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许穆夫人及其诗歌(附:有关资料)

张炳如 潘啸龙 燕昭安 韩峰

                                                               许穆夫人及其诗歌
                                                                            张炳如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出生在朝歌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朝歌曾为殷末帝都。武王伐纣后,这里被周天子封为卫国。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公子须的女儿,卫懿公、卫载公的妹妹,姬姓。后因嫁给许国的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自幼酷爱学习,能歌善射,又很关注政事。那时周王朝已经腐败,各诸侯国都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兼拼战争连年不断。卫国常常处于大国争霸和邻国侵袭的威胁之中,许穆夫人长大之后,才华横溢,容貌绝代,所以许国和齐国都向卫国求婚。卫国君主主张将她许配许国,而他个人却把自己的婚姻与国家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她认为齐国强大且距卫国近,则许国弱小且距卫国远。与齐国结亲交好,一旦卫国被侵,可以得到齐国的援助,故主张与齐国联姻。然而,在婚姻毫无自由的那个时代,许穆夫人颇有远见的主张,却不能被采纳,只好嫁给许穆公。
    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无时无刻都在怀念自己的祖国。听说她的哥哥卫懿公荒淫腐化,不问朝政,整天嗜好养鹤,居然让鹤乘坐大夫的车子。百姓们怨声载道,加之外国侵犯,卫国内外忧患,更勾起她无限情思,常常吟诗解忧,抒发胸怀。为了拯救祖国,她四处奔波,大声疾呼,以唤起大国的同情。在她的诗篇中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遗憾的是她的诗篇流传下来的仅有《竹竿》、《泉水》和《载驰》三首。这三首诗歌都搜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里。
    许穆夫人的《泉水》共四章。诗以泉水流入淇县起兴,抒发她日夜向往回国看望的心情。“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就是说,那涌出来的泉水,流进了淇县,我没有一日不思念卫国。诗人还写道:“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泻)我尤(忧)。”肥泉即今太和泉。须和漕都是当时卫国的地名。诗人都无不忧思。她要驾车到那里游玩,好消除自己的心头之忧。看诗人思念祖国、向往回国的心情何等急切!
    《竹竿》一首,诗人则以细腻的笔调,追忆儿时手持又长又尖的竹竿,在淇河边垂钓的情趣,反衬她远离祖国,不能再笑语游乐其间的深切思念。“翟翟竹竿以钓于淇县;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王差,佩玉之傩。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泻)我尤(忧)。”
    如果说许穆夫人的《泉水》、《竹竿》只是表达她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那么《载驰》则着重表达了她热爱祖国、拯救祖国的实际行动。
    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十二月,北狄入侵卫国。由于卫君不得人心,一败涂地,懿公被杀,卫人死伤惨重。宋桓公把他们救过黄河,又在别的小国抽出五千人与卫人合在一起,安置在漕邑(今滑县东南),立载公为君。不久载公率,其弟文公继位。这时,远离卫国的许穆夫人,则非常痛心,毅然决定回国。但许国君臣目光短浅,怕得罪狄人。不仅不支持她回国,还抱怨她,并以“父母亡不得归宁”(回娘家)为由阻拦她。对此,许穆夫人非常愤怒。她毅然决然驾车而去,并作《载驰》指责许人,呼吁大国援助。《左传》说:“许穆夫人赋《载驰》,齐候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戌漕。”(见《左传》闵公二年)可见《载驰》作用之大。全诗六章二十八句。前三章是指责许国人对她的阻拦。诗人在一开头就把自己急忙赶路回卫的情况写了出来:“载驰载驰,归唁卫候,驱马悠悠,言至于漕。”紧接着写道,许国大夫赶来阻止她回卫,但她还是一心要回,并指责和反驳许人说:“女人善怀,亦有各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意思是说不要说女子的多愁善感,也是各人有各人的志愿。许国人对我指责埋怨,他们其实是幼稚疯癫。许穆夫人坚持走自己的路,她相信会有大国来援救的。于是大声疾呼:“我行其野,芄芄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急)。”就是说,我奔走在祖国的郊原,绿油油的一片麦田,我把困难向大国诉说,谁和我相亲就快来求援。一个为了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爱国女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诗的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形象鲜明,充分表现了诗人拳拳爱国之心和坚强果断的意志。
    她的活动取得了成功,在齐国帮助下,卫国击败了狄人,收复了失地,在楚丘(今滑县)新建了都城。后来卫文公注意了休养生息,卫国行以复兴,证明了许穆夫人的道路是正确的。
    《纣都朝歌史料选》1987

                                                                          读《载驰》 
                                              ——兼谈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

                                                                            潘啸龙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穆夫人堪称第一位名著于册的女诗人了。《载驰》,就是她写下的一篇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诗章。

        许穆夫人是卫宣姜的女儿,许国国君穆公的妻子,故称许穆夫人。卫懿公不理朝政,独好养鹤,甚至荒唐地让鹤“乘坐”大夫方可乘坐的轩车。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其人心之离散于此可见。狄人大败卫师于荥泽,杀卫懿公。宋桓公连夜率师将卫败亡之众五千人接过黄河,居于漕邑,立卫懿公之子戴公为君。第二年,戴公死,文公即位。他的同母姊妹许穆夫人,在祖国风雨飘摇的危亡时刻,不顾许国君臣的阻挠,毅然返卫,吊唁卫君,①并向同情卫国的大邦呼吁救援。齐桓公因此派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帮助卫人防守漕邑。以后,又联合诸侯迁卫都于楚丘,使卫国得以灭而复存。《载驰》一诗,即作于许穆夫人返回漕邑吊唁卫文公期间。这首悲愤动人的爱国主义诗作,在当时就被广为传诵,并收入了诗经《鄘风》。西汉末年,刘向编《古列女传》,又专为许穆夫人立传,盛推其“慈惠而远识”。

      《载驰》以“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发端,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了那个战祸频仍的动荡时代。载,语助词,这里可释为“又”。驰,策马急驱之意。一辆马车急驰而来,道路上尘土飞扬,焦灼加鞭的女诗人,就在一片马嘶车鸣声中上场了。她为什么行色匆匆、迫不及待?“归唁卫侯“一句点明了事情的原委:祖国遭受了祸难,她是要去吊唁自己的兄长卫文公呵!“驱马悠悠,言至于漕”,悠悠,既指道路之遥远,亦透露出女诗人心中那悲恸、忧思之深长。言,我。漕,即卫文公所居之地漕邑。车马在大道上急驰,路途竟这样漫长!终于,漕邑已隐隐在望。此刻,女诗人心中该何等激动!短短四句,不仅叙事明白,情景如画,而且迫促、跳荡,富于节奏感。读者不仅能听到马蹄翻飞、车轮滚滚之音,而且还能感受到女诗人那激动不安的脉搏和心跳。但是,事情陡然起了变化:“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许国大夫跋山涉水,赶来传达君命,不准许穆夫人返回卫国!亡国的悲伤本已充塞女诗人的心胸,而今又遭到许国君臣的阻挠,她怎能不在悲痛之中,又生出不能压抑的忧愤呢?诗歌由此转入第二章。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这一章是许穆夫人对于大夫阻挠的义正辞严的回答。嘉,许可。旋,回头转身之意。视,显示。臧,即藏,隐藏。閟,即闭,停止之意。许国君臣全都反对女诗人返卫,怎么办?倘若坚持返卫,则有违犯君命之罪;倘若转身回许,又置危亡中的祖国于何地?女诗人激烈地斗争着,思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使许穆夫人坚定了返卫的决心,她迅速作出了抉择:“即使你们都不赞同,我也不能回车返许!让我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们吧,我的心思是不能远离祖国的!即使你们都不赞同,我也不能回车渡河。我要明确无疑地告诉你们,我对祖国的思念是不能阻止的!”这一章在抒情中引入了人物语言,变成了面对面的回答。诗人运用排比句式,四句一顿,铺排而下,将自己内心斗争的结果,山洪爆发般地推涌而出,势不可挡。而“既不……不能”二句,在语气转折之中,更把女诗人那不屈于君命、非返卫不可的决心,表述得斩钉截铁。“视尔”、“我思”,鲜明地再现了许穆夫人与许国大夫面对面斗争的情景。

        诗歌进入第三章,受阻的车马又奔驰起来,许穆夫人抛下许国大夫扬长而去。经过上述一场激烈冲突,女诗人的内心能安定吗?当然不能。“陟彼阿丘,言采其芒”二句就透露了这一点。陟,登。阿丘,偏高的山丘。蝱,即莔的假借,指贝母,据说可治郁闷之症。祖国的危亡,使女诗人焦虑;许国君臣的阻挠,则又增添了许多愤懑。她恨不能登上高高的山丘,采来贝母治疗自己的郁闷。但在急速的行车途中,许穆夫人自然不会真正实行。因此,“陟彼阿丘”两句,不过是借助于比兴,来表现诗人胸中郁塞的苦闷之沉重罢了。是不是因为她是女子,所以特别多愁善感呢?不——“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稺且狂”,诗人明确指出:妇女的爱动感情,是各有各的道理的。而她之所以郁愤难平,则完全是许国君臣的阻挠引起的。他们居然把自己的爱国举动视为过错而加以责备,真是一批不明大义的幼稚狂妄之徒!如果说,在第二章中,女诗人对许国大夫还只是义正辞严地剖明心迹的话,那么,在这一章,满腔的愤懑,终于使女诗人发出了激越的斥责之音。全诗的情绪由此被推向了高潮。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是《载驰》的最后一章。车马终于进入了卫国的原野。女诗人那因为愤懑而绷得紧紧的心弦,至此渐渐松弛了下来。“我行其野”两句,以舒缓的节奏,清新的画面,传达出女诗人心情的欣喜和欢快。日夜牵挂的祖国到了,扑入眼帘的是那样绿意葱茏的麦田!深切的祖国之爱,荡漾在女诗人胸中。我们可以想见,此刻,她该是怎样热泪滚滚、不能自己呵!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萌发,她抹去泪水,终于决定:“我要去向大国陈述,取得它们的援助。谁亲近卫国,就到谁那里去!”这样做,岂不又要被许国君臣视为罪过?我们的女诗人大声呼告:“许国的大夫君子呵,再不要以为我有什么过错!你们一百个人所考虑的,也比不上我所选择的这一正确道路!”如此自信的话语,正表现出许穆夫人识见的深远。“大夫君子”四句,运用“呼告”手法,语言铿锵,坚定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是一位爱国妇女发自内心的热切呼声,这是决心将自己祖国从危亡中挽救出来的不可动摇的誓言呵!许国成百的乘轩大夫,在姻亲之邦卫国遭受危难之际,只能畏首畏尾、束手坐观;而在巾帼之中,却发出了如此不同凡响的声音,真可以振聋发聩,令须眉为之侧目!难怪许穆夫人赋《载驰》,东方霸主齐桓公即遣公子无亏帅师出援卫国(见《左传·闵公二年》)。他是不是也被这位女诗人深切的爱国之情打动了呢?

        为一首政治抒情诗,《载驰》写得如此动人心魄,不仅在于它抒发的感情之真挚,而且也得力于许穆夫人那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诗人选取了归国吊唁这一重要题材,巧妙地将自己安排在驱马返卫途中,通过与许国大夫冲突的情景描述,来展开自己强烈感情的抒发,使这首抒情诗有了特定的场景和情节内容。许国大夫无理阻挠的矛盾冲突,虽只出现在一、二章;但是它所激起的感情波澜,却汹涌澎湃于全诗。正象一块巨石,投进了本来就不平静的河水。女诗人胸中那无可言传的悲哀、愤懑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之情,因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女主人公的远见卓识、与祖国共命运的爱国深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刚强性格,正是在与许国君臣鼠目寸光、横蛮狂妄、自私懦弱的对照之中,愈加鲜明地凸现了出来。在写法上,女诗人为适应自己在驱马返国、无端受阻和冲破阻挠、进入祖国原野时感情上的张弛、起伏,不断地改换句式。或低吟,或陈述;或慨叹,或斥责;舒缓的抒情,突而又化作热切的呼告;中间还时时交替运用散句和排句。这就使全诗象潮水一样,呈现出种种鼓涨、飞卷、澎湃、跌宕的气势,一阵又一阵地冲击着读者的心弦。读着这首诗,人们不能不与女诗人一起,为祖国的危难而焦虑,为无端受阻而愤慨,为冲破阻挠而欢欣,为确定救国之计而充满希望。

    ①许穆夫人究竟有没有到达漕邑?据《毛序》所说,似乎未能到达。但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以为她已回到漕邑。从诗中“驱马悠悠,言至于漕”看来,王说似较切合。笔者对诗义的诠释,即根据王说(《左传》所记与王说亦暗合)。
                                        [古典诗词鉴赏网]

                                                                 许穆夫人
         
                                                                  燕昭安

        许穆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爱国女诗人,她是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惠公的女儿,卫懿公、卫戴公的妹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她三首诗歌。在卫国国难当头之际,她毅然驾车奔走呼号,呼吁大国援助,充分表现了坚强果断的意志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许穆夫人才华横溢,相貌端庄清丽。她自幼在卫都朝歌读书习文,在城郊骑马射箭,要淇水边垂钓荡舟。旧殷 都浓厚文化气息的熏陶使她文采飞扬,能歌善舞,清澈的淇河水的滋润使她的肌肤冰凝,面若桃花。姑娘长成了,卫惠公要按早先的约定,将她远嫁到许国。她却把自己的婚姻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主张嫁到离卫国较近又比较强大的齐国。但是,她的颇有远见的主张去末被采纳,最终嫁给许国的许穆公。

    在许国,许穆夫人无日不怀念自己富饶美丽的祖国,常常把殷切的思念之情写成诗歌,面对北方弹琴吟唱。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冬,北狄人进犯卫国,攻占了朝歌,卫懿公战死。许穆夫人闻讯悲愤万分,毅然决定回去挽救祖国。许穆公害怕得罪狄人,极力阻挠许穆夫人回国,许穆夫人驱车登程后,他又派人围追堵截。但是,许穆夫人对祖国烈火一般的激情,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她四处奔走,大声疾呼,终于使得齐侯派公子无亏帅三百辆战车三千甲士前往漕邑,帮助卫戴公戍城,稳定了局势,使卫国   于灭亡。

    许穆夫人的诗很有特色,在文学史上亨有很高的评价,受到历代名家推崇。《竹竿 》诗写回忆儿时在朝歌淇水边嬉戏钓鱼的情景,表达了她对祖国深切的爱。诗写得优美动人、形象而深情,如第三章的“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傩”(右边呀,淇水流,左边呀,有泉源;笑着现个小酒窝,佩着玉儿多袅娜),以及第四章的“淇水悠悠,桧楫松舟”(淇水呀,静静地流,桧木的浆儿,松木的丹),无不写得轻松、悠 雅,活泼自然,富有美的感染力。

    《泉水》也写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却比较深沉,心情郁闷,情感急切。诗中说要在车轴上涂好油,把车儿驾起,勿 忙地回国。把浓浓的思国之情,凝结在“为车轴涂油”这一动作上,感人肺腑。

    《载驰》一诗,表现许穆夫人驾车奔走拯救祖国而遭许人阻挠的无比愤慨。诗中说:“既不我嘉,不能旋反”(你们不赞成我去,我也不能回头),表达了回卫救国的坚强决心。“我行其野,芄芄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我奔走在那无边的原野上,麦苗儿蓬蓬勃勃地长,向公正的大国控诉吧,谁能依靠?谁能救亡?)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充分表现了诗人拳拳爱国之心和刚毅果断的性格。 
    ____《淇园随笔》

                                                                   许穆夫人

                                                                    韩 峰 

    许穆夫人姓姬,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卫国首邑朝歌(今河南淇县境内),是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当时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动,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当齐国和许国(今河南许昌一带)都派使者到卫国向她求婚时,她毅然选择了强大而又邻近的齐国。她想将来卫国如遭到外敌入侵,就可借助齐国的力量救援,而许国弱小又遥远,远水不解近渴。她这种深谋远虑,将祖国安危与自己的婚姻连在一起的远见卓识和拳拳爱国之情,却因历史上卫国与齐国曾有隔阂而遭到了卫懿公的不理解和坚决反对,卫懿公坚持将她许配给许穆公,史称许穆夫人。

   公元前660年冬,狄人攻打卫国。卫懿公玩鹤丧志,不理国政,结果卫国大败,朝歌失陷,懿公被杀。许穆夫人听到国破君亡的消息,悲痛欲绝。在许穆公不援助的情况下,许穆夫人毅然驾车北上,向齐国求救,终于收复了失地,使卫国得以复兴,慢慢壮大了起来。《左传》曾记载:“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戌漕。”(见《左传》闵公二年)

   许穆夫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爱国女诗人,她的诗篇《竹竿》、《泉水》、《载驰》载入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她的三首诗篇中,都充分表达了她思念故土热爱祖国的心情。

  她的诗植根于自己的国家,植根于悠悠的淇河,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诗中的“  竹竿”、“淇水悠悠”、“泉水”、“肥泉”、“漕邑”、“桧辑”、“松舟”,描绘了祖国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更衬托出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读来使人倍感亲切,倍受感动。

   笔者认为,研究宣传许穆夫人首先能够激发淇河儿女的历史自豪感和使命感,大大增强淇河儿女“团结奋进,振兴鹤壁”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鹤壁人民热爱鹤壁、建设鹤壁的浓厚感情。其次,从许穆夫人身上体现的民族精神,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天,这种民族精神就表现为要从深层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创新思维方式,锻铸新型价值观。只有如此,才能吸收、团结、召唤国内外淇河儿女,为振兴鹤壁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次,在传统文化中,最闪光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许穆夫人表现出的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今天,发扬这种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可激励淇河儿女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大力发展经济,勤劳致富,将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如何宣传许穆夫人与淇河文化,借此达到弘扬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使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的目的,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将许穆夫人和其他淇河文化中的名人及名胜古迹,列入学校素质教育之中,通过《许穆夫人》连环画和其它宣传淇河历史文化名人的读物,或通过诗朗诵、演讲比赛等形式,使学生从小就对淇河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从小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二、拍摄许穆夫人和其他淇河文化中的名人及名胜古迹的专题片,创作、拍摄、演播许穆夫人和其他淇河文化名人的电视剧、舞台剧、广播剧等,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和宣传手段,进一步提高许穆夫人和其他文化名人的知名度,从而提高鹤壁的知名度。三、让许穆夫人与淇河文化旅游、《诗经》文化旅游相结合,在淇河边大力开发竹林、竹园,树立许穆夫人垂钓处等景点,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在“淇水悠悠,桧楫松舟”、“  竹竿,以钓于淇”的自然美景中,了解灿烂的淇河文化,从而带动鹤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发布时间:2005-11-3
                                                    许穆夫人的身世

        公元前七世纪初, 齐鲁大地上, 有一对超凡脱俗的姐妹花, 她们是齐国国君齐僖公的女儿。她们在历史上都没有留下真正的名字。

  当然,她们姓姜, 姐姐嫁给了卫宣公, 被称为宣姜, 妹妹被称为文姜, 嫁给了鲁恒公。

  照道理说, 嫁得门当户对呀, 可是这对姐妹的人生悲剧, 就是跟她们的婚姻同时开始的. 而她们的婚姻悲剧, 又影响着公元前七世纪初的东周历史。
      
  公元前718年,年方十五岁的宣姜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
  夏天,卫国派来了使者,为太子向宣姜公主求婚。
  卫太子姬及这年不过十六七岁,和公主的美貌闻名于世一样,太子的俊美儒雅,也是诸国间有名的。
  齐僖公当然立刻就答应了这桩十全十美的婚事。
      
  嘿嘿,可惜卫国人材辈出啊,为太子求婚的使臣就是其中的表表者。回到国内,这个家伙就立即向国君卫宣公禀报:公主简直比花儿还诱人,主公啊,这样的绝色美女,你老人家不如自己摘了吧。当然,臣子我如此忠心,你可不要忘记喽。

  ----小储君要想当国王,还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事呢,当不当得上也未见得,还是现成的国王马屁要拍好喽。
       
  老色鬼一听,口水直流,君臣两个一番密商,把骗亲的计划整得妥妥贴贴。
  期待迎娶心上人的太子被派出使宋国,老头儿赶紧在淇水河边修了一座行宫,名为“新台”。
  小公主盖着盖头,糊里糊涂地和老东西行了婚礼。
  直到进入洞房,宣姜才发现,当初来相亲的俏郎君变成了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头儿。
  在别人的地盘上,她能怎么办呢?
      
  《诗经 新台》中,将这出乱伦悲剧如实地记载了下来。
      
  就这样,十五岁的公主成了意中人的后妈。
      
  对于齐僖公来说,当然消息是让他愤怒了一阵子的。不过他毕竟是条政治老狐狸,女儿提前当上了王后,对自己的好处更是大大地,所以他也是笑纳了这个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女婿。
      
  但是,可怜的公主和太子呢?
    
  老色鬼在自己的后宫里,挑了几个女人,送去给儿子,将其中的一个指定为太子妃。
  太子失去了一见钟情的意中人,娶进门的是老爹姬晋玩厌了的侍妾。你如果是一个男人,你会怎样?
  根据史书上记载,从此以后,姬及经常发呆,木讷无语。
      
  而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她即使被强暴,都会怀孕生子。
      
  宣姜很快就生下了两个儿子:姬寿与姬朔。
  真正的悲剧,就要在从前的情人间发生了。
      
  女人可以不爱男人,却不可以不爱儿女。
  而这两个血肉相连的儿子,更是宣姜全部的寄托和希望。
  十五年过去了,宣姜的儿子都长大了。
  老色鬼也是真的老了。
  看着衰老的卫宣公,宣姜无时无刻不在为老头死后,自己和孩子们的前途担忧。慢慢的,她心中对那个少年身影温柔的记忆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恐惧。

  宣姜的长子姬寿,是一个清秀善良的少年,可是他的弟弟姬朔,却不是一个什么好货色。

  终于有一天,姬朔向母亲告密,说大哥从来就没有忘记过夺妻之恨,甚至还发誓在继位之后,要将他母子铲除干净。

  没有哪个母亲不相信儿子的。
  宣姜大惊失色,带着姬朔去找老头丈夫,希望能够救得儿子一命。
  老头根本不觉得,这件事的祸根在自己身上,他把姬及的生母喊来,痛骂她教子无方。
  姬及的母亲夷姜,就在这天夜里自缢了。
      
  接下来,老色鬼要斩草除根了。
  宣姜没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她根本不愿意有谁死去,更不愿意死去的是姬及。
  然而,宣姜的哀求已经起不了作用了,姬朔告的这一状,对老色鬼的影响更大:他已经老了,害怕自己会死在正值盛年的长子手里。
      
  卫宣公派姬及出使齐国,并让太子使用一面特别的旌旗。派杀手在路上准备暗杀。
  宣姜得知了这个消息,连忙让自己的儿子姬寿去给大哥送信。
  可是姬及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亲爹,能对自己痛下杀手,坚持要出发。
  姬寿决心为弟弟赎罪,在送行宴上,他将姬及灌醉,自己代替他出发了。
  杀手不分青红皂白,将姬寿杀死。
      
  姬及醒来,终于明白事实真相,连忙去追赶弟弟。
  他赶到的时候,姬寿已经倒在血泊里。
  姬及痛骂杀手,叹道:“误矣!”
  醒过神来的杀手一不作二不休,把他也乱刀砍死。
      
  宣姜闻听消息,顿时昏死过去。
  《诗经 二子乘舟》中,记载着宣姜对姬及和姬寿的思念。
  死而复苏的宣姜,从此也象当年的姬及一样,面无表情,木讷无语。
      
  在整个事件中,唯一的胜利者就是姬朔。
  这小子躲在暗处,狂笑不已:杀手们真是了不起啊,一下子铲除了我两个对手!
  老色鬼不久一命呜呼。
  姬朔继位,是为卫惠公。
      
  卫国的贵族们不能接受这个坏蛋当王,发动了政变,姬朔被赶到了姥姥家。由于宣姜对这个儿子的所做所为指责痛恨,临走的时候,他压根就忘了他的母亲。

  宣姜落在了卫国左公子的手里。
  她没有勇气自杀,便请求左公子杀了她。但是卫国的贵族们并不想得罪齐国,饶了她。
  齐国此时的国君是宣姜的哥哥襄公。
       
  齐襄公想出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好办法:让死去的卫太子姬及的同母弟弟----公子顽,迎娶宣姜,以完哥哥的心愿。安慰亡灵,巩固两国交好。
      
  被灌醉的宣姜,被强行关进了新房。
      
  到这个时候,宣姜已经只能算是一具躯壳、一架机器而已。
  后来她又生了三男二女: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宣姜死于何年,没有记载。
      
  一朵鲜花,凋谢在东周大地上。
    (摘自《公主是怎样生活的》http://www.477200.net/ly/History/lssb/200506/51.shtml)

                                            性的善恶与人的蕃衍——《左传》对两性伦理的文化反思(摘)
                                                        
                                                                          程二行
                             
        桓公十六年载:卫宣公先通于其庶母夷姜(卫庄公妾),生急子,⑤后给急子娶齐女,齐女美丽,他又据为己有,史称宣姜,生寿及朔。而据闵公二年载,宣公死后,他的儿子急子之弟公子顽又“”于宣姜,⑥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由上述二例互相印证,我们认为,这种在两性关系上的乱伦现象,在当时似乎是被认可的,而且戴公、文公、宋桓夫人和许穆夫人这些“杂交种”照样可以立为国君或充当诸侯的夫人,更是有力的佐证。
        http://www.ricric.org/list.asp?id=517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