万历皇帝器重。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万历皇帝为表彰孟家“一门三进士”,恩准孟楠在家乡浚县建造功名牌坊,即当年在卫贤街跨街而立的恩荣坊。
据史料记载:孟楠“在延庆时,出奇计平贼,功甚伟”,“以病免官归里,年70余卒。”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神宗皇帝恩准孟楠在浚县卫贤主持建造恩荣坊。
功成名就建牌坊
牌坊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象征意义,分贞洁牌坊、孝义牌坊、功名牌坊等等不一而足。宋、元、明、清各朝代,人们生活在封建礼教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社会秩序中,功成名就后树碑立传,以求光宗耀祖,流芳百世,而牌坊则成为这种思想的最高表现形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仅在浚县县城原来就有12座著名的古牌坊,遗憾的是这些牌坊均在近半个世纪前被人为地毁掉。而在浚县各乡镇从前也有为数众多的古牌坊,仅在卫贤村就有4座。随着岁月更迭,遍布各地大大小小的牌坊后来大多踪影皆无。
卫贤村除恩荣坊之外,从前另有一座贞洁牌坊,两座赫家的功名牌坊。赫家两座功名牌坊为当年赫瀛所建。史料记载:赫瀛,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初任苏州府推官,擢御史,升大理寺丞,“为官清正,弹劾不避权要。”明万历九年(1581年),县衙奉命清丈土地,当权者以增地讨功,致使全县虚增土地9.7万亩,百姓敢怒不敢言。御史赫瀛回乡得知此事,亲自与户部交涉,恢复田赋旧额,免去了浚县虚粮,从而赢得家乡人夸奖。赫瀛后裔、卫贤村村民赫贵喜说,他们家祖先赫瀛当年在村里建了两座牌坊,一座牌坊下有上马石,赫家人出门时由此上马,称上马牌坊;另一座牌坊下有下马石,供赫家人回家时下马所用,称下马牌坊。赫瀛去世送葬时,赫家将真棺假棺混在一起,一次抬出了12口棺材,有的埋到了山西省和陕西省。
直到1958年之前,卫贤村这4座牌坊还保存相当完好。1958年,当地修渠、架桥需要石料,便将村里一座贞洁牌坊和赫家的两座功名牌坊推翻,牌坊的构件都被运到工地使用了,仅有恩荣坊在有关人士的极力劝阻下才得以保存到今天。今天人们在浚县大伾山见到的大石牌坊,即为1998年从卫贤村迁移过来的恩荣坊。
当初建造恩荣坊时全凭人力,粗大笨重的石质构件向上组装起来非常困难。传说当时建坊的工匠把四根坊柱栽上以后,望着粗大的坊梁手足无措,这时过来一名花白胡子的老人,工匠们上前请教如何才能将坊梁安装上去。老人手捋胡须说:“办法总是有的。不过我已经是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能想出什么办法?”老人说完自顾离去。而工匠们却从老人的话里领悟到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从别处运土过来堆到坊下,将牌坊构件顺着土堆的斜坡拖拉上去,牌坊增高,土堆再跟着加高,直到牌坊建成。
衣锦还乡显“恩荣”
恩荣坊现立于大伾山百猴路中段,高、宽皆10米,古色古香,气度恢弘。作为万历皇帝嘉奖孟楠家“一门三进士”的产物,恩荣坊被打造得不仅精美绝伦,而且重坊相叠的独特结构更为牌坊中罕见。整座恩荣坊上的一雕一刻、一图一画尽显孟楠祖孙三代“衣锦还乡显荣故里”的奢华场景,将封建社会达官贵人的礼仪道德、伦理秩序的观念表露无遗。
记者来到恩荣坊的时候,正赶上导游在向来自外地旅游团的20多名游客讲解恩荣坊,让一旁的记者对这座古老的大石牌坊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是一座极为精致的三间四柱五楼式石质结构牌坊,四根柱上有五楼七坊。中间一楼檐下雕有一竖匾,上刻“恩荣”二字。竖匾下有七道坊,第一道雕的是“二龙戏珠”;第二道刻有“龙章宠锡”四个大字,即圣旨恩赐的意思;第三道雕有“八仙庆寿”图;第四道刻有一行文字:“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并有题记;第五道坊雕的“竹林七贤”图,再现著名文人嵇康、阮籍等人在山林中饮酒作诗的场面,图中还有书童、林木等,并雕出阴、晴、雨、雪天气变化,刻画“竹林七贤”的四季生活情景;第六道上刻“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一行文字,并刻题记(孟楠的爷爷孟继也被敕封为同进士出身,正好是一门三进士);最下一道坊上雕有 “衣锦还乡显荣故里”图,显示孟楠祖孙三代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时的情景,画中共16人,有骑士、仪仗、随从,另有一城门,门内有一人掩身张望,空中有仙人护佑。恩荣坊四根坊柱的柱脚各有抱鼓石,左右各有石柱夹,上面共有12对逼真的透雕狮子。整座牌坊上的人物、动物、房舍、花草、树木均为立体透雕,形象栩栩如生,设计恰当精妙,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导游还说,恩荣坊中间一楼的正脊上另起一座小牌坊,重坊相叠,俗称“牌坊摞牌坊”,这种建筑格局在全国的牌坊中为仅有的一座。当年浚县卫贤的穷人子弟赫瀛长大后当了御史,比孟楠官大一级,传说恩荣坊上面的小牌坊为赫瀛所建。
恩荣坊于1963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贤村村民孟昭平介绍,恩荣坊搬迁之前,由于建筑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加上人为损害,致使坊基下陷,构件残损,柱折坊裂,倾斜变形,岌岌可危,亟待抢修。1997年,为确保恩荣坊永久保存,省文物部门拨款15万元,由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和浚县文物部门于当年10月开始对恩荣坊进行搬迁和修复,卫贤镇、卫贤村及孟氏族裔忍痛割爱,鼎力相助,搬迁修复工程历时7个月,于次年将恩荣坊从卫贤村迁移到大伾山。搬迁后的恩荣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方便了人们研究、观赏和品古论今。
一段传说昭示千年古训
恩荣坊代表着封建王朝对功成名就人士的认可和表彰,是用石头雕刻成的勋章,是达官显贵光宗耀祖思想的物化表现形式。
自恩荣坊建成以来,“牌坊摞牌坊”的故事在浚县一代接一代广为流传,及至今天只要提起恩荣坊,就连妇女和孩子都能说出这段令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当年,卫贤人孟楠中了进士,被封为工部主事,后来在延庆平叛中立了大功。皇上看他是个有功的忠臣,又念他是“亚圣”孟子的后裔,就赐封他父亲和他爷爷同进士出身,并恩准孟家修建功名牌坊。因为是皇帝的恩赐,这座牌坊名叫恩荣坊。
孟楠得到恩赐,风风火火赶回家乡浚县着手立牌坊。工匠们把牌坊构件设计、雕刻好以后,孟楠请来的风水先生在卫贤街选定牌坊位置。一切准备就绪,工匠开始立牌坊的四根柱子。这时,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跑过来在牌坊的柱基上坐了下来。工匠见孩子坐在这里碍事,便说:“哪里来的孩子,坐在这里干啥?”孩子也理直气壮地问:“你们在这里干啥?”孩子说完仍坐在那里不动地方。
这个孩子便是与孟楠家一街之隔的赫瀛,孟楠家在路东边,赫瀛家住路西边。赫瀛的父亲早逝,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由于家里穷,他从小就开始在淇河滩上给财主放羊,人虽不大却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这天赫瀛放羊回来,看见自家房头聚集了很多人,还有人拿着尺子正在量来量去,不知是在干啥。赫瀛一进家门就问母亲:“外面的人在干啥呢?”母亲说:“路东孟大老爷要修牌坊,牌坊的柱脚占到了咱家房头,人家三代为官,咱到哪去说理呀。”赫瀛听罢便跑出去坐在柱基上。
孟楠听说路西赫家的孩子阻止牌坊施工,就过来问他为啥坐在这里。赫瀛反问道:“你家建牌坊占了俺家的地方,将来俺家出了大官那牌坊在哪建?”孟楠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他想这孩子口气倒不小,一个穷人家凭啥也想立牌坊?于是他随口说:“这好办呀,将来你家牌坊就建在我家牌坊上面吧。”赫瀛马上问:“你这话将来还算数吗?”孟楠说:“今天这么多街坊四邻都在场,我一个朝廷命官说话当然算数。”
从此,赫瀛发奋读书,后来果真中了进士,封为御史。孟楠因为有言在先,只好同意赫瀛把牌坊建在了恩荣坊的上面。
“牌坊摞牌坊”的故事尽管绘声绘色地一直流传到现在,但是在卫贤村却有村民拿出《浚县志》对记者说,孟楠与赫瀛同为卫贤村人,事实上赫瀛在明万历二年就中了进士,而孟楠是在明万历二十六年才中的进士,孟楠中进士的时间比赫瀛晚了24年。因此,“牌坊摞牌坊”的故事是民间误传。这个故事能够流传到今天,是要让人们记住“人不可貌相”这一千年古训。
线索提供:谷 坤
来源:淇滨晚报2007-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