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9 21:53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太原,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诗人,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进士。曾以监察御史出使边塞。安史之乱中迫受伪职,乱平,免罪降官。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名与字取自《维摩诘经》,笃志奉佛,后期日甚。四十岁后隐居蓝田别墅,“半官半隐”,并以禅悟诗,人称“诗佛”。少时便有诗名,其诗众体兼长,尤工五言律、绝。不乏格调高昂的边塞诗,而以田园山水诗为主要特色,清雅淡远,独步于当时,继陶渊明、谢灵运而发展,成为盛唐诗歌一大宗。王维资质聪颖,多才多艺,书画、音乐均有很高造诣。有《王右丞集》。
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宁王、薛王待他就象师友一样。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王维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王维集中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可知在长安确曾从岐王游宴。王维十五岁离家赴京,以其能诗善画、通晓音乐的多才多艺,享名于京都。京城虽然繁华,但对年少远游的王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他乡。因此,在他十七岁那年,即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在京城长安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怀乡思亲名篇。这首诗在朝廷很快传开,唐玄宗对此诗作了高度评价。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春,王维就试吏部,落第。是年,每从岐王游宴。开元九年(721年)春天,擢进士第,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但他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法参军。当年秋天便离开京城,赴济州任。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其中开元十三年(725年),诗人裴耀卿任济州刺史,裴为河东人,与王维是同乡,待王维不错,使王维稍得安慰,但裴很快又赴宣州任职,使王维甚感惋惜。在裴耀卿离开济州不久,王维也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天,辞去司法参军之职,离开济州。
开元十四年(126年)夏,王维离开济州后,在回京城长安的途中,路经黎阳古城,被黎阳山水所吸引:郁郁葱葱的大伾山,滔滔东去的黄河浪,沙鸥翔集的金沙滩,千帆竞发的黎阳津(白马津),竹喧莲动的淇河水,昼夜繁忙的大运河,商贾云集的云溪桥,繁茂旺盛的桑柘林,清幽恬静的田园色,牛羊遍地的牧野景……特别是被“雉锥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闲适、恬然、融乐美景所陶醉,被“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荆扉”的田园牧歌式的田家农事所打动。于是,王维便有了摆脱世俗之心,起了弃官归隐之意。在黎阳大地转了几天,最后决定选择离黎阳城数里的淇水之滨定居。“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淇上田园即事》)。王维开始过上了闲适、恬静、自然的田家生活。在黎阳王维接触了很多名流、农民、渔夫、地方官……尤其与丁寓关系甚密。在淇上住了二年,开元十七年(729年)秋季的一天,王维准备离黎阳赴长安。离别的那天晚上,丁寓设宴饯别好友王维,王维赠诗于丁寓:“君心尚栖隐,久欲傍归路。在朝每为言,解印果成趣。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开轩御衣服,散帙理章句。时吟招隐诗,或制闲居赋。新晴望郊郭,日映桑榆暮。阴昼小苑城,微明渭川树。揆予宅闾井,幽赏何由屡。道存终不忘,迹异难相遇。此时惜离别,再来芳菲度”。王维留恋往昔的田园生活,难忘与丁寓等相处时的美好时光。提出今日离别,来年春暖花开时节还来居住的殷切期盼。第二天,丁寓与众乡邻将王维送至黎阳渡口,王维挥泪依依惜别,难忘两年来与农家兄弟的和睦相处。乘船过黎阳津、渡白马津,到达滑州,王维的心情仍然十分激动,眼望黄河水滔滔东流,隔河回首再望黎阳,那茂密旺盛的桑柘林和烟雾迷茫的黎阳川依稀可见,慢慢向前行进,渐渐看不到大伾山上的云烟,想起两年的田园农家生活很值得留恋。今日告别老朋友丁寓,不知何时才能相见?黄河流水一去不复返,但愿好消息、真情谊频频相传。于是,王维情不自禁挥笔题写下了《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的诗篇:“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故人不可见,河失复悠然。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开元十七年(729年)王维在长安,初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结识了诗人孟浩然。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728年)赴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阳,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送孟六归襄阳》)。”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这是因自己中状元后仍不得意,所以有这样的话。作为一个才子,一代名人,王维这个时期不太得意,青年时期赋闲,心中当然不是味道。而且此期间又丧妻。王维的妻子大约在开元十九年(731年)去世,当时他才31岁。妻子去世后,王维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于此也可见他的思想情态。虽则王维劝孟浩然归旧庐隐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死灭,或者因名臣执政,复又求仕。闲居长安时,即他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后便隐于嵩山。嵩山地近东都洛阳,隐于此正可待机而出。次年他便拜右拾遗,又为朝官,做了两年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就在闲居和不同官职的变换中,他度过了许多年的时光。进入中年,或隐或官,所为官为左补阙、库部即中,品阶虽稍高了点,但仍为侍从闲官,总不得意,这样又过了10年。王维50岁时,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在辋川他写了许多田园诗。服满后,又做了几年的文部郎中。进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乱中曾陷于叛军中,得罪了唐王朝。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因为他的诗名很大,安禄山派人将他迎到洛阳,拘于菩提寺,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无奈之中,王维当了安禄山的给事中。但他的心依旧追随唐王朝。安禄山宴其部下于凝碧宫,王维闻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菩提寺私成口号》)。”正是这首诗救了他的命。
至德二年(757年)九、十月间,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贱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有人提出王维凝碧宫诗可证其忠于唐王朝之心,加之他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王缙(后曾任宰相)请求削己官职以赎哥哥死罪,唐肃宗特此原谅了他,不但不杀,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可谓不幸中之大幸。这时,王维已57岁,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上元元年(760年)夏,60岁的王维转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只任了一年,第二年(761年)七月便去世了,所以后世称他为王右丞。
作为一代才子,王维少年得志,名传遐迩,但终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极不顺利,竟至险遭杀头之祸。作为一个诗人,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为盛唐诗坛大增光辉,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诗人。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讥刺贵戚宦官,谴责纨挎子弟,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后期诗歌,因世途险恶,崇奉佛教,而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如《汉江临泛》、一首,从大处落笔,状写襄阳一带的壮丽山川,气势雄浑,意境空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联,成为千古名句。又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他的山水田园诗,作物精细,状写传神,色彩鲜明如画。语言清新凝炼,含蓄生动。王维除诗作优美外,又擅画,为当时著名画手,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评极为精当。
王维的诗在唐代自成一派,影响久远。现在诗400余首,有集传世。清人赵殿成有《王右丞集笺注》可供研究参考。
朱光临 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