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河南卫视《汉字英雄》的热播,提笔忘字成了热议话题,全国各地更是掀起了一股学习、研究汉字的热潮。
在我市,说起汉字研究,不得不提淇县78岁的梁中元,他30年如一日地书写、记忆、研究,独创了一套汉字学习方法——会文识字法,堪称汉字英雄。
老教师的担当
梁中元,淇县一中原校长。他的家安在淇县一中老家属院的一个小院里,有两间旧房。小院里树影斑驳,静谧安详。屋内陈设简单,电视机、藤椅、茶几、绣花门帘、吱呀呀的风扇都有些年头了,唯独摆放在沙发上的几本《辞源》是最新版的。
7月16日,梁中元告诉记者,为了总结识字方法,他这些年仅购买的关于文字的书籍就有200多本,花费6万余元。
梁中元16岁便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教学中,梁中元发现学生识字都靠死记硬背。他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看到错别字就会圈出来,并写上正确的,然而下次学生还会写错。为什么屡改屡错?梁中元陷入了思考。
偶然一次,梁中元从《说文解字》中得到启发。“里面对‘祭’的解释是:祭字形采用‘示’作偏旁,表示用手抓着肉献祭。我就给学生讲‘手上拿块儿肉’,并在黑板上演示了‘祭’的篆文写法。学生一看就理解了,理解了就记得清楚不再写错。”他说。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当我意识到了文字的重要性后,就对识字方法产生了兴趣。”梁中元说。
1986年,国家语委和国家原教委公布了3500个常用字。当时已经50岁的梁中元,下定决心要先将这3500个常用字弄懂。“3500个字,我弄懂一个,孩子们就好学一个。”他说。
三易其稿,创会文识字法
有了方向后,梁中元结合索绪尔语言学、教育心理学、字源学,积累了500多万字的手写资料,摞起来足有1米多高。三易其稿,他独创出了200多万字的会文识字法。
耐心之树,结黄金之果。如今,梁中元已能随手将3500字中的任一个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写下来,并能讲清楚字的来源、内涵。不仅如此,对于《新华字典》上的7000余字,梁中元也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现在的梁中元虽然患有白内障,看书、写字都非常吃力,但他依然每天花6个小时来研究汉字。“像我这个岁数了,就是在抢时间啊。”
梁中元解释,“会文识字法”是用会意的识字思路来认识各合体字,变多数形声字为会意字,使每个字都成为有意义的组合,便于拆讲。
为给记者演示他发明的识字法,梁中元在纸上写下一个“及”字。“一般情况下,老师会给学生讲‘及’是达到的意思,但为什么是‘达到’呢?这就能体现会文识字法的作用了。”梁中元说,“‘及’在甲骨文中是这样写的: ,左边一个人右边一只手,手抓到了人就是达到。这样,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并记住。”
成立公益班普及识字法
发明这个识字法后,他曾打算在暑假到一些学校免费教授,起初有几个学校答应了,但最终都没有落实。
今年暑假,梁中元自己成立了一个公益识字班。“不收费,限收30个学生,没想到还有成年人来学。”梁中元说,“课上还要给学生讲解与这个字有关的故事、谜语等内容。”目前该识字班有成年人5名、小学生20余名。
39岁的张新亮就是识字班的一名“大学生”。“梁老师讲字非常有意思,每个汉字的起源演变、字理字义他都讲解得很清楚,易懂、易学、易记。”他说。
“成才先成人,学文先认字。让更多孩子识字容易,是我的使命。”梁中元信誓旦旦。