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子贡是雕刻业的祖师爷
作者:汪 林 上传时间:2007-5-1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为后世所尊崇的祖师爷。雕刻业的祖师爷是谁呢?子贡也。
传说孔子临终时。弟子们都来了,唯独缺子贡,孔子念叨着子贡的名字,闭上了双眼。

    在外地经商的子贡闻讯赶回曲阜时,孔子的灵柩已经入土。子贡的哭丧棒是他从南方来时用的楷木拐杖,按风俗,哭丧棒该扔进墓坑里,但子贡到时,墓已合,子贡边拄着楷木哭丧棒跪在孔子墓前痛哭不止。由于过于悲伤,泪水浸湿了地皮,哭丧棒也插进了地里。这楷木哭丧棒竟落地生根,几年后,长成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后人在树旁立了“子贡手植楷”的石碑,以志纪念。

    却说弟子们为孔子守墓三年后,各奔东西,唯有子贡留下来,在孔子墓旁筑了间茅屋,一守又是三年。后人为了表彰这种师生情深、尊师爱生的美德,又在孔子墓西侧,树立了“子贡庐墓处”石碑。在孔子墓园里,有关孔子弟子的记录,只有这两处石碑,且都是子贡的。

    在子贡守墓的后三年里,他终日为孔子墓培土除草,温习孔子的教诲,每天夜间,他独自躺在床上,一闭眼,就像看到了孔子一样,思念之情使得子贡彻夜难眠。

    这天,他清扫墓园时,发现了一段碗口粗的楷木枝,只见木纹细腻,木质坚硬。子贡便拿回屋里用刀子试刻起来,他一边回忆孔子的音容笑貌一边刻,天长日久,一尊刀法古朴浑厚,端庄肃穆,栩栩如生的孔子坐像就雕刻出来了。接着,子贡又为师母亓官氏刻了一尊坐像。子贡把两尊像并排放在书桌上,两侧再配上《四书》、〈五经〉。子贡如对孔子真容,真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别情……

    这年清明,孔子的子孙、弟子们前来扫墓,他们见了子贡雕刻的孔子和亓官氏的坐像,都说刻的太像了,就如同孔子夫妇生前一样。据说后世在大成殿为孔子塑像时,就是仿照子贡刻的那尊孔子像。这两尊像至今换保存在曲阜文管会里,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虽因年久腐蚀,但雕痕仍能清晰可辨。

    再说孔子后人及弟子们为了让孔子的真容也像他的著作一样传留后世,便纷纷留下来跟子贡学习雕刻孔子像。后来,他们又把雕刻技艺传向社会,于是产生了雕刻业这一行。子贡呢,自然成了雕刻业的祖师爷了。

    (据《曲阜县志》、《阙里志》记载,衍圣公府历代藏楷雕孔子像及孔子夫人像,为传世之宝,是孔子卒后其弟子端木赐雕刻。宋代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随宋康王南渡时,将此二人雕刻带往浙江,后保存在衢州新立南宗衍圣公府。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典时,为办孔府复原陈列展,曲阜文物部门与浙江省文化局联系,得知此像已存浙江省博物馆。此后通过国家文物局,将此像借回曲阜陈列。1963年,因浙江省搏物馆索还雕像,故用楷木按原貌复制孔子像及孔子夫人像,以复制品归还浙江省搏物馆。现此二像原物保存于曲阜文管会。)

    子贡是最早的机械与水利专家

    据山东省郓城县端木庆仕提供的资料:子贡不仅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家与学者,且才华横溢,工于巧思,在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机械学方面。亦有其独特的研究与创造。他根据当时的农耕需要,发明创造了水(辘)车,提水灌溉农田,因而大大发展了祖国的农田水利事业。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看到江南水乡的农民还普遍使用足蹬水车灌田呢,这对中国古代的农业不失为一项杰出的贡献。

    另据《庄子》记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寡”时,曾向农夫推荐简易提灌机械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其械即“凿木为械,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也可证明,子贡在一边从事政治外交活动、学习宣传儒学理论的同时,一直十分关注农民的农耕发展,十分留意发明、宣传和推荐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