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契在协助大禹治水时有功,被虞舜命契为掌管教育的司徒,任观察、祭祀火星并管理火的火正,同时把契封于商(即南亳)之后,契带领部落民族励精图治,勤劳耕作,这时南亳一代呈现出繁荣景象。(据《商代史论纲》研究成果,契始封地为今河北磁县番吾,紧邻磁县的漳河一带就是商族的发祥地。朱彦民教授所著的《商族的起源、迁徒与发展》记载,商族起源于燕山以南的北京一带。此外,还有其它说法。笔者引用了通常的商丘说法。)
契去世后葬于商。因契的封地为商,他去世后的墓冢为丘,故称商丘,这就是“商丘”地名的由来。后人称契为瘀(è)伯,被尊为火正始祖。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为阏伯的诞辰之日。阏伯台(位于河南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 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处观星台遗址,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观星台,对研究中国天文发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认为是华夏民族最早保存火种的地方,也称火神台。人们每年都要来这里祭祀朝拜火神,祭祀活动庄严而隆重,久而久之形成规模庞大的古庙会,逐渐演变为物资交流和文化活动的盛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文化的进步和传承。契被商族尊为“玄王”。自古以来,商地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奔腾东去的黄河,在这里留下一望无际的黄土平原,也留下一串串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
。夏朝建立之后,商族仅仅是夏朝在东方的一个附庸。商族随着势力的强大,便逐渐产生问鼎之心,虽然表面上臣服于夏,暗中却在夏的周边发展势力。大商帝国就好似一棵嫩芽,不露声色地钻出了地面。
《诗经·商颂·玄鸟》就是对契的母亲简狄和对大商王朝的歌颂。诗曰: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qí)十乘,大糦(xī)是承。
邦畿(jī)千里,维民所止,肇(zhào)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
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译文为:
天帝发令给神燕,生契建商降人间,住在殷地广又宽。当时天帝命成汤,征伐天下安四边。
昭告部落各首领,九州土地商占遍。
商朝先王后继前,承受天命不怠慢,裔孙武丁最称贤。武丁确是好后代,成汤遗业能承担。
龙旗大车有十乘,贡献粮食常载满。
千里国土真辽阔,百姓居处得平安,四海疆域至极远。四夷小国来朝拜,车水马龙各争先。
景山外围大河流,殷受天命人称善,百样福禄都占全。
有词曰:“春分玄鸟降,简狄配高辛氏,帝与之祈于郊禖(méi )而生契,故本为天所命,以玄鸟至而生焉。”《楚辞·离骚》王逸注曰:“玄鸟,燕也。”春分时节,燕子筑巢生子,商人以为燕子来临便是繁殖的好日子,于是,在燕子来临的仲春之时,夫妻双双赴郊外旷野之地,举行求子祭祀活动,这个时期所孕之子,谓之“玄鸟所生”。这也是表明商族祖先以鸟为图腾的佐证。
契去世后,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昭明是商族的第二任首领,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十二世祖,仍都于商,后迁于砥石(位于今河北元氏、平乡一带)。虽然司马迁著《史记·殷本纪》时提到了他,但没有描述其的事迹。昭明去世后,相土即位。
相土即位后,正是夏后太康早期年间,相土在夏朝曾担任司马。
《史记·殷本纪》索隐也说:“相土佐夏,功著于商。”随之太康失国,相土回到砥石。上古之初,人们尚不知驾马拉车驮物,牧马则是用群放散养之法。据《竹书纪年》记载:“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相传相土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将马驯服,再加训练,于是马能拉车驮物,成为重要运输工具之一。
可见,相土时商族已从迁徙的游牧生活,进入定居畜牧和农业种植时代。相土是个大有作为、声名显赫的人,从砥石迁到南亳(今河南商丘),在他的治理下,商族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族部落日益繁荣强盛,便乘夏王太康失国对东方无力控制之机,迅速扩展了自己的势力,便决意开始向东方发展。
商族所到之处,其他弱小部落相继被征服,其势力范围一直延伸到今山东渤海边上。相传相土曾从南亳到相城,他率领其部落驾驶着自己发明的马车,一路风尘向东行进。路途中被葱茏叠翠的古相山所吸引,于是便在这里夯土围城,定居于相山脚下,日久形成城邑,后人为纪念相土来居,便把此城、此山命名为相城(今安徽淮北)、相山。
相土一度把活动中心迁到泰山脚下的东都,后又回迁到南亳,相土以南亳为中心,把势力伸张到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并抵达渤海一带。《诗经·商颂·长发》中有句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说相土干得轰轰烈烈,四海诸侯齐刷刷地归服于他,还同“海外”发生了联系。
相土身材高大、体质健壮,在带领氏族民众狩猎时,常与野马、野猪、大象、猛虎、凶狼等野兽搏斗,并经常将各种野兽打死或制服。长期与野兽的争斗过程中,相土观察到,高大健壮的野马,是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野马不吃肉,食物是野草与野果一类的东西。如能将野马驯服,将野马由野生变为人工饲养,其利用价值将不可估量。
于是,相土开始驯服野马的活动,经过与野马的无数次搏斗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将野马驯服了。相土精心照料被驯服的野马,耐心细致地选用草料饲养,使马慢慢适应了家养的生活习惯。
传说有一次,相土捕获了一匹野马,把它圈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栏杆外又来了几匹野马,对着栏杆内的那匹野马叫个不停,不肯离开。相土把木栏门打开,不料外面的好几匹马一下子冲进木栏,和圈在栏内的野马混在一起,相互撕咬了一阵,然后又都卧下。相土于是把栏杆门关住,用割来的草喂它们。过了不长时间,其中一匹马突然生下了一只小马驹。相土高兴极了,决心要驯服更多的野马。
这一天,相土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思想准备的相土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相土费了半天劲才爬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掉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相土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然后灵机一动,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再一次慢慢牵了出来。然后,相土又跳上马背。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这回相土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一只手抓紧了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就是不松手。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了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相土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
相土骑马成功后,就开始教族人一同骑马。一次,众人在森林中骑马,猛然看见一只猛虎,相土一箭射中了老虎。负伤的老虎朝密林深处逃去,相土和族人骑着马向老虎逃走的方向追去,终于猎到了老虎。
在族人欢呼雀跃的时候,相土脑子一动,对大家说:“既然骑在马上能追老虎,能射杀野兽,那么,打仗时能不能也骑在马上,追杀敌人呢?”
大家一听,都认为相土说的有道理。从此以后,商族人更加努力地训服野马,族中精干的小伙子们都成为勇敢的骑手,这大概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了。相土驯马成功后,又亲自或指导商族部落的人驯服野牛、野猪、野羊、野狗、野鸡等,将它们驯服之后,由野生变为家养。这些动物变为家养后,由于饲养条件及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改变,繁殖能力增强,数量逐渐增多。《竹书纪年》有关“相土作乘马”的记述,便是对相土驯服并饲养牲畜的真实写照。
相土去世后,儿子昌若即位。昌若,商部族的第四任首领。虽然司马迁在其《史记·殷本纪》也曾提到他,但是没有记述他的具体事迹。昌若死后,其子曹圉即位。曹圉死后,其子冥即位。
冥担任夏后少康的司空。是在大禹之后夏朝的又一位治水英雄,任官勤劳,夏后杼时,冥在治理黄河时身亡。后来商族人固定在冬至时,为歌颂冥的功德而祭祀他,后商人以郊祭祭祀。《国语·鲁语上》记载:冥勤其官而水死。后世之人奉之为水神,称之为玄冥。冥有两个儿子,即王亥和王恒,王亥接其位。
王亥,子姓,又名振,冥的长子。商部族的第七任首领,王亥是王姓始祖。王亥在父亲治理黄河时,就一直协助父亲。
即位之后,为了方便各地的运输,“王亥服牛”,即驯养牛群。也因此让部落的农业和畜牧业快速地发展,使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王亥和同部落的人就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就称他们为“商人”。“商人”这一名词便源于此,一直沿袭至今。所以,王亥就成为经商做买卖的“商人”的始祖,数千年来一直被商人奉若神明。
后来,商朝的历任君主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劳,对于王亥和其子上甲微的祭祀非常慎重,追尊王亥的庙号为高祖。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物易物、经商贸易的“商人”源于商丘,始祖就是阏伯6世孙王亥。难怪当今海内外商人或飘洋过海,或千里迢迢,纷纷来商丘祭祀商祖王亥,以求商祖保佑他们事业有成、发财致富。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即作为当时商族首领的王亥,在夏后芒三十三年,将活动中心迁到殷这个地方(即今河南安阳)。
据《竹书纪年》记载: “夏后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从商丘出发,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地(位于今河北易水一带)。有易氏的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赶走了王亥的随行人员,夺走了货和牛羊。《山海经》也记载了这件事。
王恒奔国
王亥的弟弟王恒等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愤,欲为王亥报仇。但由于诸多原因,当时未能立即出兵。王恒即位四年后去世。关于王恒的卜文有十余条,但王恒却不见于传世文献的商王世系中,其原因不明。
王亥在商族人的心目中具有极大的神威。商朝人有时甚至用祭天的礼节来祭祀王亥。人们在祈祷风调雨顺时,也往往祭祀王亥,希望得到王亥的保佑。在商先公中,只有亥称王。在商人的心目中有着王者风范、王者之尊的地位。王亥的亥字从亥从鸟,这一方面说明了早期商人以鸟为图腾的遗迹,另一方面也说明王亥在后代心目中达到了图腾的地位。
王恒死后,王亥的儿子上甲微继位,商部族第九任首领,他与夏帝泄是同一时代人,约在公元前19世纪初叶。《路史国·名纪卷三》记载:“上甲微居邺”,即上甲微把活动中心迁到邺(河北临漳西南邺城遗址。一说上甲微徒司马,今河南安阳汤阴有司马村、司马泊)。
夏后泄在位时,上甲微为报“杀父辱伯”之仇,而说服了河伯,借河伯族的军队来讨伐有易国。河伯是当时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处于邺与有易国之间,与有易国关系密切。在过黄河时,有易族人没有阻截,反而让他们顺利地渡过。军队渡河之后,有易君绵臣赶紧派遣一位使者,向上甲微说明王亥被杀的情况。上甲微斩杀使者并下令进攻,杀了有易国国君绵臣,有易国亡国。上甲微决定把有易国土纳入商的版图,商族势力随之强大起来。
上甲微班师回朝后,河伯对绵臣的被杀非常痛心,暗中把有易国的遗民集合起来,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成立了一个叫摇民国的国家。(朱彦民教授说:这恐怕就是《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说的“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为国于兽,方食之”,指的是摇民国的人以野兽为食物)。
公元前1700多年前到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96年,有易氏、白狄、鲜虞、中山国世居易水。有易之君绵臣被杀后。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区域,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易水仍为其本部,部分已迁雍州,同赤狄、长狄一样与诸夏各国进行过对抗。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国均被晋国灭国,最后只有本部鲜虞得以延续。
上甲微时代,他的几个弟弟各怀私心,纷争起事,蓄意谋害上甲,上甲随机应变,平息了叛乱,保证了商族后嗣的延续。
上甲微在殷人的周祭顺序中排列首位,卜辞对上甲微以后的首领和商王有了明确的世系排列,或许是因为商族在上甲时期才开始有文字记载,而之前的世系源于传说。今所见关于上甲微的卜辞多达1100余条,位居诸商王之首,可见殷人对上甲微的崇敬。
在夏后不降三十五年时,上甲微带兵灭掉皮氏国(皮氏国位于今山西河津)。
上甲微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18世纪。上甲微去世后,其子报乙即位。报乙去世后,其子报丙即位。报丙去世后,其子报丁即位(历史学家王国维根据出土甲骨文纠正了《史记·商本纪》中所说的“报丁生报乙,报乙生报丙”的三代世系,提出了报乙为上甲微的儿子,报丙为报乙的儿子,报丁是报丙的儿子,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可)。
报丁去世后,其子主壬即位,他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祖父。主壬去世后,其子主癸(又名示癸、子示癸)即位。
在夏朝的诸侯方国中,商国自上甲微灭有易氏以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为了向外发展势力,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在上甲微到主癸的六个商侯时,曾两次迁徙,一次是迁到殷(位于今河南安阳小屯),一次是由殷又迁回商丘。到了主癸时,商族已经具备了与正在走向衰败的夏王朝抗衡的能力,已是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诸侯国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