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东麓,自古为南北通衢、东西会聚之地,古老的淇河、卫河围绕着她,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古朝歌流传很广的一幅对联写出了朝歌的地形风貌:
东临淇水观鱼跃
西依太行听鹿鸣
远古的时候,这里叫沬邑、沬乡。很多人把“沬”(mei)与“沫”(mo)搞混淆了,其实沬专指朝歌的古名,因为古时这里有一条河,叫“沬水”,沬邑、沬乡均由此而来。直至西周、春秋以后,人们还喜欢在文学作品中以“沬”来称呼朝歌。《诗经·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就指朝歌。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叶,“殷商王武丁自西亳来沬灭豕韦氏残部,迁都于沬”(《淇县志》),《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水经注》云:“本沬邑……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
因此,武丁是最早迁都沬邑的。武丁是商代第22位君王,他在位59年,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很有作为,开创了商代“武丁中兴”时代。武丁这次在沬邑作都城,时间不太长,又迁到北蒙(今安阳西北)。
第二次把都城迁到沬邑的是商代第27位君王武乙。武乙在位35年,其中在沬邑作都城时间也不太长。对武乙迁都沬邑,各代史书记载的很多。
武乙时期,巫教势力极大,经常假借天意钳制商王,武乙便设法打击巫权。有一次,他命工匠雕了一个木偶天神。他约天神和他赌博,又命令一个臣子代替天神来与他赌博,臣子怕武乙,步步退让,武乙赢了“天神”。武乙指着木偶大笑说:“你既然是天神,怎么会输给我,如此不灵验,不配称天神。”还命令左右痛打木偶。又有一次,武乙命人制作了一只皮袋,盛满兽血,挂在树枝上,他亲自挽弓仰射,射破皮袋,兽血喷出,武乙掷弓大笑说:“今天,天被我射了一个窟窿。”经过种种斗争,终于使巫权大为降落,王权大为上升。后来,他在征伐西方方国中战死,巫人痛恨他,说他被天雷击死。
第三次将都城迁到沬邑,并在此定都的是商代第29位君王帝乙。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曾三次率领诸侯南征夷族。帝乙的父亲文丁曾杀了周族首领季历,商周关系恶化。季历之子姬昌继位后,积极蓄聚兵力,准备为父报仇。帝乙为了避免东西两方腹背受敌,也为了修好商周两部落间关系,决定将胞妹嫁与西伯侯姬昌,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稳定全局。帝乙亲自择定婚期,置办嫁礼。周人自称“小邦周”,称商为“大邑商”,而能够与商王之妹联姻,觉得是“天作之合”。此事史称“帝乙归妹”,一时传为美谈。
“朝歌”这个地名是商代第30位君王商纣王取的。帝乙死后,其儿子继位,即大名鼎鼎的商纣王。商纣王为了庆祝平定东夷胜利,把“沬邑”改成“朝歌”,取喜迎朝阳、高奏凯歌的意思。商纣王在位52年,讨伐东夷,平定东南,鼓励农商,发展手工业,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实现了中原的统一。毛泽东对商纣王评价极高,他说:“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郭沫若曾写诗曰“我来洹水忆殷辛,统一中州赖此人”。但是纣王晚期,逐渐荒淫无道,听不进谏言,加剧了与宫廷内反对势力的矛盾,同时过于自信盲目乐观,而西部方国周的实力日渐强大,最后被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登鹿台自焚身亡,商朝灭亡。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为了安抚殷商遗民,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作殷王,仍然管理朝歌。为了对武庚进行监视防范,周武王在朝歌北部设邶国,朝歌东设卫国,朝歌南设鄘国,分别封其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邶鄘卫,历史上叫做“三监”。
没出三年,趁周武王去世、周公刚刚开始辅政,武庚禄父联络拉拢管叔、蔡叔、霍叔发动叛乱,迫使周公二次东征,平息了叛乱。这次周公把邶鄘卫这一大片地区合并到一起,设立新的卫国,封他的九弟康叔姬封为开国国君。自此,朝歌作为卫国国都,又开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时期。
西周时的卫国,是东部诸侯国中最大的国家,为诸侯之长。朝歌做卫国国都从康叔封卫(公元前1043年)起,到卫懿公(公元前668年-前660年在位)止,共经历了18位君主,383年。
卫懿公玩物丧志,喜好养鹤而耽误朝政,被北狄打败,卫国国都被迫迁走,先到楚丘,后在帝丘(今濮阳)定都。
卫都东迁后,朝歌作为朝歌邑,归属晋国;战国期间(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属魏国;秦时,属三川郡;秦末,曾在朝歌设殷国。
西汉,设朝歌县,属河内郡;王莽新朝时期,改朝歌为雅歌。东汉时又复置朝歌县属魏郡管辖。
三国时,为朝歌郡,管辖朝歌、汲、共、林虑、获嘉、修武六县,属冀州。
晋、南北朝、隋朝,朝歌县归属时变。隋大业二年(606年)废朝歌县、清淇县,置卫县,在现浚县的卫贤;唐贞观元年(627年)改原朝歌为卫县鹿台乡。
元宪宗五年(1255年)在朝歌设淇州,属中书省卫辉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淇州为淇县。其后,朝歌一直作为淇县的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