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朝歌人,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宁武子生长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卫懿公好鹤误国,北狄夺取朝歌城,宁武子及家人随逃难的人群一路东奔。后来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宁武子开始在君主身边作官,并逐渐崭露头角,受到卫文公重用。
文公在位25年,接受前朝教训,励精图治。他继位后,穿粗布衣服,戴粗帛帽子,努力于生产,教导百姓务农,并采取措施便利商贾,给手工业者以优惠待遇。他重视教化,奖励求学,向臣下传授为官之道,任贤使能,与百姓同甘共苦,卫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使卫国慢慢恢复了元气,国力渐强,在各诸侯国中再次站住脚跟。而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夫的宁武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到了卫成公时代,成公又被一时的繁荣景象迷失了方向,荒淫而无道,卫国再次陷入了混乱之中。国内有识之士、有功之臣或遭受迫害,或离家出走。而宁武子则周旋其闲,装聋作哑,自保其身,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因此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当国君有道、政治开明的时候,他就发挥聪明才智,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当国君无道、政治昏暗的时候,他便装糊涂,对一切事不闻不问了。孔子认为,宁武子那种聪明别人能够做到,可他那种愚昧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后来“愚不可及”成为一句成语,不过今天多就其字面意思而言,形容人极度愚蠢。
宁武子的“愚不可及”,反映了政治黑暗年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智慧,其实这是一种“大智慧”。当一个人改变不了时局时,就会寻找一种可以自保的养晦之略。两千年来,宁武子的“愚不可及”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宋代程颢曰:“邦无道能沈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也。亦有不当愚者,比干是也。”意思说宁武子当政治无道时能够韬光养晦自褒其身免于患难,所以孔子说一般人很难做得到;也有不做这样的“愚人”的人,比方说商朝的比干。
南怀瑾先生写道:国家政治上了正轨,宁武子的智慧、能力、才华发挥出来,了不起!可是后来到了卫成公的时候,政治、社会,一切都非常混乱,情况险恶,他还在朝,也参加了这个政治,可是他在“邦无道”的时候,却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很无知。从历史上看出他并不笨,他对于当时的政权、社会,在无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见的情形下,在努力挽救。表面上好像他碌碌无能,没有什么表现,可是他对于国家、社会真的做了事。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断语:“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宁武子先期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有的人还可做得到,但他在乱世中的那种“愚笨”的表演,就难以学到了。人在得意时,聪明才智很容易露锋芒,“其知可及也”,这点大家还可以做得到。但是其朴实无华、老实平淡、笨笨无能的样子,“其愚不可及也”,这就很难做到了。
《史记·孔子世家》还记载了一件事,说孔子在去陈国的路上,在匡这个地方被误会而给扣住,颜回等弟子去救也没有摆脱软禁,后来还是一个弟子去卫国大臣宁武子那里当家臣,疏通了宁武子的关系,才重新获得了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