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威王听说庄周的才学很高,派二位大夫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当时,庄子无官可做,膳食缺乏营养,正在濮水(位于今河南濮阳)岸边钓鱼。濮水流经宋国南境,东入黄河。
楚国的两位大夫来到宋国,好不容易在濮水岸边、蒹葭深处找到了庄子,忙说:“恭喜!恭喜!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可为君王分忧,下可为黎民谋福。请上车吧。”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贵国的御苑养过一只灵龟,三千岁啦,前不久死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设想你们两位就是这只灵龟,此时此刻会怎样想?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以免受宰割,但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里自寻快乐,也不愿受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会去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住在狭窄的小巷里,靠编草鞋度日,穿着打补钉的粗布衣服和用麻绳绑着的破鞋子,有时饿得面黄肌瘦,不得不向人家借米救急。
庄子的好朋友惠施也是宋国人,惠施被称为惠子,惠子在梁国(一作魏国)作了宰相,庄子去见他。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
惠子很慌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姓庄的嫌疑犯抓了九个,皆不是。而庄子投宿在低级的客栈,服饰寒伧过分,不像候补相爷,未能引起注目。
庄子直接去惠子家中拜访。惠子很尴尬,装作不知密令搜捕一事。
庄子说:“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一种类似于凤凰的鸟),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这时,有只猫头鹰刚抓到一只腐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您也想因为您的梁国宰相来吓我吗?”
庄子说完,从怀中摸出大饼,啃嚼给旧友看。
惠子脸红,声称误会,吩咐家人设宴待客。惠施感到很惭愧,自己怎么能用小人之腹度君子之量呢?怎么不相信自己的好友呢?从此二人消除嫌疑,亲如兄弟。
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么如此潦倒啊?”
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这叫作生不逢时。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果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不是他的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而是处势不便,不能足以逞其能,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一天,庄子和弟子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时值秋冬之际,万木凋零,枯草遍野,黄叶漫卷,乌鸦哀号。庄子破帽遮头,旧衣裹身,脚穿烂麻草鞋,踩着崎岖的山路,迎着萧瑟的秋风,望着惨淡的夕阳,不禁仰天长啸,放声高歌道: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干羽,莫之知载;
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这首歌的意思是:
大鹏啊南飞的大鹏,
你的翅膀衰弱疲癃,
再也飞不上九万里的高空,
美德沦落,受鹌雀的嘲弄。
未来的新世界到底在哪里?
你望望不见,眼前雾蒙蒙。
史前的理想国到底在哪里?
你追追不回,那是一场梦。
天下澄清,正道直行有麒麟,
圣人治国尽忠心,创造文明。
天下混饨,歪道横行多枭獍。
圣人逃国隐山林,保全性命。
今逢乱世,处处昏君与佞臣,
圣人,你不挨刀,已是万幸。
无用是福。劝你休息,
难道这有什么不容易。
有用是祸。笑你执迷,
大难临头不肯避一避。
飞回去,飞回去。
这首歌原是一位楚国人唱给孔子听的。当时孔子在鲁国官运欠通,受到排挤,从高位跌了下来,愤然辞别故国,远游西方的楚国。他想凭着自己的名声,博得楚王的眷顾,实践儒家的政纲。到了楚国他才明白,这里也是乱世,并不比故国好。驿馆闲住七八天,不见楚王派人来请,他已非常苦闷,这天早晨,忽听驿馆大门外闹闹哄哄。孔子便去楼头俯视,见街上一男士披发赤脚正在跳舞,众人大笑不止。那男士一抬头瞥见孔子,便仰天唱起这悲怆的楚声。孔子听到这首歌后,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到在楚国也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随后和弟子们又回到了卫国。
庄子唱罢这首歌,弟子不解,问道:“先生一向乐观大度,今日为何悲歌哀叹?”
庄子道:“天下有至乐的国土吗?有可以养生全身的诀窍吗?身处当今乱世,干什么正当,不干什么无凶?住在哪儿为安,逃向哪儿无险?依就什么可靠,舍弃什么无忧?喜欢什么合理,厌恶什么无祸?”
弟子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贵、长寿、美丽;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乐;所鄙弃的,是贫贱、病夭、丑陋;所苦恼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乐。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恶避就、养生全身的道理吗?先生还有何高见?”
庄子道:“倘若不能如愿,则大忧而惧,其对待生命的态度,岂不是很愚蠢?想那贪富者,辛苦劳作,积财很多而不能用尽,其养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内;想那求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好坏,其养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呢?其养生之法是知远而不知近。”
弟子道:“先生之意,是说富贵、长寿等都是外在的东西,都不足以真正地养生。对吧?”
庄子点点头,又道:“烈士是为天下所称赞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说烈士是该称善还是不该称善?若以为善,则他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为善,他却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谏不听,则闭口莫争。伍子胥忠谏强争,结果被吴王害了性命;如不争,伍子胥又难成忠臣之名。你说怎样作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说:名可害生,追求美名并非养生之道?”
庄子未置可否,继续说:“今世俗之所作与所乐者,我也不知其乐果真是乐,果真不乐。我看世俗之所乐,不过是举世群起追赶时髦,蜂涌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为乐,我也不知是否真乐。不过,我视无为恬淡方是真乐,而世俗却不以为然,以为是大苦。”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认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道:“对,对,无乐方为至乐,无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过,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有无为可以保命。为何这么说呢?你想:天无为而自清,地无为而自运。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恍恍惚惚,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万物纷纭,皆从无为而生。因此,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人谁能体会到无为的益处呢?”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
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刀斧;白额之牛、亢鼻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也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也可保身。”
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的妻子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
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至此?”
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你身非你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你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你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你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转眼又去数年,也到了庄子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泣语道:“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化您成鼠肝吗?化您成虫臂吗?”
庄子道:“父母对于儿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无异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忤逆不顺之人,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夫大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也同样善待我死也。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啊!”
弟子听了,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
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为死之徒,死为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
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
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
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人既然赤条条而来,也应该赤条条而去,返回自然是最好的归宿。”
庄子去世后,弟子们把庄子葬在庄子的家乡,庄周墓位于今河南民权老颜集乡唐庄村东。庄子墓地方圆40余亩,现有清朝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重立的“庄周之墓”石碑一座在六角凉亭之中,在凉亭的两侧有民权县政府、颜集乡政府、庄子协会、泰国庄氏及法国学者等立的石碑数座。墓高2米,周长10米,墓的后面刻有全国各地名人书法的石碑100余通,称为碑林。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庄子生活的时代,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他厌恶仕途,便辞官隐居著书。他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
“为我”引向“达生” “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为道家经典之一。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
庄子的才学渊博,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著书10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辩明老子的主张的。《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一般认为“内篇”的7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15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11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与老子齐名,二人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易经》《老子》并称为“三玄”。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清朝金圣叹称赞《庄子》为“天下奇书”。
大文学家郭沫若称赞庄子时说:“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