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声

 

 

郑卫之声 

指春秋时期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其中卫国的民歌和音乐非常兴盛,《诗经》中的“国风”其实就是当时的民歌,“卫风”、“邶风”、“鄘风”共三十九首诗,都是流传于古朝歌一带。卫国的民众都有唱歌的传统,曾出现过王豹等著名的歌手,王豹还被列为音神,孟子说过“昔者王豹居于淇,而河西善讴”,说明淇河一带的人大都善于歌唱;卫国公主许穆夫人常常在淇河边的凤凰台弹琴唱歌;卫人宁戚为引起齐桓公的注意,曾扣着牛角高歌;朝歌人荆轲常常在燕国街市上饮酒唱歌,更于赴秦前在易水边悲壮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

卫地的音乐非常动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史记·乐书》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就是说听雅乐听得光想打瞌睡,而听郑卫之音却不知疲倦。《汉书》卷二十八下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听了邶、鄘、卫的民歌,激动地高呼:“太美了太耐人寻味了!我听说卫康叔道德高尚,像这音乐一样美呀!”可见郑卫之音的艺术效果之好。

但是,由于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如宫廷里的雅乐高雅,所以把它贬斥为淫声,提高到“乱国、衰德”的政治高度,使“郑卫之声”成为一个贬义词。随着时代的发展,“郑卫之声”已经渐渐蜕掉贬意。

 

肉林酒池 

古代传说,商纣王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今朝歌城西北十二里大洼村,相传即当年的酒池。

《史记·殷本纪》: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汉书·张骞传》:行赏赐,酒池肉林。

 

托梁换柱

相传商王帝乙(商纣王的父亲)一次在大殿议事,宫殿的柱子忽然断了。眼见大殿即将倒塌,商王的一个叫受辛的儿子用手托起了房梁,直到卫士们换上了一根新的柱子。从此之后帝乙就开始重视起这个儿子并最终立为继承人,即日后大名鼎鼎的商纣王。形容人力气很大。

 

膂力过人

相传商纣王为人聪颖,「膂力」过人。《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倒曳九牛 

商纣王天资聪颖,闻见甚敏,也是少见的大力士,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

 

上一篇  <---  本篇  --->  下一篇


版权所有  转用请注明出处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zhaoan3666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