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水浒传》成书之谜

作者:电视文摘

2007 年 10 月 16 日          
《“水浒”中的谜团》系列之一 ——

《水浒传》成书之谜   

  ●传世巨著 出自谁手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流芳百世的文学巨著,小说中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在今天山东省的东平湖畔,也就是800年前水泊梁山的遗存水域。几百年来,生活在东平湖畔的人们传唱梁山好汉的渔鼓从未间断。在东平,没有人怀疑《水浒传》里英雄好汉的真实性,人们确信罗贯中才是《水浒传》的作者,而他的家乡就在东平。

  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与罗贯中两个人,事实上,自民国以来,有关谁是小说的真正作者以及作者的籍贯就一直存在争论。早期的《水浒传》有两种版本,一种是繁本,一种是简本。所谓繁本就是文字描写比较细致的版本,而简本就是文字描写比较简练的版本。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早期繁本的《水浒传》有100回和120回两种版本,120回繁本大多署名施耐庵,底本罗贯中,编次是二人并列,而简本多数都署名罗贯中编辑。

  按照今天流行的说法,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他是元末时期的作家,江苏省兴化白驹场人。1979年秋天,居住在白驹场的施氏家族中有人发现了一本民国七年的家谱,在家谱的第一世祖施彦端的名字旁边注有“字耐庵”三个小字。施家的后人因此认为,祖上施彦端就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但是家谱上并没有记载此施耐庵写过《水浒传》。

  有关罗贯中的历史更是扑朔迷离。据鲁迅先生考证,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作家,关于他的籍贯,学者们争论的地方有杭州、太原、庐陵、东原等地。杜贵晨认为,关于罗贯中最可靠的资料就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书中罗贯中的署名,以及《三国演义》一书的序引中提到的罗贯中的相关资料。当年,罗贯中在他的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上署名时,落款都是东原罗贯中,东原指的是他的籍贯,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就是东原人。

  ●东平古城 线索初露

  “东原”出自《尚书·禹贡》中的“大野即渚,东原子平”一句,指山东东平、汶上和于阳三县。在元代,东原应该指以东平州为中心的包括山东甚至河北的大片地区。据清代《东平州志》记载,东平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小说《水浒传》中描写的“八百里白浪滔天的梁山泊”指的就是这里。由此可以推断,罗贯中的家乡可能就是《水浒传》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东平湖一带。

  美丽富饶的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它东望泰山,西临黄河,历史上曾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更因小说《水浒传》而名扬天下。在东平湖西的司里山上,村民们找到了一块大明崇祯九年的古碑,上面刻有“东原城西北力梁山”等字。据当地的老人说,此山在明代之前叫力梁山,清代时改为棘梁山,现在叫司里山,当年宋江及梁山好汉就是在这里聚义的。据清代嘉靖年间《东平州志》记载,在东平古城的西北处确实有一座棘梁山,这说明几百年前东平古城也被称为东原城。现在可以断定,罗贯中的家乡就在东平古城一带。

  据当地老人介绍,东平古城外现在还有几个罗姓的村庄,都说是罗贯中的老家。但奇怪的是,这5个自称是罗贯中老家的村庄分别是侯罗庄、李罗庄、关罗庄、姜罗庄和刘罗庄,而村子里却没有人姓罗。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当年罗贯中写完传世之作《水浒传》后,朝廷震怒,要灭罗贯中的九族,所以罗家才搬迁到这里,隐姓埋名。

  在罗庄,摄制组没有发现罗贯中生活过的痕迹,只好冒雨开车去东平老县城也就是现在的州城镇、从前的东原古城。很快,老城中的状元牌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牌坊上记载了宋朝时梁灏、梁固父子同中状元,祖孙三代做丞相的事情。中国历史上一共有800多名状元,但父子同为状元的只有梁灏、梁固父子。梁氏家族的后人说,他们在此已生活了1000多年。梁氏家族的第31代嫡孙梁兆磊、梁兆义兄弟拿出了珍藏的梁氏族谱,这是一本从明朝嘉靖三十三年开始修编的家谱,记载了梁氏家族1000多年的兴衰。

  家谱的第一页记的是东原梁氏族谱,这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上落款的称呼方式是一致的。梁氏兄弟说,只有在东平生活过500年的家族才自称是东原人。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梁兆义无意中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他的第九世祖梁子美竟然就是《水浒传》中的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

  据梁氏家谱记载,梁子美曾任河北都转运使、开封府尹、中书侍郎、丞相等职,当时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梁子美可谓权倾一时。小说《水浒传》中的梁中书是北京大名府的留守司,当时的北京大名府就是今天河北省的大名县,是大宋朝北方边关的军事重镇。梁中书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又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女婿,雄踞一方。正是他派青面兽杨志去京城给蔡京祝寿,才引出了梁山好汉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水浒风俗 传承至今

  东平梁中书这一人物的发现,或许将改变人们把《水浒传》这部古典小说简单地看成是一部虚构文学作品的传统看法,其实,它是一部关于东平湖历史的民间史诗。

  今天,在东平还能看到上演水浒故事的民间四音戏。所谓四音戏,是因为伴奏的胡琴有四根弦。其实早在《水浒传》成书之前,东平一带就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故事,从说书艺人到元杂剧都为后来的小说《水浒传》的出现做足了艺术上的铺垫。

  高文秀,东平人,元代著名戏剧家,写过很多有关水浒好汉的杂剧,他在《双献功》第一折宋江的道白中写到,“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南通钜野……”小说《水浒传》几乎直接引用了高文秀戏剧中的这段道白。胡适先生曾经说过,《水浒传》不是晴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而是从南宋初年到明朝中期这400年间梁山泊故事的结晶。从东平湖畔民间的口头传唱、高文秀戏剧的影响到后来小说《水浒传》的写成,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符合逻辑的传承关系。

  在小说《水浒传》中,作者对东平湖畔的生活习俗有很多细致的描写,就连相见时的称呼也符合当地习惯。在当地,人们喜欢尊称对方为“二哥”而不是“大哥”。历史上,生活在东平一带的梁山好汉同样没有互称“大哥”的习惯,在小说《水浒传》中,郓城的宋江自报家门为“黑三郎”,景阳岗的武松人称“武老二”,阮氏三雄中最年长的是“阮小二”。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来看,《水浒传》的成书都与东平这一方水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东平的作家,罗贯中创作、

  编辑小说《水浒传》应该在情理之中。

  《水浒传》是一部流芳百世的文学名著,它的作者是谁?故事发生在何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暗含着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悬案。   
      来源:淇滨晚报2007-10-16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