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明天相约去桑园

王守振

    主持人按:从《诗经•桑中》开始,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之后的文学作品中的桑林大多与男女相诱相亲有关。汉乐府《陌上桑》是个典型的例子,之后又有不少模仿之作。淇河之滨的“桑园”,也许与《诗经》中的“桑中”不无关系,或者它就是《诗经•桑中》的见证。

      一个空山新雨后的夏日,在赴云梦山风景名胜区探访古军校、学孙膑庞涓斗智斗勇、攀登三十六计步行梯、领略云梦草原那“天似穹庐”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漠风光”之后,被山魂野趣深深感染的我,意犹未尽。在朋友的引领下,另辟蹊径,涉险探幽,却在不经意间,闯入了一方鲜为人知的桑树园。
      这里是山门北侧一个险峻的山麓,云山雾罩,峰岭逶迤。走过通幽的崎岖小径,拨开似是鞠躬迎宾的绿叶,在气势恢宏、连绵群山的怀抱中,眼前的山林,满眼碧翠,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陆离,但见嫩绿片片,红紫点点,不禁赞叹:这不正是儿时最喜欢采摘、也是农家孩子最能过瘾的桑葚么!
      我迫不及待地摘一颗因被雨水冲刷过而显得晶莹滑润、红得发紫的桑葚,含在嘴里,闭目细品,那鲜甜的汁液便悄悄弥漫于味觉系统,思绪也把我带回了童年。
      那也是现在的季节,下午放学后,几个小伙伴擓着草篮,穿过一大片玉米地,再匍匐过大豆田,趟过弯弯的小河,躲过看桑园的老爷爷那鹰隼般的视线,潜进村西头那块桑园。那时,桑是麦秋两季最重要的农具,桑园都由最有经验的老人修剪和看管。当时还是斗私批修的年代,没有人养桑蚕,然而浓绿的桑叶下那一串串由绿变红、由红变紫的桑葚,却是农家孩子们梦寐以求的最好水果。因此,趁看桑园的老爷爷不注意的时候能钻进去,手眼并用,尽管落得个嘴唇发紫满手青乌,也是最最过瘾的了。
      后来,书越读越多,学越上越高,水果越吃越好,然而始终忘不下的就是那一颗颗红得发紫的桑葚。再后来还知道桑葚不仅是农家子弟的奢望之物,还是重要的药食两用食品原料。它富含糖、鞣酸、苹果酸及维生素B1、B2、C和胡萝卜素,性寒味甘,补阴血,益肝肾,润肠通便。因此,很多保健食品的配方中都有桑葚成分,一些中成药的原料更把桑葚列为上乘佳品。而今,望着满山的桑葚,竟然无人问津,就这样自生自灭,年复一年,怎不叫人心急手动,浮想联翩。
      这儿简直是一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胜景!在人们渴望拥抱自然、向往返朴归真的年代,那些整天穿行于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城里人,那些儿时没有水果吃而最向往桑葚的人们,倘若他们采桑东篱下,悠然进此山,看到满山的桑葚,是为融入大自然而欢欣,还是为找寻到了已逝的影子而倍加留恋?抑或躺在桑园的林阴下,深吸大自然的气息,欣赏大山的造化,聆听荒野的天籁,辨识花草树种飞鸟,忘掉尘世的喧嚣,没有了功名的纷争,完完全全地回归到自然中去,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于是,我欣然拿起了已有些生疏的笔,把这些景致推荐给我的朋友们,让他们从更多的层面了解云梦,解读生活,在这里既可以凭吊古哲先贤,又能领略巍巍太行的自然风光,回望在深厚的朝歌文化里,沉浸在观光的愉悦中。
      我随即又拨通了手机,给我儿时曾结伴偷偷钻进桑园现已赴豫北某市任检察长的伙伴,还有在郑州某大学做学问的杨教授,他们欣喜地答应:明天相约去桑园! 
        2004-9-27 鹤壁日报
                                                                      又到桑葚红紫时  

                                                                          王守振

        去年因一篇《明天相约去桑园》,曾引起很多相识和不相识的文人墨友因“采摘的是桑葚,品尝的是岁月,酸涩的是过去,甘甜的是未来”而共鸣。刚进入5月份,就有不少朋友打来电话,询问云梦山、古灵山的桑林是否荫翳依旧,桑葚是否红了,路程如何走,那种急于寻找童年记忆、领略山魂野趣之情溢于言表。寄情桑葚、寄意桑林不觉间竟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习惯,一份繁杂工作之余享受平静的从容自然。
        其实,种植桑林在古都朝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经》之《桑中》篇中描述的桑中,即朝歌城北的桑园。至今在淇滨区的上峪乡仍有桑园村,可见当时的朝歌,植桑养蚕已成大众产业。中国古代,男耕女织,采桑养蚕是女性重要的生产活动。“季春梅始落,工女事蚕作。采桑淇澳间,还戏上宫阁”(《乐府诗集》)。淇河岸边,春意盎然。野外的桑林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茂盛的桑叶一片葱郁。年轻的采桑女玉手纤纤,身姿婀娜,自然劳作,欢娱嬉戏。一种青春之美、动态之美跃然入画,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或浪漫缠绵或正义悲情的爱情故事。
        《汉乐府》的《陌上桑》,记述的是一位美丽的少妇罗敷在田头采桑,由于其年轻貌美,清秀典雅,过往行人无不为之倾倒,以至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即过路人立即歇脚,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小伙子们假装整理帽子头巾,以期能引起注意,哪怕是流波一转。更有甚者,种田的农夫看得失了神,宛若走火入魔,闹起了家庭纠纷,甚至摔盆砸碗,嫌弃起妻子的人老珠黄。太守从罗敷跟前路过,也被其脱俗俊雅所震慑,情不自禁地停下车队,寻情挑逗,以荣华富贵相诱。罗敷不慌不忙,从容以对,“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并借口夸奖自己的夫婿:“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用自己的正义和睿智使权势显赫的太守羞愧而退,巧妙地化解了危情。
        在桑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秋胡戏妻的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而死。
        在宋代,曾被拜为太师的文彦博也留有一首反映当时淇河流域桑植业发达的五言诗:“佳人名莫愁,采桑南陌头。困来淇河畔,应过上宫游。贮叶青丝笼,攀条紫挂钩。使君徒见问,五马亦迟留。”片片的桑林,滋养了一方水土,也孕育了许多佳人文士,成就了为后人观赏称道的“桑林”文学。
        人们寄情于桑林,还在于桑林中甜美的桑葚及其具有的保健功能。2000多年前,桑葚就已是宫廷的御用补品,既能作水果食用,又可做中药材。所以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视桑葚为防病保健之佳品。1993年,国家卫生部已把桑葚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农产品之一。据测定,桑葚富含蛋白质、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很容易被人体吸收的果糖和葡萄糖;含有VB1、VB2、VB3、VB5、VB6、VC、VE等多种维生素及Fe、Ca、Zn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及胡萝卜素、纤维素等。其营养是苹果的10倍,葡萄的4倍,常吃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之功效;桑果果汁被医学专家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健康食品”。目前营养与健康专家还开发出诸如桑葚补肾膏、桑葚粥、桑葚蛋汤、桑葚三文治、桑葚汤圆、桑果冰茶、桑葚柠檬茶、桑葚水果沙拉等多种营养健康饮品及食品,很多产品已供不应求,行销国际市场。
        在北京等地,上千年的古桑园已开发成了旅游胜地,特别是桑葚红紫时节,越来越多的游客走向郊外,采摘由绿变红、由红变紫的桑葚,享用桑林营造出的优秀生态环境,尽情呼吸清新的大自然空气,体会陌上桑的浪漫和“笔落似蚕声”的意境。相信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鹤壁,在奇谲变幻的云梦胜景,在玲珑剔透的古灵山巅,成片成片的野生桑林,也必将被越来越多的充满情趣的现代人所发现、所向往。
        红红紫紫的桑葚,浪漫温馨的桑园,让我们结伴去采摘吧!
          2006-6-12 鹤壁日报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