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姬昌七年(公元前1056年),姬昌去世,享寿96岁。从周王姬昌继承父亲季历之位起,在位50年。
姬昌在世的时候,为了培养太子姬发将来能够承袭大位,姬昌就经常教育姬发一些治国理政的道理。姬昌告诉左右之人,他连做梦都担心后嗣不能守住基业。庚辰这天,他教诲太子发说:“你要警戒啊!百姓的情性多变。百姓为何趋向那有利之处?趋利有害则生苦痛,知苦痛则知足而乐,活得快乐则能守礼节,守礼节则会处事合宜,会处事则待人必好。谋大事得到三极就无止境,办小事得到九因就无阻碍。尽力利用三极,顺势攻击奸邪。敬重之情在心,就会充实这个道德。你们要观察岁时,修养道德,光大九因,利用三极。要遍告民众:图谋争斗,不得善果。反复告戒后人,要夜以继日地努力。
有一次,周王姬昌在镐京告诫太子姬发说:“我年纪老了。我告诉你应当遵循的道理,你要把它传给子孙。吾厚德广施,忠信慈爱,这是人君的行为。不做骄纵奢侈之事,不做过分浪费的事,不贪恋于华美,柱子刮皮不加雕饰,屋顶用茅草覆盖,为百姓珍惜费用。山林不到季节不举斧子,以成就草木的生长;河流湖泊不到季节不下渔网,以成就鱼鳖的生长;不吃鸟卵不吃幼兽,以成就鸟兽的生长。打猎有季节,不杀小羊,不杀怀胎的羊。牛犊不拉车,马驹不驱赶奔跑。土地不失其所宜,万物不失其本性,天下不失其时令。泥土可以作陶范,材木可以积蓄。低湿地不能种谷,就种上竹子、芦苇、水葱、香蒲;砾石地不能种谷,就种上葛藤与树木。用以织葛布、为材用。所以凡是闲空的土地,圣人都治理它,全都为民众谋利。因此,鱼类都养在水里,鸟兽归入山林。孤寡困苦的人,都靠它为生。 山林得以长成林木,工匠得以制成器物;百业得以均其利益,商贾得以流通货物;百工不失掉职业,农夫不失掉农时,这叫作和德。土地多,就发布政令以达四方,四方之人流入;土地少,就让百姓安好家室到外地劳作,向四邻输入。天有四种灾祸:水灾、旱灾、饥年、荒年。灾祸的到来没有固定时间。如果不从事积蓄,用什么来防备它?《夏箴》里说:‘平民百姓没有够吃两年的粮,遇上饥荒,妻子儿女就不属他所有了;大夫没有够吃两年的粮,遇上饥荒,奴隶侍妾以及车马就不属他所有了。国家没有够吃两年的粮,遇上饥荒,百姓就不属它所有了。’你要警惕,如不思考不实行,灾祸临头就不远了。”
“明白以上开放、关闭、禁止、施舍道理的人,他夺取天下就衍化得快;不明白开放、关闭、禁止、施舍道理的人,他失去天下也衍化得快。
“像这样下去十年,有十年积蓄,就可以称为王;有五年积蓄,就可以称霸,没有一年积蓄,就要灭亡。兵力强就战胜别人,人心强能战胜自然。能控制自己所有的就能控制别人所有,不能控制自己所有的别人就控制它。令行禁止,是为王的开端。出令专一叫神明,政出二臣叫分光,政令三出叫无适异,政令四出叫无所适从。臣民无所适从的必灭亡。”(原文见《逸周书·文传解》)
周王姬昌临去世前,就国政大事对儿子姬发作了发人深思的交代。后人整理的《保训》,就是周王姬昌的临终遗言。据《保训》记载:
唯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历),恐述(坠)保训。戊子,自溃(沬)。己丑,昧[爽□□□□□□□□□王]若曰:
“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tóng)。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久作小人,亲耕于鬲(历)茅。恐,救(求)中。自诣(稽)厥志,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埶(迩),乃易立(位)埶(迩)诣(稽),测(则)阴阳之物,咸川(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於呼!祗之哉!昔微矵(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伏)厥罪。微亡害,乃追(歸)中于河。微寺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汤),祗备不懈,用受大命。於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久),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毋淫!日不足,唯宿不羕。”
译文为:
在周王姬昌在位五十年的时候,由于长年的征战,积劳成疾,病情不见好转,周王姬昌考虑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彻夜难眠,唯恐错失作保训的时机,于是有一天,他在半夜(戊子日)起来,自己洗洗脸,又躺在床上,仍然无法入睡,到了黎明时分(己丑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他又洗了一次脸。他让人把儿子姬发叫到跟前说:
“发,我的病正好严重了,恐怕来不及训你。过去前代传保训,必定要幼稚童蒙来接受。如今朕的病重了,恐怕念不了遗训了,你就以书的形式来接受吧。钦敬啊!不要轻浮!
“过去舜本来作为一般民众,亲自在鬲丘耕作。他在谨慎中求中,自己修炼自己的心志。他不违反庶民百姓的众多愿望,又施行于上下远近,于是换位就近考察,考量与阴阳有关的事情,一切都顺利,没有干扰。舜既已得到中道,说话既不改变事实,也不改变名称,自己益加谨慎与守信,恭恭敬敬而不懈怠,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来传递他的事业。呜呼!可尊可敬啊!
“过去,上甲微从河伯那里借来中道,以报复有易,有易服其罪,上甲微没有加害于他们,就把中道还给河伯了。上甲微的心智没有被忘记,传递给了子孙,一直到成汤,恭敬、谨慎不懈,用来接受重要使命。呜呼!发,值得尊敬啊!
“朕知道这些事时间不长,命运还没有赶得上。如今你恭敬谨慎,这事就有所遵循了。不等你身受大命就要恭敬啊,不要轻浮!日不足,惟夜止不详。”
《保训》是来自清华大学
“清华简”。李学勤先生撰文《“清华简”研究初见成果:解读周文王遗言》,赵平安先生撰文《解读清华简:〈保训〉的性质和结构》。李学勤认为,《保训》里所含的“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黄德宽教授认为,《保训》蕴含的思想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道”和“阴阳和谐”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长期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这篇《保训》虽没有列入《尚书》,但李学勤等先生普遍认为它可以称作为文王之训。。
周王姬昌的临终遗言,嘱咐姬发要效法古代圣贤虞舜和始祖上甲微的美德,就是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遵守“中道”。
“中道”在这里不应是佛学的概念,而应理解为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和谐共处,互不侵犯,同时还有错的要纠正,对的要坚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使上甲微征服了有易氏,杀了有易氏部落首领绵臣,那也是为了遵守“中道”,因为绵臣曾杀了上甲微的父亲王亥,这叫一报还一报。周王姬昌引用上甲微伐有易氏这个例子,还隐含着更深的意思,那就是不要忘记先祖季历被杀的仇恨,他启示姬发:我已经为灭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是在我马上就要付诸实施的时候我就要死了,你姬发一定要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即使你姬发把商朝灭了,把帝辛杀了,那也是取之于“中道”,并不是你姬发以下犯上,你姬发可要切记我的用意。
尽管姬昌这样想,这样做,但是姬昌从没有说过要推翻商朝的话,因为他知道推翻商朝是个庞大的工程,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时机不成熟,过早地暴露动机,只能给西周带来厄运。即使即将离世,他对儿子也没有明示一定要推翻商朝,而是采取了暗示的方法,提醒姬发,要努力完成这一大业,但没有勉强姬发,只是让他记住,不能急于求成。只要努力,五年就能称霸,十年就能称王。十年之后商朝被西周推翻也充分证实了姬昌的教诲和预言的正确。所以当时姬昌给人的印象是推行仁德,对商朝没有二心,这实际上正是他的老谋深算之处,也可以说这是战略和睿智。正因为如此,姬昌经过羑里城的七年之囚,仍然没有被帝辛杀掉,最终兴起帝业。
《诗经》中有多篇歌颂了周王朝的奠基者周王姬昌。《诗经·大雅·文王》这首篇是其代表。诗的内容表达了鲜明的政治主题,对西周统治阶级影响很大。姬昌积五十年的艰苦奋斗,使僻处于西北的一个农业小国,逐渐发展为与殷商王朝抗衡的新兴强国,他奠定了新王朝的基础;他又是联合被侵略被压迫的各民族,结成统一战线,反抗殷商王朝暴虐统治的政治联盟的领袖;他组织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在他生前已经完成对殷王朝的三面包围,完成了灭商的决战准备;他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以代天行道、反对暴政实行“仁德”为旗帜,适合当时各民族各阶级反对暴虐统治与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潮流,因而得到其他诸侯国和人民的拥护。周王姬昌是当之无愧的周朝王国国父,对他的歌颂,自然成为许多诗篇的共同主题。每个时代都曾产生自己时代的颂歌,歌颂自己时代深受爱戴的政治领袖,歌颂为自己的民族、阶级、国家建立功业的英雄,歌颂周王姬昌的诗篇,就是在上述现实基础上理所当然的历史产物。如同每个时代的颂歌都体现它们产生的时代精神,周王姬昌的颂歌也打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时代烙印。诗篇歌颂他是天之子,具有非凡的人格和智慧,是道德的楷模、天意的化身、赐予人民光明和幸福的恩主,是把他神圣化、偶像化了。这篇诗作者除了歌颂之外,还以深谋远虑、富有政治经验的政治家的识见,向全宗族的既得利益者和后世,提出敬天法祖、以殷为鉴的告戒,以求得周王朝的长治永安。
《诗经·大雅·文王》全诗七章,每章八句。第一章言文王得天命兴国,建立新王朝是天帝意旨;第二章言文王兴国福泽子孙宗亲,子孙百代得享福禄荣耀;第三章言王朝人才众多得以世代继承传统;第四章言因德行而承天命兴周代殷,天命所系,殷人臣服;第五章言天命无常,曾拥有天下的殷商贵族已成为服役者;第六章言以殷为鉴,敬天修德,才能天命不变,永保多福;第七章言效法文王的德行和勤勉,就可以得天福佑,长治久安。很明显,贯穿全诗始终的是从殷商继承下来,又经过重大改造的天命论思想。天命论本来是殷商奴隶主的政治哲学,即“君权神授”,统治者的权力是天帝赐予的,奉行天的旨意实行在人间的统治,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天意,天意永远不会改变。周王朝推翻殷商的统治,也借用天命,作为自己建立统治的理论根据,而吸取殷商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天命无常”
“唯德是从”,上天只选择有德的人来统治天下,统治者失德,便会被革去天命,而另以有德者来代替,周王姬昌就是以德而代殷兴周的。所以文王的子孙要以殷为鉴,敬畏上帝,效法文王的德行,才能永保天命。这是此诗的中心思想。《诗经·大雅·文王》诗曰: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wěi、mén)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
厥作裸将,常服黼冔(fǔ x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译文为:
文王神灵升上天,在天上光明显耀。
周虽是古老的邦国,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
这周朝光辉荣耀,上帝的意旨完全遵照。
文王神灵升降天庭,在上帝身边多么崇高。
勤勉进取的文王,美名永远传扬人间。
上帝厚赐他兴起周邦,也赏赐子孙宏福无边。
文王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蕃衍绵延。
凡周朝继承爵禄的卿士,累世都光荣尊显。
累世都光荣尊显,深谋远虑恭谨辛勤。
贤良优秀的众多人才,在这个王国降生。
王国得以成长发展,他们是周朝栋梁之臣。
众多人才济济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宁。
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
伟大的天命所决定,商的子孙成了周的属臣。
商的那些子孙后代,人数众多算不清。
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顺应天命。
商的子孙臣服周朝,可见天命无常会改变。
归顺的殷贵族服役勤敏,在京师祭飨作陪伴。
他们在祼礼上服役,身穿祭服头戴殷冕。
为王献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
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养自身的德行。
长久地顺应天命,才能求得多种福分。
商没有失去民心时,也能与天意相称。
应该以殷为戒鉴,天命不是不会变更。
天命不是不会改变,你自身不要自绝于天。
传布显扬美好的名声,依据天意审慎恭虔。
上天行事总是这样,没声音没气味可辨。
效法文王的好榜样,天下万国信服永远。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