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振 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河南长垣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87年12月参加工作,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至1996年6月任河南省卫生厅防疫站技师、主管技师,支部副书记;1996年6月至1998年6月任河南省爱卫办干事;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任河南省爱卫办主任科员;2000年8月至2003年12月任河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处主任科员;2003年12月任 淇县 人民政府 副县长。
淇县副县长 王守振
又到桑椹红紫时
王守振
2006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news.sohu.com/20060923/n245492686.shtml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经》之《桑中》篇中描述的桑中,即朝歌城北的桑园。至今在淇滨区的上峪乡仍有桑园村,可见当时的朝歌,植桑养蚕已成大众产业。
中国古代,男耕女织,采桑养蚕是女性重要的生产活动。“季春梅始落,工女事蚕作。采桑淇澳间,还戏上宫阁”(《乐府诗集》)。淇河岸边,春意阑珊。野外的桑林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宽阔的桑叶茂盛葱郁。年轻的采桑女玉手纤纤,身姿婀娜,自然劳作,欢娱嬉戏。一种青春之美、动态之美跃然入画,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或浪漫缠绵或正义悲情的爱情故事。
《汉乐府》的《陌上桑》,记述的是一位美丽的少妇罗敷在田头采桑,由于其年轻貌美,清秀典雅,过往行人无不为之倾倒。发生在桑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秋胡戏妻的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而死。
在宋代,曾被拜为太师的文彦博也留有一首反映当时淇河流域桑植业发达的五言诗:“佳人名莫愁,采桑南陌头。困来淇河畔,应过上宫游。贮叶青丝笼,攀条紫桂钩。使君徒见问,五马亦迟留。”幽幽的桑林,滋养了一方水土,也孕育了许多佳人文士,成就了为后人观赏称道的“桑林”文学。
除此之外,人们寄情于桑林,还在于桑林中甜美的桑椹及其具有的保健功能。2000多年前,桑椹就已是宫廷的御用补品,既能作水果食用,又可做中药材。所以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视桑椹为防病保健之佳品。
如今,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桑园,成为城里人旅游休闲的新去处。红红紫紫的桑椹,浪漫温馨的桑园,将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
走近云梦草原
王守振
2005-08-02 来源:http://www.cppcc.gov.cn/rmzxb/200508020103.htm
我一直以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广袤寥廓只是塞外风光的专利,也一直以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苍凉只是西域风情的绝唱。然而,在云梦山巅,当这些意象中流传千古的诗页与画卷穿越时空的阻隔,与眼前的一切交汇时,我却不禁惊诧与迷茫了,不是由于她的大气与非凡,而是为了她的似曾相识却又蕴涵着的独特和新奇。
这里是云梦山东侧海拔500多米的一个山势平缓的山顶。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数千万年的风化雨浸、枯老荣生,使得漫山齐腰的黄稗草,在大自然的呵护与磨炼下浸染绵延成覆盖方圆28平方公里、独秀神州的“空中草原”。放眼远眺,秋风劲舞,草浪翻涌;远山绰约,云雾迷蒙;蒙古包白影点点,散落成趣;近看芳草萋萋,山花烂漫,群鸟翻飞;侧耳倾听,山风阵阵,秋虫和鸣。草丛中偶有几片嶙峋怪石,突兀伫立,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给这静谧而又辽阔的草原平添了几分野趣,更显得恬淡、宁静和安详。
蓦然,阵阵马蹄声从背后生出,由远及近,沓沓作响。回首看去,一群青春男女跨骏马飞奔而来,打一个潇洒的手势,又携咯咯笑声擦身而过。飒爽英姿,骏马秋风,给苍茫的秋阳大漠风光图画注入了鲜活之气、青春之美。
沿有着“桃园”诗意名字的草坡前行,两旁以《鬼谷子》十四篇命名的十四座草亭,古朴雅致;太阳洞西侧,一堵大型汉白玉摩崖石刻巍然矗立,《鬼谷子》兵书全文跃然石上;“孙庞对弈”大型雕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广袤无垠的山顶草原和着秋草的气息、泥土的馥郁,自然中泛起幽幽的历史沉香。导游小张告诉我们,相传,这里曾是纵横家鼻祖、智圣鬼谷子演兵布阵、习练兵法的地方。当年鬼谷先生斩草为马、撒豆为军、点石为兵,揣摩出了诸如八卦阵、握奇阵、蟠龙阵、颠倒八门阵等一个个阵法,神出鬼没,奥妙无穷。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旷世奇才,都在这里师从鬼谷先生,学有所成后,走出云梦,或将千军万马,或运筹帷幄之中,在动荡而辉煌的年代斗智斗勇,合纵连横,叱咤风云,共同演绎出“鬼谷三卷隐匡天下,兵家七国才出一门”的历史奇闻。
眺望莽莽原野,细听草木萧萧。端坐反应轩、流连揣摩亭、小憩抵戏斋,抚摸鬼谷子兵书中的捭阖术、反应术、内楗术以及揣篇、摩篇、权篇的亭内雕刻,感受计计相套,环环相扣的兵法奥妙,领略这些智谋在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的应用技巧,特别是对现今人们的为人处世、智谋经商、顶尖创业的启迪,使厚重的兵学文化与当今纷繁的生活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昭示良多。
夕阳西下,满天云锦。站在草原东侧的巨石之上,俯视脚下,悬崖陡峭;凭栏远眺,沃野千里。感触天地之造化,令人陶醉在边塞风光独有的中原文化里,沉湎在浩瀚悠远的历史积淀中。也仿佛使人置身于旌旗猎猎的演练场,看到了足智多谋气宇轩昂的鬼谷王禅,看到了孙膑庞涓斗智斗勇、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也看到了在国家危亡时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自荐”说敌的毛遂,还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义士荆轲。他们或深谋远虑决胜千里,或唇枪舌剑慷慨陈词,或阴险狡诈鼠肚鸡肠。夕人已作古,浩气长留存。妒贤嫉能、奸佞虚伪的人终将在人们的不屑不齿中被风吹雨打去,而忠诚睿智、宽宏厚道的志士,却受到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推崇膜拜,不断在天地间升华,在历史中永恒。
美丽的云梦草原之夜
http://www.hnta.cn 2005-8-16 来源:河南省旅游信息中心
云梦传雅韵,喜气漫草原。8月13日晚,是淇县举办的“云梦大草原风情文化节”开幕后的第一个夜晚。白天的溽热已荡然不存,月儿弯弯,繁星点点,秋虫和鸣,清风拂面。在茫茫的云梦草原腹地,在上午举办开幕式的场地中央,一摞摞干柴早已静静地等候在那里。如织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幸福挂在脸上,欢乐挤满会场。
9点整,篝火晚会正式开始。或许是第一次组织和参与这样的活动,或许是中原人特有的封建和拘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是围拢着篝火看热闹。然而,随着火苗由小变大,烈烈燃起;音乐由弱变强,慷慨激越。一群身着民族盛装的蒙古族少女率先闪亮登场,特别是在悠扬的《草原牧歌》、《敖包相会》伴奏下,姑娘们灵巧的腰肢左扭右转,长长的袖子在夜空中飞舞,映衬着篝火的亮光,像一只只在黑夜里荧光闪闪的蝴蝶。在高亢的《青藏高原》之后,来自河北的30名名模,也一改白天表演时程式化的动作和被压抑的表情,带着非凡的青春活力,带着特有的佳丽笑容,拉起手,唱起歌,踩着鼓点,在篝火的四周翩翩起舞。《天堂》、《家园》、《成吉思汗》、《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高潮迭起,人浪袭人。一批又一批的少男靓女,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观众,也一改开初时的忸怩和腼腆,挤入了跳动的人群,尽情的释放心情,充分的享受生活,就连几位温文尔雅的县领导,也被夹裹在了欢乐的人群当中,情不自禁的跟随铿锵的节奏,与游客一同沉浸在沸腾的草原夜色里。嘣嘣擦!蹦蹦擦!一曲歌舞一段情,篝火映红了草原的夜空,更映红了人们的笑脸。跳动的篝火,狂欢的人群,在这广袤辽阔的草原上,在这空旷寂寥的夜色中,形成了一道颇具塞外风情的草原之夜风景线。
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来自河北邯郸的游客张先生,他说他是在邯郸媒体上看到河南淇县举办“云梦大草原风情文化节”活动的,便带着新婚的妻子来游玩。说话间,他的妻子朱女士刚好从人群中挤出,一面擦着汗,一面努力调整着激动的情绪,她说:“上午在大草原上观看了模特表演,下午又欣赏了狂奔在草原上的马术比赛,晚上又参加了篝火晚会。这里风光好,人气旺,节目稀罕,游客还能参与,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回去后要动员更多的朋友来云梦山,来云梦大草原”。【作者:淇县副县长 王守振 图:淇县旅游局 黄强】
附:本网站曾转载过的作者的两篇文章: http://www.qxzc.com/qhwhyj/read.asp?id=341
明天相约去桑园(外一篇)
王守振
主持人按:从《诗经•桑中》开始,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之后的文学作品中的桑林大多与男女相诱相亲有关。汉乐府《陌上桑》是个典型的例子,之后又有不少模仿之作。淇河之滨的“桑园”,也许与《诗经》中的“桑中”不无关系,或者它就是《诗经•桑中》的见证。
一个空山新雨后的夏日,在赴云梦山风景名胜区探访古军校、学孙膑庞涓斗智斗勇、攀登三十六计步行梯、领略云梦草原那“天似穹庐”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漠风光”之后,被山魂野趣深深感染的我,意犹未尽。在朋友的引领下,另辟蹊径,涉险探幽,却在不经意间,闯入了一方鲜为人知的桑树园。
这里是山门北侧一个险峻的山麓,云山雾罩,峰岭逶迤。走过通幽的崎岖小径,拨开似是鞠躬迎宾的绿叶,在气势恢宏、连绵群山的怀抱中,眼前的山林,满眼碧翠,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陆离,但见嫩绿片片,红紫点点,不禁赞叹:这不正是儿时最喜欢采摘、也是农家孩子最能过瘾的桑葚么!
我迫不及待地摘一颗因被雨水冲刷过而显得晶莹滑润、红得发紫的桑葚,含在嘴里,闭目细品,那鲜甜的汁液便悄悄弥漫于味觉系统,思绪也把我带回了童年。
那也是现在的季节,下午放学后,几个小伙伴擓着草篮,穿过一大片玉米地,再匍匐过大豆田,趟过弯弯的小河,躲过看桑园的老爷爷那鹰隼般的视线,潜进村西头那块桑园。那时,桑是麦秋两季最重要的农具,桑园都由最有经验的老人修剪和看管。当时还是斗私批修的年代,没有人养桑蚕,然而浓绿的桑叶下那一串串由绿变红、由红变紫的桑葚,却是农家孩子们梦寐以求的最好水果。因此,趁看桑园的老爷爷不注意的时候能钻进去,手眼并用,尽管落得个嘴唇发紫满手青乌,也是最最过瘾的了。
后来,书越读越多,学越上越高,水果越吃越好,然而始终忘不下的就是那一颗颗红得发紫的桑葚。再后来还知道桑葚不仅是农家子弟的奢望之物,还是重要的药食两用食品原料。它富含糖、鞣酸、苹果酸及维生素B1、B2、C和胡萝卜素,性寒味甘,补阴血,益肝肾,润肠通便。因此,很多保健食品的配方中都有桑葚成分,一些中成药的原料更把桑葚列为上乘佳品。而今,望着满山的桑葚,竟然无人问津,就这样自生自灭,年复一年,怎不叫人心急手动,浮想联翩。
这儿简直是一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胜景!在人们渴望拥抱自然、向往返朴归真的年代,那些整天穿行于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城里人,那些儿时没有水果吃而最向往桑葚的人们,倘若他们采桑东篱下,悠然进此山,看到满山的桑葚,是为融入大自然而欢欣,还是为找寻到了已逝的影子而倍加留恋?抑或躺在桑园的林阴下,深吸大自然的气息,欣赏大山的造化,聆听荒野的天籁,辨识花草树种飞鸟,忘掉尘世的喧嚣,没有了功名的纷争,完完全全地回归到自然中去,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于是,我欣然拿起了已有些生疏的笔,把这些景致推荐给我的朋友们,让他们从更多的层面了解云梦,解读生活,在这里既可以凭吊古哲先贤,又能领略巍巍太行的自然风光,回望在深厚的朝歌文化里,沉浸在观光的愉悦中。
我随即又拨通了手机,给我儿时曾结伴偷偷钻进桑园现已赴豫北某市任检察长的伙伴,还有在郑州某大学做学问的杨教授,他们欣喜地答应:明天相约去桑园!
2004-9-27 鹤壁日报
又到桑葚红紫时
王守振
去年因一篇《明天相约去桑园》,曾引起很多相识和不相识的文人墨友因“采摘的是桑葚,品尝的是岁月,酸涩的是过去,甘甜的是未来”而共鸣。刚进入5月份,就有不少朋友打来电话,询问云梦山、古灵山的桑林是否荫翳依旧,桑葚是否红了,路程如何走,那种急于寻找童年记忆、领略山魂野趣之情溢于言表。寄情桑葚、寄意桑林不觉间竟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习惯,一份繁杂工作之余享受平静的从容自然。
其实,种植桑林在古都朝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经》之《桑中》篇中描述的桑中,即朝歌城北的桑园。至今在淇滨区的上峪乡仍有桑园村,可见当时的朝歌,植桑养蚕已成大众产业。中国古代,男耕女织,采桑养蚕是女性重要的生产活动。“季春梅始落,工女事蚕作。采桑淇澳间,还戏上宫阁”(《乐府诗集》)。淇河岸边,春意盎然。野外的桑林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茂盛的桑叶一片葱郁。年轻的采桑女玉手纤纤,身姿婀娜,自然劳作,欢娱嬉戏。一种青春之美、动态之美跃然入画,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或浪漫缠绵或正义悲情的爱情故事。
《汉乐府》的《陌上桑》,记述的是一位美丽的少妇罗敷在田头采桑,由于其年轻貌美,清秀典雅,过往行人无不为之倾倒,以至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即过路人立即歇脚,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小伙子们假装整理帽子头巾,以期能引起注意,哪怕是流波一转。更有甚者,种田的农夫看得失了神,宛若走火入魔,闹起了家庭纠纷,甚至摔盆砸碗,嫌弃起妻子的人老珠黄。太守从罗敷跟前路过,也被其脱俗俊雅所震慑,情不自禁地停下车队,寻情挑逗,以荣华富贵相诱。罗敷不慌不忙,从容以对,“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并借口夸奖自己的夫婿:“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用自己的正义和睿智使权势显赫的太守羞愧而退,巧妙地化解了危情。
在桑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秋胡戏妻的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而死。
在宋代,曾被拜为太师的文彦博也留有一首反映当时淇河流域桑植业发达的五言诗:“佳人名莫愁,采桑南陌头。困来淇河畔,应过上宫游。贮叶青丝笼,攀条紫挂钩。使君徒见问,五马亦迟留。”片片的桑林,滋养了一方水土,也孕育了许多佳人文士,成就了为后人观赏称道的“桑林”文学。
人们寄情于桑林,还在于桑林中甜美的桑葚及其具有的保健功能。2000多年前,桑葚就已是宫廷的御用补品,既能作水果食用,又可做中药材。所以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视桑葚为防病保健之佳品。1993年,国家卫生部已把桑葚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农产品之一。据测定,桑葚富含蛋白质、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很容易被人体吸收的果糖和葡萄糖;含有VB1、VB2、VB3、VB5、VB6、VC、VE等多种维生素及Fe、Ca、Zn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及胡萝卜素、纤维素等。其营养是苹果的10倍,葡萄的4倍,常吃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之功效;桑果果汁被医学专家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健康食品”。目前营养与健康专家还开发出诸如桑葚补肾膏、桑葚粥、桑葚蛋汤、桑葚三文治、桑葚汤圆、桑果冰茶、桑葚柠檬茶、桑葚水果沙拉等多种营养健康饮品及食品,很多产品已供不应求,行销国际市场。
在北京等地,上千年的古桑园已开发成了旅游胜地,特别是桑葚红紫时节,越来越多的游客走向郊外,采摘由绿变红、由红变紫的桑葚,享用桑林营造出的优秀生态环境,尽情呼吸清新的大自然空气,体会陌上桑的浪漫和“笔落似蚕声”的意境。相信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鹤壁,在奇谲变幻的云梦胜景,在玲珑剔透的古灵山巅,成片成片的野生桑林,也必将被越来越多的充满情趣的现代人所发现、所向往。
红红紫紫的桑葚,浪漫温馨的桑园,让我们结伴去采摘吧!
2006-6-12 鹤壁日报
野趣横生石门峡
王守振
据友人介绍,石门峡是云梦山五里鬼谷景区新近发现的一个景点。那里有涓涓不断的溪流,有蓊郁苍翠的原始林带,野花馨香四溢,野趣勾人魂魄。友人绘声绘色的渲染,使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和好奇,决心做一次探险“驴”游,于是邀上三五同伴,带点野外生存的用具,趁着星期天的闲暇,便直入石门峡这个天然大峡谷。
石门峡原名石门沟,由于其位于五里鬼谷孙膑墓的上峰,入口处极像两扇洞开的石门,门内四季清溪沐浴,终日泉水丁东,雾气氤氲不散,加之坡陡路险,峰岭峻秀,古藤缠绕,玄妙莫测,所以附近百姓也很少光顾,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峡谷林带。“沟”和“峡”都是山峰耸峙相夹、流水淙淙的峡谷,只是山低为“沟”、峰高为“峡”而已,按其规模,景区将其改名为石门峡,有画龙点睛之妙。
初入峡谷,迎面而来的是生长在崖壁之上密密麻麻的手腕粗细的黄荆林木,两侧都向峡谷上方倾斜,把峡谷盖得严严实实。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在谷底,拨开绿叶、躲开荆针,在时而平坦时而坎坷,时而巨石挡道时而绕溪避潭的峡谷里缓缓前行,攀过一沟又一沟,爬过一坡又一坡,但有时会一不小心惊起一树的鸣蝉,那些体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精灵们,因祖祖辈辈在这里都不曾受到人们的惊扰,看到我们几位不速之客的到来,便扑棱棱地起飞,拖着绵长的叫声,飞出峡谷,飞向遥远的山涧,把我们的惊奇带出好远。而那些给蝉们伴奏的蝈蝈,一直在无怨无悔地躲在幕后演奏,只有当你想睹其芳踪时,它们才霎时钻入深深草丛,给峡谷带来瞬时的宁静。沿着光滑的巨石前行,一不小心会有滑下去的危险,时而会让人心惊肉跳,时而又会让人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那就是凸现在眼前的石缝中生长出来的一簇簇鲜嫩碧绿的野韭菜,或者是滑石上簇生的密密麻麻的苔藓。拔一根野韭菜口中细品,其浓烈的韭菜香味超过任何一种大棚的、旱栽的甚至其他地方野生的韭菜,其香气久久挥之不去。而布满千百年雨水冲刷形成的硕大青石板上的苔藓,让人想起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句,顿悟安于幽静、安于孤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只要有“鸿儒”交谈,无“白丁”出入,已足够清高雅致,也算得上修身养性。精神的愉悦不完全在于风景,心中有足够的理解和感受便是进入了境界。
正当我们沉湎于原始生态群落和缤纷芜杂的次生林中时,不觉已是峰回路转。矗立眼前的是擎天傲岸的棋盘峰。据说当年孙膑、庞涓就是在这里博弈对垒、争强斗智,尽管经历了三千年的风风雨雨,但这里仍保留着当年的状如石桌、石凳的原始石块,也许孙膑、庞涓的灵魂还在用心智遥控着这里的棋局,孰胜孰输,不言而明。转过棋盘峰,便是一幅巨型天然钟乳石壁,数万年来形成的“摩崖”,有的状如金熊探月,有的如观音倒坐,有的似白猿盗桃,有的则更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画面大气恢弘,即便请最优秀的山水写意画家,也难描摹其大气、其雄伟、其端庄、其典雅,偌大的“壁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亦真亦幻,妙趣横生。在摩壁旁边,有一天然石泉,一年四季,汩汩清流不断,泉水淙淙如弦,像大山的血脉,给林木花草们输送着活力,凝聚着朝气,充盈着形象,藏匿着张力。泉水周围,则长满了丛丛芦苇,大片的苇丛,随山风摇曳,与白云共舞,为山涧峡谷平添了几许野趣,幻化出了浪漫,张扬着生命的活力。
石门峡之旅,是一次充满野趣之旅、探险之旅。此旅使人深深地感受到,古都朝歌有神秘莫测的中华第一古军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云梦大草原,有灵气萦绕碧水盈怀的女娲炼石补天处古灵山,以及殷纣王铸造兵器屯兵百万演练铁骑的纣王殿和西周重臣吕尚姜子牙封众神的鹿台。历史积淀深厚,文化源远流长,处处充满了奥妙、悲壮和离奇。这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是一部丰厚的史书,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演绎了历史的豪放。于是我想起了有位哲人的感悟: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那么,石门峡这样野趣横生的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景,必将迎来观光旅游新热潮,为更多的游客所青睐、所追慕、所惊叹,让更多钟情于野外探险的“野驴”一族,触摸原始,感受空灵,探寻奥妙,回归自然。
美的确无处不在,关键是需要用聪慧之眼、用欣赏之心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
2006-8-24《鹤壁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