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后闵公四年(周庄王九年,齐襄公十年,公元前688年),齐襄公出兵,再次攻打纪国,终于灭了纪国,临朐、青州、寿光、昌乐等地大部归了齐国。齐襄公率兵回国,出走在齐国的卫惠公朔在迎贺齐襄公凯旋归来过程中,再次请齐襄公伐卫,帮助自己复位。齐襄公遂遣使约会宋、鲁、陈、蔡四国之君,一同伐卫,共纳惠公。其檄文如下。
祸殃卫国,生了逆臣公子泄、公子职,此二人擅自决定卫国国君的废立。致使国君惠公出走齐国,至今已有7年。我整天坐不安席,但这些年来国家事情太多,没有时间讨伐叛贼。现在齐国国泰民安,兵强马壮,愿意和诸君一道出兵卫国,为卫惠公讨个公道,诛杀卫国的罪魁祸首。
宋等四国积极响应。
随后,齐襄公出车500乘,同卫惠公朔先到卫国的边境。随后,其他四国之君即宋闵公捷、鲁庄公同、陈宣公杵臼、蔡哀侯献舞,各引兵来会。卫中前废公黔牟乃周庄王的女婿,这时闻五国大兵压境,与公子泄、公子职商议,派大夫宁跪向周王室告急。
周庄王接到卫国的告急文书,问群臣:“谁能为我解卫国之围?”
周公忌父、虢公伯均说:“王室自伐郑损威以后,号令不行。今齐侯诸儿(齐襄公的乳名)不念王姬一脉之亲,纠合四国,以纳君为由,名顺兵强,难以敌抗。”
左班中一人挺身而出道:“二位大人之言不对。五国尽管很强,怎么能说名顺呢?”众人视之,原来是下大夫子突。
周公忌父说:“诸侯失去国家,其他诸侯共同扶持,何为不顺?”
子突说:“黔牟之立,已得到王朝的同意。既然已经立黔牟为君,必然要废去原来的国君朔。你们二位大人不以王命为顺,而以诸侯纳朔为顺,我实在不得其解。”
虢公伯均说:“兵戎大事,量力而行。王室不振,已非一日。当年讨伐郑国,先王亲自率军,还被祝聃射了一箭。至今两世,都没能问罪。况且现在是五国之力,十倍于卫国。单凭王朝这点兵马赴援,如以卵击石,怎么能干这事呢?”
子突道:“天下之事,理胜力为常,力胜理为变。王命所在,理直气壮。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如果不讲道理而可以得志,又无人去加以制止,千古是非从此颠倒,谁还看得起大周王朝?诸公又以何面目为王朝卿士?”
虢公不能答。周公道:“尚若今日出兵救卫,你能担任此事吗?”
子突道:“出兵打仗,由司马掌握。我位微才劣,难当其任。如果无人肯往,我不敢珍惜生命,愿代司马一行。”
周公又道:“你带兵救卫能保证必胜吗?”
子突道:“突今日出师,从理上讲已经胜算。如以文、武、宣、平诸王之灵,仗义直言,五国悔罪,这是王室的福。但我可不敢保证必胜。”
大夫富辰道:“子突之言在理,可令子突带兵前往,也使天下人知道王室有人。”
周庄王最终同意出兵救卫。随后,先让宁跪回报卫国,就说王师随后起行。周、虢二公嫉妒子突取得成功,仅给兵车200乘。
子突并不推诿,在太庙行了大礼,然后带兵出发。这时齐等五国之师已来到卫国朝歌城下,正在围攻卫国,情况非常危急。朝歌城内公子泄、公子职昼夜巡守,急切盼望王朝大兵解围。谁知一看子突兵微将寡,怎能抵挡五国虎狼之众?心中不禁胆寒。
单说五国之兵不等子突安营,早已向王朝之师大杀过去。子突眼见所带200乘兵车如汤泼雪,仰天叹道:“我奉王命而战死,不失为忠义之鬼!”随后力杀数十人,身受重伤,自刎而亡。
卫国守城军士得知王师已败,也纷纷溃逃。齐兵首先登城,宋国等四国军队随后齐上,打开朝歌城门,迎齐国等君并卫惠公朔入城。公子泄、公子职同宁跪收拾散兵,掩护着公子黔牟出走。正遇鲁兵,又杀一场。宁跪夺路先奔,三公子都被鲁兵所擒。宁跪知力不能救,叹口气,奔往秦国逃难去了。
鲁侯将黔牟等三公子献于卫惠公,卫惠公不敢决定,又转献于齐襄公。齐襄公喝教刀斧手,将泄、职二公子斩首。因公子黔牟是周王之婿,与齐有连襟之情,特赦免死罪,放归于周。随后鸣钟击鼓,卫惠公朔重登侯位。
卫惠公将府库所藏宝器尽献于齐襄公。
齐襄公说:“鲁侯擒三公子,功劳不浅。”遂分半赠送给鲁侯,又让卫侯另出财宝慰问宋、陈、蔡三国之兵。就这样,出走在齐国10年的卫惠公,在齐、宋等国的协助下又复君位,重登宝座。惠公开始执政3年,公子黔牟执政10年,现在惠公又回国即位,历史上把这一年定为卫惠公十四年,即周庄王十一年、宋闵公六年,公元前686年。卫惠公复位后,便开始剪除异己,扶植亲信。
这年十二月,齐襄公出宫在贝丘(位于今河北清河)打猎。看到一头大野猪,随从说:“这是已故的公子彭生。”齐襄公发怒说:“彭生敢来见我。”就用箭射它。野猪像人一样站起身啼叫。齐襄公害怕,从车上摔下来,伤了脚,丢了鞋。责令徒人费去找鞋,徒人费找不着,齐襄公就用鞭把他打得皮开肉绽。徒人费走出宫门,在宫门口遇到公孙无知的叛贼。叛贼把他捆绑起来。徒人费说:“我哪里会抵抗你们啊。你们看主公把我打成什么样了。”遂解开衣服让他们看自己背后被齐襄公打的鞭伤。叛贼相信了。徒人费表示愿意和他们一起去杀襄公,并请求先进宫去。其进去以后把齐襄公隐藏起来,然后联合其他宦官卫士出宫与叛贼格斗起来,结果都被杀死,叛军找出齐襄公并把他杀死,然后拥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孙无知即位后对大臣们大开杀戒。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因害怕遭到杀害而出逃他国。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与他的两个师傅管仲和召忽逃到鲁国,得到鲁庄公的庇护;公子小白与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到莒国。后来公孙无知到位于国都临淄西边的雍林出游,雍林人对公孙无知的弑君篡位行为痛恨不已,乘机袭杀了公孙无知。齐国大臣们立公子小白为君,是为齐桓公,管仲被齐桓公用为相国,鲍叔牙辅佐。
宋后闵公八年(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这一年,宋后闵公占领了宿国。宿国是西周初期,周武王为了表示对伏羲氏的景仰,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今山东东平东南)建立的诸侯国。因伏羲氏为风姓,所以宿国是姬姓之外的风姓国,爵位为男。宋后闵公以宿男属宋而亲鲁为借口,强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以为附庸。
这年春,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相国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大夫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率领3万大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苗山镇,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
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鲁庄公一箭射死齐桓公的儿子雍。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查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鲁国以一比十人数比例打败齐国,成为春秋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敌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敌人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敌人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而这时我方的士气正在高涨,所以一鼓作气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他们退却时,我怕他们有埋伏,所以没有立即追击。当我看到他们的车辙已经混乱,他们的战旗已经倒下时,才知道他们真的溃败了,所以这时才可放心地追击他们。”庄公听了大加赞赏。
长勺之战之后,齐桓公遣使行聘于宋,请求宋国出兵一同攻打鲁国。两国自齐襄公时就非常友好。现在齐桓公请助,宋闵公正欲进一步通好,遂决定出兵助齐,并约定在夏六月初旬,两国之兵相会于郎城(今山东费县东南40里刘庄镇鲁城村,又称鲁郎城,春秋时为鲁国地界)。
至期,宋庄公使南宫长万为将,猛获副之。齐桓公使鲍叔牙为将,仲孙湫副之。各统大兵,集于郎城。齐军于东北,宋军于东南。
鲁庄公召集大臣议事,说:“齐国以鲍叔牙为将,要来报长勺之仇,现在又有宋国来助。宋将南宫长万有触山举鼎之力,我国恐怕没有他的对手。齐、宋两军并峙,互为犄角,我当以怎样御敌?”
大夫公子偃进言:“容臣自引军出战。”并且说:“鲍叔牙用兵谨慎,军容甚整,防守严密。南宫长万自恃其勇,以为无敌,其行伍杂乱。如果我们自雩门(指南城门)隐蔽出兵攻打宋军,出其不备,宋军必败无疑。宋国兵败,那时齐国不能独留,自然退兵。”
鲁庄公说:“好计谋,非卿不能抵挡长万。”
公子偃说:“臣愿领命。”
鲁庄公说:“寡人自为接应。”
随后,公子偃以百余张虎皮披在马身上,乘着月色朦陇,偃旗息鼓,带着这一奇兵开雩门而出。偷袭到宋营,宋兵全然不觉。公子偃命军中举火,一时金鼓喧天,一阵冲杀。宋兵只见火光之下一队猛虎咆哮着奔来,直吓得惊慌失措,胆战心惊,四下奔走,溃不成军。南宫长万虽勇,怎奈车徒先散,只得驱车急退。
这时鲁庄公后队已到,与公子偃合兵一处,连夜追逐。南宫长万带领败兵退到乘丘(位于今山东巨野),对猛获说:“今日必须死战,不然没法向主公交待。”
猛获应声而出,恰遇公子偃带兵追来,两下对杀起来。南宫长万挺着长戟,直撞入鲁军阵中,逢人便刺。鲁兵惧其骁勇,无人敢于近前。
鲁庄公对右护卫歂孙生说:“我知你素以力大闻名,今日能否与长万决一胜负?”歂孙生遂挺大戟,直奔长万与之交锋。
鲁庄公登车望之,只见歂孙生与长万战在一起,渐渐地处于下风,遂顾左右:“取我金仆姑来。”
原来,鲁庄公善于射箭,金仆姑是他的拿手武器。只见左右捧着金仆姑递给鲁庄公。庄公搭上弓弦,看准南宫长万,飕的一箭,正中长万右肩,深入于骨。长万用手拔箭,歂孙生乘其手慢,尽力一戟送出,刺透长万左股。长万倒在地上,还没来得及挣扎,就被跳下车来的歂孙生双手紧紧按定,手下军士一拥而上将其擒住。猛获见主将被擒,弃车而逃。鲁庄公大获全胜,呜金收军。歂孙生解长万向鲁庄公献功。长万肩股两处受创,尚能挺立,毫无痛楚之态。庄公爱其勇猛,以厚礼待之。
这边齐将鲍叔牙得知宋师已经失利,只得全军而返。
这一年,齐桓公遣使者隰朋,向周王室报告即位之事,并向王室求婚。次年,周王室使鲁庄公主婚,将王姬下嫁于齐。徐、蔡、卫三国国君各以其女送来作为陪嫁。因鲁庄公有主婚之劳,故此齐、鲁得以和好。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