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九卷 2014年
     

 

东鱗西爪 - 易卫华:《诗经》的情韵和雅趣

易卫华:《诗经》的情韵和雅趣
 


作者:张晓娟  加入时间:2014-8-6 16:13:09

新华新闻 来源: 石家庄日报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305篇,包括十五国风、小雅、大雅、三颂。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篇之内。《诗经》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道路。《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其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叫兴。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诗经》具有崇高而独特的地位。作为儒家经典,它在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发挥着“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功能;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风格又开启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并且几乎所有古代文学的主题和题材都可溯源于此。

  正值“中国诗经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办之际,我们专访了中国诗经学会会员、河北师大副教授易卫华。今天,我们将跟随他的讲述,回溯至《诗经》起源的那个年代,“旁观”围绕《诗经》所形成的那一道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品味其中所包蕴的中华文化独有的精神和气度。

  滋养国人的文化智慧

  在岁月更迭中,《诗经》又扮演了怎样的文化角色?易卫华认为,该书产生之初主要是服务于当时的礼乐制度的,后来“汉代人治经学,将《诗经》当作‘谏书’来看待。而汉之后,它又成为教化民众的重要读本之一……”作为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诗经》参与了各个朝代的精神建构,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

  相传,汉武帝去世,皇子刘弗陵继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不久,刘弗陵英年早逝,霍光拥立昌邑王刘髆做了皇帝。可惜,这个刘髆专做坏事,于是被霍光废掉。昌邑王被废后,朝廷追究帝师的责任,结果查来查去怪罪到一位叫王式的经师身上,因为在昌邑王胡闹的时候,只有他没有上任何谏书,而王式辩解道:“我给皇帝讲过《诗经》,这三百篇诗篇篇都是谏书,何必再多此一举?”结果,质问他的人哑口无语,王式也因此得以免罪。

  谈起《诗经》对国人的影响,易教授还讲了这样一段故事。据说罗荣桓元帅刚出生时,父亲按照族谱字辈,给他起名“镇慎”。后来,在湖南省衡山县南湾镇罗氏岳英小学罗炳文校长的建议下,他才将名字改为“荣桓”。这个名字就是源于《诗经·鲁颂·泮水》“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老师是希望他能从戎习武,成为威武善战的大将,救民于水火。罗荣桓元帅也不负所望,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品读体会经典的情韵

  易卫华从本科阶段就开始关注《诗经》,硕士、博士阶段又师从中国《诗经》学会会长王长华教授研究《诗经》,期间发表了十余篇《诗经》研究的论文。今年7月,他与王长华教授合作完成的《诗经》研究专著——《毛诗与中国文化精神》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谈到自己讲授《诗经》的经历时,他说:“我曾把《诗经》分成爱情诗、农事诗等若干类,然后按类别讲给同学听,效果很不错。”他以爱情诗《摽有梅》为例进行了说明。这首诗共三章,三章叠唱,各章只换了几个最有表现力的字眼,就把姑娘迫不及待求嫁的心理生动表现出来了,尤其是最后一章,姑娘挑明了说:“小伙儿,别犹豫了,赶紧来带我走吧!”迫切之情溢于言表。龚橙在《诗本义》中评说:“《摽有梅》,急婿也。”让人听了忍俊不禁。

  对于如何阅读《诗经》,易教授建议要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真正获得对《诗经》的理解,首先必须要熟读文本。对此,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在《朱子语类》里就如何读《诗》,朱熹指出:“解《诗》时,且读本文四五十遍,已得六七分。却看诸人说与我意如何,大纲都得之,又读三四十遍,则道理流通自得矣。”可见,反复阅读,并结合前人的理解、自己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去悉心体会诗中的情感、思想,准确把握诗意,才是正确的读《诗》方法,而这也是我们阅读其他经典的重要方法。

百余位中外《诗经》专家学者走进毛诗发祥地寻“根”  

    中新社沧州8月6日电 (记者 陈林)6日,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研究《诗经》的专家学者走进毛诗发祥地河北沧州河间市,拜谒毛苌公墓、走访诗经村,探寻诗经之“根”。

  在毛苌公墓前,中外专家学者共同向这位汉代大儒敬献花篮,鞠躬致敬。时隔多年后第二次到河间的韩国诗经学会会长宋昌基教授说,中外专家齐聚毛诗发祥地拜谒毛苌公墓,表达敬仰同时也对当地诗经文化资源进行了详细考察,可以更好在世界各地发扬中国这一经典文学。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305篇。中国诗经学会会员、沧州市政协文史委调研员田国福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包括《诗经》在内的众多诗书被焚毁,《诗经》一度失传。大儒荀卿的弟子毛亨(大毛公)于汉文帝时做成《毛诗诂训传》,其侄毛苌(小毛公)据此在今河间市讲学。

  田国福表示,汉代传诗者有鲁诗、齐诗、韩诗及毛诗四家,但最终只有河间毛亨、毛苌叔侄二人所传的“毛诗”流传于世。至唐贞观年间孔颖达做《毛诗正义》,并最终成为正统官学的读本,故《诗经》也称“毛诗”。

  在二十里铺村,《关雎》等《诗经》经典名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绘制在街道两侧墙上,吸引专家学者拍照留念。美国知名汉学家林中明教授感慨地说,当地在《诗经》传承中薪火不绝,相比8年前他第一次来,现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诗经》,即使在建设家园美化村庄时,也考虑传承弘扬民族精髓。日本宫城学院女子大学田中和夫教授也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首次走进河间的香港学者李彩霞教授在参观后有些激动地说,作为一个《诗经》研究者,自己一直期待能够到发祥地实地参观,真切感受这种文化气息,这次终于“圆梦”。

  “我们是在寻根!”已从事《诗经》研究10多年的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易卫华表示,河北不仅是《诗经》的发源地之一,而且在历史上也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诗经》研究大家。“很多老师之前已去过,这次又去,希望不断去亲近、探寻摸索这一根脉。”(完)

  经典离我们并不遥远

  《诗经》产生的时代虽很久远,但离我们的生活却又很“近”。《诗经》中最早的作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近的也有两千五六百年,可实际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小心翼翼”等源于《诗经》的成语或词组,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易教授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就算人们从未关注过它,它仍默默地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之中,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采集到成书,历时约有六百多年。《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原本《诗经》收录了3000多首诗歌,后经孔子筛选编订,保留了305首。这三百多首诗留存下来也非常不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焚烧诸家典籍,《诗经》也在被焚之列,但由于它是韵文,易于传诵,所以才得以保全。现在人们看到的《诗经》,乃毛亨、毛苌所传,也称《毛诗》。

  “《毛诗》跟咱河北有着很深的渊源。河北不仅是《诗经》的发源地之一,而且在历史上也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诗经》研究大家。”说着,易卫华拿出一沓资料。据他介绍,史料曾记载,《诗经》经孔子弟子传至赵国荀子,荀子又传河间毛亨,毛亨传侄子毛苌,“现在沧州河间还有诗经村,当年毛苌讲学的地方还立有毛公祠。”此外,唐代的孔颖达、清代的崔述等《诗经》研究名家也都是河北人。




 
     
易卫华:《诗经》的情韵和雅趣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       ☆ 

豫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