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张三丰和大伾山的传说
作者:马 珂 文/图 上传时间:2009-11-9 
 
 

 

   浚县大伾山上缘何有张三丰的卧像?浚县人缘何对张三丰如此崇敬?记者就此寻访大伾山张仙洞

张三丰画像

 

卧游天地间

张三丰睡像石刻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东山(大伾山)上有个“睡爷爷”,那时还不知“睡爷爷”是何许人物,只知这“睡爷爷”就是大伾山西崖上一尊被无数双虔诚的手抚摸得光亮的石雕睡像。当地人说,身上哪不舒服了,用手摸摸“睡爷爷”相应的部位就会好。特别是正月古庙会的时候,总会有黑压压的人拥挤着,登上山腰,钻进那个只容一人通过的门洞。有很多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他们不辞劳苦地登上陡峭狭窄的石阶,争相抚摸“睡爷爷”。他们之中有些人还念念有词:“摸摸头,头不疼;摸摸肚子,肚子不疼……”那时的我,只是奇怪,一尊石像何以受到人们如此的崇敬?

  当地人将“睡爷爷”视作神灵来崇拜的同时却又与他如此亲近,就好像他就是百姓们最贴心的身边人。

       张仙洞内说张仙

  后来知道,这“睡爷爷”原来就是道教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张三丰自称张天师后裔,本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号玄玄子。因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他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据道教界推测,张三丰的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年~1320年)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传说张三丰有神通。不仅能阳神出游,还能教人返老还童。明英宗赐号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他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传说中的张三丰风姿魁伟,耳大目圆,须髯如戟。无论寒暑,他都只穿一衲衣,披一蓑服。他不仅形神迥异、体格不凡,就连吃饭也异于常人。人们常见他一餐食升斗。有时,几日一食,有时,数月不食。明代初期,他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永乐年间,成祖派遣使者多次寻访,都找不到他。人们都说张三丰得道成仙去了。

  浚县大伾山上缘何有张三丰的卧像?浚县人缘何对张三丰如此崇敬?抚摸石像祛病的习俗缘何而来?记者再次寻访张仙洞。

  这大伾山西崖上的张仙洞,位于瀛洲道院(霞隐山庄)内,魁星阁下层。洞北边还有“浚州八大景”之一的“伾山晓月”。清康熙四年(1665年),县令刘德新依崖筑了这栋坐东向西朱砂红墙的阁楼,古朴且别致。这座依崖而建,嵌于石壁间的阁楼,与周围的景致融会得是如此自然,仿佛这阁楼就是山的一部分,仿佛这山少了这阁楼就少了些许的灵秀。“浮丘路接丹丘路,卫水源通弱水源”,站在此处,凭栏远眺,观卫河水波,怎能不使人心旷神怡,如梦游仙境呢?

  传说张三丰寓居大伾山时,曾于瀛洲道院内筑台练功,传授拳术,后人称此台为“三丰啸台”。三丰啸台崖壁上多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题记。有明代进士的题刻“东皋舒啸”;有清代光绪年间的题词“划然长啸”;有古人做诗怀念张三丰:“辟成仙洞伾山峦,学得长生耐岁寒。”

  魁星阁券门处的“龙门吐岫”四字,是清代康熙年间一位名为风道的云游道人题写。他曾居大伾山“三丰啸台”,自称啸台主人玄玄子,不知为何竟与张三丰有着同样的名号。

  券门其上有石额,横书“张仙洞”。站在张仙洞外,透过狭窄的门洞,只可见里面逼仄陡峭的石阶。拾级而上,方可见后墙连岩雕刻的张三丰卧像。张三丰卧像头北脚南,袒胸赤臂,腰束草绳,左手手掌朝天,发髻高挽,神态安然。游人至此,拂摸揭拭,卧像光亮可鉴。旁边刻有“三丰张仙睡像”六字。卧像后壁有一石刻侍童,手握羽扇。石壁上刻有清代县令刘德新的题记“卧游天地间”。古人有诗赞道:“何须四壁挂名山,万里飞神一枕间。梦里乾坤随处到,不分汉塞与秦关。”

  

张仙洞正门

  只是不知这张仙睡像最早雕凿于何时?浚县文物旅游局张文学局长说,原张仙卧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如今的石像为1986年根据原像重新雕凿的。

  在大伾山西边山脚下,有一小巷,名叫“三丰巷”。“当年张三丰登大伾山修炼,常走的就是这条巷道。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曾经走过的这条巷子,起名为‘三丰巷’”。家住三丰巷的李鑫对记者说。

  大伾山修炼传功夫

  在中华民族历史遗产宝库中有两颗灿烂的明珠,一是武当绝技,一是少林功夫。人们将中国武术分为南派北派、内家外家,素有“北尊少林,南崇武当”之说。少林拳奉达摩为始祖,武当拳则以张三丰为开山。传说,当年张三丰在大伾山上修炼,传授拳法,浚县各地的武术都是张三丰传下的。张仙洞前的“三丰啸台”,就是张三丰当年传授武术的地方。每年正月古庙会上“社火”表演的时候,多有浚县各地的武术表演穿插其中,据说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在当地,流传了很多张三丰的故事,人们说那是当年张三丰在大伾山修炼留下来的。关于张三丰的传说很多,也有很多版本。

  相传,张三丰曾在华州太守手下当一名小吏。一次他与太守去华山拜访著名仙师陈抟。说话间来了一位道士,蓝袍葛巾,态度傲慢。陈抟却对他十分尊敬,二人谈笑风生,旁若无人。一会儿道士从袖中摸出三个枣,一红,一白,一青。说来得仓促,没带礼物,只有这三个枣,我们分着吃吧。说完,他自己先吃了一个红枣,给了陈抟一个白枣,剩下青枣给了太守,太守觉得被人下看,将青枣给了张三丰,张三丰立即吃了,顿觉精神焕发,身轻体健。道士大笑,飘然而去。太守吃了一惊,问这是何故?陈抟道:“这道人就是仙人吕洞宾,三个枣是仙枣,分上、中、下三种。太守大人凡身俗骨,只能吃青枣,修身之道,不可一步登天。”太守听后,懊悔不已。

  而张三丰自从吃了吕洞宾的仙枣,已渐得道。能日行千里,登山时健步如飞。便浪迹江湖,还收了几个弟子跟从他学仙求道。有一天他突然对弟子说:“我今日当死。”不一会,就气绝身亡。弟子们慌了神,赶

  紧为他办理后事,刚要下葬时,听到棺材里好像有什么响声。弟子侧耳细听,原来张三丰在里边喊他名字。大家七手八脚将棺盖掀开。谁知,张三丰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从棺材里爬了出来。有了第一次,弟子们就知道了张三丰会“阳神出游”。没过多久,他又死了,弟子们等了几天,不见他活过来,就又将他装入棺材,埋到了山坡。其中一个弟子想念张三丰,光想着师傅再次“死而复生”,就说:“万一师傅活过来怎么办,我们不如扒开坟墓再看看。”一行人又回去将墓扒开,打开棺盖,原来里边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弟子吃惊不小,这死了的师傅往哪神游了?

  传说,早在这事之前朝廷就想让他进京传授长生不老之术,几次派人寻访都找不到他,这次张三丰“死而复生”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更急着找他,可是无从知道他的下落。

  原来,他云游到了黄河岸边的大伾山上,在这古柏参天、青石峥嵘中隐匿修炼、传授功夫,不为人知。“张三丰是个纯朴敦厚的人,有学武术的,他就教练武术,没学武术的,他就帮人家干活。无论谁家请他帮忙,他都是有求必应。因此,他无论到哪里,人们都很崇敬他。”当地人如此说。

  浚县文化产业办公室张俊生先生说,张三丰不但能武,文也很好。张三丰在浚县还留下了饮酒做诗的有趣传说。

  有一年,有三个姓傅、吴、钱的富家子弟,在归家途中累了休息,他们都想喝口酒润润嗓子,可惜三人中只有一人带着酒,又只剩下少半壶,谁喝呢?三人商量各吟诗一首,谁做的诗意思最穷,这点酒就由谁喝。姓傅的先做道:“家住半间屋,麻杆儿当蜡烛,枕着锅台角睡一觉,身上盖块破抹布。”姓吴的说:“你比我好过多了。我住一庙屋,香头当蜡烛,枕着供桌睡一觉,身上盖着破香炉。”姓钱的接着说道:“你俩都比我好过,我家住一路屋,月亮当蜡烛,枕着路沟睡一觉,身上盖着肋巴骨。”刚说完,张三丰恰好走到跟前,问三位做什么诗。他们将缘由给张三丰讲了,张三丰说:“我也吟首可否?”随做诗道:“我脚凳空,手打拳,连续蹦跶几十年,只剩一双手,来喝你这半壶酒。”傅、吴、钱听了,目瞪口呆,人家穷得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酒只有让人家喝了。

  张三丰在大伾山修炼时,还做了很多善事。有一年收麦时,麦子长得很好,可是山下庄户人手少,家家户户都忙不过来。张三丰帮罢这家帮那家。一连三天三夜都大干不止,直到割完了麦子,接着又是三天三夜拉麦打场,张三丰实在太劳累了。打完场就躺在大伾山山坡上一块青石板上休息,竟然梦游天地间,魂上武当山。附近各村的人们,都满怀丰收的喜悦,提篮携壶来感谢张三丰。张三丰却成仙走了,化作了石像。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传遍十里八乡,人们亲切地称张三丰为“睡爷爷”。

 

  三教同一思想留浚县

  张三丰不仅能做诗,他还是个思想家。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结果道教遭到惨败。从此道教日渐衰沉。但一个世纪以后,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了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他说,儒、释、道都讲道,其目的都是“修身利人”,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济时”,佛家“误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

  是他倡导了儒释道三教同一的思想,是他将曾一度分歧攻伐的三教联系得更为紧密起来。浮丘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集中体现——明代碧霞宫,道士与和尚轮流掌管香火钱,大伾山上佛、道、儒三教和谐共处融洽,这些又怎能说没有张三丰三教合一思想的深入人心呢?

  邋遢道人不邋遢!难怪有人做诗(此诗见清光绪《续浚县志》)赞他曰:

  天上人间掉臂行,

  飘然一笠倚风轻。

  谁知抱月眠云叟,

  番受无端邋遢名。

        淇河晨报 2009-11-4

      

历史传奇人物张三丰

2009-11-16 14:59  

  元代末年,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坐化了。他的好友杨轨山为他置办了金棺,刚要入殓,张三丰居然复活了。

   仙界一日,人间千年。就在张三丰死而复活之间,已是明朝朱元璋坐天下了。复生后的张三丰到了四川,八方云游,看中了巴岳山,凿洞修炼。洞在山北玄真洞下,悬崖陡峭,古木参天。张三丰来去自由,如履平地。猛兽不敢侵犯。鸷鸟望而远飞,巴岳山民惊为奇迹。

   他相貌奇特,龟形鹤骨,大耳圆目,身长七尺,须髯如剑。常戴斗笠,披破衲,不分寒暑。每逢吃喝,十斤米饭立刻吃完,有时几个月水米不粘牙,却红光满面,精神抖搂。

   于是,巴岳神仙的美名传遍山野,山民们放心上山打柴,再不怕豺狼虎豹了。

   日子久了,张三丰发现孩童也成天打柴。他急了,不读书识字,怎懂天地间的道理呢?于是,他吹一股仙气,变成松涛般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莫再来打柴。三丰洞读书;懂得天地事,方为大丈夫。

   谁知,几天过去了,仍没有一个孩童来三丰洞求学,他们依然忙着打柴。张三丰明白了,不是山民冥玩不化,是因为太穷,读不起书。

   他微微一笑,吹一口仙气,化作亲切的声音在山谷飘荡——

   ″凡来三丰洞读书的孩子,为师赠干柴一担,挂面两把。″

   话音刚落,孩子们争先恐后来了。说也奇怪,那么陡峭的洞壁,人们也如履平地,那么小的三丰洞,居然容纳了几百孩童,三丰洞里书声琅琅。张三丰课诗赋,教天文,其乐融融。

   没过几天,一个叫李进才的学生总是迟到早退,人也面黄肌瘦。张三丰慧眼一看,原来李进才的母亲重病倒床,气息奄奄了。

   张三丰叫来李进才,在洞壁上画了一个圈,说:″你紧闭眼睛,进去拿药吧,记住,千万睁不得眼睛。″

   李进才刚刚闭上眼睛,身子就轻飘飘地飞起来。他急了:撞着山壁怎么办?想睁眼看,又想起老师的话,不敢睁开。在紧张之际,忽闻一阵药香,心一喜,伸手一摸,摸到一个瓶子,赶忙拿着往回走。没走几步,就听到一个声音:″睁眼吧!″他睁眼一看,还站在老师身旁呢。

    ″快拿回去,给你母亲治病吧″,张三丰笑盈盈地说。

   李进才母亲的病渐渐好了。她觉得很奇怪,问儿子从哪里拿来的药,李进才全说了。

   母亲说:″儿哪,明天你再去拿药,睁开眼看看,那儿象啥样子。″

   第二天,李进才进去时,闻到药香,立即睁开眼:唉哟哇,不得了!到处都是金银财宝光彩闪闪。他赶紧拿了金子,然后闭上眼睛往回走,却撞撞碰碰,连连跌倒地上,摔得鼻青脸肿。他急了,四处张望,再也找不到归路了。

   忽然,″哗啦″一声,两位顶盔甲的武士朝他奔来,像抓小鸡似的将他捆绑起来,一前一后,推他走出大门。一路跌跌撞撞,穿曲径,过走廊,最后来到一间金壁辉煌的宫殿,两边武士刀枪剑戟,威风凛凛。李进才吓得混身发抖,心中不住叫:″师父,快救我!″

   ″啪!″一棍子打在他屁股上,李进才回过神,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二武士齐声道:″启禀皇上,捉到一个闯入宝库的盗贼,但不知道这贼是如何进入,盗走了多少仙药黄金″。

   李进才一听皇上,知道闯了大祸,早吓得魂飞魄散了,还不等用刑,立即从实招了。

   大臣们一听是巴岳山张三丰所为,立即在地图上查找。皇上当即下旨去巴岳山捉拿妖道张三丰。

   右丞相老谋深算,急忙奏道:″张三丰指使弟子盗宝,来去无踪,必有道法,宜智擒不可强抓。″

   皇帝觉得有理,重新颁旨:遣三百人马、八乘大轿,迎巴岳道长张三丰进京听封。

   大轿来到黄桷门,张三丰早知原委。他从门中走出,说:″皇上赐轿,草民消受不了,小人命贱,坐个大缸子算了。″说毕,他抠起一团泥巴,几搓几拍,一个大缸子出现了,张三丰往缸里一钻,就不见了。

   ″张三丰,你别跑啥!″钦差怕了。

   ″不会跑,你放心!快抬起进京哟。”

   张三丰话音未落,大缸子自己飘起来,吓得钦差赶紧抓住缸子口。说来奇怪,那缸子竟生出两根竹竿,一前一后,架在钦差和另三位武士肩上。竹竿刚一落肩,大缸子重的出奇,压得抬缸的眼冒金花,腰杆酸胀。

   那钦差大人何时受过这等苦差,刚喊出一声″累死我了″,那缸子竟象风一样轻快,拖得抬缸人跌跌撞撞,跟着跑起来。就这样,时重时轻,时缓时急,弄得抬缸人没有办法。

   经过几十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皇宫了。皇帝早请了方士捉妖。谁知,大缸子刚抬进朝堂,一股风突然刮起,刮得宫殿里飞砂走石。等到风停,皇冠不翼而飞,方士也无踪迹了。

   皇帝一怒:“你这妖道。还不快出来复罪!”

   ″哗啦″一声,缸子粉碎,皇冠飘出来,在大臣们头上落下飞起,吓得他们抱头鼠窜。

   龙颜大怒,猛喝:“拿斩妖剑来!”

   张三丰″扑通″一声,从梁上跳下来,向着皇帝嘻嘻一笑:″朱建文,你要当心,三天之内,有血光之灾。″

   皇帝吓得心惊胆战,忙喝退左右,问:″法师,你有何高见?″

   张三丰笑笑说:″放李进才回巴岳山吧。″

   皇帝只得依他。

   第三天夜里,坐了三年皇位的朱建文被他的四叔朱棣带兵包围了。正在危难之际,张三丰飘然而至,带走了他。

   朱棣四处画像悬赏捉拿朱建文。张三丰便把他藏在毓青山上。朱建文知道不能东山再起了,就到巴岳山燃灯寺出家当了和尚。

   张三丰在巴岳山时的三丰洞,现已经成为人们游览探险的胜地。现依稀可见三丰洞内的石凳石桌。

小马山 的博客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