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东鱗西爪 - 淇县黄洞乡温坡村的“大红袍”花椒园

淇县黄洞乡温坡村的“大红袍”花椒园
 


作者:李丹丹 李一凡 张志嵩  加入时间:2014-8-13 13:25:23

淇县黄洞乡温坡村

深山里的“大红袍”花椒园


 

古朴的温坡村。



 

很多村民家中屋顶都晒着花椒。



 

村口的石头。



 

村中的一处老宅。


出了石老公村,沿着山路西进,就到了藏于淇县北部深山中的另一神奇村落——温坡。

温坡行政村辖有4个自然村,沿山坡自东向西分别是温坡、桃核泉、羊圈、古石沟。村庄与村庄各不相同,又有众多相似之处。它们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古老的历史,更在于有香味浓郁的“大红袍”花椒,因其得天独厚的山、水、土质等条件,同样的种子出了这个村儿,在别的地方结出的椒果都不如这儿的颜色亮,香味浓。

 

这里的“大红袍”

与一个少女有关

 

8月10日,记者到该村采访时,正值椒果成熟,一路上,红红的椒果满枝,浓郁的椒香醉人。到了村里,记者仿佛进入了花椒的海洋,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铺满了刚采摘完正在晾晒的椒果。

鲜红欲滴的椒果引得记者不由得拿起一串来嗅,花椒香味扑鼻;用指甲一掐,竟有一股椒油流出。“这就是俺村儿‘大红袍’的奇特之处。”村支书秦三柱告诉记者,“同样的种子,出了俺村儿,在别的地方结出的椒果颜色发乌、麻香味减淡,连椒油都挤不出。”

提及原因,全村人都用一个传说来解释。据说很久以前,在此山中的一个窑洞里,住着一对父女。女儿15岁时,父亲突然去世了。女儿遵照父亲的遗嘱,穿一身白纱,抱着一个装满黑珍珠种子的黑罐子,从父亲的坟头开始,步向朝阳,面对山风,每走一步,就撒下一把黑珍珠种子。不分白天与黑夜,一直走,她就一路撒,就这样,几乎走遍了此地的每个山头。终于有一天,她心力耗尽,死在一个山花烂漫的山洼洼里。令众乡亲惊奇的是,姑娘的身上散发着一股奇香。有好心人用火红的被面裹住她的全身,就地掩埋了她的尸体。几年后,女孩儿撒的种子,自生自长,成片成林,每年白露将至,便花红似火,香飘数里。在姑娘的坟头,长出一棵参天大树,浓香醉人却棘刺满身。于是,有知情者吟出一首打油诗:“馨香一枝花,娇娆难近身。珍珠大红袍,粒粒皆善心。”后来,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这对父女,把这些树木的果实称作“大红袍”花椒。

 

村民以种花椒为主业  

 

因其特质,温坡的“大红袍”花椒十分抢手,每到椒果成熟的季节,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安阳、濮阳、新乡、郑州等周边地市的收购员前来收购,因此,花椒成为全村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花椒,少的有二三百棵,多的有四五千棵。椒果成熟后,摘花椒就成了最重要的事,采摘时,人手不足成了困扰椒农们的大问题。

村支书秦三柱家有两千多棵花椒树,而家里只有他跟老伴儿俩人,根本忙不过来。不到7月份,他就早早下山招了近20个临时工来帮忙。然而,摘花椒也是个苦力活儿,花椒树上的刺又多又硬,稍不留心就会把手扎破,这使得招工更难。

树外围的椒果好摘,内层的椒果因为隔着层层树枝,让人无处下手,还不能用剪刀,因为担心来年不结果。“那也得摘啊,穿的长袖也不顶事儿,胳膊经常被刺挂出血痕。”秦三柱说。

山坡上一派丰收的景象。椒农们个个挎着竹篮,穿梭在密密麻麻的花椒树丛中。“摘得快的人一天能摘20多斤,摘得慢的,一天才摘10多斤。”秦三柱说。

收购员只要干花椒,因此采摘回来的湿花椒,得再一层层摊在太阳下晒干。“晒到‘嘴儿’嘣籽儿就成了。”秦三柱说,“平均4斤湿的产1斤干的。”

“摘椒果前后得持续两三个月。”秦三柱说,这几个月里,几乎每天家家户户闭门锁户,全家人都泡在地里摘花椒,经常忙得午饭都来不及吃。

 

温坡的历史古老而神秘  

 

在温坡自然村中心街道一边,卧着一尊大石臼。高度和直径均达1米,石臼深达5尺,据该村的冯小关介绍,大石臼原来位于街道中央,近些年为了方便过车,才将它移至路边。在石臼东南侧,刻有“温家庄”、“道光年间”等字样,可以推算出,这个大石臼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听老人讲,石臼原来只有3尺深。”冯小关说,用得久了,现在有5尺深。

顾名思义,温坡村应以温姓人居多,但采访后记者了解到,该村几乎全是冯姓人。冯小关告诉记者,村里最早的住户,确实是温姓人家,距今有多久谁也不清楚。后来王、赵、张等其他姓氏的人搬来此地居住。“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除了冯姓外,别的姓氏的人住不了几天,家里就有灾祸,慢慢地,这些姓氏的人家都搬走了,仅剩下我们冯姓的人家。”冯小关说。

桃核泉村是明朝时上竹林寺所在的地方。其村名来自于村内的一口山泉井。据村民们讲,在井底有块大石板,石板上有个泉眼呈桃核形状。泉水从泉眼中涌出,四季不断。天旱时,这口山泉井供4个自然村的人吃水,时间久了,泉流越来越小,泉眼也时常被淤泥堵塞,每隔几年就要有村民下井掏一掏。“现在泉眼也被掏有3丈深了。”村支书秦三柱说。

羊圈村村名的来源最有意思,“据说很早以前,桃核泉村有个村民以放羊为生,羊圈村所在的地方草肥水美,这个村民就赶着羊群来这儿放羊,因为觉得每天早出晚归不方便,干脆就地垒起了羊圈,他也在此落了户。”冯小关说。

4个村庄里,古石沟位于大山最深处,古石沟又分为大古石沟和小古石沟,它们无出口没入口的地形最为奇特,关于古石沟的传说也最为动人。

据说,古石沟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住户姓贾。一日,贾老爷得了一种怪病,卧床不起。在大山深处,住着一位狐仙,人称高仙爷。高仙爷得知贾老爷的病情后,化作凡人来到其家中,为其医好了病,为感谢救命恩人,贾老爷留高仙爷在自家里吃住,高仙爷也传授给了贾老爷一些医术。贾老爷乐善好施,常免费为周围的村民们治病,时间久了,来贾老爷家看病的村民络绎不绝。贾老爷逐渐起了财心,看病开始收费。高仙爷知道此事后,十分生气,甩袖驾云而去,贾家房倒屋塌,也从此绝了踪迹,古石沟村周围4座山的山尖,也瞬间倾斜下来,插入村口和村尾的山路上,拦住了村子的出口和入口。站在村周围的山岭上,古石沟村仿佛被4座山围成的一个封闭空间,没有出口和入口。另外,村口的一座山崩裂出3块巨石,横立在村口,高仙爷下令谁都不能动这些巨石,否则招灾。古石沟村也因这3块巨石得名。

故事代代相传,3块古石依旧。采访时,记者在村口远远看见这3块大石呈绛黑色,好似天上的陨石降落在此,犹如门神,日夜守护着村民,庇护着山村的宁静。

 

石头房错落有致  

 

像所有山村一样,温坡4个村子内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由石头砌成。和别的山村不同的是,此处的房屋密集度高,即使是同一家院里,主房和配房也高低相错甚大。一栋栋灰白色的石头房屋,和灰白色的山体浑然天成,掩映在丛木灌林中,更显古老和沧桑。

在古石沟村,秦三柱带记者参观了村内最有名气的3座深宅大院,分别是杨家院、秦家院和贾家院。这3座大院的布局很有讲究,两层楼的石头房高达10米,墙面工整,均由方石垒成。其中杨家院3米多高的门楼,尽显当年主人的家业兴达。迈进大门,一间小房立于眼前,因其地势较主院低了几米,所以称为“低房”。秦三柱说:“它的建造才有意思呢,都是土山,就先把房子外围的墙建好,才又通过房门把里边的土全挖出来。”迈过石阶进入主院,老式的木棂窗户,半圆型的天窗尽显美观和大方,小木窗合起来可以遮挡风雨。两侧的厢房也是两层楼高,地势较主房低。整体错落有致,令人顿生雅兴。

整个村庄的主屋均面朝村内南北小路。在杨家院对过,石头房更为集中,石头垒砌的小巷随着台阶步步高升,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巷子,比邻而居,和谐相处。




 
     
淇县黄洞乡温坡村的“大红袍”花椒园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