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文史资料 - 1998年鹤壁市、淇县晚商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1998年鹤壁市、淇县晚商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作者:夏商周断代工程朝歌遗址调查组王迅执笔  加入时间:2014-9-10 9:04:06

 来源:《华夏考古》2006年第01期  作者:夏商周断代工程朝歌遗址调查组王迅;

    关键词:鹤壁市;淇县:晚商遗址;考古调查

摘要1998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对淇县境内和鹤壁市直接管辖区域内的一批晚商遗址进行了调查,以期从考古材料出发,寻找殷都朝歌遗存的线索,为今后围绕朝歌这一期望的目标所进行的考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但没有找到商代朝歌遗址及其切实存在的证据。

 

    19985月,夏商周断代工程增设淇县晚商遗址调查专题。同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际根、牛世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杰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王迅组成调查组,在河南省文物局、鹤壁市文物工作队、淇县文物旅游局、淇县文管所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对淇县境内和鹤壁市直接管辖区域内的一批晚商遗址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目的

    据史籍记载,在今淇县境内或附近曾存在着最后一个殷都(或别都)朝歌【1,如:

   《左传·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命以《康诰》。而封于殷墟。”杜注:“殷墟,朝歌也。”

   《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公东征“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汉书·地理志》河内郡:  “朝歌,纣所都。”

   《水经注·淇水》:  “其水东经朝歌城北。”

   《括地志》引《竹书纪年》:“纣时稍大其邑,南据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大清一统志·河南卫辉府》古迹条:“朝歌故城在淇县东北。”淇县东北为今浚县境和鹤壁市直辖区域。

    淇县境内发现的晚商遗址甚多,浚县和鹤壁市直辖区域内,也有一些同时期遗址。其中淇县东北部、淇河以南、以西的晚商遗址分布密集。此外,淇县境内又有许多与殷纣有关的名胜与传说。这些情况与古籍所载的朝歌殆不无关系。

    在历年的文物普查中,淇县、浚县和鹤壁市直辖区域内都发现了一些商代遗址,以淇县境内为最多,其中有的遗址颇具规模,包含的文化遗存也相当丰富。这样,探讨殷都朝歌是否存在、位于何地、性质与规模等问题,就不再仅限于根据文献资料来推测,而是应该在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进行论证了。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从考古调查材料出发,寻找殷都朝歌遗存的线索,指出朝歌位置可能在哪些区域,为今后围绕朝歌这一期望的目标所进行的考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经过

    1998711日,王迅、牛世山从北京前往郑州。12日、13日,在郑州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过豫北地区考古调查的考古工作者座谈,了解以前的调查收获和结果,并与郑杰祥商定调查的重点地区。13日下午,王迅、牛世山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小屯考古工作站,14日上午到鹤壁市,向鹤壁市文物工作队队长郝亚山、鹤壁市文化局文物科岳宏伟科长了解淇县、浚县和鹤壁市直辖区域内商代遗址分布情况,并查阅了以往的调查记录。14日下午,王迅、牛世山与岳宏伟等一行7人,调查了鹤壁市辛村遗址(原属浚县)、大赉店遗址,随即到淇县,查阅了淇县文物管理所文物调查采集的陶器、陶片、青铜器、石器等。15日,在安阳小屯工作站与郑杰祥会合,然后到淇县县城西南方向的凉马台遗址、常屯遗址、王庄遗址调查。16日,调查了县城西北

方向的上曹遗址、上曹学校遗址、上曹堰地遗址及淇县农科所遗址,淇县东北部的杨树岭遗址、古城遗址、头畛地遗址、高村遗址。17日,郑杰祥、王迅、唐际根、牛世山调查了淇县县城内传为商朝歌城址的二道城。18日,调查了县城内的摘星台遗址,结束田野工作。

淇县文物管理所王小运、秦平参加了淇县境内遗址调查的全过程。

    19987月下旬至8月中旬,由唐际根负责安排调查采集标本的绘图。8月至9月,由王迅等执笔编写调查报告。

    三、遗址的分布与年代

此次调查的遗址主要分布于淇县东北部的淇河沿岸区域、县城西北方和北方的区域、县城西南方和南方的区域。(图一)鹤壁市辛村、大赉店遗址位于淇河东北,亦应属上述第一区域。此外,尚有零散分布的商代遗址,规模较小。

 

图一鹤壁市、淇县境内晚商遗址位置图

1.辛村  2.李合寨3.北河头  4.礼合屯  5.杨树岭  6大赉店  7.花窝  8.头畛地  9林牧场  10.堰地  ll_上曹  12.下曹13.农科所  14.纸厂   15.古城  16七里堡  17.赵沟  18.石河岸    19.柏树坟  20.靳庄  21.西裴屯  22.耿庄  23.南阳24.宋庄  25.王庄  26.凉马台  27.摘星台

 

    东北部淇河沿岸的遗址有:

古城遗址  又称鹰犬城遗址,传为纣王狩猎处。东西长174米,南北宽160米。面积27840平方米。遗址年代为早商至晚商。附近又有古城纸厂遗址、古城后坟地遗址。前者年代属晚商,后者年代为西周。

    杨树岭遗址总面积67200平方米,为一处龙山、晚商和西周遗址。

    头畛地遗址  位于淇县城北12千米的高村东北角的头畛地,东傍淇河。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80米,面积57600平方米,文化层厚0.8~1.8米,年代包括仰韶、龙山、先商、早商、晚商、西周。

    大赉店遗址  在淇河东北,属鹤壁市,面积120000平方米,西为淇河东岸断崖。遗址高出周围地表34米。年代为仰韶、龙山、晚商。

    辛村墓地【2】,位于淇河北岸,原属浚县,现属鹤壁市,面积150000平方米。为西周至东周初的卫国墓地,曾发掘墓葬79座,其中有大型墓8座。

    淇县文管所以前在这一区域调查过的遗址还有高村南地遗址,年代为龙山时期;石河岸遗址、后河头遗址、杨庄遗址、花窝遗址,年代为晚商;靳庄遗址,年代为仰韶和晚商:古城后坟地遗址,年代为西周、东周:林牧场遗址,年代为东周。

    淇县境内中部区域的遗址有:

    上曹遗址在县城西北8千米庙口乡上曹村北,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8米,面积15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8~1.3米。为商代遗址。

    上曹堰池遗址在县城西北8千米王井村东,南北长370米,东西宽360米,面积133200平万米,文化层厚1~2.5米。为晚商遗址。

    上曹学校遗址位于王井村和上曹村之间,南北长270米,东西宽1 66米,面积44820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为仰韶、龙山和商代遗址。

    农科所遗址位于县城北约5千米的农科所东部,东临京广铁路,面积129500平方米。为一处龙山和商代遗址。

    淇县文管所在这一区域还曾调查过赵沟遗址,年代为龙山、晚商、西周、东周。

    县城内调查的两处遗址一为摘星台,又名摘心台,传为纣王所建,位于淇县城西北部,为一夯土台基,东西长68米,南北宽30米,面积2040平方米,台高13米。夯土内出有西周、东周陶片,以前的调查材料说,还曾出过龙山时期陶片。

    另一处在二道城西北角。二道城传为商末都城朝歌的第二道城垣,为夯土建筑,从夯层中的包含物来看,其年代为东周。

    淇县南部区城调查的遗址有:

    凉马台遗址位于县城南6.5千米的十三里堡村北300米处,为三级台形遗址,面积46200平方米,高出周围地面3.5米,文化层厚5.5米。年代为龙山、商代、西周三个时期。

    王庄遗址位于县城西南7千米王庄村南225米的南岗上。遗址南高北低,呈斜坡状,东西长26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为6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年代为龙山、晚商两个时期。

    常屯遗址  位于县城南7千米常屯村西,东西长1740米,南北宽720米,面积为12528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1.4米。为一处龙山和商代遗址。

    淇县文管所原在本区域内调查过的遗址还有北阳宋窑龙山、晚商遗址,南阳仰韶文化遗址等。

    四、文化遗址

本次调查所获文化遗物主要是陶片。现选取其中有代表性者,并选取部分淇县文管所以往调查时采集的青铜器、陶器等标本,介绍于下。

 

图二  新石器时代陶器

    (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

    仰韶文化遗物有鼓腹罐和红陶钵。

    鼓腹罐采自上曹学校遗址。小口,短唇,鼓腹,器表有深褐色彩绘横条纹。(图二一1

    l.鼓腹罐(上曹学校遗址)  2.夹砂罐(南阳遗址)

    3.方格纹罐(杨树岭遗址)  4方格纹罐(高村南地)

    5.盆(宋窑遗址)  6.红陶钵(大赉店遗址)

    7.红陶钵(靳庄遗址)  8.花边口沿罐(上曹学校遗址)

  9.花边口沿罐(上曹学校遗址)  10.单耳杯底(赵沟遗址)

    11.器耳(王庄遗址)

    红陶钵采自大赉店遗址。微敛口,斜弧壁,表饰红彩宽带。(图二,6

    红陶钵采自靳庄遗址。形制与大赉店所出者相似,但非彩陶。(图二,7

    龙山时期陶片有夹砂罐口沿、盆、单耳杯底、器耳等。

    夹砂罐口沿有方格纹罐口沿和花边罐口沿两类。皆灰陶。

    方格纹罐均为侈口、方唇、鼓腹。采自南阳遗址的一件饰菱形方格纹,内壁有麻

点。(图二,2)杨树岭和高村南地所出者饰正方形格纹。(图二,34

    花边口沿罐  采自上曹学校遗址。侈口,鼓腹,唇部压印或花边,器形较大,器

表或饰篮纹。(图二,&9

    盆采自北阳宋窑遗址。泥质灰陶,敞口,底内凹,素面。(图二,5

    单耳杯底  采自赵沟遗址。泥质灰褐陶,直壁,底内凹,半环形耳,素面。(图二,  10

    器耳  采自王庄遗址。泥质灰陶,半环形耳,器表饰绳纹。(图二,11)

    (二)商文化遗物

    1.陶器

    鬲  早商时期的为侈口、小方唇,饰细绳纹。采自农科所遗址和鹰犬城遗址。(图三,12

    晚商时期的鬲多为红褐色,翻缘厚方唇,足根较矮,饰粗绳纹。采自北阳宋窑者厚胎,盘形口,实足根粗矮,(图三,3)年代当在殷墟二、三期之间。年代相当于殷墟二期的鬲口沿有采自宋窑的2件,(图三,1416)同一时期的鬲足有采自宋窑的1件、采自王庄的1件。  (图三,  1213.8)标本zh167 t002采自石河岸遗址,盘形口,有颈,实足根甚矮;    (图三,4)标本zh310t127采自石河岸遗址,短沿,圆肩,矮实足根。(图三,19)这两件鬲年代为殷墟三期。同一时期的鬲足有采自杨树岭、杨庄、上曹堰池、宋窑等遗址者。  (图三,17.7910年代属殷墟四期的标本有采自古城后台的鬲口沿,  (图三,5)采自赵沟和古城纸厂的鬲足。  (图三,1 118)介于殷墟三、四期之际的鬲口沿有采自宋窑和大赉店的各1件。(图四,156

    簋  皆泥质灰陶。采自头畛地遗址者为矮圈足,圈足部饰十字形镂孔,年代为二里岗上层时期。采自石河岸遗址的一件为敞口,圈足较高,年代在殷墟三、四期之间。(图四,32

豆  皆泥质黑灰陶,细柄,饰凸棱。采自宋窑和花窝遗址,年代为殷墟三期。(图四,45)    

 

图三商代陶鬲

1.农科所遗址  2.鹰犬城遗址  3101216.宋窑遗址  419.石河岸遗址(zh167002zh310 t127)    5.古城后台遗址  6.大赉店遗址  7.杨庄遗址  8.王庄遗址    9上曹堰池遗址  11.赵沟遗址  17.杨树岭遗址  18古城纸厂遗址

    罐  皆泥质陶。有折肩圆肩两种。采自王庄北后河的为侈口,领饰绳纹,肩上饰弦纹。(图四,6)采自头畛地的一件为卷沿,短领,折肩,饰绳纹。  (图四,7)圆肩罐有标本17656Q米自石河岸遗址,为折沿。短领,凹平底,饰绳纹。(图四,8

擂钵  出自头畛地82999H11,同出有商代和西周鬲足,此件标本年代当为商代。(图四, 1

 

图四商代陶器

   1.擂钵(畛地82999H11)  2簋(石河岸遗址)3簋(头畛地遗址)  4.豆(宋窑遗址) 5.豆(花窝遗址)    6.罐(王庄后北河遗址)  7.罐(头畛地遗址)    8.圆肩罐(石河岸遗址176560)

 

    2.青铜器

    有二里岗上层期觚、爵和殷墟四期觯各  1件。

    觚、爵采自古城(鹰犬城)遗址。觚  为细体,花纹单层,有十字形镂孔。(图五,3

    爵为粗体、短尾、平底、柱较矮,饰夔纹和联珠纹。(图五,1

觯采自下曹遗址附近的鲍屯河坡,形粗矮,扁圆体,鼓腹下垂,饰饕餮纹、夔纹、云纹。(图五,2

 

图五  商代青铜器

L爵(古城遗址)  2.觯(下曹遗址)    3.觚(古城遗址)

    (三)周代文化遗物

    西周时期陶片中鬲片数量较多,皆夹砂陶,灰色或褐色,年代皆属西周中期。采自

  李河寨遗址和摘星台遗址的两件皆大口宽沿,沿面起棱。(图六,12)同一时期的

标本如采自摘星台的矮实足根,绳纹到底的鬲足。  (图六,8)采白杨树岭、摘星台、

古城后坟地、头畛地的鬲足,为锥柱状实足根,较高。(图六,45637

    豆柄采自林牧场遗址。厚胎,矮柄较细,年代为西周晚期。(图六,12)

    东周时期遗存有陶器盖、豆盘、盆口沿等。

    器盖采自赵沟遗址。覆钵状,圈足形捉手。(图六,9

    豆盘采自林牧场遗址。浅盘,平底,细柄。(图六,10)以上两件标本年代为春秋晚期。

    罐采自二道城西北角,短唇,平沿,有颈,斜肩。(图六,11)年代为春战之际。

盆  采自摘星台的一件为短平沿,折肩,饰斜方格纹。(图六,13)另一件采自二道城西北角,为平沿,斜弧壁。  (图六,14这两件标本年代属战国时期。

 

图六 周代陶器

  1.鬲(李河寨遗址)  2.鬲(摘星台遗址)  3.鬲足(头畛地遗址)

4.鬲足(杨树岭遗址)5.鬲足(摘星台遗址)6.鬲足(古城后坟地)

  7.鬲足(头畛地遗址)8.鬲足(摘星台遗址)9.器盖(赵沟遗址)

10豆盘(林牧场遗址)  11.罐(二道城西北角)  12.豆柄(林牧场遗址)

    13.盆(摘星台遗址)  14盆(二道城西北角)

    

五、结语

 

  本次调查的遗址大多数包含遗存较为丰富,有的遗址具有一定规模。晚商时期遗址有不少相距很近,如淇县东北部淇河沿岸一带、淇县中部上曹、下曹至农科所一带。有些现在分别命名的遗址可能是相连的。有遗址还出土过商代青铜器。看来,淇县与淇河北岸的相邻地带是商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晚商时期应该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区域。

然而,大型遗址并不等于就是都邑。此次调查没有发现商代城墙和大型夯土台基、大型墓葬,以及其他与晚商都邑相称的遗迹遗物。晚商遗存多数年代属殷墟二、三期,相当于商代末年的殷墟四期遗物并不甚丰富。传为纣王所建的摘星台出土陶片年代多属周代,且不乏春秋、战国时期标本。传为朝歌城垣的二道城出土陶片年代多属东周。传为纣王狩猎和豢养鹰犬之处的古城遗址,虽有晚商遗存,但早商遗物更为多见。相形之下,显示出其晚商时期渐趋衰落的势头。因此,我们的这次调查没有找到商代朝歌遗址及其切实存在的证据。

淇县县城内的摘星台、二道城均非商代遗址。县城内虽曾发现商代文化遗物,但数量很少,据此推测纣都朝歌当不在淇县城内。

根据考古调查材料和文献记载判断,如果纣都朝歌确实存在,则其位于淇县东北部淇河沿岸地区的可能性较大,理由有三:

1.这一地区晚商遗址密集,常见几处遗址同在一个自然村内的现象。这些目前分别命名的遗址有的可能相连,是一个更大的遗址的组成部分。调查中,我们曾注意寻找此类遗址相联系的迹象,但时值七月,田野中遍布青纱帐,地表存在的遗物和遗迹现象很难发现。如果这里的某些遗址连成一片,其面积应符合商夫都邑的规模。

2.本地区出土文化遗物丰富。据花窝村村民介绍,1949年以前曾有外国人在花窝裤裆地遗址开方发掘,盗走了一批文物。在历年的考古调查中,发现过商代青铜器、陶器、石器等。有的遗物年代属殷墟四期,与纣都朝歌的年代相当。

3.此地邻近西周至春秋初年的卫国国君墓地辛村遗址,距西周时期的卫国都城应不远,符合左传·定公四年》和《史记·卫康叔世家》关于卫康叔封于“殷墟”或“商墟”的记载。此地又临淇水。而《诗经·卫风·淇奥》、《卫风·氓》、《卫风·竹竿》、《鄘风·桑中》等篇中,都表明卫都靠近淇水。水经注·淇水》更明确指出“其水东经朝歌城北”。因此,本地区与古籍中记载的商末都邑朝歌的地理位置相符。

  淇水东北的大赉店遗址也值得注意,因为这处遗址与上述地区仅一水之隔,文化堆积厚,且有一定规模。作为都邑的大型遗址,可以横跨河流两岸,如安阳殷墟即属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在今后针对朝歌遗址的工作中,应该把淇县与鹤壁市相邻处的淇河两岸地带,作为一个重要的着眼点。

执笔:王迅

 

注释:

[1]  朝歌之名初不见于甲骨、金文,《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伐晋,取朝歌”是关于朝歌最早的记载。这个名称出现的时间尚待考证。

[2]  辛村墓地曾于19321933年,由郭宝钧主持进行了4次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或有“卫(师)”、“侯”、“成周”等铭文。证明大型墓的主人应是卫国国君或君夫人。见郭宝钧《浚县辛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1998年鹤壁市、淇县晚商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1998年鹤壁市、淇县晚商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