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都尊崇孔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信奉者,这是他们的共性。在此前提下具体到每个人,也还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这些特点和个性,又丰富了他们的共性。根据资料研究,子贡的特点可以看出如下几个方面。
1,以“言语”著称
孔子办学时,把教学和教育的内容分成四科,即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在这四科中,也各自出现了几为有名的学生,就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子贡之所以被列到了“言语”科的优秀弟子之中,是有实际内容的。
(1)有“能言善辩”的先天才能。子贡以“言语”著称,是指他在孔子教育下,培养起来的外交谈判和宣传能力。在介绍他的性格特点时,曾说他“能言善辩”,那是先天才能。先天的才能和后天的特长是两个问题,但是有联系。因为有了能言善辩的先天素质,才为以后成为宣传外交家提供了有利条件。
(2)有搞外交谈判的兴趣和志向。孔子经常询问和了解弟子们各自的兴趣和志向,而弟子们也很坦率地说出了各自的想法。如《韩诗外传》卷九载:“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于戎山之上。孔子喟然叹曰:“二三子各言尔志,予将览焉。由尔何如?”对曰:“得白羽如月,赤羽如日。击钟鼓者,上闻于天,旌旗翩飜,下蟠于地,使将而攻之,惟由为能”。孔子曰:“勇士哉!赐尔何如?”对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曰:“辩士哉!
”.这里各自说的很清楚,子路的志向就是当武将,而子贡则愿当个和平谈判的外交使节。类似的材料,在《新书》和《孔子家语》等书中也有记载。总之,他是喜欢搞外交和谈判活动的,这对他以后成为有名的外交家是有直接关系的。
(3)突出的外交成就。《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就是说,子是注意用《诗》来提高弟子的外交能力的。子贡有好的先天的条件,再加上孔子的培养和在实际活动中的磨练,使他成了好的外交人才。突出事例按时间先后顺序有如下几点:第一,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和他的弟子“在陈绝粮”时,孔子派子贡至楚,请求楚国出兵营救,结果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石迎孔子,然后得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是子贡在外交方面的第一次胜利。第二,鲁哀公七年(前488),吴国想称霸中国,兴师北上,向鲁国征百牢(牛`羊`猪各一百),鲁哀公亲自到鄫地(山东枣庄市附近)去会见吴人。而吴人还叫掌实权的季康也去参加会见,这时季康子就派子贡去辞谢吴人,子贡说了一套季康子不能去的理由,说得吴人哑口无言。这又是一次外交的成功。第三,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吴国的军队伐齐得胜后,吴王赐给鲁国叔孙氏甲、剑等物,一时间使叔孙氏不知如何言语答谢,而跟随叔孙氏的子贡就出来应酬,从而圆满地结束了这一外交场面。第四,鲁哀公十二年(前483),鲁、卫等国君会见吴国人,吴人把卫侯扣留,还是子贡说服了吴国的太宰,而把卫侯释放。第五,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子贡在齐、鲁媾和的会上,说服齐国把它以前占据的鲁国的“成”地归还鲁国。这又是子贡在外交活动上的一个成就。(以上四例均见《左传》各该年传)
(4)他的这方面的才干,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承认和称赞。如楚昭王就承认,楚国的外交官没有一个能和子贡相比(参《史记·孔自世家》)。鲁国的季康子在外交上受到挫折时,也说要是子贡在场的话,就不会遭受这样的耻辱。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子贡却是一位取得重大成绩的杰出的外交家。
2.重视教化的作用。
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子路是喜欢用武力来解决争端,而子贡是善于用外交谈判来解决问题。在国内政务上,子路是擅长治军赋,而子贡是喜欢搞教化。有很多资料能证明子贡的这一特点。如《韩诗外传》卷三载:“季孙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哉治乎!’季孙氏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罚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自治郑?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罚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敬父母……
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另外,在《新书·政理》中记载说:“卫灵公问国家政务什么最重要?史鳅就说刑法最重要,子路就说军事最重要,最后子贡否定了前二人的说法,并提出教化最重要。可见重视教化是子贡思想的一个特点。
3 “欲去告朔之饩羊”的务实思想
《论语·八佾 》载:“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告朔之饩羊”是什么意思呢?子贡又是为什么想去掉它呢?情况是这样的:以前周天子每年冬天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做“颁告朔”。诸侯就把历书藏于祖庙。并且国君要在每月初一杀一只羊祭于庙,以示敬重,这就叫做“告朔饩羊”。这是“周礼”的一个规定。可是到了春秋时代,很多国家已不用周历,如晋国、卫国用夏历,宋国就用殷历等(祥见《孔子“礼”的思想》,见《齐鲁学刊》1980年6期)。所以这种规定也就逐渐遭到破坏,如《春秋》文公十六年载:“夏五月,公四不视朔”,这就是说,在文公时代(前622—前609)国君就开始不举行这种仪式了。到了孔子时代,鲁君就更不参加了。而别人代为杀羊举行此礼,就更成了虚应故事。子贡从实际出发,认为再杀羊去举行“告朔”,仪式,实在没有实际内容,所以就“欲去告朔之饩羊”。后来《汉书·律历志》在评论这个事情时,也说:“自文公闰月不告朔,至此百有余年,莫能正历数,故子贡欲去其饩羊。”这里对子贡的行为也是表示理解和赞成的。而孔子则表示反对,其理由就是为了保护过时了的旧礼节。从这个问题看,子贡的思想是讲求实际和比较开朗的,而孔子是比较保守的。
4、经商致富及有关问题
《史记·货殖列传》共记述了十七个人的经商活动,而子贡则列为第二,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有名的商人。根据已有的材料,他经商的条件和情况有如下几点。第一,他能言善辩,反映敏捷,为他经商提供了个好条件;第二,“子贡善居积,亿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论衡·知实》)。这就是说他善于了解行情的现况,推测行情的动向,并能“与时(及时)转货赀”(《史记·货殖列传》),来赚取利润;第三,因为有如上的情况,所以他“家累千金”(同上注),“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是个发了大财的人。《吕氏春秋·察微》篇记:“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去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本来他用自己的钱为鲁国赎回人来后,应当再到鲁国国库里去领取所用的钱数,可是子贡不去领。可见他的钱很多,感到这几个赎金是无所谓的事;第四,当时虽已有了自由商人和自由市场,但是官商还占着很大的比重。子贡不论买或卖都还需要和官府进行交往。他又是位有学识的大商人,诸侯不仅需要他的货物,还尊重他的学识,所以“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分庭”就是把庭院分成两半,“抗礼”就是平等之礼。这就是说,他做买卖需要进见诸侯时,各国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礼节来会见他。可见他的能量达到什么程度;第五,在转运货物结交国君的过程中,他没有忘记他是孔子的学生。所以,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地宣扬孔子和儒家学说。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同上)。子贡在宣扬孔子方面,是作出了极大努力的。
最后是孔子对子贡经商的态度问题。孔子对此是说过话的。《论语·先进》记:“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是说,颜回的学识和道德是差不多了,可是常常穷得没有办法。子贡“不受命”而猜测行情做买卖,竟每每猜对了。关键问题是,这里的“不受命”是什么意思?古今对此颇有不同解释。有的把“命”解为“天命”,“不受命”就是不尊从天命。孔子是尊天命的,孔子说子贡不尊天命而去做买卖,就是对子贡的批评。这种理解对不对呢?我感到是欠妥当的。因为西周时代是“工商食官”的,尊从天命的贵族也在经商,尊天命是不矛盾的。这里孔子说他经商不受命,绝不是说他不尊天命。就是孔子这位尊从“周礼”和“天命”的大师,也是同意进行买卖活动的,如《论语·子罕》载:“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里虽是双关语,但是完全可以看出,孔子把尊天命和进行交换活动也是看作不矛盾的。因之我认为俞樾在《群经平议》中的解释是对的,他说:“若夫不受命于官,而自以其财市贱鬻贵,逐什一之利,是谓不受命而货殖”。这就是说“不受命而货殖”,就是不用官府之资,不受官府之命,而自出钱财自做生意的意思。这里只是说了个情况,并没指责的意思。后面说他每每猜中,确是对子贡才干的肯定。子贡在经商过程中也宣扬孔子及其学说,并使之扩大了影响,孔子对此是清楚的,他是不会反对子贡这些活动的。另外,子贡是最听从孔子指教的学生之一,如果孔子坚决反对经商的话,子贡是不会再干下去的。总之,从各个角度分析,孔子是承认和允许子贡的经商活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