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后少康去世后,儿子姒杼即位,杼,又叫予、宁、伫、宇、相曼、舆,或作季杼。
《竹书纪年》记载,夏后杼初期的都城是原(位于今河南济源西北),后来迁都老丘(位于今河南开封陈留镇附近)。夏后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夏后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夏朝。夏后杼在位期间,决定完成少康的遗愿,攻打东夷。
夏后杼的军队首攻东夷,遭到了东夷的顽强抵抗,被东夷的长距离武器弓矢抵挡,结果失败而归。
之后,夏后杼用兽皮制做衣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的砍和弓箭的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于是,夏后杼又向东夷族部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东海边,结果最后降服了东夷族,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夏后杼还消灭了海边三寿,打败了以狐为图腾的九个胞族,擒获了他们的首领,使东夷各族进一步融入华夏各族。夏后杼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
夏后杼在位17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其儿子姒槐即位,称夏后槐,成为夏朝的第八位帝王。
夏后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quǎn)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同时夏朝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夏朝最辉煌的时代在夏后槐时代来临。槐树之花的黄色象征夏王室,槐树之花开花时节在夏天,因此槐树之花就是夏朝之花。夏后槐又名帝芬,这大约也是指花朵芬芳之意。所以夏后槐名号告诉我们,他在位的时代,是夏朝的“槐黄时节”,是“夏王朝之花”盛开的时节。夏后槐在位44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儿子芒即位,称夏后芒。
夏后芒是夏朝第九代帝王。夏后芒即位时举行了隆重的祭黄河仪式,除了把猪、牛、羊沉于河中,还豁出老本,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诚,这就是“沉祭”。“沉祭”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祭河之后,夏后芒又跑到东海之滨游玩,捕捉到了一条很大的鱼,群臣向夏后芒称贺,认为是河神所赐,可永保太平。说明夏王朝的势力一度曾发展到东部沿海一带。夏后芒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夏后芒的儿子姒泄即帝位,称夏后泄。
夏后泄是夏朝第十代帝王。夏后泄在位期间,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夏后泄的爵命。这说明夷族已经归附了夏朝的统治。夏后泄在位16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其子姒不降继承王位,称夏后不降。
夏后不降是夏朝第十一代帝王。据说夏后不降即位的第六年讨伐了九苑,说明其时夏王朝的武力还十分强大。夏后不降晚年,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夏后不降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改变从夏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便禅位于弟弟扃(jiōng)。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
夏后不降禅位后,又活了11年才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弟弟扃继位,称夏后扃。夏后不降在位48年,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夏后不降在位69年。
夏后扃,夏朝第十二代帝王。夏后泄之次子,廑的父亲,不降的弟弟,出生于斟鄩(位于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东北),
都城在西河(位于今河南济源)。夏后扃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其子姒廑继位,称夏后廑。
夏后廑,又名胤甲,夏朝的第十三代帝王。夏后廑在位时,商的势力已崛起,夏的国势趋于衰落态势,退居于西河。由于商族兴起,夏后廑也就成了夏朝守成之君的最后一位。因为盛极必衰,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夏后廑的得名来自他当政的时候,夏天大热异常,人民热渴难耐,而当朝夏帝却居住在夏季别墅,独自纳凉,故被人民讥讽为“廑”。《竹书纪年》记载,胤甲时“天有祅孽,十日并出”,其意为天大旱,酷热异常。胤甲也在这一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夏后廑在位21年。夏后廑无子,继承人为其堂兄弟孔甲,称夏后孔甲。
孔甲为夏后不降之子,夏朝第十四代帝王。夏后孔甲公元前1745年—公元前1737年在位,他肆意淫乱,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使得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更衰落,逐渐走向崩溃。他整日里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传说他是一种叫作“东音”的乐调的创始人),又笃信鬼神。所以《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夏后孔甲时期,夏朝军队的武器装备以远射程的弓矢和戈矛等长兵器为主。当时最常见的兵器是箭头,为石镞或骨镞,类型有柳叶形、扁圆形,而更多的是骸身作三棱、扁三棱、四棱或圆体三棱锋,也有少数无铤扁三角形或燕尾形的,多数磨制较精,棱角锋利。由于需要量增多,锋利而加工较易的蚌镞也多有发现。而随着青铜冶铸的发展,箭头也开始用铜制作。
夏后孔甲时期,夏朝作战方式为徒步格斗,徒兵(指步兵)是主要兵种。偃师灰嘴遗址二里头文化层中发现石戈,还有铜戈,通长32.5厘米、援长20.8厘米、宽3.8—4.8厘米、内宽3.9厘米,制作很精。
当时的奴隶主要是由氏族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中得到的俘虏转化而来,也有一部分是氏族公社的贫苦社员沦为奴隶。在夏朝,奴隶名目繁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称“民”“黎民”“众人”“众”;从事畜牧业的称“牧竖”或“隶圉”;奴隶主家内的奴隶则叫“臣”(男性)和“妾”(女性)。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被奴隶主成批地赶到农田里去种地、放牧,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奴隶主可以随意的把奴隶关进监狱,施以重刑,甚至杀害。
有一次,夏后孔甲在东阳黄山打猎,突然天刮起大风,天色昏暗。夏后孔甲迷失方向,走进一家老百姓的屋子。这家人家正在生孩子。
有人说:“君主到来,这是好日子啊,这个孩子一定大吉大利。”又有人说:“怕享受不了这个福分啊,这个孩子一定会遭受灾难。”
夏后孔甲就把这个孩子带回去,说:“让他做我的儿子,谁敢害他?”孩子长大成人后,一次帐幕掀动,屋椽裂开,斧子掉下来砍断了他的脚,于是只好让他做守门之官。夏后孔甲叹息道:“哎!发生这种灾难,是命中注定吧!”于是创作出《破斧》之歌。这是最早的东方音乐。
《史记·夏本纪》和《列仙传》记载,夏后孔甲很喜欢养龙,他弄来一雌一雄两条龙,又找来一个名叫刘累的破落户,赐给他“御龙氏”的名号,叫他养这两条龙。刘累不懂养龙的方法,没多久,那条雌龙就死了。他干脆将死龙煮熟,送给夏后孔甲食用。夏后孔甲吃后,大加赞赏。
事后,夏后孔甲见没有了那条雌龙,那条雄龙也显得病恹恹的,就大发雷霆。刘累害怕,一逃了之。夏后孔甲无奈,又觅到一个名叫师门的养龙高手。师门将那条雄龙养得精神抖擞,神采焕发,夏后孔甲十分高兴。但是,师门个性耿直,常常批驳夏后孔甲对养龙不懂装懂,惹得夏后孔甲恼羞成怒,终于命人将他杀了,尸体埋在城外远郊旷野。
不久,天降大雨,又刮起大风,等到风停雨止,城外的山林又燃烧起来。夏后孔甲本来就信神信鬼,这一下更认定是师门的冤魂在作祟,只得乘上马车,赶到郊外去祈祷。祈祷完毕,夏后孔甲登车回城,走到半路,在车中死去。
夏朝自夏后孔甲即位后,“好方鬼神,事淫乱”(《史记·夏本纪》),即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使得人民怨恨,诸侯反叛。夏朝由于国力衰弱,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势力的发展。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后孔甲都于斟鄩,在位9年病死,葬于三崤山(今北京延庆东北三崤山)。其子姒皋即位,称夏后皋。
夏后皋在位时,迁都于渑池(今河南渑池),在位12年病死,葬于伏牛山(位于今河南洛宁境内)。其子发即位,称夏后发。
夏后发,又名敬、惠,仍都于西河。夏后发曾在夏后孔甲和夏后皋两朝为官。
那时,夏王朝与南方诸夷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江南夷族的音乐和舞蹈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原地区的。同时中原的文化、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等也传入了南方的夷族地区。双方物质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民族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夏后发执政时期,对诸侯和方国的管理已经失控,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完全不听从夏王朝的号令,自行其道,为所欲为。其中最为强大的是商族首领主癸,商族首领主癸是位雄心勃勃的诸侯,他率领族人迁回南亳之后,继续施行对外扩张的政策,不断吞并周边的一些小的诸侯国。
商族的势力不仅已经完全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同时还以南亳为根据地向东部扩张,此时商侯主癸已经老迈,但是他的儿子天乙(即商汤、成汤)已经长大成人,并且精通文武之道,足智多谋,是一位有勇有谋气度不凡的首领。主癸便让儿子天乙来代替他来主持商族的大政。于是天乙广纳天下贤才,招募各路英雄好汉,扩充军队,大力发展殷商的势力。他运用智慧,率军东征西讨,多次击败敌人,成为父亲主癸的得力助手。
夏后发在位时,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因为夏后发过于放纵自己,他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终于大病而亡,终年约53岁。夏后发去世后遗体葬在后发陵(位于在今洛阳市境内,具体位置不详)。其子夏桀即位,称夏后桀。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