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序言 前言 目录 后记    

 

 

 


主页

主目录

 

 

 

 

第二十回

古公潜心谋大业  泰伯避位遁句吴


 
 

  古公亶父的夫人太姜为有邰氏之女。古公亶父没有娶别的妻妾,后人孟子曾经赞扬古公亶父专爱他的妃子太姜,不娶其他妻妾,故而“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列女传·母仪传》记载:“太姜者,王季之母,有邰氏之女。大王娶以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大姜相议。君子谓大姜广于德教。”

  太姜以“贞顺”的女德,成为丈夫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创业之时的贤德妇人。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她教导儿子们要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使他们从小到大在品德和行为上都没有大的过失。古公亶父每每遇到大事,必定同她商量,她从没出过坏主意。

  商帝武丁初年,也就是古公亶父带领周民迁到西岐不久,为了密切与商朝的关系,更有利于发展西周事业,古公亶父希望与商王朝攀亲结缘,便与夫人太姜商量此事。这时,三子季历已经13岁了。

  过了不久,太姜给古公擅父带来了喜信。她通过商帝武乙任妃的娘家挚仲氏的亲戚关系,由任妃把她的亲妹妹挚仲氏介绍给季历做妻子。商帝武乙做了个顺水人情,表示同意,并将岐邑赐给了古公擅父,可谓“双喜临门”。 《竹书纪年》载:“(商王)武乙六年,邠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

  通过这件事,古公擅父迁到西岐得到了商王朝认可,同时密切了与商王朝的关系。

  经过一连串的隆重仪式,在这年的早春,冰雪还没有消融的时候,古公擅父就把儿媳妇娶进了家门。举族上下,称她为太任。

  转眼间,到了第二年的秋天,季历的妻子太任生下了一个儿子。在即将临盆之际,一只火红色的大鸟落在了王宫的窗户上,古公亶父很高兴,认为这是个好兆头,孙子满月,儿子季历抱着孩子请爷爷给起个名字时,古公亶父早就成竹在胸,对季历说:“他出生的时候出现了好兆头,将来我们周族一定会兴旺发达的。我看就叫姬昌吧。”季历自然满心欢喜,到宗庙里报告了祖先们。

 《诗经·大雅·大明》记录了这一事件,并歌颂了太任的娴熟和功德。诗曰(摘录):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

  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译文为:

  太任是挚国任家姑娘,也可以算是来自殷商。

  她远嫁来到我们周原,在京都做了王季新娘。

  就是太任和王季一起,推行德政有着好主张。

  太任怀孕将要生儿郎,生下这位就是周文王。

  这位伟大英明的君主,小心翼翼恭敬而谦让。

  勤勉努力侍奉那上帝,带给我们无数的福祥。

  他的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祖业做国王。

 

  古公亶父在岐山脚下的周原划分邑落,开发沃野,并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各负其责,“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古公亶父 “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 因为他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兴旺发达的基础。

   古公亶父与中原共主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卑事商帝武乙,在商的保护下发展自己,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理念,特别是有关天命的观念。

  古公亶父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他对西周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考虑。他不但是周王朝的奠基人,而且还是总设计师。三个儿子中他最看重三子季历,因为季历贤达,办事能力强,且有一个有圣人之相的儿子姬昌。

  古公亶父想着将来把位子传给季历,从而可以传位给姬昌,但是周带的传统是嫡长子为裔,而姬昌是他三儿子季历的儿子,因此古公亶父为此事很为难。

  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二人也是孝子,他们看透了父亲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的愿望,泰伯、仲雍二人一商量,便一起出走他乡了。

  武乙二十一年,古公亶父去世,传位于三子季历。古公亶父被后来的周武王姬发追封为周太王。太王陵位于西岐(位于今陕西岐山祝家镇岐阳村。周太王陵始建年代不详,墓丘高3.5米,围大约50米。前有清乾隆四十八年,即公元前1783年邑令平世增立的墓碑一座,高3米,上刻清陕西巡抚毕沅题字“周太王陵”,碑楼、碑座已残,2000年岐阳村重修墓碑)

  且说泰伯、仲雍出走后,据说途中曾经经过太行九泉山(位于今山西晋城,后世为纪念泰伯、仲雍更名为吴王山),在那里住了一段,感觉九泉山距西岐太近,不是理想之地。于是继续到南方去,他们来到南方部族荆蛮人居住的地方梅里(位于今江苏无锡),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他们遵随当地习俗,断发文身,表示不会再回国,以此来让位于季历。

  相传泰伯、仲雍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中原文明的种子,他们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开凿伯渎河

泰伯治水

   伯渎河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巢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数年之间,梅里一带人民富余起来,他们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荆蛮人钦佩泰伯的品德高尚,追随归附他的有上千家,从而在那里建立了吴国,自称句吴,荆蛮人拥立泰伯为当地的君主,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泰伯因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

  泰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即位。泰伯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世后,葬在梅里平墟(位于今江苏无锡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    

  相传泰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泰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一束麻枝系在腰间带回,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一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步形成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周朝建立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尊封泰伯为吴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后人孔子赞叹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吴人为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称至德寺、让王庙。泰伯庙是在明清古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醒入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袭美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来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颂泰伯庙的诗文遗墨。

  仲雍死后,葬于虞山,其子季简即位。仲雍历来被奉为吴地和常熟的始祖。今江苏常熟市虞山东麓有仲雍墓。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河南省《淇河文化研究》网站         站长:任惠生      电话  0392-3286668    电子邮箱: qhwhyjhxsb@163.com

   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毛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