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文化新闻 - 《运河流韵》出版

《运河流韵》出版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4-9-3 9:58:55

   大运河,流淌着中华民族鲜活的历史,深藏着古城繁荣的神秘信息和与世界文明沟通的奇妙代码,连续着亿万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归宿……

《运河流韵》序

    浚县是一座因水而兴,因运河而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不仅是隋唐永济渠的主要河段,也是其前身东汉曹操运河起始处和流经地,是隋唐永济渠保护最好,文化遗存最丰富的河段。域内的原生态河道,隋代黎阳仓,明代城池、云溪桥、水驿门、观澜门,清代码头、山陕会馆,以及100多个因河而名的古村镇、正月古庙会、民间社火等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不仅见证了浚县因运河而兴的繁荣历史,而且丰富了中国大运河的文化宝库。

     为反映大运河浚县段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旖旎风光,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运河沿岸发生的巨大变化,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的社会认知度,传承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大运河“后申遗”时期的工作,巩固扩大申遗成果,我们组织策划了《运河流韵》这部书。《运河流韵》以300多幅新老照片,客观真实地展现了运河名城浚县的百代风华,千年流韵。图文并茂的《运河流韵》,既是一部具有美学价值的摄影作品,也是一部运用政论、散文、报告文学等手法书写的文学作品。老照片对我们认识古城显得弥足珍贵,新近照片显得夺目亲切;文字部分不仅细腻精致,诗意盎然,而且雄浑大气,充满激情,富含深沉的文化情思和绵长的运河情怀。文字和图片,不是解说和被解说的关系,而是画面的延伸与张扬、是画面后浚县运河文化底色的生动呈现。

    留住大运河昨天的美丽,创造大运河明天的辉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契机,大力宣传普及大运河世遗成果,增强群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加快浚县古城保护建设步伐,特别要组织实施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黎阳仓国家级遗址公园的建设。要紧紧抓住“后申遗时代”运河沿线旅游开发的大好机遇,整合文化资源,策划、包装、运作优秀旅游项目,实现“山、水、城”互动,尽快将浚县打造成隋唐大运河上的绝版文化精品,使其成为千里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是为序。

                     浚县县委书记:郑  辉

                      2014年8月30日

心中流淌的卫河水(代《运河流韵》后记)

    我的老家牛寨,是卫河东岸一个大村。。“牛寨街,三里长,许庄、万庄都带上。”就是说,三个自然村连在一起,有三里地长。

远天恋帆影,近岸挽船舷

    家在街当腰住,离村西头的卫河不远,小时爱看河中的景致,就常到卫河边玩。

    那时卫河通航运,纤夫咳哟咳哟的号子声常常飞入我的梦乡。船上最令人羡慕的就是艄公了,艄公挥动船篙,一头探进激流,一头顶在肩头,艄公在船舷上踏着步,船头在他的脚下,犁开白浪碧波,一截一截往前窜。最令我敬佩的是纤夫:河岸密匝匝的柳丛下, 那条光溜溜的小路,是纤夫踩出来的。纤夫吃的是顶水饭,一艘货船,往往要有十来个纤夫拉船前行,他们背负的纤绳,箭杆一样挺直,河水,船舸、纤绳、三点连了心,日积月累,年深岁长,在纤夫脊背上悄悄装上一张弓,这张弓被沉重的纤绳越压越满,村中的那些驼背老人,多是在卫河上做过纤夫的。

    在我的印象中,村中的男人,没有不会游泳的。那年夏季,我迷上了游泳,这很大程度上受了二孬的景响。二孬水性好,是卫河两岸有名的“浪里白条”。

    那天中午,我到河边看二孬游泳,二孬正和十多个人打水仗,看得出他是孤军对群敌。只见他两臂在没胸的水里挥舞得像个风车,手掌旋桨一样搅得水漩转起来,他身旁的水位下降了一尺多,河水银翅样围着他飞动,二孬成了漩涡的涡心。我在岸上羡慕得不行。待他们嬉闹完了,我见他上岸休息,凑上去说,二孬叔,让我跟你学水吧。二孬甩着头上的水珠子,笑着说,中啊,中啊。没想到他答应得这么爽快,我激动得不行。二孬又说,不过,你得让我扔五个南瓜。扔南瓜是把人举起来往水中投。我很干脆:只要你愿意教我游泳,不要说扔五下,扔十下也行。二孬就把我高高举过头顶,往水里一下一下投,水面拍打得我的肚皮麻辣辣的。扔了五下后,二孬拍拍我的肚皮说,好了好了,收你这个徒弟了。

    从这天起,每天中午,我都跟二孬到河里学游泳。游泳中间少不了做些滑稽的游戏。记得有一次,二孬领着我和几个光屁股的孩子往河坡上泼了水,顺坡做成泥滑梯。做好后我争着去滑,二孬把我拽到一边说,让老师先滑。说着坐下去,滑到中间他哎哟一声惨叫,当他扑通滑进河水,捂着屁股忽一下站起来时,血水从他指缝间爬出来。原来,滑梯上有一个玻璃碴子划了他的屁股。他吸溜着嘴说,玻璃碴儿咬我一下不要紧,要咬住你那小嫩屁股蛋子就够呛了。

    那个夏天,我学会了游泳。

    后来学校老师怕出事,管理加严,禁止学生下河洗澡,但仍有学生中午偷偷去河里洗澡的,这自然隐瞒不过卫河边长大的老师的眼睛,他伸出手指,在你的胳膊上用指甲只轻轻一划,就会显出一道白印子,下河洗澡便露馅了。

    卫河,是我爱好文学的启蒙老师,学业上,我偏科,爱语文,四五年级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杨兰贵常常将我的作文当成范文在课堂上读,课余爱读小说,并且爱读大部头,最爱读的是胡正的《汾水长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中河上》,再后来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读着这些写河的作品,我幻想着,长大了,也要写一写村头流过的卫河。

雪霁卫水寒,篙挺舟船轻

    我们村有很多人是“卫河通“,鳖爷就是其中的一位。

    鳖爷是大水爷的外号。大水爷在村中辈分高,出门往谁面前一站都是爷。鳖爷驼背,和其他驼背人一样,老好倒背双手,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更增添了沉重的沧桑感。鳖爷怕热多汁,夏秋两季总爱光着上身,健康的古铜色阔背上总是汗津津的。汗津津的阔背在太阳下一照,亮光闪闪如背着一汪水泊,那背着的两只胳膊便成为防水外溢的一圈堤坝。

    鳖爷好水性。尽管村里的男人大都会水,但会水的男人没有一个不佩服鳖爷的。鳖爷出生不到满月,卫河发大水,爹娘都在洪水中丧生,娘把他放在一个簸箕里逃了条命。村人给他取名大水。倔强的他懂事后就和卫河水较上了劲,河水中练出了一身好功夫,踩水能举半大的孩子过河;仰泳能在水上平稳如舟,渡河时脱下衣服放在肚皮上,过了河衣服不沾一个水星儿;扎猛子水下游走更是称奇,能往返卫河两个来回,顺流走两三华里。村人对此戏说爷能水下换气,是属鳖的。这是鳖爷外号来历的第一个原因。

    鳖爷是一位“叉鳖神手”。那时卫河里鱼鳖吓蟹很多。鳖爷看不上其它的河鲜,其实是看不上其它捕鱼捉蟹的温情方式,独独喜欢手操钢叉,夏点热浪、冬挑寒波,河底取鳖的弄潮滋味。五齿钢叉在鳖爷手中就像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被他玩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是鳖爷外号来历的第二个原因。

    鳖爷叉鳖的钢叉两齿,呈手掌状,叉杆丈余,叉齿总是明晃晃的。我少年时随鳖爷猎过两次鳖。一次是夏天,那天晨光微曦中,我和鳖爷起了床,河面上弥漫着浓浓的乳雾,河两岸高大的杨柳被雾罩得陷没了下半身,只剩下一顶顶飘浮的伞状树冠。鳖爷一手扶着肩上的五齿钢叉,一手背在驼背上,一边往河滩走一边吼起了大梆戏《下高平》中宋太祖赵匡胤的唱段。低沉浓厚的嗓音惊飞树上栖息的一片水鸟,红色的蜻蜓群却像听到了召唤,密济济地随着银亮亮的钢叉飞翔,钢叉似挑着的一块绸缎。

    河水湍急,我不禁望水兴叹。这时,鳖爷给我传授叉鳖要诀:冬叉溜,夏叉滩,二八月紧叉漫水湾。现在是仲夏,正是叉滩的时候。可是,河水茫茫,一色黛绿,哪有鳖的踪影?这时,鳖爷涉水到一处浅滩,只见他瞄准一处,飞叉,拔杆,一只碗口大的鳖已被挑在叉尖。鳖徒劳地在叉上弹腾着四肢。我不禁惊叹,难道鳖爷是火眼金睛,要不咋知道这水下有鳖?鳖爷猜着了我的心思,说:鳖虽藏身水下泥沙,但要换气,便有浮沫飘浮在水面,这浮沫叫鳖津。鳖爷指点我看水面上一片蛤蟆仔似的漂浮物。望着鳖津,我跃跃欲试,从鳖爷手中要过钢叉,猛地往鳖津处扎去。出叉却什么也没有。鳖爷哈哈笑着说,水在流动,鳖往往在鳖津飘浮的上游,距离的远近要根据鳖津的新旧和水速来判断。我照着鳖爷说的又出一叉,只觉叉头抖动,心中一阵惊喜,赶忙拔叉出水,一只两斤来重的鳖被我叉着了。鳖爷从叉上取下鳖,指着甲上的叉眼说:好叉手是不叉鳖甲的,伤口好进沙,肉不干净,又不易保鲜。要是叉住鳖的肉裙,叉齿拔出后伤口随即弥合,它三五天也死不了。鳖爷说着,要过钢叉,眯缝着双眼在水面上搜寻着水下猎物,几乎每叉一鳖,叉齿都中在鳖甲的肉裙上。这天,不到中午,我和鳖爷就猎获了一袋子鳖。

    第二次跟鳖爷猎鳖是一个白雪覆盖的冬日。那天我俩踏着咯吱咯吱的积雪,在河边踏上一叶扁舟。鳖爷将钢叉在岸边一点,扁舟离开银色的堤岸,驶向清澈的河心。这一次我又仅领略了“冬叉流”的妙趣,还明白了不少有关鳖的知识。鳖爷说鳖喜宁怕惊,喜净怕脏,喜热怕冷,喜阳怕风;春走上水,夏卧平滩,秋入洞穴,冬眠泥沙。鳖在冬眠中呼吸,急流下边一般是沙石,水深保温,透气性好,所以它往往潜伏在水深流急处的沙层里。鳖爷还说,“冬叉流”是个基本要领,操作起来还有流头流尾之分。一般落叉宁舍流头不舍流尾。流头水急沙薄,鳖潜不了身,流尾沙层较厚,鳖多潜在流尾河沙的两三寸之下。在水深流急处下叉,驾舟技术的好坏成了能不能叉住鳖的关键。这时,鳖爷驾舟驶到一簇白花花的浪峰处,他钢叉一点碧波,扁舟稳稳定位在水面上,然后他迅疾倒叉向流尾刺去。眼见叉杆先是一阵上下蹿跳,又猛地一下横斜,接着一只被钢叉扎住肥裙的盆口大小鳖浮出水面。

    我小时缺少书籍阅读,几乎没接触过童话作品,但鳖爷就是我眼中的格林和安徒生。鳖爷的钢叉就是神奇的童话魔笔,他对鳖的每一次猎获,都是优美的童话篇什。

涛皱日影斜,篙沉船舸重
 

    我对卫河的深层了解恰遇这样一个机缘:2006年,在全国政协会上,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老舍之子舒乙提议,58名委员联名提交了“保护大运河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案,2006年底,国家重新设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决定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区域涉及了浚县。

    大运河,也就是流经我故乡的卫河啊。我在县政协文史委工作,调研大运河浚县段历史现状的任务自然落在我的肩头。那些天,我和几位同事沿着浚县卫河段走访调研,一步步地走进了卫河幽深的岁月隧道。

    流过村边的卫河,是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的前身是汉代的白沟。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为讨伐袁尚,在浚县枋城下枋木,阻淇水,入白沟,通粮秣。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征百万人在白沟基础上开挖永济渠,南达黄河,北到现在的北京西南。永济渠在宋代称御河,明代始称卫河,由于它流经古卫国黎地浚县,又叫卫水和黎水。

    卫河,这条流经我们村边的古代大运河,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与其紧密相联。如:隋炀帝三征高丽,百万大军的运输、调动、粮秣供应基本依凭这条河。史料记载,隋炀帝乘坐的龙舟水殿有四五层之高,要千百个纤夫来拉。隋大业九年(613),礼部尚书杨玄感不满隋炀帝的穷兵黩武,利用在黎阳(浚县)督运粮草的机会,起兵反隋,焚烧了龙舟水殿,拉开了反隋大起义的序幕。成了隋唐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拐点。

    2007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在徐匡迪副主席的率领下,莅临浚县考察大运河。考察团中有一位清瘦,个子不高,很有精神的老人,他脖子上挂着相机,对云溪桥,古码头,滨河古城墙一一拍照,我怎么也没想到,这就是84岁高龄的罗哲文先生。罗老任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不仅在国内古建筑领域享有很高声誉,还是最早提倡保护大运河,并撰写《致运河沿线市市长的公开信》的三位专家作者之一。罗老说;“我这是第3次来浚县了。浚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在浚县留下了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材料。”

    随团来的,还有周恩来总理的侄女、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董必武副主席的女儿、中国文联书记处原书记董良翚……流经我家乡的古运河,以近两千年的魅力,一下子迎来了这么多尊贵的客人。

    事先,我在考察团的名单上看到了舒乙先生的名字,大伾山下,在周秉德老师的引导下,我见到了身材魁梧的舒乙。舒乙是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发起人。他说:“大运河是人类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她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希望她像长城一样,变成一种民族的象征。”看了浚县卫河上的云溪桥、古码头、古城墙,舒乙说,这是“凤毛麟角的地面运河遗迹。”舒乙认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稳操胜券的提法,就是物质遗产,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结合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世界第一名。

    在这些专家的启发下,我和几位文友经过历时五年的努力,2012年6月出版了《流经浚县的大运河》,为大运河申遗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大运河“申遗”路长达八年,2014年6月22日梦圆多哈。喜讯传来,运河沿岸的浚县民众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我赶制了两条红色长幅标语扯在汽车站,以此表达家乡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喜悦心情。

    大运河不是一般的文化遗产,而是流淌着的至今仍在享用的活着的历史财富,是跨多个省市的古代文化长廊,流经浚县、绕过家乡村边的古卫河,无疑是这古代文化长廊上的华丽一节,光彩一段。

  《运河流韵》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文化精粹》丛书之一,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近日面世。  

 

 




 
     
《运河流韵》出版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