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向读者讲述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旨在宣传淇河太极文化,让世人都知道优美的淇河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纣,他是帝乙之三子,继位登基后,建国都朝歌(现在的淇县)。当时四路大诸侯,率领八百镇小诸侯尽朝于商,接受朝歌纣王朝的统治。
纣王七年春天,北海袁福通率七十二镇诸侯谋反。纣王怕四路大诸侯谋反,听信奸臣谗言,下旨将四路大诸侯诓进朝歌,欲全部杀害。这四路大诸侯分别是:东伯侯姜恒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每路大诸侯又统领二百镇小诸侯。
今单表西伯侯姬昌。他雄居西岐数十年,修身治家,广施仁政,实行德治,使西岐民丰物阜,物价稳定,买卖公平,市井安闲,来往行人谦让尊卑、敬老爱幼,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真乃尧虞之世。姬昌自幼仁德,跟随母亲太姜研习伏羲八卦先天之数,已略有所成。闻天子诏书到,跪听接旨。诏曰:“北海猖獗,大肆凶顽,民生涂炭,文武莫知所措,朕心甚忧。内无辅弼,外欠协同,特召尔四大诸侯至朝,共襄国政,戡定祸乱。诏书到日,尔西伯侯姬昌速赴都城,以慰朕绻怀,毋得羁迟,致朕宁望。俟功成日,进爵加封,广开茅土,谨饮来命,朕不食言。汝其钦哉!特诏。”
姬昌拜罢接诏,摸不清纣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疑虑重重,忐忑不安。按先天数起一课,测知凶多吉少,纵不致损身,当有七年大难。
姬昌举棋不定,退至后宫,来见母亲太姜,礼毕言明纣王诏宣之事及自己的疑虑。太姜随演先天数,也测得姬昌将有七年磨难。然天数已定,知其不可逃。好在七载罪衍,不能绝命。姬昌将国政交付长子伯邑考,将内外之事托付众文武,拜别母亲,父子君臣洒泪而别,离岐山赴朝歌而去。路途非止一日,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不再赘述。
一日进朝歌,朝见纣王,纣王本意要杀姬昌,欲加之罪又找不到借口,便让姬昌演先天数预测商纣国运,然后又以姬昌利口侮君之罪欲斩。姬昌幸得武成王黄飞虎等七位重臣保奏得免一死。纣王没能杀掉姬昌,但仍不放其归国,他要把姬昌当人质扣押起来,以免西周造反。他便派人在朝歌之北的羑里建了一个监狱,把姬昌软禁在这里。自此,姬昌被囚羑里,有志难成,夜来青灯作伴,日间烦愁相随,靠演习先天之数苦熬时日。
纣王囚禁姬昌,也只是不放其归国,并不限制其在附近游玩。姬昌在研习先天之数时,思路有时清晰、有时迷惘,并逐步认识到,先天数在理论和实际运用方面,难达至善至美之境,不便于实际操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于是,他立志要创立一套完善的易学体系,但苦参不透阴阳互变生化之机,日夜攻关,迷惘日深。他秋日闲游,解闷释怀,偶至淇河,登临青岩绝壁,欲觅仙鹤歇栖之所。他登高远眺,天高云淡,大雁南飞,远山与天水一色;俯瞰淇河,淇河自足下成“S”型弯曲,天然太极图乍现眼底。姬昌惊喜莫名,观看良久,见图中阴阳乍分,双龙翻舞,变化无穷,顿然醒悟,由是对阴阳五行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
淇河的山水勾画出的太极图,是由阴阳二鱼组成,共存于一个元中,大小相等,既对立又统一,此消彼长,彼消此生,阴阳二鱼的不停转动,产生了春夏秋冬,寒暖暑燥,金木水火土就寄生在四季之中。
姬昌通过观图,悟透了大道理,发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运动互变规律,创立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思想。他在阐明这一思想时写道:“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使之”、“此进彼退,彼消此长”、“日往月来、月往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来暑往,暑往则寒来,相推而成岁焉”。这些光辉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事物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两种不同属性,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以上讲述的故事,不知对读者有无启发,但可以这样说,不来鹤壁,不知淇河之美;不观太极,难悟阴阳之道;不习周易,就不会明白事物发展变化之规律。让我们加大淇河文化宣传力度,努力探索天然太极图的奥秘吧!
2004-7-23 鹤壁日报
主持人按:
淇河天然太极图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大自然给鹤壁的厚赐。它虽是近几年才被发现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其对发展鹤壁这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业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于淇河天然太极图与羑里朝歌的地理关系,一时间,各种美好的想象、“传说”、“神话”涌现媒体,且越来越被演绎得生动形象
逼真。这体现了鹤壁人为天然太极图的突然被发现的一种惊喜和骄傲的心态,也反映了一种良好的愿望。名为传说,无论真假,也许是无人干涉的
;但如果我们能找出历史根据,其宣传效果岂不更好,更令人理直气壮。
周文王是否“临淇河观太极始悟大道”而演周易,大家都愿望如此,但必须首先弄清楚:1、阴阳鱼太极图与周文王所演的《周易》谁先
面世。2、阴阳鱼太极图的诞生是否源于淇河天然太极图,证据何在。3、史料上的周文王后天太极图为什么不是阴阳鱼太极图。4、周文王演周易的过程中
哪些地方,哪一观点是受淇河天然太极图即阴阳鱼太极图的启发而产生的,是怎样受的启发。
弄清楚并证实这些问题对提高淇河天然太极图的价值,扩大鹤壁市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千万不能单单出于良好的愿望,让我们的想象、“传说”、“神话”违背历史常识,让人讥笑我们的无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